理论教育 探寻写实绘画美学体系

探寻写实绘画美学体系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写实绘画体系历代文人对写实绘画的理论建构,成为写实绘画发展的学理基石与美学动力。在先哲的基础上,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之论,对中国美术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第一次明确了写实绘画的最高标准,鼎定了写实绘画的美学目标。很显然,“六法”有着明确的等级秩序,分为绘画原则与标准、表现形式、造型方法与技巧、基础训练,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绘画的画学体系。

探寻写实绘画美学体系

图2 写实绘画体系

历代文人对写实绘画的理论建构,成为写实绘画发展的学理基石与美学动力。这其中,东晋顾恺之的“形神论”与南齐谢赫的“六法论”,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1.作为美学标准的“以形写神”

众所周知,魏晋是一个玄学思想流行的时代,玄学的核心精神是什么?是“贵无”“以无为本”。这一理念投射到绘画上,就是对“虚无”之“神”“气韵”“意”“道”的追求。“形神”的问题,在先秦哲学中已有广泛讨论,但一直到魏晋才被真正地赋予了美学意义。在正始玄学时期,何晏、王弼赋予“神”以形而上学意义,将其与人格本体及自由理想联系起来。正始之后,阮籍嵇康又把“神明”与个体精神的自由性、超越性视为一体,使“神”具备了高于“形”的意义。东晋时期,随着人物品藻之风的盛行,“神”成为重要标准,“神明”“神情”“神气”“神色”“神姿”“风神”等一系列新词语与标准由此而生。在先哲的基础上,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之论,对中国美术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第一次明确了写实绘画的最高标准,鼎定了写实绘画的美学目标。在顾恺之看来,“神”存于“形”中,通过对“形”的塑造而呈现“神”,其方法就是“迁想妙得”。“眼睛”在传神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图3 写实绘画中的“眼神”

汉唐以来,中国人对传神的把握远远超过西方,每个人不同的神态、不同的气质、不同的精神,这些特质在画作上表达得都非常准确到位。我觉得这个“神”,它不是简单的个人的“神”。如果把这些人物都集中起来看,我们会感觉到那是一个强盛时代才有的眼神,所以我把这个叫帝国的神采。

2.作为美学标准的“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位于“六法”之首,统摄其他诸条,以它为核心,形成“六法”内在的逻辑关系;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和经营位置是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骨法是造型方法与技巧;而传移模写则是向传统学习的基本方式。很显然,“六法”有着明确的等级秩序,分为绘画原则与标准、表现形式、造型方法与技巧、基础训练,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绘画的画学体系。

“气韵生动”中所谓的“气”,即宇宙万物的本体。王夫之认为:“夫人之所以生也者,阴阳气也,阴气主为骨肉,阳气主为精神。”在绘画创作中,“气”意味着主体与对象生命、精神的有力表现,谢赫谓之“气力”。“韵”主要指个体才情、智慧与精神之美在生命上的表现,有韵致、风雅之美的意味。“韵”离不开“气”,而且“气”只有在呈现出“韵”的纯粹精神特征时,才有美学价值。(www.daowen.com)

3.写实绘画的造型论与色彩论

“骨法用笔”中的“骨法”来源于古代相面术的一个词语,又称“相法”。“骨法用笔”即通过“用笔”来表现对象的骨法,以骨法来勾线,以线条来造型,故而“骨法”即为线描用笔,这一造型方法至今未变。“应物象形”,即“象形”要“应物”而象,真实地表现各种物象的形态与结构。“随类赋彩”即随物体所归属的“类”而施彩,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象征性,具体绘制时则依靠固有色的明度变化与各固有色的关系而形成色彩效果。“经营位置”即“置陈布势”的构图,也就是张彦远所说的“画之总要”。“传移模写”原是复制名画的一种技术,后被解释为通过临摹向前人学习的一种方式。

4.写实绘画的功能论

写实绘画为“有用之画”。在写实绘画的功能方面,历代文人都有着自己的期许。南齐谢赫有“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之说,张彦远认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绘画当“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张彦远将绘画提升到文、史、哲的高度,认为它有经天纬地、润泽万民的作用。这种思想和帝国意识形态是完全吻合的,也可以说就是帝国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5.写实绘画的叙事逻辑

写实绘画体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会“讲故事”,通过情节的设置、结构的变化,以及人物情绪的塑造,烘托出主题。这也是中国写实绘画最伟大的一个地方,它就像电影一样,就是在讲故事,如图4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它有情节、有人物、有造型、有高潮,有一个完整的叙事逻辑,这是中国写实绘画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图4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