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曾有一段时间将大量传统戏曲重新翻拍成电影,其中一个经典便是越剧电影《红楼梦》。这批电影曾引起观影狂潮,观众对这些电影的喜爱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而这种现象在如今已经不可能复现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只有八部样板电影,这些同样也是戏曲电影。
越剧《红楼梦》中徐玉兰和王文娟两人的唱腔传唱甚广,在观众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曾在杭州大剧院看过一场越剧《红楼梦》,那场戏呈现出了一种演唱会的效果,即台上唱,台下也跟着唱,其中有一批老观众对徐派的唱腔非常痴迷,与演员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中国的剧目数以万计。当年唐诗也是这样,有时艺术的繁荣是基于作品的量的,而在这一方面,戏曲已经有深厚的基础了,但是这也给研究增加了难度。剧目的量太大,需要时间去了解,并不是看过某个领域的几种经典剧就可以搞研究了。研究者要成为真正的戏迷,而真正的戏迷是要反复听的。不仅仅看戏,因为戏的故事都太熟悉了,基本上凭听就可以了,这叫听戏,这才是票友级的水平。
如果做研究,就需要找到合适的、新颖的视角。例如,《借东风》中,诸葛亮一出来,给人的感觉就特别强烈,因为他身上有阴阳八卦的东西。我有段时间花了一点工夫写《周易八卦与中国戏曲的表演美学》,对此有了印象,道家的文化有神秘的一面。我最早的研究就是从神秘开始出发,看不懂就感觉很神秘,就很想去研究。
中国的戏曲在美学上源远流长,它跟中国的《易经》有关,而中国的建筑、中国的风水也都有这方面的源头。所以,要讲传统文化,还是要讲它的根,儒道是一方面,《易经》文化是另一方面,这些都是要学的。对于文化方面,我们要换一种角度去思考,研究也应该换一种角度,而不是简单地好像总是在走“大路”,有时候我们还要找下“旁门左道”的角度,这样我们才能找新的方法破谜。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经典的戏曲电影。
首先讲吴祖光。吴祖光导演过《洛神》《荒山泪》。吴祖光是1935年创建于南京的戏剧专科学校的教师,他懂戏,写过一部戏叫《风雪夜归人》,从这部戏中就可以看出来他非常爱听戏。
如果要讲戏曲电影中拍得最好的,一般公认的是崔嵬的两部戏,一部是《野猪林》,一部是《杨门女将》。应云卫导演的《周信芳的舞台艺术》《追鱼》等,吴永刚导演的《尤三姐》《林冲》,黄祖模导演的《情探》,也是中国戏曲电影中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
戏曲有很多流派。《荒山泪》是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演唱的,程砚秋是程派,梅兰芳是梅派。越剧的流派也很丰富,你究竟喜欢哪一种类型、哪种曲目,这都是有过程的。(www.daowen.com)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样板戏影响也巨大。样板戏是根据20世纪60年代的很多剧目改编而成的,通过样板的打造,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设计得都非常仔细。我专门研究过从延安时期到“文化大革命”这段时期的戏剧,其中包含了话剧、戏曲和新歌剧。中国戏剧和新歌剧的关系也很值得探讨。对于中国的音乐剧为什么没有真正发展起来这个问题,有人提出它和戏曲是有关系的。这两年歌剧界在提“民族歌剧”,这似乎可以跟之前倡导的新歌剧放在一起研究。
关于戏曲电影,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传播作用。戏曲改编成电影,在传播上肯定会起极大作用的。样板戏即使在全国风靡,其影响力也还是有限的。而电影是通过拷贝再发行的,它进入大众传播渠道了。如果说戏剧是小众化的,那么电影就是大众化的。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基本上都被搬上了银幕,观众更多的是通过电影了解样板戏的。样板电影有谢铁骊导演的《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谢铁骊、谢晋联合执导的《海港》,谢晋、梁廷铎联合执导的《磐石湾》等。许多著名的电影导演参与了样板电影的拍摄。人最怕艺术生命结束,因为一旦被打倒了,就没有机会拍电影了,所以导演们会找一切机会来表达,而导演的功底本身就赋予了荧幕影像极大的冲击力,也促进了电影的传播。
在上述戏曲电影中,电影是作为传播媒介出现的。那么一个关键的问题便是,从根据京剧翻拍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始到后来的样板电影,中国的戏曲电影在艺术上究竟有怎样真正的创意?
因为最早的时候电影是起记录作用的,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电影只是记录,而西方电影里面也有像梅里爱这种偏舞台记录的。后来,影像发展出不同的机位,摄影语言就丰富起来了。但是,戏曲电影基本有一个前提——中国戏曲的历史文化积淀太厚了,就像昆曲,往往人们把它奉为国宝,是不能改的,对于大艺术家而言尤其如此。如果你去拍摄戏曲电影,那么戏一定比电影大。
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有一段时间戏曲电影走下坡路。大概在1995年、1996年一部戏曲电影都没有,一方面是大家对戏曲电影没兴趣了,另一方面是戏曲本身也在衰落。很多演员已经到了耄耋之年,垂垂老矣,再不拍的话,这个绝活就没了。通过这样一种抢救性的记录方式把戏曲拍下来,往往是作为资料、文献。在这里,电影只是在记录,但如果只是舞台记录的话,它的审美价值有多少?我们只是通过电影这个媒介看戏,而不是真正看电影,因为电影都是有创造性的。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大的问题,电影所拍摄的内容非常清晰、逼真,它与舞台、戏曲的写意、程式化的东西本质上是矛盾的。戏曲的写意、程式是一种艺术的形式,导演如果能够揣摩好,就能够创造一种形式的意味和意蕴。传统戏是演行当的,即生旦净末丑,但现代戏,尤其是革命现代戏——样板戏,就是表演人物了,演的是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