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音乐的地位,在不同的时期地位不同。在封建社会时期,音乐被分为不同等级。文人士大夫演奏的音乐和市井小民演奏的音乐是有区别的。那个时候的宫廷音乐包括宫廷雅乐、宫廷燕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当然后来有了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再后来,普通百姓也逐渐参与到音乐生活中,唱民歌,跳民间舞蹈,演奏民间乐器,也欣赏戏曲音乐,甚至也会演奏、演唱戏曲音乐,并且还会一些说唱音乐。
电影《翠堤春晓》(1938,美国)里有一个情节。施特劳斯在咖啡馆里演奏完他创作的音乐之后,歌剧院女高音卡拉·唐娜夫人让他到赫格维德伯爵家里参加另外一个晚宴。他们在咖啡馆跳的那种热情洋溢、旋律明媚,也不非常复杂的圆舞曲,到了赫格维德伯爵家里立刻变成典雅端庄的小步舞曲。其实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音乐的阶级性一直都存在。
总体来说,中国民族音乐可以分为歌曲、器乐、歌舞、说唱、戏曲音乐这五种形式。
民族音乐实际上是专业创作的基础,其曲目众多、形式多样。民族音乐和宫廷的、文人的、宗教音乐也是密切相关的;同时,民族音乐旋律优美,风格多样,表现力丰富。谭盾老师的绰号叫“湘鬼”,因为他在上学期间创作的东西,大都源于他以前在湖南生活时耳濡目染的湘西音乐。民族音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多专业音乐创作人士创作的源泉,是他们笔下音乐植根的沃土。
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很多:
1)口头性:在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用乐谱,没有约束,田间地头、村边树下,脱口而出就是三声部。
2)集体性:集体性是指在民间文艺创作中,个体的独立创作是非常模糊的,通常由百姓集体创作完成,并经过口口相传流传下来。(www.daowen.com)
3)乡土性:地方性或地域性。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造就了不同地区差异较为明显的音乐风格,如陕北民歌和江南小调。
4)即兴性:民间艺人的唱奏,第一遍不同于第二遍,他们只保持了梗概的一致,而在旋律和节奏的细节上加以变化。
5)人民性:民族音乐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景,无论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还是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喜怒哀乐都在其中。
6)多功能性:如专用于婚礼的婚嫁歌、哭丧曲,以及专用于小孩满月的歌曲等,在体现民族音乐多功能性的同时,也成为特殊仪式上大众不同情绪的充分表达。
7)抒情性:如民间专门哭丧的人,将歌曲专门用于葬礼,以表达对亲人好友的哀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