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中国电影研究的关系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中国电影研究的关系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很多有识之士,包括中国一些早期作曲家,也运用中国特有的民族音乐语言做了很多复调作品的尝试和探索。中国传统音乐主要有三大来源。第一个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四域音乐是指除中原华夏族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外的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中国电影研究的关系

中国民族音乐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而这个体系在世界音乐范畴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纵观历史,五千年来的中国音乐文化一直沿袭的是单声体系。有个成语叫“滥竽充数”,为什么南郭先生最后能够滥竽充数?就是因为他演奏的那种乐器和最终出来的效果,千人一面、万人一声。乐队40个人演奏的全都是一个旋律,所以南郭先生才有条件滥竽充数,因为他即便不吹,也没人看得出来。因此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音乐一直沿袭的是单声体系,注重旋律。

但是,西方音乐艺术沿袭的是多声体系。多声体系有两种:一种是主调体系,旋律声部类似中国的单声体系,但不完全一样,因为它的旋律声部下面还有和声的配合、伴奏等;另一种是复调体系,复调体系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巴洛克时期。后来很多有识之士,包括中国一些早期作曲家,也运用中国特有的民族音乐语言做了很多复调作品的尝试和探索。中国人用五声调式中的五个主干音——1、2、3、5、6,绘制出了能够展现在世界民族音乐之林非常绚烂、非常多彩的音乐画卷。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有三大来源。

第一个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题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乐器与器乐的基本模式,后来逐渐发展成包括器乐、声乐歌舞音乐、戏曲音乐等在内的多种音乐形式。(www.daowen.com)

第二个是四域音乐。四域音乐是指除中原华夏族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外的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因为地域的不同,所以任何一个地区的民族音乐都是不同的,你唱“天涯呀海角呀”“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纤细、温婉的曲调一定是江南一带的音乐。到西南一带,如云南、贵州等地,他们的民族音乐稍微高亢一点儿,因为西南有云贵高原,有山区,所以很多音乐需要“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这种大的落差,音域越宽,表达的情绪起伏越大。到了西北就更不用说了,西北黄土高原,再往西就到新疆、西藏这些地方了,这些地方的人们很多时候交流就是用歌。“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老汉站在塬头沟坎就会吼出这首歌来,包括大家熟悉的《东方红》就是一首陕北民歌,电报大楼每天报时的“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嘿哟,他是人民大救星”,就是一首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到了东北,《月牙五更》、二人转,在那种特别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人们有对自己的自嘲,有对某些时候不太满意的社会环境、阶层的讽刺和控诉等。

第三个来源于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段高潮期。第一阶段是汉代、佛教传入的时候,当时有印度音乐,伊朗、波斯等地的音乐也开始传入中国。张骞出使西域也做了很多音乐文化上的交流,特别是很多乐器,例如现在带“胡”字的乐器、胡琴类的乐器,都是从西域传过来的。

第二阶段是近现代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堂乐歌”时期是鼎盛阶段。这个时期,大量西方的音乐,如交响乐歌剧、舞剧,以及乐器当中的钢琴小提琴美声唱法,开始传入我国,形成了中国音乐和世界音乐的融合。特别是一些留过洋、视中国音乐教育为己任的有识之士,如黄自、萧友梅、沈心工、李叔同(弘一法师)等将他们在国外接触到的一些世界名曲,以片段的形式填入当时的白话文作为歌词,用于早期的学校音乐教育,这个过程叫“学堂乐歌”。例如,我们小时候都唱的“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其实是根据法国儿歌重新改编填词的歌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