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中的民族音乐之美

中国电影中的民族音乐之美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中国电影也常常借助民族音乐,以达到叙事、隐喻、抒情等目的,民族音乐作为独特的听觉艺术与视觉画面相辅相成,在视听元素的共同参与下完成意境美的表达。

中国电影中的民族音乐之美

杨宣华[1]

摘 要: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呈现形式和表达手法,滋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表情达意的作用。而中国电影也常常借助民族音乐,以达到叙事、隐喻、抒情等目的,民族音乐作为独特的听觉艺术与视觉画面相辅相成,在视听元素的共同参与下完成意境美的表达。

关键词:中国传统 民族音乐 电影音乐 意境美

音乐的产生源于情,而情则产生于人们的劳动生活和交流表达的需要。《劳动号子》《船歌》等一些具体的民族音乐形态,最早就是源于人们的生产劳作、渔猎等活动。长久以来,在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过程当中,音乐发挥了重要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很多古文对音乐的作用做了记载,如《嵇康:声无哀乐论》:“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2];《毛诗序》里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乐记》也曾说过“悦之故言之”[4]。这些古文经典都凝练地指出音乐之于创作的重要作用:不仅能表情达意,还能凸显意境之美。(www.daowen.com)

我们常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当人们的情感用普通语言不足以表达时,音乐就应运而生。而意境作为一切艺术的中心,它是所有艺术追求的终极结果。唐代大诗人张璪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5]这就是意境,它是客观的自然现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交融、深化的结果。正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小令《天净沙·长途野草寒》中描述的那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五句话,却把景物、情绪、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童年时看过的电影《小街》(1981)。主题歌在片中出现时运用了音画对立的手法,张瑜扮演的女主角俞因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成“黑五类”而被剃了阴阳头,当男主角夏发现自己逐渐地喜欢上俞之后,为了帮助俞完成心愿——能够有一条像《红灯记》里铁梅那样的大辫子,跑到了《红灯记》演出的后台偷了铁梅的大长辫子,但不幸被工宣队员发现,惨遭毒打。而伴随如此残忍的画面,我们却听到了一首悠扬的,充满了憧憬、怀念、回忆和美好向往的歌曲——《妈妈留给我一首歌》:“在我童年的时候,妈妈留给我一首歌,没有悲伤,没有哀愁,唱起它心中充满欢乐。每当我唱起它,心中充满欢乐。”音画对立之后产生的这种强烈冲击,令我一直记忆深刻。

所以什么样的音乐是美的、好的电影音乐?博士在读期间,我曾为此专门写过论文,题目就是《论什么是好的电影音乐》,就是一定要让观众心灵受到震撼,同时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让观众多少年以后再想起这个画面,依然能够感动不已。这就是意境,这就是美,这就是好的电影音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