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与道家美学:中国电影研究中的艺术传统

中国电影与道家美学:中国电影研究中的艺术传统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道家美学思想影响的中国电影往往更具有哲理性,它们关注人生况味、个体生命际遇,以及反思生命意义等,这是受到了由道家“忧生”意识演变而来的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意境对中国电影最大的影响是空镜头的频繁使用。

中国电影与道家美学:中国电影研究中的艺术传统

1.道家美学的两个基本思想

道家美学有两个方面对中国电影影响比较大,一个是“意境说”,另一个是“审美心胸理论”。这两个方面是中国艺术绕不过去的,这些恰恰是道家美学的来源。

(1)意境说。

意境说的源头是老子美学,也就是他关于“道”的学说。“道”有两个性质。第一,“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存在的原始混沌,它不依靠万物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第二,“道”是“无”与“有”的统一。从“天地之始”来说,“道”是“无”,即无规定性、无限性,是没有具体形象、感官不可把握的;从“万物之母”来说,“道”是“有”,有规定性、有差别和界限。庄子发扬了老子的这一思想,得出“象罔可以得道”,“象罔”是有形和无形、虚和实的统一,“象”是境相,“罔”是虚幻,“道”存在于“象外”。这是意境说的源头,因为意境的本质是“境生于象外”。“境生于象外”,这种看法来自刘禹锡,最早把它明确化的是叶朗先生,他直接提出“境生于象外”就是意境说的最核心的定义。总而言之,“境生于象外”对中国艺术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山水画。相对来讲,绘画领域使用意境最多。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里提到了“三远之说”,“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画法其实是道家美学在绘画领域里对意境的开创。“三远”才是一幅画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意境所在。

图5 郭熙的“三远之说”示意图

宋代的马远和夏圭在绘画领域是对意境做出过探索的两位大家。以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为例,作品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虚的地方不是真正的空白,空白的地方又更有韵味,用有限之象,达无限之境。夏圭的《溪山清远图》亦有同样妙趣。

图6 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左图)与夏圭的《溪山清远图》(右图)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提到过有关颐和园建筑与意境的有关问题。中国的园林建筑里面有亭子这个建筑,亭子有什么用途?一般是“江上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于有限中来看无限。通过“借景”,远看玉泉山的塔,颐和园的长廊,纵横交错造就“分景”之后,一步一景,这是将无限分割成有限。谐趣园一边是湖,一边是万寿山,这就是“隔景”的作用。

图7 “分景”——颐和园的长廊(左上图)、“借景”—— 玉泉山的塔(右上图)、“隔景”——颐和园的谐趣园(下图)

(2)审美心胸理论。

审美心胸理论主要是庄子提出来的,而道家美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审美心胸理论,简言之,就是非功利的态度,超功利、断意念、齐是非,也就是“坐忘”“心斋”。它的特点就在于鄙弃和超越耳目心意的快乐,“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超功利,超生死,一切听其自然,“不乐寿,不哀天,不荣通,不丑穷”,“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亦即超脱人世一切内在外在的欲望、利害,不受任何内在外在的好恶、是非、美丑及形体、声色的限制和规范,与整个大自然合为一体——“身与物化”。本质上,这是一种审美的境界,是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自由独立境界。审美心胸理论对中国电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使受道家美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电影更加注重哲理性,更注重人生况味的表现,对生命保有一种忧患意识。(www.daowen.com)

2.道家美学与中国电影

(1)中国电影的哲理性。

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巅峰,其中意境的营造也是受到道家美学的影响。受道家美学思想影响的中国电影往往更具有哲理性,它们关注人生况味、个体生命际遇,以及反思生命意义等,这是受到了由道家“忧生”意识演变而来的思想的影响。陈凯歌说:“拍摄《霸王别姬》时,我在创作上进行了自觉的、生机勃勃的转变,但有一点始终不变,那就是我所认定的艺术原则——对人的关注。因为艺术说到底是洞彻人生、阐发人道的。”

(2)中国电影的意境营造。

中国电影意境的营造往往是借助有限的画面表现无限的意蕴。《黄土地》中的黄土、黄河表现民族母亲的苦难,《小城之春》中的颓败庭园、残破城墙处处透露着哀婉的家国情思。费穆说过“中国画是意中之画……我屡想在电影的构图上,构成中国画之风格”。

道家的意境对中国电影最大的影响是空镜头的频繁使用。空镜头就像中国画中的留白,如《一江春水》中的月亮、《孩子王》的开头中,几个空镜头叠化出一片迷蒙的山区,教室里简陋桌椅的空镜头营造一种文化、心灵的蛮荒感。

图8 《黄土地》中的黄河

图9 《孩子王》中的迷蒙山区

(3)审美心胸是真正艺术家的必备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电影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电影的商品化问题、电影的实用性问题,还有民族化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审美心胸问题,是艺术家的品性问题。电影创作应该是进入生命过程的一种东西,而不仅是谋生手段、赚钱的工具。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哲学深度,对自己的身份有正确认识,对生活和艺术保持真诚,是真善美的守望者和宣扬者,具有非功利的、纯净的心灵,保持初心,是这一切的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