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美学流派:儒道两家与儒道情

中国美学流派:儒道两家与儒道情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中国美学流派,基本上有三种看法。从中国美学的思想和艺术发展来看,儒道两家是构成中国美学的两大主干,而且这两大主干恰恰形成了一种“儒道互补”的关系。实际上,艺术和审美两个主要问题都有相应的美学学派来进行研究,是中国美学幸运的地方。第二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流派分“儒道情”三大支流。范畴演变说不是把中国美学发展成几流几派,而是寻找中国美学的源流。

中国美学流派:儒道两家与儒道情

对于中国美学流派,基本上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是“儒道骚禅”四大主干说及“儒道互补”说。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美学分“儒道骚禅”四大主干。“儒道骚禅”四大主干说和“儒道互补”说是可以兼容的,因为它们的提出者都是李泽厚和刘纲纪。他们认为禅宗美学和道家美学是相近的,而楚骚传统在精神上是和儒家美学相近的;所以可以把禅宗美学归纳到道家美学里面去,把楚骚归到儒家美学里面去,这样一来中国美学仍然是儒道两大家。从中国美学的思想和艺术发展来看,儒道两家是构成中国美学的两大主干,而且这两大主干恰恰形成了一种“儒道互补”的关系。起初,“儒道互补”只是一种朦胧的认识,首先用文字将它比较明确表示出来的是李泽厚先生。“中国美学的逻辑框架,主要是由儒道两家美学所决定,其主要特征就是‘儒道互补’,即儒道两家存在着一种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的关系。中国古代美学对审美和艺术社会性的认识得力于儒家,对艺术本体和特征的认识得力于道家。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起着抵制和克服道家虚无消极的作用,道家热烈向往自由的精神起着动摇和突破束缚个性的儒家礼法的作用,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基础,使中国古代美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儒家美学讲究艺术审美是为什么,是公用性、社会功利性问题,而道家美学更讲究的是探讨艺术是什么的问题,是本体问题,这样就构成了所谓的“儒道互补”。实际上,艺术和审美两个主要问题都有相应的美学学派来进行研究,是中国美学幸运的地方。

第二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流派分“儒道情”三大支流。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一股解放思潮,市民阶层成为社会主流,学界普遍认为它是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的结果。在这股个体意识的解放潮流中,出现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深刻凝练出“至情”的传统。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将情感变成了艺术创作的源泉。“公安三袁”即湖北公安县的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三兄弟,他们提出了“性灵说”。李贽提出了“童心说”。这些都与传统儒道相悖,是儒道两家所容纳不下的。成复旺的《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也认为,应该把这股思潮纳入中国美学传统中,但科学与否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

第三种看法是范畴演变说。范畴演变说不是把中国美学发展成几流几派,而是寻找中国美学的源流。他们认为老子的道是中国美学的源流,然后经过了《管子》《易传》《庄子》发展形成元气论、意象说、审美心胸和意境说四个重要范畴,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到清代前期出现王夫之、叶燮、石涛等人的各领域著述。元气论、意象说、审美心胸和意境说,是中国美学尤其是道家美学的几个核心范畴。艺术的生命力是什么?就是元气,艺术的生命就是元气、道、本原这些根本性的东西。意象和意境是关于艺术本体的问题,审美心胸包含了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心态问题等。这些问题确实是艺术和美学中的核心问题,这就是老子美学的影响。

从中国美学体现的哲学系统来讲,中国美学谱系可以概括为两大系统,一个是忧生系统,另一个是忧世系统。(www.daowen.com)

忧生:《山海经》—《庄子》—《古诗十九首》—魏晋玄学—《世说新语》—陶渊明李煜—禅宗—苏轼李清照—李贽—公安三袁—《红楼梦》—王国维鲁迅沈从文张爱玲—海子……

忧世:儒家一脉—《资治通鉴》—《三国演义》—《水浒传》—革命文学……

忧生系统实际上是道家系统。什么是忧生?是对人的生的意义、对人的个体的探索。忧世是什么?忧世是把建功立业、社会功利性的东西作为探索的核心,这属于儒家系统。这个看法来自生命美学学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