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已传入日本,京都著名汉学家中西进(1929)指出,奈良时代(710—794),大宝令规定,官吏必须通晓汉籍。具体而言,《周易》《尚书》《周礼》等典籍都是官吏的必需条件,此外还需通读《文选》和《尔雅》,所以在8世纪的日本朝廷,汉诗与汉文得到了最高的礼遇。[8]到德川时代(1603—1868),易学大盛,对政治、军事、文化、建筑、花道艺术及社会民生各方面的影响都相当广泛,当时易卦占卜在民间亦十分流行。笔者于2016年到访京都西面冈山市的后乐园时,发现了很有趣的易元素。“后乐园”(1700年建成)为日本三大名园之一,内有仿唐曲水流觞亭,而且曲水中摆设的美石都以阴阳凹凸相间排列,可见日本文化受“易”影响之深。
胡兰成在他写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易经〉与老子》(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一书中提到,日本伊势神宫的新尝祭在神宫的星光下举行,有天皇的敕使,祭仪将终时占卜岁时与国运。日本皇室至今还保持着殷周王室在祭祀中作易卜的传统。
黑泽明于1945年导演的电影《踩虎尾的男人》的故事正来源于《易经》中的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图21)。
故事改编自受易卦启发的能剧和歌舞伎剧目,内容围绕1185年长门国坛之浦之战展开。源氏打败平家,源九郎义经功高受勋,但义经异母兄误信谗言,以为义经有叛逆之心,故下令追杀。义经得弁庆等六名亲信武士保护,乔装僧侣,亦赖当地脚夫强力带路,日夜逃亡,前往加贺国,但必须越过虎关安宅,四面楚歌时,如踏虎尾般战战兢兢,终得弁庆智勇护驾,化险为夷。
图21 《踩虎尾的男人》(1945,黑泽明导演)
黑泽明在片中充分运用《易经》美学的刚柔阴阳对比,包括影像的光暗,音响的节奏,人物性格尊卑造型,粗鄙鲁莽的小市民面对纪律严明的贵族武士,主角武士领袖弁庆胆大心细而刚中有柔,脚夫怯懦粗鄙却可喜搅笑而有正义感,优美的郊野却危机四伏。不论情节松紧,影片一直都以森林中的美妙鸟声作为衬托对比,一部看似简单、不足一小时的电影,黑泽明却能以高超的易电影手法,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复杂有趣处理手法,使这部电影成为他杰出的作品。(www.daowen.com)
《踩虎尾的男人》最终场面是脚夫强力襄助落难义士脱险成功,饮酒共庆之后醉醒,众义士已离去,却留下锦袍一袭盖在他身上,强力感铭之余再看到天地长空悠悠的一抹晚霞(图22),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景,为之神夺,不禁手舞足蹈起来,充分显示了黑泽明大师电影艺术所把握到的天地乾坤境界。王振复教授有云:易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这生生(气韵生动)的节奏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终泉源,艺术家在作品里要把握天地境界。
图22 《踩虎尾的男人》
黑泽明在这部作品的结尾,正是立象以尽意,充分呈现了乾坤天地人、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图23 周易第十卦履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