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易经美学与中国电影:阴阳世界的艺术原理

易经美学与中国电影:阴阳世界的艺术原理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台湾姜一涵教授在《易经美学十二讲》中认为,中国艺术无一不笼罩在“易”的原理原则之下,如阴阳虚实,既对立亦互补,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天之道。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刘书亮教授在他的《中国电影意境论》中提到的中国的电影理论,除了“赋比兴电影理论”和“电影意境论”,也提到《易经》阴柔阳刚的美学,我亦认为是十分有启发的。

易经美学与中国电影:阴阳世界的艺术原理

北京大学宗白华教授在《美学散步》(1981)中指出,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中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画面的空间感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虚(空间)同实(实物)连成一片波流,如决流之推波,明同暗也连成一片波动,如行云之推月。

复旦大学王振复教授认为“周易美学智慧是一个有机的文化系统,其卦爻语辞符号以及所传达的数理智慧、意象氛围,生命冲动、阴阳变易、中和境界、人格理想以及太极氤氲(阴阳二气交会和合之状)等美学内容,彼此交融激荡、互补互合,构成中华古代独特的美的旋律与美学天地,累积着深沉的美学思考”[7]

中国台湾姜一涵教授在《易经美学十二讲》(2005)中认为,中国艺术无一不笼罩在“易”的原理原则之下,如阴阳虚实,既对立亦互补,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天之道。

山东刘大钧教授在《周易概论》(2017)中认为,《周易》中的许多模型,如阴阳八卦、三才、四象、两仪等都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无论是解释自然、社会,还是人的生理、心理,它强调的都是变化、平衡、对称、互补,其阴阳不测之美、刚柔相济之美、中和秩序之美、辩证统一之美等都是此类。(www.daowen.com)

以上四位学者重要的美学论点,就可以完全运用在电影创作和电影理论建设方面。此外,十分重要的就是易始于兆象,再演化成八卦符象,没有象便没有易,同样没有象亦没有电影,所以易与电影有强烈相通之基本元素。三千年前的商朝妇好墓出土的绿松石鸽(图20)就以简洁有力之象尽显石鸽之温润魅力,正如王弼的《周易略例》中论立象以尽意:“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创作),尽象莫若言(分析)。”

图20 商朝妇好墓出土的绿松石鸽,显示了以象尽意的强大魅力

其实所有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影视创作人的文化成长过程都不可能脱离《易经》的影响,正如他们自幼童起便不可能脱离唐诗宋词的影响一样。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刘书亮教授在他的《中国电影意境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中提到的中国的电影理论,除了“赋比兴电影理论”和“电影意境论”,也提到《易经》阴柔阳刚的美学,我亦认为是十分有启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