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答焦虑型人格障碍:一个月内取得显著改善

解答焦虑型人格障碍:一个月内取得显著改善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求助者为焦虑型人格障碍。焦虑型人格障碍又称回避型人格障碍,此类人的特征是长期和全面地脱离或回避社会关系。处理结果一个月之后,来访者郭某向咨询师反馈,在咨询师的心理干预下,他坚持对自己进行训练和调整,其间他参加了单位的三次大型会议,其中有一次还上台宣读文件,另两次都在会上被提名,基本上已经克服了紧张流汗的问题。

解答焦虑型人格障碍:一个月内取得显著改善

案例一:毕业求职焦虑

接案时间:2019年11月2日

接案方式:12355热线+面询

当事人基本情况

李某,大四女生,安静、敏感,处于毕业求职迷茫期。

事由概述

李某主动拨打12355热线反映:自己即将毕业,同学们都在各自父母的帮助下或者出国深造,或者面试找工作,而自己的父母却很冷漠,什么忙都不帮,觉得非常委屈。面试屡屡受挫,不知道将来能做什么,故前来寻求心理帮助。后到12355青少年服务台进行面询。

处理流程

来访者专程从上海来咨询寻求帮助,提前半小时来到咨询现场,女孩外表时尚,看起来比较活泼开朗。咨询师先安排女孩进行沙盘摆设。

半小时后该女生完成了沙盘作品,通过沙盘解析了解到女孩目前处于四处找工作阶段,在应聘的过程中屡次碰壁,求职热情逐渐熄灭,感到困惑与迷茫。

咨询师通过倾听,了解到女孩从小生活在离异家庭,父母在她三岁的时候就分开了。她一直跟着母亲生活,父亲再婚并且生下了一个弟弟,已基本不再联系。她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看到别的同学的父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孩子出国进修或找工作,而自己的父母不帮自己,当自己也想出国留学寻求父母的经济支援时,母亲似乎不愿出钱,找到父亲同样是被一口拒绝,都认为自己已被培养成大学生,该自立了。女孩感到愤怒和悲伤。跟同宿舍的舍友的境况比起来,感觉委屈。自己的父母比起别人家的父母差得太多了,越想心里越不平衡。

咨询时,通过认知疗法让女孩认识到自己的“某一信念”产生了偏差,才导致了自己的抑郁。因为这一信念是把别人家的父母作为一个标尺来衡量自己的父母。

女孩突然领悟到自己其实是要感恩父母的,不管怎样,父母给了自己生命并养育了自己,培养自己大学毕业,尽了父母的职责。自己应该自立自强而不是对父母再索取,要自信自己的能力,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断适应社会,找出自己的差距,再努力学习。自己不想成为父母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当然也不能把父母定义在“别人家的父母”的框架里。

处理结果

在咨询结束时,女孩表示自己要精神独立,这才是独立的基础。同时,也变得可以理解父母的难处。

点评

我们的焦虑多源于内心的压力与不安。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滋生了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很多人被“毕业即失业”的思想折磨得苦不堪言,一面想在离开学校前不留遗憾,一面又希望迅速转换为职场新人的角色,在职场的赛道上疯狂冲刺,结果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

如果正遭受着“毕业焦虑”的困扰,那么就要直面恐惧,因为你越怕什么,越来什么。和你的焦虑建立一种新的关系,让这样的事件变成有趣的挑战,而不是痛苦的折磨。不去攻击或忽视自己的焦虑,而是尝试进入一个好奇的状态,从内部关注它,问它一些问题。

每个人都知道,不良的情绪对于解决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但没有办法摆脱坏情绪的困扰。事实上,你完全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情绪,前提是要耐心地倾听内心的声音。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出现恐惧或焦虑的情绪,不要慌,先问问自己,你在怕什么?是什么让你感到恐惧或焦虑?

美国心理治疗师理查德·施沃茨博士提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些让我们感到焦虑和分心的噪音,这些声音让我们感到自卑,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比如,你会担心毕业后根本没有公司会聘用你),但事实上你比你以为的更出色。

案例二:害怕社交的公务员(www.daowen.com)

接案时间:2017年6月

接案方式:12355热线+面询

当事人基本情况

郭某,男,26岁,公务员,出生于农村家庭,毕业后到某政府机关工作。

事由概述

来访者郭某自述,自己很害怕暴露在众人面前,总是担心会因为表现不佳或出错被别人嘲笑,一旦出现这种情境,情绪反应就会紧张得汗流不止,无法控制。自己也知道这样的紧张反应是不适宜的,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感觉放不开就越发局促,呼吸急促。有的时候,明明是一件好事,比如上台领奖,也会紧张得汗流浃背,无法控制。遂拨打12355热线求助,后到12355青少年服务台进行线下面询。

处理流程

一、评估

来访者在与咨询师的交流过程中,一开始显得很拘谨和紧张,但思维清晰,言语表达清楚贴切。来访者在情绪上较为稳定,在讲述个人经历的过程中显得有些激动和伤感,其访谈过程中的情绪反应和所描述的情境及事件具有一致性。他对目前困扰自己的问题有强烈的求治欲望,对形成此问题的原因也有一定的自知力。

二、确定咨询方案:来访者求治的目标,希望能在公众场合从容应对

1.来访者心理的冲突问题。(1)强烈的自卑感。来访者在幼年期被赋予了一些超出他年龄阶段所应承受的责任,比如父亲的哀叹、父母的不和以及全家对他的厚望,给他的童年笼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在这种氛围中他形成了一种不合理的认知,那就是“无论我怎样努力,我都无法达到别人的期望”。(2)缺乏自我认同感。在他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他仅仅是被赋予了责任,而未获得相应的支持、肯定和认同,导致其自我的评价也比较低,总是产生担心自己不行、别人不会认同我、别人会超过我等负面想法。

2.初步诊断。求助者为焦虑型人格障碍。焦虑型人格障碍又称回避型人格障碍,此类人的特征是长期和全面地脱离或回避社会关系。他们回避社交,特别是涉及较多人际交往的职业活动,害怕被取笑、嘲弄和羞辱。自感无能,过分焦虑和担心,怕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

三、咨询过程

在第一次咨询中,来访者陈述第一次出现紧张、流汗的情况是在小学五年级时。他描述说:“那是一次班干部选举,全班每个人都在投票,然后把候选者被选中的次数在黑板上加正字。当时,自己感觉紧张异常,出了一身大汗,这是印象中的第一次。”他表明自己当时的紧张并不是害怕落选,只是不习惯被暴露在众人面前。

在进一步的咨询访谈中了解到,来访者认为自己当时有一种自卑感,这与他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

咨询师经过分析,判断郭某的情况属“焦虑型人格障碍”,并针对他的情况,拟定了运用“自我肯定训练”和“合理情绪疗法”对他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案。

处理结果

一个月之后,来访者郭某向咨询师反馈,在咨询师的心理干预下,他坚持对自己进行训练和调整,其间他参加了单位的三次大型会议,其中有一次还上台宣读文件,另两次都在会上被提名,基本上已经克服了紧张流汗的问题。虽然有时候也会稍稍有些紧张,但经过自我暗示后马上可以恢复正常。来访者认为上述的心理咨询方案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很有帮助,目前他不再像以往一样总是忧心忡忡,觉得整个人放轻松了很多,对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也充满了信心。

点评

人一旦长期陷入焦虑困境,就很容易被焦虑击溃,而疏解焦虑必须找到导致焦虑形成的刺激诱因。本案针对来访者自诉行为外表及心理内在的连动反应,挖掘出导致其“自卑”的早年原始成因,用“接纳自我”来突破“自我认同感”的缺乏。由于咨询引导方向的选择比较恰当,因而能很快引导出放松的心理感悟与行为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