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的爸爸为了响应社会号召,取消了回家过年的计划,留在了武汉,而我也住在被封城的武汉周边城市。最近一直关注疫情消息,每天都难过沮丧想哭,看到确诊人数越来越多,一方面感到自己的无力渺小,另一方面为自己和家人还有医护人员、一线工作人员担心。每天都十分难过焦虑,无法专心学习,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吃饭也没有胃口,晚上在被窝里也会偷偷地哭……
回复
您好!
首先感谢你的爸爸响应国家号召,留在武汉,正是靠着大家的万众一心,才能控制疫情蔓延。你现在跟除了爸爸以外的家人在一起吗?是否能跟身在武汉的爸爸通过网络或电话联系上?你说你现在很沮丧,感到自己无力渺小,担心自己和医务人员,每天都十分焦虑,对事情丧失兴趣,没胃口,哭泣。别慌!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反应。面对如此规模的、有一定危险性的公共事件,出现上述情绪和生理上的反应是非常正常的。我注意到你说你无法专心学习,很难转移注意力,虽然还没有做到,但是,我看到你知道往什么方向努力,你的理性部分还在工作、还在支持着你。只是确实你们身在疫区,并且与留在疫情最严重的武汉的父亲分离,还要担心着父亲,好像焦虑被成倍放大了。这是现实的部分,有很多的困难。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正面积极的部分,党和国家正在举全国之力驰援武汉和周边地区,专门医院也在拔地而起。医疗资源也在逐步向着良好稳定的方向运行,虽然确诊数字在不断增加,医务人员也在与病毒的鏖战中快速地了解它,并更好地应对。形势正不断变得更加可控。支持你继续在家中自我隔离保护,可以尝试一下多与爸爸、其他亲朋好友通过网络聊聊天,相互倾诉自己的焦虑、恐惧。交流可以帮助我们宣泄情绪,相互支持。你也可以继续在平台上给我们留言,或者拨打12355热线,有心理咨询专家倾听并帮助你。祝你和你的父亲、家人身体健康,祝我们早日战胜疫情,迎来春天!
解答要点
这是疫情最严重期间居住在武汉地区的一名学生的留言,可以体会到来访者当时的焦虑、恐惧、无助等心理状态,该状态甚至影响到来访者的饮食起居。咨询师首先给予来访者共情,提供心理支持,积极肯定来访者心态中的积极因素;其次,为来访者提供正向信息,以积极心态看待疫情的发展,提升来访者的信心;最后,为来访者提供缓解压力的方法,以美好祝愿结束本次咨询。
二、孩子沉迷手机、电脑、网络,无法自拔,如给他们断掉,则会表现出烦躁、摔打、厌学甚至自杀。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回复
您好!
孩子沉迷手机、电脑,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担忧万分。家长们会担心孩子玩手机、电脑耽误学习,担心影响孩子的视力,担心网络的不良信息等。这些担忧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家长处理不当,只靠单纯的管控来处理问题,很可能会带来更多负面的影响,使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那么,作为家长要怎样做呢?
1.需要家长了解孩子用手机做些什么。家长可以在孩子使用手机时心平气和地、关心地向孩子询问或观察孩子在用手机做什么。比如,完成电子作业、看新闻、看综艺节目、刷短视频、刷微博、玩游戏、与朋友聊天、浏览网页等。这样,会帮助家长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孩子,为与孩子沟通作铺垫。
2.与孩子进行共情式的沟通。沟通的最终目的是理解孩子沉迷手机这一行为,了解其原因,表达关爱、表达想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的态度,而不是为了说服孩子、批评孩子。
3.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电脑。家长和孩子可以共同探讨手机的功能及利弊,并共同建立合理的规划,如规定哪些情况可以使用手机,哪些情况不可以使用手机,学习累了可以玩一会儿游戏,吃饭时不使用手机,不能用手机代替体育运动作为休闲方式等。
4.确立成长计划。家长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孩子交流对未来学习及生活的规划,一起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目标学校及专业的情况,一起制订有时间性的、可衡量的、能达到的学习目标,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5.改变家庭氛围、丰富孩子的生活。反思一下全家是否一到空闲时间,就开始集体玩手机,集体活动少。如果存在这种情况,需要全家人都行动起来,放下手机,用阅读、做游戏、体育活动、聊天、与家庭好友聚会、外出参观游玩等形式代替手机。
6.制定合约、实施奖惩制度。比如,玩游戏超过三十分钟就要背十个英语单词,睡觉前玩手机就要负责刷碗,刷短视频超过十五分钟就要写一篇日记。当然,如果孩子遵守了合约,家长就要兑现承诺给予奖励。比如,孩子做到了每天做完作业才玩手机、玩游戏的时间控制在规定时间内等,家长就要兑现奖励。
总而言之,家长要认识到手机、电脑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采用极端的、单一的方式将孩子与手机隔离开,会激化矛盾,带来负面影响。家长要多陪伴、多理解、多在现实生活中为孩子建立手机的替代品。
以上建议供您参考,谢谢您的来电!
解答要点
引导家长对手机、电脑、网络有正确的认知,根据孩子的特点了解沉迷手机的原因,认识到导致孩子行为问题的并不是手机这个介质,引导家长运用共情的方法与孩子进行沟通,并提供具体的指导,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电脑。
三、我是一个敏感、脆弱的青年,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和态度,不善人际交往,十分焦虑。
回复
你好!欢迎在12355网络平台留言。
敏感、脆弱的状态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敏感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我们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和态度,但敏感也会使人对世界的感知能力更强,发现细微之处的能力比一般人要高很多,世界上许多成功的艺术家和创造者都有一颗非常敏感的心。同样,脆弱的负面影响使我们面对挫折时容易被打倒,显得不够坚强;但脆弱同时也是对我们生命的一种保护,使我们在痛阈值较低时就会向外界求助,寻找支持力量。
认识这相反的两个方面,有助于我们接受自己身上存在的所有状态或品质的完整性,不会在对抗这些状态上面投放过多的精力,而是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怎样使自己的状态或品质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和更好的发挥上。
我们一方面可以发展自己因敏感而来的在写作或其他一些方面的能力,一方面因认识了敏感的副作用而有意识地调节自己在人际关系上的过度敏感。同样,基于成熟人格下适度的人际关系敏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感受到他人细微的情绪变化,使我们可以更好地走进他人内心,使他人感受到深刻的理解和关心。
社会交往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会一定程度上在意他人的看法和态度,这使我们的人际交往有“节”、有“界”和有“度”。但程度过度时,则会对自己造成一定困扰。过度在意他人看法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自己的完美或苛刻要求,换句话说,我们不是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无法容忍自己不够好的部分被他人看见。在这方面需要改善和练习对自我的接纳,不断提高对自己的喜爱和接纳程度,人际关系过度敏感就会慢慢消退,回到一个平衡的状态。通过认知方面的调整和改变,焦虑、抑郁和压抑等情绪自然会有所缓解,甚至消失。同样,当我们不再从他人的看法和态度中感到不自在或受伤害时,我们的人际交往也会更加自然。
最后,你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不要过度解读别人的表情、语言。通常情况下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也许并没有太多弦外之音。
2.不要小题大做。如果别人的言行让自己感到不舒服了,试问一下:事情真的很严重吗?他确实是针对我的吗?他对我的看法和态度真的就能决定我的“好”与“坏”吗?
3.试着接纳别人的批评与建议。如果别人的一些批评和建议对自己有益,我们可以欣然接受。自我接纳是我们对自身现有状态认识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最后,建议你还可以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兴趣小组、体育锻炼,多读一些喜欢的书籍。这些活动有助于防止“心理过敏”的状况发生。世界很大,更多地融入社会,融入集体,融入千姿百态的生活,心情会像阳光一样灿烂的。
解答要点
一是引导求助者调整自我认知,使其多角度看待问题,认识到敏感与脆弱有益的一面,增进自信与自我接纳,缓和焦虑情绪;二是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法,调整心态,充实自己,缓解“心理过敏”状况。
四、孩子是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快。经确诊是注意力缺陷障碍。可我不愿意给孩子服药,担心有副作用,会影响智力。这种担忧是否有道理?
回复
您好!
这种担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担心服药会影响孩子的智力,说明您对该病及其治疗的了解,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简称ADHD,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多动症。ADHD常常还伴随着其他障碍,比如学习障碍、阅读障碍、品行障碍、心境障碍,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发育相关问题。因此,ADHD儿童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行为问题和技能缺陷,包括遵守规则的能力差、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识别自身和他人情绪、较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缺乏对自我的认识能力、行为的自我控制较差、执行功能的缺陷、社交能力的障碍。这些问题会对患儿的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低自尊等。而家长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往往手足无措,经常以孩子调皮捣蛋、没有责任心、不控制自己的行为、懒惰等来批评孩子。而真实的情况是,ADHD是一种慢性神经和精神发育障碍疾病,患儿无法控制自己神经递质的释放,与智力水平低、淘气和懒惰等无关。因此,如果不积极治疗,任由这些症状发展,只会导致ADHD儿童的相关执行功能受损,并带来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孩子会更没自信,甚至自暴自弃,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
ADHD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行为干预及亲职教育等。我们可以把ADHD看作是人体内环境失调造成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维持平衡,并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让人体内环境慢慢调整到正常水平。目前我国治疗多动症的一线药物主要有哌甲酯和他莫昔芬。药物的副作用主要包括抑制食欲、睡眠问题、烦躁等,但是专家认为药物的好处是远远超过副作用的。
如果孩子已确诊为ADHD,父母应该接纳孩子的现状,让自己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上,共同面对ADHD,与它抗争。ADHD的治疗是一项需要长期统筹的任务,需要集结医院、家庭、学校的力量共同努力,其中家长的积极配合,是治疗得以顺利进行最基本的条件。医学科学技术发展至今,药物治疗仍然是有效且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如果孩子已经表现出成绩下降快等特征,父母应该正视这一疾病导致的结果,不是孩子不想学,而是孩子身体处于一种学不进的状态。就像近视需要戴眼镜一样,ADHD儿童需要通过服药帮助他们恢复功能。
面对ADHD儿童,去专科医院评估诊断,并遵医嘱治疗,是对孩子最负责的做法。即使孩子在症状缓解后,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停药。当然,在ADHD儿童服药的同时,进行行为治疗,也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逐步恢复社交、学习功能的重要辅助方法。
希望以上观点和建议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解答要点
找到家长担忧的核心,即服药是否影响智力。通过让家长正确认识ADHD疾病,从专业角度否定服药影响智力的判断,从而消解家长的担忧情绪,并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治疗过程。
五、我是初一女生,原以为自己比较优秀,没想到,上初中后发现比我优秀的同学比比皆是,我突然有点自卑了,特别是对比自己漂亮的同学产生了深深的嫉妒。我该怎么办?(www.daowen.com)
回复
你好!
听到你的问题,让我不由得回想起刚进初中的自己,每个女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公主梦,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也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进入到初一,进入到青春期,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能够让自己明确“我是谁”。
我知道,当你进入初中时,会不自觉地跟自己小学的状态进行对比,现在你所经历的心理落差也是由于这种对比而产生的。对比是一把双刃剑,除了让人产生心理落差,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差距,获得进步的空间。
那么,你可以做点什么,让心理恢复平衡状态呢?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有不同标准,有的是从外形,有的是从谈吐,有的是从知识,有的是从性格。你可以将这种“嫉妒”转化为努力的动力,不要在情绪上纠结,而是要在行动上努力。作为一名学生,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你可以通过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实现成绩的提高。我们都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要收获到更好的成绩,就要踏实地掌握好知识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合理的学习计划。具体来说,就是预习加复习、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等等。
2.可以结识一些好朋友,营造温暖、有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你的感受就会舒服很多。
3.经常作积极的自我暗示,告诉自己“也许我并不完美,但我通过努力会变得越来越好”。这能让你保持自信,也是让你心态上得到平衡的一种好方法。
对于“漂亮”的评价,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就像选美比赛中,由于欣赏角度的不同,没人能够断言谁就是最漂亮的。那么,在这里给你最好的建议,就是做那个独特的自己,抓住自己的闪光点,好好地发挥出来。比如说,你的特点是文静、可爱、活泼、阳光,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将你的特点在合适的场合表现出来,相信你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也可以交到一些知心朋友。要做一个快乐、自信的女孩,不要被别人的评价干扰。
解答要点
一是共情,给予理解,指出这是正常现象,缓解焦虑情绪;二是提供具体的“心理平衡”方法,引导积极看待问题,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发掘自我闪光点,做独特的自己。
六、我总是爱生气,在家里朝爸妈发脾气,学校里朝同学发火,同学开始疏远我。我也不想这样,这可怎么办呀?
回复
你好!
“喜、怒、哀、惧”是我们人类的四种基本情绪,其中“怒”就是指生气、气愤。生气、愤怒是人对危险的一种自然反应,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有些时候,愤怒确实可以让我们尝到甜头。比如,让身边的人听从自己的指挥。但是经常生气、气愤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人际交往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自己痛苦,伤害他人。
那么,我们要如何解决呢?
首先,接纳情绪,寻找原因。情绪是没有对错的,它是我们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先接纳自己有这些情绪。接下来理清思维:到底是什么原因点燃了我们心里的怒火?是什么让自己感到不满意了?有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吗?是希望在一些事情上父母、同学支持自己、理解自己?还是希望他们都听自己的意见、让对方望而生畏?一旦我们意识到导致自己生气的原因,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二,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虽然情绪是没有对错的,但是行为是有对错的。我们是可以表达情绪的,但是如果表达情绪的方式伤害到了他人,那么此种行为就是不可取的。我们要用“表达自身情绪感受”代替“指责、埋怨与攻击”。比如,使用“我很生气,因为……”“我希望能这样,因为……”“我需要你……这样可以……”等语言,清楚直接地陈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此外,我们还可以进行自我对话,每天坚持写一段话,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
第三,进行自我暗示,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当我们察觉自己到了生气、愤怒的边缘时,提醒自己保持一定的理性,进行自我暗示、自我思考,对自己说:先不要生气,生气会伤身体、会破坏关系;对父母、同学发脾气就能解决问题吗?我内心希望父母、同学做什么?我要如何有效地表达想法和感受?如果我现在发脾气的话,会是什么结果?
第四,不以自我为中心,培养同理心。同理心,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感同身受的能力。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要知道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人,才能做出合理的行为。比如,如果自己无缘无故地对父母、同学发脾气,对方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他人对我发脾气,我是什么感受?
第五,找到适合自己的缓解负面情绪的方法。比如,与好朋友聊天、大快朵颐地吃一顿、酣畅淋漓地运动一下、看一场电影、唱一唱歌……当生气、愤怒来袭时,我们可以找到比“发脾气”更有效的处理办法。
学习管理负面情绪,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挑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的耐心。相信你是一个有耐心且能够向自我发起挑战的人。
解答要点
一是引导正确认识愤怒情绪;二是分析愤怒的原因,并提供具体的缓解方法;三是学会接纳情绪,合理表达情绪,积极的自我暗示,培养同理心,寻找合适的情绪宣泄方法。
七、为了女儿,我从孩子入学开始,就辞去了原先的工作,成为一名全职妈妈。时间一长,我发现自己每天的生活都围绕着孩子和家务,夫妻之间交流的话题也仅限于女儿的生活和学习,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感觉逐渐与社会脱节,有一种失去自我的感觉。我要如何调整自己呢?
回复
您好!
感谢致电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成为一名全职妈妈,这种对孩子和家庭的奉献与付出非常令人钦佩。但是随着环境和生活内容的改变,个人的心理和情绪都会产生一些变化。关于全职妈妈如何调整心态、适应环境,给您提几条建议,供您参考:
1.要非常自信。全职妈妈没有收入了,和丈夫经济上的关系改变了,但你和丈夫依然是平等的。在做全职妈妈之前,夫妻两个人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协商清楚,全职妈妈虽然没有收入,却在完成一份对家庭有意义的工作,是你的付出让这个家庭很好地运转起来,让孩子得到最好的呵护。你也是非常辛苦的,你的工作是值得尊重的。
2.要学会在家庭中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你在家里不是单纯的照顾孩子,而是家庭精神生活的提供者。要让家庭、孩子有良好的精神世界,要学会情绪交流、思想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3.要有自己的爱好和精神世界。可以学习一些家务技能,比如,烹饪、钩织、茶道、插花、绘画等等。这些技能和知识既能让孩子受益,也能帮助你从精神层面稳固自己的家庭。不要小看了精神层面的生活,这对全职妈妈也是一个气质培养的过程,做全职妈妈是你展现自己多姿多彩生活的开始。
4.要做个聪明的妈妈,懂得怎样让自己和家人在一起更轻松、更开心,懂得怎样更好地教育孩子。要学会关心人、理解人。可能你在家一天很累了,但也许你的丈夫今天的工作也很不顺心,没有心情听你的诉苦和抱怨,所以你要有理解别人的胸怀。
5.要从容面对未来的择业。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在孩子渐渐长大、你要重新走向社会的时候,不要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你想想这段时间你耕耘的是自己的家庭,你的收获在于你孩子的健康成长、你先生事业的不断进步。而你要有重新学习、重新历练自己的态度,要长远地规划自己。
6.要具有交朋友的能力。全职妈妈不是把自己关在家里的妈妈,你仍然是社会的一分子,在自己交朋友的同时也是在教你的孩子如何交朋友。让自己丰富多彩的人际圈,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要增加与社会的接触面,通过参加一些活动结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心里的想法感受也就有了倾吐的对象。
不知这些建议对您是否有所帮助。最后祝您家庭美满,生活幸福!
解答要点
帮助全职妈妈找到自我价值,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生活,要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乐趣,为自己的生活找准定位,让自己成为一个自信、快乐的全职妈妈。
八、您好!我是一名老师,班级里有一名学生整天郁郁寡欢,不爱与人交往,成绩下降得厉害,我怀疑是抑郁症状。能否介绍一下青少年抑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回复
您好!
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多种多样,但都有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有自责自杀的想法等等。抑郁和抑郁症的原因一般来讲比较多元,包括个性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创伤、家庭教育环境、挫折和现实压力等。但根据经验来看,很多青少年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出现是学习压力、家庭教育矛盾、青春期三类因素共同累积的结果。其中家庭教育矛盾往往以潜在的形式长期存在,在青春期爆发。抑郁情绪的出现程度与三类因素的累积程度关系密切。
另外,消极的自我暗示和对号入座现象对青少年抑郁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很多青少年在感觉自己可能存在抑郁症的情况时会选择上网查询,或在网上通过量表自行测试,往往出现对号入座的现象。心理测试应该在专业心理工作者的指导下谨慎使用,否则无法保证测试结果的有效性。
同时,一些青少年的抑郁情绪来源于人际交往。包括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早恋、失恋带来的困扰,在人际关系中被孤立、长时间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等。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这就提醒我们,不要总是把注意力放在青少年的学习方面,人际关系健康也是重要的成长议题之一。
如果您感觉班里的学生可能存在抑郁情况,建议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近期的具体生活情况,同时咨询心理专业人士,听取他们的建议,必要时可到心理医院进行诊治。
解答要点
多角度分析青少年产生抑郁的原因,帮助学校老师正确认识抑郁,积极预防抑郁情绪产生的心理危害,同时对学校老师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