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孩子目前是初一学生,一直学习努力,听话乖巧,但成绩平平,自半年前沉迷一款爆火的手机游戏后,逃课、熬夜、不写作业、成绩倒数成了家常便饭,家长尝试多种办法无果。有什么方法帮助我吗?
回复
您好!
很多家长带着“网瘾”孩子来咨询,其实经过接触,有很大比例的孩子都不是真正的网瘾患者,而是存在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对立违抗行为等心理问题。孩子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但无法排解,转而投入网络世界寻求安慰。
对您的孩子而言,他学习非常努力,可是他无论怎么努力成绩都没有明显提高,久而久之,就变得情绪低落和焦虑。偶然接触到手机游戏,游戏中的控制感和成就感是现实学习生活中没有的,也是他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却极其渴望的,因此“喜欢”手机游戏也就很正常了。
由此判断,孩子并不是真正的“手机成瘾”,而是对现实困境的回避。对此不能简单作出孩子“手机成瘾”的判断,也不能仅仅把焦点放在解决“手机成瘾”问题上来。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1.与孩子约法三章
在孩子接触网络前或刚开始接触网络时,家长可以与孩子定一个行为契约,与孩子约定上网时间、时长等问题。契约形成后,双方要严格遵守,孩子一旦养成习惯,就基本上不会出现长时间使用手机的情况了。
2.引导孩子要把现实生活放在第一位
不回避问题,与孩子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是否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困难、压力,是否焦虑、紧张、自卑。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心理上的问题,并帮助孩子解决,进而让孩子明白手机游戏只是一个娱乐工具,并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3.鼓励孩子参与竞争性活动
孩子自卑,希望获得成就感。对此,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擅长的竞争性活动,在竞争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赢得成就感。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成就感之后,就不再依赖虚拟空间给予的成就感,才能真正地离开网络“依赖”。
解答要点
帮助家长认识到“网瘾”的根本原因,很多网瘾源于现实中的挫折,因无力应对转而逃避到网络世界。所以,应对网瘾也应对症下药,掌握孩子真实的心理状态,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
二、您好,我的孩子性格焦躁,具有强烈的掌控欲,不听从家长的教导,甚至指责家长,稍有不如意就发脾气,不知如何教育。
回复
您好!
产生这种现象可能有多方面原因,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剖析和解决问题。
1.要从生理的角度,了解孩子过去或者现在是否患有器质性疾病、是否服用过某些药物。首先排除生理上的问题。
2.要分析现象本身,这种现象持续了多长时间?是否超过一个月不能自行缓解?不良情绪反应能不能在自己的理智范围内得到控制?能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功能?孩子是否曾受到过某件事情的刺激,是否经历过重大的超出孩子心理承受范围的事件?
3.从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家庭成员的情况。如家庭成员中有无性格表现相近的成员?日常的陪伴者、教育者是谁?成长过程中父母两个角色是否有缺失?通常是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引发矛盾?学校环境中的表现如何?和朋友的相处状态如何?
家庭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问题,所以不能把所有问题和责任简单归咎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往往取决于父母的反应方式。孩子对家长常常进行无理的指责,这个行为单独来看是有问题的,但反过来,为什么孩子可以毫无所惧、理所应当地进行指责?而且频率这么高?是不是亲子互动中,家长的表现方式也助长了孩子的行为?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质、年龄阶段,重新建立合适的互动模式。对于性格独立自主、主观意念比较强,又正好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给予其更多的“权利边界”,给予信任和成人式的尊重,不要一味地管制孩子,要给他试错的空间。遇到问题时家长可以从旁辅助,而非代他解决,更不是直接把问题的解决方法告诉孩子。明确“权利边界”不仅仅是让孩子能拥有更多自主权,更要让孩子知道哪些是他权利之外的,比如父母的生活习惯、外在的不可控因素等等,不能一味地无原则地满足。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要求去做正常范围之外的事情,以免助长其进一步的骄狂表现。让孩子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发挥孩子充沛的自我能量,无论结果成败,都要让孩子来面对。
4.适当的“冷处理”也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始终无原则地哄着孩子并不会让其意识到事情的对错,必须有处理上的落差感。如果孩子为了某个无理要求而折腾不休,一开始可以耐心劝导,引导其自我实现;如果状态依旧,那就不要进行回应,任凭他发脾气也不要有任何积极正面的反馈。只有他逐渐放弃这项无理要求后,再解除“冷处理”。随着时间的积累,孩子就会有所意识。
解答要点
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现问题并非单一因素导致,往往会有很多内在和外在原因,需要深入了解后对症解决。包括父母要从自身找原因,要调整自身的情绪状态、行为习惯;要分析整个家庭系统,从中寻找问题的症结。
三、我有三个孩子,大女儿16岁,弟弟11岁,妹妹2岁。自从弟弟出生后,大女儿做什么事情都和弟弟争抢、比较,脾气暴躁,打弟弟,近期因与弟弟冲突有割腕行为被制止。但我觉得对每个孩子都没有任何偏心。
回复
您好!
我十分理解您的处境。为了改善这类情况,家长首先得明白,得到父母的关注是孩子的基本需求,不会因父母有没有时间而改变。如果“大宝”处于求而不得的状态,就会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孩子真正在乎的是“自己有没有被平等对待”,而他们的对比对象就是手足兄弟姐妹。在应对孩子间的纷争时,大多数父母会用“大的让小的”这种传统观念去处理,这样其实对“大宝、小宝”都不公平,反而会进一步导致手足关系的疏远。很多父母以为的“公平对待”,大多是主观上的、个人化的想法,且偏向于物质方面,孩子其实更渴望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公平。父母们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努力平衡对孩子们的爱与关注,尽量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都能感觉到被爱的安全感。
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同胞竞争”,所谓同胞竞争障碍,通常是指在年龄稍小的弟弟妹妹出生之后发生的某种程度的情感紊乱。为了能从父母“有限”的爱和关心之中获得更大的份额,兄弟姐妹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激烈的竞争关系。孩子们之间总会存在冲突,当“大宝、小宝”发生争执时,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责骂与安抚,而是倾听;最需要做的是信任孩子,尽量少干涉孩子们之间的冲突,最好让他们自己解决。父母若干预,就很容易把自己的评判和比较带入其中。所以,在确保孩子们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父母最好不去干预,这样他们往往会自发地甚至更有创造性地解决冲突。哪怕孩子们哭哭啼啼跑过来找你理论,你能做的干预就是:倾听,安抚好他们的情绪。但是最后仍然要引导他们:相信你们自己能处理好。把事情的掌控权交给孩子。
父母要尽量避免容易引起“大宝”误解的行为和语言,明确表明同等爱每个孩子的态度。比如:听到别人说“你是捡来的”“爸爸妈妈有弟弟妹妹就不会爱你”等话,会影响“大宝”对生二孩的态度,尤其忌讳像“不爱你了”“没空管你了”等,虽只是玩笑,但往往会加深孩子的抵触心理。特别是年龄还比较小的孩子,他们很容易把玩笑当真,从而产生被抛弃的感觉。不仅是父母,其他亲戚朋友在与孩子交流时也要注意这一问题。
解答要点
帮助家长认识到“大宝”出现此状况的真实原因是孩子需要的爱与关注未得到充分满足,影响了安全感。要引导家长从反思、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入手解决问题。
四、我与父母交谈时,父母只注重自己的观点,而不注意听我怎么说,也不了解我的真实想法,听不到我的心里话,我失去了与父母沟通的愿望,真烦!想知道有哪些与父母有效沟通的方法。
回复
你好!
你能就此问题进行求助、主动寻求沟通方法,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建议可从以下五方面做起。
1.换位思考,尝试从父母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想法。假如希望父母同意你周末晚上可以晚点回家,那么你首先要知道父母最可能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比如你是否安全?你去哪儿了?跟谁在一起?在做什么?站在父母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担心。
2.诚实和直接地把父母最关心的信息告诉他们。假如父母担心你的安全问题,你可以直接告知他们:“如果今晚我要晚点才能回家的话,我会提前告诉你们我去哪儿了,这样你们需要时就可以找到我了。”或者和家长说:“我回家前会给你们报平安的,或者告诉你们我大概几点到家,这样你们就不会担心了。”
3.不要过度抵触父母对问题的看法。你对父母可能有很多不认同的地方,毕竟两代人成长的时代不一样。不过有些话题不妨仔细听听父母的意见,如谈论如何与异性交往、青春期困惑等敏感话题,这些方面对于自我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
4.不要肆意抨击和嘲笑父母的想法或观点。如果希望父母尊重你并理解你的看法,那么,你也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因为尊重是相互的。
5.当和父母有不同意见时,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切记不要被情绪控制了头脑,应尽量避免在情绪失控状态下与父母谈论问题,要学会告知父母,你现在的心情不好,暂时不想谈论这些事情,让父母给你时间调整情绪,当你准备好了再和父母进行交谈。
解答要点
一是在回复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鼓励,提升自信;二是提供具体详细的沟通方法,比如换位思考;尊重父母,不过度抵触;主动沟通;管理自己情绪,理性面对等等,全方位提升与父母的沟通能力。
五、我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与父母沟通交流越来越少,有时甚至针锋相对。这让父母感觉心理落差很大,也很焦虑,该如何缓解?
回复
您好!
很理解您的处境。当孩子慢慢长大,曾经和父母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乖宝宝,变成了话不投机甚至懒得理家长的小大人,自然家长会很困惑,同时父母受尊重的需求没有满足,会有隐隐的委屈感,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一情况,缓解焦虑呢?首先,从心理层面出发寻找问题原因:
1.由于年龄、阅历、认识水平和时代背景差异,人们更愿意与同龄人沟通交流,话题更多,理解更容易。
2.由于孩子身心的成长,青春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萌芽,相比较儿童阶段,在孩子心中父母的权威性在减弱,这是个体发展的必然,如果孩子凡事都听父母的,怎么能比父母强呢?
了解心理原因之后,在行为层面,建议尝试以下方法:
1.开放式的沟通。可以和孩子做角色扮演游戏,父母扮演孩子,孩子扮演父母。沟通立场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沟通态度是认真倾听对方,沟通目标是提出期待,沟通方式是商量和建议,沟通结果是求同存异,允许不一致。
2.对孩子多表扬。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又不引起反感或抵触,最好的办法是称赞,称赞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比如说,孩子开口时,热情回应,孩子有沟通意愿时,积极互动。人前人后有意无意地夸夸孩子善于沟通等。
3.身教胜于言传。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说了什么话更重要。一家人彼此是非常了解的。日常生活中,父母大度宽容,对待孩子亲切疼爱,即使语言交流不多,亲子关系也会是融洽的。
技法再多,总不如心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解决所有亲子问题的基础。对待孩子一是尊重,二是信任,三是无条件的爱,无论世界变化万千,父母依然爱孩子、接纳孩子,家庭是孩子永远的安全港湾。
解答要点
首先共情,理解家长目前的心境,认识到低落和焦虑都是正常的;其次分析交流少的原因;最后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法,即父母要主动调整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和对待孩子的态度,营造平等信任温暖的家庭氛围。
六、我是一名高中男生,觉得跟爸爸很难沟通,父子关系越来越紧张,上周和爸爸大吵了一架,原因是感觉自己在父亲眼里做什么都不行。
回复
你好!欢迎致电12355。
其实,父母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身上也具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与不足。他们在当子女的时候也体验过痛苦和埋怨,在为人父母之后也已经尽其所能。
造成你和父亲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双方缺乏有效沟通,感到彼此回避但又无法割舍,因此争吵成为你们父子之间最直接、最深刻的交流方式。男孩与父亲的亲密关系要经历早期的自我认同、少年期的疏远、青年的敌意和成年的回归等几个阶段。在男孩的成长周期中,父亲在心中的位置是不停变化的。青春期前期的男孩,在压抑的内心里父亲往往是假想的“敌人”,得到母亲更多的关注几乎是这两个男人共同的期待,由此就会激发相互间的不满和争吵。对父亲来说,由于角色重叠,许多父亲在意识上会鼓励孩子男性化,但在无意识的行为中,又对男孩的男性象征,如好冲动、与人打架、无所顾忌的冒险行为等大加指责和批判。随着男孩长大,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几乎所有遭受压抑的青年人,内心都塞满了对父亲的叛离狂想,下意识地要与父亲的追求南辕北辙,逆反和叛离是男性成长的必经之路。
建议你勇敢地寻找和父亲独处的机会,带着真诚和理解的态度,主动和父亲面对面交流,可以关心父亲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也可以讲述你遇到的困难,与父亲探讨协商,以此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父爱往往来得更深沉、更理性,等待是父亲与男孩关系中的核心。男孩对父亲情感的回归与认同,一定经过了理性的考量,充满内心的涤净和复活之感。
体谅父母是自己走向成熟和心理独立的必经之路,学会换位思考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良药,在此基础上进行真诚的沟通。相信沟通、理解和包容,必能化解你们父子间的当下危机。
解答要点
一是让来访者认识到与父亲关系紧张是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常见现象,认识到其背后的原因;二是告知来访者解决办法,主动打破与父亲关系的僵局;三是鼓励来访者向前一步,勇敢迈出成长的步伐。
七、女儿小学二年级,有时和父母交流,一生气就跑进房间,关起门来。和孩子温和沟通不管用,我们有时会大声吼甚至动手。我们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有什么好办法吗?
回复(www.daowen.com)
您好!
您的孩子可能是一个在亲子关系上比较敏感的孩子,她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比较在意父母对她的态度和看法,需要来自父母更多一些具体的鼓励和肯定。
在您孩子的这个年龄段,待人处事的认知行为模式还处在建立的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大人们对孩子起着榜样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因此,并不建议父母在发现温和的交流方式不管用的时候,就采取大吼或者动手的方式。一方面,这样做是破坏亲子关系,可能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另一方面,孩子可能会从中习得“当自己说的话对方不听的时候,我就可以大吼和动手”的认知。这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关于如何更好地跟孩子沟通,这里简单给您一些建议:
1.使用“我-信息”
当父母与孩子发生冲突,父母感到生气、沮丧或者是被孩子的行为激怒时,就可以使用“我-信息”来与自己的孩子进行建设性的沟通,而非唠叨、喊叫或批评。“我-信息”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父母对自己感受的清晰阐述;二是对导致父母产生这种感受的行为的清晰阐述;三是对父母不喜欢这种行为的原因的清晰阐述。
需要注意的是,“我-信息”的使用要遵循平等位置、尊重、委婉、不攻击或不带有批评性的评价。
2.积极倾听
每当孩子带着情绪和父母沟通的时候,实际上他最希望的是有人听他讲话,能够理解他的情绪,陪伴他释放情绪,理清思路。积极倾听的关键是父母要与孩子共情,能够从孩子的话语中听到他们的情绪。积极倾听还能提高孩子情绪管理能力,让孩子平静下来,在情绪平复之后他们会开始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接纳、关爱与尊重。
3.情绪管理
在这一点上,父母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相对平静并且时机合适的时候引导和教育孩子习得这项能力。或者通过童话故事书中主人公是如何管理情绪的故事,利用榜样的作用引导孩子向书中的人物学习。
以上三点仅仅是和孩子沟通方法中的一小部分,仅供您参考。和谐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与孩子共同努力,共同维护,也希望您和孩子共同成长。
解答要点
一是共情理解,分析孩子的问题与敏感、在意父母看法有关;二是分析不应“暴力”管教的原因;三是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法,使用“我-信息”来与自己的孩子进行建设性的沟通,积极倾听,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最后希望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以此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八、12355服务台的老师您好,孩子天天玩手机游戏,请问如何正确管理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使用?
回复
您好!
电子产品的使用已经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管理过于宽松,则孩子因自控力差而沉迷;管理过于严格,则容易引起和孩子之间的矛盾。那么家长该如何管理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使用?给您提出如下建议:
1.不要让年龄太小的孩子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
一些父母在照看学龄前和低年级的孩子时,为了省事,让电视、手机代替自己“看孩子”。这样省一时之力,却“后患无穷”。虽然现在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不可避免,但在其成长早期应尽量避免过早、过多接触电子设备。
2.家长要以身作则
如果家长一方面禁止孩子玩手机,一方面自己又抱着手机玩得不亦乐乎,管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导致孩子出现一些反抗的行为。“双重标准”下的制度最终无法执行。所以建议家长自身不沉溺于手机、电视,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3.尊重孩子合理的休息需求
在一些家长眼里,孩子只要不在学习,便是“浪费时间”。这些家长忽视了休息是人的基本需求。如果不尊重孩子的需求,张口闭口都是学习,很容易招致孩子的叛逆。即便是在使用电子设备上对孩子有所限制,也要允许孩子通过其他一些方式进行身心放松,做到劳逸结合,才能给予孩子更长久的学习动力。
4.家长要充分利用电子产品的积极因素
“大禹治水,堵不如疏”。与其将电子产品看作洪水猛兽穷追猛打,不如多想想如何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如何在网络上找到有趣又有内涵的文化资源、利用电子产品丰富共同参与的家庭娱乐等。
5.家长要做好自身的情绪管理
很多家长在管理孩子玩手机、打游戏过程中常常怒气冲冲。这样的管理无疑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情绪负担,长此以往家长的脾气也会越来越差,双方的矛盾会逐渐变得不可调和。管得严格不一定要靠“吼”或者“吓”,“不带敌意的坚决”、“温柔而坚定”的教练式管理是很多家长可以尝试学习的方式之一。
6.与孩子商定管理计划,避免“一刀切”
电子产品的使用应当避免家长的单方面管理,最好让孩子参与进来,共同制订科学合理的使用计划,由家长监督和孩子自我监督共同执行,设置对应的奖惩措施,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阶段性的计划调整。
解答要点
从家长和孩子两个方面寻找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方法,强调家长以身作则,共同制订使用规划等,在亲子有效互动中促进双方的成长,同时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自控能力。
九、我的孩子中考失利没有进入理想的高中。进入现在的高中后虽然成绩很好,名列前茅,但始终不喜欢现在的学校,瞧不起老师同学,也看不起普通劳动者,扬言考上大学后再也不会跟他们联系。我总是担心孩子情商低,怕未来难以适应社会。我上网查了查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答案也不是很满意。12355服务台能否给我一些建议?
回复
您好!
作为孩子的家长,为了解决孩子问题能上网查阅资料,不断学习和寻求帮助,非常值得肯定。高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于孩子目前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供您参考:
1.家长先做好自己。一是家长在孩子面前说话要注意角度,不要总提到学校的高低之分,不要把这样的想法流露出来。多些正能量的角度看问题;二是调整自己每次面对孩子时的情绪,正确看待孩子每个阶段的一些问题,减少贴标签,不要把对未来的顾虑担心都变成当下的焦虑。减少讲道理的次数和时间,多听听孩子的感受和感受背后真正的需要,不要总是以“你该……”句式对话。以身作则和引导都要有一个过程,不要想着一次两次孩子就能完全改观。
2.调整孩子的认知要有一个过程。既然无法换学校,就接受这个学校和环境。万事皆有利弊,为了自己的目标继续努力就好。引导孩子看到同学们并不是一无是处,虽然整体成绩或排名没有他好,但某一科或者某个知识点也会学得不错。看到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长处的时候,自己也会在这个环境感到舒服。
3.家长可以通过讲述名人案例或者其他人的事迹,引导孩子思考,除了学业优秀,自己在其他方面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一点挫折也并不一定全是坏事。遇到问题,家长跟孩子通过积极的正向的交流,多和孩子一起变换角度,看待今后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引导孩子认识到各行各业都有非常优秀的人,也是各行各业人们的付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可以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要理解和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
解答要点
首先肯定孩子家长为孩子的成长付出的努力;其次是调整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家庭指导方式;三是通过家长的指导,改变孩子的错误认知,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
十、我儿子初二,不爱学习,成绩差,天天就想着打手机游戏。我和他爸以前管他还好用,可现在说什么也不听,逼急了就说不去上学了。我们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希望他成才,可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呀?
回复
您好!
您提出的问题很具有代表性,首要解决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首先,家长们需要认识到一个青少年成长中的规律性问题,那就是男孩子到了初二是“逆反”的高峰期。逆反的对象主要是父母,他们要获得独立自主,不愿意被父母管教,更不愿意听父母“啰嗦”。他们内心是矛盾冲突的,情绪也是不稳定的。从您的提问中可以分析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父母管教比较宽松甚至溺爱的问题。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孩子小的时候还好用,当他们身体强壮了、意识增强了之后,尤其是在逆反期,不顺心意时便采取对立和对抗的方式,甚至引发冲突,所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第一步。
其次,家长通常意识不到教育目的与教育行为的矛盾性问题。我们曾经问过很多家长,希望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绝大多数的家长和您一样,都是满心希望孩子“快乐”,可是却逼着孩子去“痛苦”,不让孩子“快乐”。孩子不爱学习、成绩差,学习对他来说缺少成就感,显然没有“快乐”可言,而父母要这个孩子去努力学习,不让孩子玩能带来“快乐”的手机游戏。这种不一致的教育目的和行为,导致的就是孩子的混乱:“你们到底想让我成为一个什么人?”所以需要家长统一自己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行为。一方面宠爱放纵,缺少意志品质的培养,缺少陪伴和了解,另一方面又想在初中学业压力较大的时期,让孩子勇往直前,刻苦学习,显然是做不到的。
第三,作为家长要想一想,孩子不爱学习,学习成绩差,这两者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如果是因为学习成绩差而不爱学习,那么就需要在学习成效上做文章。若不是智力问题影响成绩,或许存在注意力集中困难、学习效率低、学习方法不当等因素。不能只是一味批评教育,还需要考虑他对学习的认识、自己的理想追求、他的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等心理问题。
建议您阅读一些针对初二学生的家庭教育的书籍,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规律,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解答要点
一是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成长环境、学习习惯等深入分析原因,并在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改变;二是要从家长自身找原因,反思自己的家庭环境、教育方法、日常表现等。
十一、如果我的孩子在校园被欺凌,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
回复
您好!
如果孩子在校园被欺凌,家长需要进行及时干预,将伤害降到最低。下面几条建议供您参考:
1.将发生冲突的学生暂时分开隔离,防止进一步的冲突和欺凌发生。除了及时进行身体方面的治疗,更要重视心理和情感急救,不能急于改变或回避孩子表现出的恐惧、焦虑、紧张等感受,要耐心倾听和接受孩子遭遇创伤后的这些反应,然后再跟孩子一起面对善后事宜。
2.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直接介入,用成年人的方式替自家孩子“出气”,这是一种最不利于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反而会导致问题扩大化,同时也会让孩子在解决与同伴们之间的冲突时更加手足无措。鼓励孩子回击报复是家长不负责任的表现,报复行为会让孩子再一次体验欺凌,加深心理创伤。我们的目标不是报复欺凌者,而是防止欺凌事件再次发生。
3.在得知孩子被欺负后,很多家长在心疼孩子之余,经常是“怒其不争”。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情绪反应,会导致孩子不敢再跟家长倾诉而选择压抑自己,因为孩子都不希望让父母看到自己“不争气”的样子。
4.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让孩子知道家庭是他的安全港湾,要充分了解当时的情况,如果问题不是很严重,尽量鼓励孩子之间自己解决矛盾冲突;如果问题很严重,建议家长及时向学校反映情况,寻求学校的支持与帮助;如果问题极其严重,可向警方报案,保护孩子免受再次伤害。
解答要点
提出应对校园欺凌的一般性原则,点出一些家长的错误做法,让家长认识到理性应对的重要性,否则会误导孩子甚至二次伤害,最后提供家长具体的应对方法。
十二、我的孩子一年级了,今年新冠疫情期间学校试用网络教学,网课过程中孩子如果不好好上课,我会忍不住发脾气吼叫,事后感到很后悔。真不知道疫情何时能够结束,很多事操心又没办法解决,感到烦躁。该怎么办?
回复
您好!
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控隔离,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很多人会产生不适和失控的感受,容易产生焦虑、怀疑、紧张的情绪,容易激动。这其实是人类应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能力,提醒我们此时关照好自己至关重要。作为孩子的父母,不仅要关照孩子的安全和起居,而且要管理和辅助孩子的学业,难免让人感到压力倍增,对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在情绪失控之后,你感到非常的懊悔,到这里来咨询,表明你已经敏感意识到情绪失控的不利影响并且积极求助,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建议当你感到有情绪来临时,采用“一停二看三通过”的方法,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一停,能够允许自己暂停正在进行的事情,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二看,做一些静心训练,去内观、思考自己的期待和渴望,也许可以帮助你自己获得一些新的角度和看法;三通过,就是列出一个可行的计划。
恰当地应对压力和不确定感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对于孩子的学业而言,这样的能力同样重要。作为孩子的教养者,我们应对压力和不确定感的态度是孩子的榜样。我相信当你认真地投入练习,会有自己的一份体验和成长。有需要时,欢迎再次来电讨论,12355心理热线,会陪伴在你的左右!
解答要点
这是12355服务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受理的一个案例,也是疫情防控期间家长经常提出的问题。面对宅家期间的孩子,家长在学习辅导、亲子关系、生活压力等方面往往感到无助,进而产生焦虑、烦躁等心理。本案例中,咨询师首先对来访者予以共情,积极肯定来访者的求助行为;其次,为来访者提供缓解压力的方法;最后,对来访者给予鼓励和期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