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武夷山的人都知道,“武夷禅茶”表演是武夷茶文化的经典之作,这一让人回味无穷的禅茶表演,深刻展示了武夷岩茶与佛教的历史渊源和博大精深的武夷茶文化内涵。
以“佛宗道源”著称的武夷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早在唐代武德六年(623)就有僧人在武夷山云窝创建石堂寺,寺后茶洞是较早的茶圃,从伏虎岩入司马泉,四周石壁嶙峋,中间有平地十余亩,产茶精良,得名茶洞,至今漫步其中,仍见得茶树生长茂盛。
陆羽自小就在寺庙长大,他在公元760年写作《茶经》,引起世人关注。公元784年,福建长乐籍禅师百丈怀海,整顿和建立新的禅宗戒律,在《百丈清规》中提出:出家人在修道同时,必须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同时鼓励僧徒坐禅饮茶,并对禅门饮茶做了详细规定,使其成为寺庙日常修行不可少的部分,并渐渐引领全国。
武夷山也积极跟随,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峰峰有寺,岩岩皆茶,是山皆有寺,是寺多产茶,无茶不成寺。而佛寺所产茶,除了自己饮用外,一部分也作为礼尚往来。由于佛寺占有良好山场,又善于研究制茶工艺,所以,从一开始寺茶就以质优而名盛。地方官吏常用以做向朝廷官宦“遣侍斋阁”的礼品,这就使寺庙茶走出深山,到了京城皇宫。“晚甘侯”便是当时武夷山寺庙茶的雅号,也是武夷岩茶最早的美称。(www.daowen.com)
而大凡寺庙都有“奠茶”或“供佛茶”。唐代僧人不仅以茶供佛,还以茶参禅,以茶释经,以茶招待施主、香客及以茶应酬文人,办茶会、设茶宴、行茶礼、写茶诗,甚至著茶书,提出佛理与茶德的主张。广大僧侣在每天完成佛事之后,进行劳作的必是亲身种茶,精心研究制茶技艺,从而大大丰富了唐宋时期的武夷茶文化。
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播武夷山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的一项业务。
在寺庙,种茶、采茶、制茶都是一项很严肃的事情,在他们眼中,喝茶原本就是一种自心修养,所以相应的,对茶叶采摘、焙制就十分讲究,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生产出新品牌的名茶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誉名海内外的茶王——大红袍,在古时就属天心永乐禅寺管理、享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