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理学由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人建立后,到南宋时期以朱熹为其集大成者。
朱熹被后人誉为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公元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隐屏峰下亲自建造书院,取名为“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
朱熹不只讲起学问滔滔不绝,论起茶道更是颇有心得,也难怪后人都说他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朱熹不仅品茶、论茶,还曾亲自参与种茶、制茶、煮茶、宴茶、斗茶、咏茶,不只乐在其中,还从武夷茶中领悟与获取了许多理学思想和文学灵感。
据《朱文公文集》记载:朱熹年少时,即戒酒饮茶,以茶修德,不尚虚华,崇尚俭朴。文人非酒即茶,能戒酒修德者,其内心的力量非常人可比。单这一点,朱熹自身的精神力量已同茶融为一体。
早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指出以茶修身的精义: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说的就是茶能使人淡泊明志,只有具有俭朴美德的人才适宜饮用。而朱熹无疑是这一精神理论的践行者。
朱熹所在的时代,武夷山茶事已经十分普及,茶文化氛围十分浓郁。朱熹在武夷山收徒讲学、著书立说时,以茶醒心,以茶解困,以茶交友,可说是对武夷茶情有独钟,曾写下《茶坂》《茶灶》《春谷》等茶诗。朱熹别出心裁地在五曲溪石上凿灶煮茶,邀友品茗赏景,吟咏自娱。其《茶灶》诗就是当时情景的写照:“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此诗一出,就脍炙人口,流传于世,辛弃疾、袁枢、韩元吉、留元纲、项安世、陈俊卿、杨万里等先后作诗追和。其中,袁枢的诗意境更深些:“摘茗蜕仙岩,汲水潜虬穴。旋然石上灶,轻泛瓯中雪。清风已生腋,芳味犹在舌。何时棹孤舟,来此分余啜。”
作为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对喝茶一事是诚敬的,是带有深刻哲思的。在《朱子语类·杂说》中,朱熹曾把建茶(包含武夷茶)与江茶做比较,说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又说,《南轩集》云草茶如草泽高人,蜡茶如台阁胜士。意思是说建茶、蜡茶像具有中庸德行的君子,江茶、草茶(江、浙民间生产的茶)如品格高尚的隐士。朱熹认为武夷茶具有儒家中庸思想的气质,这是对武夷茶的极高评价,也是他将哲学与茶道相融的体现。
类似的记载有很多,《朱子语类·杂说》中还记载:“先生因吃茶罢,曰:‘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如何?’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礼本天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朱熹在这里以茶论礼,他认为礼与茶性是相通的,饮茶与修身励志的契合点就在茶的本性上。品茶先苦后甜是一个理,就如先忧劳勤勉,后才能安逸快乐,有礼才能有和。如果说这是朱熹先生的辩证统一论,那么最后的“至和”也体现了他在美学上的追求。应该说,朱熹把哲学和美学很完美地融合到了茶文化中。(www.daowen.com)
千百年来,人们所传承的武夷茶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和”,就是“致清导和”,强调“和谐、和敬、和美、和平、和廉、和爱、和气、和俭、和善、和解”,强调“茶道即人道”“平常心是道”的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和谐中庸”的人际内涵。在后人看来,武夷茶文化的全部含义是以“崇道”“修德”为根基,以“尚和”为理想追求。
《礼记·中庸》有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关尹子》云:“人勤于礼者,神不外驰,可以集神;人勤于智者,精不外移,可以摄精。”是说礼仪之用,以和为贵,而要达到精神思想上的和谐,不以礼仪修养来中和节制的话,是无法达到的。礼通理,以儒家的学术思想来看,人文社会当中的礼法与仪则都是圣贤象天则地、取法于化育自然之理所创制,所以君子修身,需要做到的是,拳拳奉天理,坦坦息心机。这也是朱熹所言的“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的义理所在。
朱熹终生粗茶淡饭,茶取养生,衣取蔽体,食取充饥,他这一生,由茶而悟得的哲学理论很多,朱熹以茶喻学,认为学问要专门,像茶一样要真味,一味研透,才能有真才实学,而不要被其他外物所扰。这再次印证了朱子理学以茶修身,以茶励志、致知的追求。理学与茶事,成了为人处世的哲学之道。
朱熹不仅把儒家思想与茶道融合在一起,还身体力行推广武夷茶,他在任漳州知府时,曾在州府的百草亭园圃种植武夷茶,并撰写《劝农文》,极力推广茶叶的种植栽培。漳州、云霄一带此后一直是武夷茶的重要经营市场。朱熹在回祖籍扫墓时,也把武夷茶苗带到婺源,在祖居庭院植了十余株,还向家乡父老介绍过武夷茶的栽培和焙烤方法。
而更能证明朱熹爱茶之心的,便是笔名了。朱熹用过许多字号笔名,一如李白好酒而自号“酒仙”,朱熹由于好茶,在晚年给自己取了一个雅号便是“茶仙”。这是他最后一个笔名。据《古田县志·人物志·寓贤》记载,朱熹晚年受“庆元党禁”牵连,为不累及友人,若有人请他题匾赋诗,便以“茶仙”为笔名落款。现今,古田县蓝田书院附近有口水池,水池石壁上有朱熹亲书的“引月”二字,其落款即为“茶仙”。朱熹先生的一生,便是以茶明理明志的一生。
朱熹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武夷山受业于朱熹的学生中许多人都成为著名的理学家,如游九言、蔡沈、刘爚、黄榦、真德秀等。其中,高徒黄榦还成了朱熹的女婿。不只学生众多,儒释道三教的朋友也不少,个个都如雷贯耳,单就文人方面,就有陆游和辛弃疾。
想想那时的场景,三五师生或兰友佳客坐于山间草舍中,饮茶赋诗,论学经籍,这简直就是一幅儒学意境与茶道相融合而绘制出的完美画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