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关于茶的历史是久远的,只是具体到武夷茶却在之后。
周公所著,或者于战国与西汉间成书的《尔雅·释木第十四》有提:“槚,苦荼。”这里的槚就是茶树。古时的人备注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荼是直到唐代才减去一笔作茶。
这里只是提到了茶,却不是武夷茶。
历史的脚步又近了一些,走到了西汉,有更多的资料可以查证了。那么,最先提到武夷茶的到底是谁呢?
在历史中,确切提到“武夷茶”要从汉代说起。
这是一段历史。春秋五霸之一的勾践去世一百多年后,越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战争。楚国攻城略地,越国节节败退,逐渐失去了大部分土地。越国贵族们眼看救国无望,就分别四处逃散,其中一支贵族无诸带领一部分越国人迁徙至福建武夷山一代,建立闽越国。同时修建了都城——冶城。秦末汉初,无诸因协助大汉灭秦,被封为闽越王。无诸卒后,子孙野心勃勃,兵祸连年,汉武帝遂派四路大军攻入闽越国,并诏令将闽越遗民迁往江淮之间,以虚其地。
为了安抚武夷山的闽越族民,十年后,汉武帝于天汉元年(前100)在郊祀各路神祇时,特将武夷君列位其中,并令“祀武夷君用干鱼干”,以安抚闽越人。
汉代的武夷山称得上是闽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并与朝廷多有往来,由此,纳贡和品饮武夷茶也就是必然之事了。此事从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中不难发现,在其出土的陶器中,有大量茶具,这是汉时武夷山先民已有用茶之习的有力证明,在有史可查的资料中,武夷茶这才算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地正式露面了。
除此,北宋的文学家苏东坡撰写的《叶嘉传》,也描写了汉武帝接受纳贡和品饮武夷茶的情景。苏东坡把武夷茶取名为叶嘉,寓意“叶子嘉美”,并用拟人的手法说叶嘉“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汉武帝得知武夷有好茶,即令建州太守搜寻并将之纳为贡品。汉武帝见到叶嘉非常高兴,表示要用当时的煮烹之法——炙之、槌之、碾之、罗之、煮之……以品味武夷茶。这里既提到了武夷茶,也提到了当时武夷茶的饮法。
同时,这篇文章里还记载说,福建的茶在当时已经很名贵,而武夷茶则更是高出其他茶一筹。
可以说,在史书中,武夷茶刚一露面,就自带金身,高贵万分。有了汉武帝的助推,武夷茶与武夷山都带了些神秘色彩。(www.daowen.com)
现今世人都说武夷山为“碧水丹山”,说到碧水丹山,不能不提的是南朝的江淹,他是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而这“碧水丹山”之称,正是始自于江淹。
江淹曾两次出任吴兴(浦城)县令,在闽北留下大量足迹。文人游访山川自然会以诗文寄托怀抱,素有才子之称的江淹也不例外,他在游武夷山后,这样记载:“地处东南峤外,闽越之旧境也。爰有碧水丹山,珍木灵芽,皆淹平生所至爱,不觉行路之远也。山中无事,与道书为偶。乃悠然独往,或日夕忘归。放浪之际,颇著文章自娱。”文中,“碧水丹山”道出了武夷山的秀丽,而“灵芽”说的便是武夷之茶。
史学者都说,这是最早提到武夷山中有茶的文字。而“碧水丹山”也成了描述武夷山最恰当的词语,一直被沿用至今。
讲明白了“武夷茶”最早的出处,再题外话地来说说与江淹有关的两个成语,“文通残锦”与“江郎才尽”。
“文通残锦”是说江淹年少时以文辞扬名,到晚年才气稍减,据他自己说是做宣城太守罢官回家时,曾停泊在禅灵寺附近的河洲边,夜里梦见一个人自称是张景阳(张协),对他说:“从前把一匹锦寄放在你这儿,现在请还给我。”江淹就从怀里掏出几尺还给他,张景阳大怒说:“怎么能裁剩下这么一点儿!”从那以后江淹的文章就大不如前了。
而“江郎才尽”则是说江淹做宣城太守罢官回家时,曾在冶亭投宿,梦见一男子自称郭璞,对江淹说:“我有一支笔在你这儿放了多年,请还给我。”江淹从怀里摸出一支五彩笔递给了他,此后再写诗完全写不出好句子了。当世人说他已经才尽了。
这两个成语虽然都有点悲剧色彩,但事实上,后人考证说,江淹乃谦退之人,两个梦都出自他口,他只是用这种方式来遮掩自己的才华,省去仕途中不必要的猜忌。
由才思高妙、通达世事的江郎来定义武夷山的秀丽,直指武夷茶为“灵芽”,实是山水与人文结合的一种体现,也是武夷山茶文化的一大幸事。
我甚至会想,如江淹这般能看清时局、不为穷达所困的人,会不会是因为他喝的茶多了,早早就悟得了茶道也未可知。他没有留下关于茶道的只言片语,因为在他心中,茶道的精神就是武夷山岩岫林樾之间的明月与清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