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社会问题概论

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社会问题概论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重视党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必然要求党把加强自身治理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否则就无法担当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职责使命。(二)及时改进政府治理政府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主体力量,其自身的结构和能力水平既是检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识,又是影响国家治理效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三)着力优化社会治理社会安定有序同时又充满活力,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诉求。

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具有独特优势。这源于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从推进政党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等方面所作出的坚持不懈的实践探索。

(一)主动推进政党治理

考察众多现代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政党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组织力量,并在其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重视党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必然要求党把加强自身治理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否则就无法担当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职责使命。我们党始终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强调要持之以恒地加强政党治理,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以制度治党、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为支撑,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基,以正风肃纪严惩腐败为有力抓手,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并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实践证明,一系列的管党治党举措让党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需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及时改进政府治理(www.daowen.com)

政府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主体力量,其自身的结构和能力水平既是检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识,又是影响国家治理效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借鉴苏联模式,政府对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实施统一管理,这种政府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结构的日趋多元,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推动多轮政府机构改革以优化政府结构体系、改革创新行政审批制度以激发释放行政效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推行依法治国以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等举措,及时改进政府治理模式,较好地推动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三)着力优化社会治理

社会安定有序同时又充满活力,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诉求。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社会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作为主体,社会是共同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托力量;作为客体,社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这就意味着要根据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国家治理的内在需求,着力优化社会治理。1992年十四大之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党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提出“社会治理”概念,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这些都充分表明我们党对社会治理的认识在不断升华,实践探索在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的不断优化,首先体现在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与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上,同时还体现在生态环境建设上。近年来,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等工作,人们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要把它纳入国家治理总体框架之中,引导人们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