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的素质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与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技巧或能力的总和。一名成熟的社会工作者应该是发现社会问题、综合系统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复合式全能好手。这就在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综合能力、道德素养、身体状况与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对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社会工作者的知识结构
1.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一名优秀的专业人员都应具备金字塔型的知识体系。金字塔的底部是广博而坚实的基础知识,由此再根据专业要求与需求发展和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名专业人员如果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学习与研究则水到渠成。社会工作者也不例外。不仅如此,由于社会工作的性质与要求,基础知识对从事这一职业的人而言尤为重要。首先,社会工作者接触的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服务对象。这些案主们的背景、职业、生活方式、习惯爱好均有较大的差异。只有当社会工作者对之有大致的了解,才有可能与不同的案主均达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而这种人际沟通又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再者,社会工作形式多样,内容复杂。社会上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工作者只有具备了更多的基础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达到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专业方面更加深入。
2.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随着专业性的增强,当代的社会工作已不同于初期基于同情、仁爱等情感道德之上的自发的救济活动。专业的社会工作在强调其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助人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依赖于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对社会工作规律的认识。因此,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除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
根据英国学者史蒂文森的划分,社会工作理论大致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宏观理论、中层理论、实践理论。社会工作的宏观理论是对社会和人的本质的看法,即关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工作的本质等问题的理论。社会是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也是社会工作者发挥自己角色职能的舞台。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是有关社会理论的核心,对社会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社会问题的见解,影响到问题处理和解决的方式。尽管社会工作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不论是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还是社区社会工作,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始终是其直接服务的对象。全面、正确地理解人的本质,既看到人的自然性,又看到人的社会性,才能科学地掌握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关系。对社会工作者来说,掌握人的本质及价值、人的社会化实现过程、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等理论,是客观、科学地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同时,宏观理论也不仅仅囿于社会工作领域,还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人类生态学等其他学科领域。
社会工作的中层理论是对某一社会工作的任务进行理论阐述,并介绍如何从事社会工作的介入理论。其中介入是社会工作者为帮助对象摆脱困境而进入问题并力图改变这种状态的努力。社会工作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社会工作者既作为直接服务角色,进行个案工作、团体工作与社区工作,又作为间接服务角色从事社会工作行政和社会工作研究。工作形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介入方法上的不同。在了解社会一般理论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如何根据现实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何理性地判断某一具体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如何细致地分析受助对象的心理状态?如何科学地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何合理地设计工作方案及实施步骤以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相关的中层理论知识,将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互动论、人类行为发展理论、不同阶层的社会文化、个人人格与心理等理论知识加以综合运用。
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是关于社会工作实践过程、方法及技巧的经验。如前所述,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社会工作中任务的完成效果与实际工作经验密切相关。因此,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方法技巧是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社会工作过程的始终。例如:如何进行人际沟通来了解服务对象,如何界定案主的问题并进行初步的评估,如何帮助、引导案主逐渐接受自己的角色,如何进行资料的搜集和评估,如何制订工作计划,如何向社会争取案主的合作权益等,都是实际操作中不可或缺的专业经验。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应善于从书面资料和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处汲取大量的间接经验,并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加以检验,为己所用。更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做一名有心人,逐渐积累经验技巧,形成行之有效又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或专业知识,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相互独立的,它们相互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社会工作者在接受社会工作训练的同时,应注重这些知识的相融,在实际工作中将其综合运用,以达到工作的最佳效果。
(二)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如上所述,社会工作是一项务实的专业,其价值核心是在实际生活中帮助受助对象和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复合型人才,不仅要面对面地与需要其帮助与服务的对象接触、互动,还需要作为案主的利益代表为他们奔走呼吁,争取社会资源,同时还承担改进和创新服务,沟通各社会机构及服务系统之间的联系,满足受助对象社会需求的责任。社会工作者肩负多种任务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1.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中人与人的往来与接触,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进行的相互影响的社会活动。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人若想使自己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就必须进行有效的社会交往。社会工作以人和社会为主要内容。社会交往对社会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高效的社会交往是完成日益艰巨复杂的社会工作任务的保障。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
首先,在近百年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对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初的社会工作对象是处于社会底层,基本生存出现困难的群体,现代的社会工作对象逐渐扩展到广泛的有着不同需求的社会大众。受助对象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行业。与不同职业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案主都能够达到有效的沟通,是社会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例如,在与不同的受助对象的交往中,社会工作者如何从其讲述的内容、言谈的方式、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传达的信息来准确地把握案主叙述的内涵;如何与案主之间进行态度与情感的互动,建立更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合作关系等等,这些都对社会工作者的社交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www.daowen.com)
其次,社会工作者所面对的不仅是需要帮助的人和群体,同时还需要同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人与机构、团体交往。这些个人与群体是社会资源的占有者,可能是具有相当物质财富的捐赠人,或者是提供服务的各种社会机构,也可能是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的政府工作人员。因此,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在社会交往方面是多面手,能够合理、得体、娴熟地在社会资源的供需两端进行协调与联络,达到社会工作事业的目的。
2.组织能力。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往往不是个人,如在团体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中,服务对象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才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工作自如:
(1)在团体社会工作中。团体社会工作中,对象群体的个体目标不一定与团体目标相符。社会工作者要结合成员各自的利益,根据团体的具体需要考察团体的发展,拟订工作计划,组织可以被大多数成员接受的活动项目。同时,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充分运用自己的组织能力领导和管理团体。社会工作者作为团体工作的中心人物。在处理各种工作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一般,使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改善自己的状况,拓展自己的活动范围,实现团体社会工作的目标。
(2)在社区社会工作中。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托马斯提出社会工作者从事社区工作有两大目标:一是进行资源的调配,二是发动居民。其具体的工作包括调查社区的社会资源以及社区成员的需要,制订社区发展的方案,发动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满足社区的需求。建立各种层次的社区工作机构,全面负责社区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并且加强社区之间和社区各社会组织、团体之间的沟通。由此可见,组织协调是社区工作的主要内容。社会工作者是否具有较好较强的组织能力,对于其能否在社区顺利地开展工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再者,就我国社区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在注重社区硬件设施配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大力开展社区居民互助服务,创建社区文化。我国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更需要社会工作者发挥自己的组织能力,通过在社区组织开展有效活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3)在社会工作行政中。社会行政是一项筹措与安置社会资源,设计、协调组织结构,以及指导机构职员的工作,包括如何设置、调整有关的服务机构,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如何对工作人员、物资等做出合理的安排和有效的利用;如何具体落实和实现决策和计划,确保其有效地运行;如何提高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在进行这一系列的社会行政工作时,社会工作者的组织能力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统筹安排各项活动和协调关系避免冲突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全面考虑,保证组织发挥其最大化的效益,并在实践中逐渐培养、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尽己所能,营造和谐向上的团队氛围,使其他成员认同组织目标,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3.适应能力。随着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从基本的生活领域拓展至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工作内容的多样性已成为社会工作者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之一。从对受助对象单纯的救助到谋求他们的发展,从个案工作到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者要在不同的时空里处理个人、群体、社区遇到的不同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与工作,不像一般政府工作人员那样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另外,就是同一服务对象,随着工作的进展,其态度、行为会发生变化。这些都要求社会工作者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工作情境与工作对象,选择正确合理的工作方法,制定科学的、具有可行性的活动计划与方案,作出适当的反应以达到工作的最佳效果。
4.公关能力。由于社会工作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因此并不为社会所熟知。向社会公众、社会团体、有关政府部门及其他专业机构,介绍和提供社会工作专业的资料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任务之一。同时,社会工作者要顺利地开展社会工作,也需要获得广大群众在物质上的支持。以上任务的实现都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良好的公关能力,引导与帮助广大群众增强对社会福利政策的认识、加深了解,进一步得到广大群众对社会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行业,只有与社会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能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良好印象,为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三)社会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社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过程,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同时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求其在具备以上各种素质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受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在心理上对接受外界的帮助存在一定的障碍。中国人遇到困难时首先会向亲戚朋友寻求帮助,对外人存在着戒备心理。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时常会出现工作对象不配合的情况。尤其是服务对象是非正常人群时,他们在意识与价值观念上偏离社会正常的轨道,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要耐心、包容。同时社会工作者在协调社会资源,沟通社会服务网络时,不可避免地会遭到误解,只有做到坚持不懈,不放弃自己的职责,以宽广的心胸时刻准备着去包容、去理解,才能达成工作目标。
其次,感同身受是社会工作对其从业者的专业要求,社会工作者积极主动地进入案主的生活,感受其情感与经历,在不丧失自己的立场与观点的前提下,感受案主的处境,并寻求方法去帮助对方。在此过程中,有时案主叙述的经历与感受会使社会工作者自身回忆起一些令人不快或悲伤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社会工作者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会给自己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调整心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也是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