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遍性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当下最普遍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老龄问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
劳动就业问题源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比例关系失调。这种失调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作为社会问题主要指人口过剩及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造成劳动人口失业或待业现象。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首先表现为就业不充分,还存在冗员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就业及待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劳动就业问题,一方面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诱发社会动荡及社会犯罪;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威胁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青少年犯罪指少年或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近30年来,世界各国青少年犯罪急剧增加,突出特点是:犯罪次数增多、犯罪年龄提前、蔓延广泛、手段残忍、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增强、改造难度加大。
老龄问题又称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般指人口中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社会问题。目前在发达国家较为突出,不发达国家则被高出生率造成的人口年轻化掩盖了这一现象。从人口年龄构成上看,中国将在21世纪中期进入老年型社会。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老年人口总数都将居世界首位。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和问题,它要求对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城乡规划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特殊型社会问题
1.文化堕距。文化堕距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奥格本提出来的,具体指的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不能够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从而造成的社会各个方面之间的不协调。发展中国家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比如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的文化建设却几乎停滞不前,导致了经济与文化“两条腿长短粗细不同”,势必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前进。(www.daowen.com)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在第三次现代化浪潮的影响下,以十分高的增长率在发展。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文化发展却相对滞后,这主要表现在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三个维度上的缓慢发展。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中国,几乎所有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重要作用会逐渐显现出来,并受到社会的重视。
2.社会整合问题。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曾写过一本社会学著作《自杀论》,其主要内容说的就是关于社会整合的问题,主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自杀的高低和社会整合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具体来说就是社会整合程度越高,自杀率越高,反之则自杀率就会变低。关于社会整合的描述和论述,也同样可以用到现代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研究之中。现代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大都是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的,国家对于资源掌控、对于社会规则的管理是严格的,其社会整合力度是比较高的,因此,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就出现了自杀率上升等社会现象。
另外,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文化和社会规则的建立,所以就会出现各种社会制度的缺失,导致出现社会制度的真空状况,即旧制度被破坏,但是新的制度还没有建立。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某种“鼓励”,因为社会没有严格的相关制度在进行管理和规范。比如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关于市场经济的相关制度和管理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那个时候就存在很多投机倒把、利用制度漏洞的经济行为。
3.实体经济薄弱。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普遍较快,但是也正是因为快,所以导致了国家经济基础实际上还是比较薄弱的。经济分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现代化十分强调实体经济,然而发展中国家却忽视实体经济的扎实根基,开展诸多实体经济项目,虽然带来的经济成果比较丰富,但是这种丰富是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弱化、抽离化基础上的。
现代化进程中,实体经济在初期的作用几乎是主导性质的,它带来的经济繁荣是任何经济体都不能比拟和望其项背的,在现代化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开始逐渐出现新的形式和内容,并且这些经济形式和内容也的的确确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转轨,也就是说将传统的实体经济中高消耗、低效率的产业和企业进行转换,或者直接通过成本更低的、新的经济形式,将传统经济替换掉或者说是直接通过竞争让市场将其淘汰。
4.新型网络暴力。随着互联网对现实社会的介入和冲击,暴力顺势渗透倒灌网络,并呈现出爆发态势。升级版新型网络暴力日益呈现出组织化、群体化、利益化、产业化、规模化等苗头,不仅网络暴力时间大幅拉长,而且已很难做到“网络事网络毕”。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伤害与诬蔑。这些恶语相向的言论、图片、视频的发表者,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针对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这些语言、文字、图片、视频都具有恶毒、尖酸刻薄、残忍凶暴等基本特点,已经超出了对这些事件正常评论的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伤害行为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造成严重的后果。
新型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二是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三是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