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问题概论,领域划分及成果

社会问题概论,领域划分及成果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人主义的盛行导致了诸如行贿受贿等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在商品化的诱惑下,一些人开始不顾及社会影响,使用非法途径,走私许多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社会文化产品,致使其流进社会文化市场。

社会问题概论,领域划分及成果

(一)政治社会问题

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经济基础而做出相应改变与变革的一种过程。这些变革不仅有力地推动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与变革,而且影响和制约着作为政治实践主体的“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以及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等,还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政治性社会问题的运行,使我国的政治性社会问题面临更多的新挑战。当前我国政治性社会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5]

1.政治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国内涌现出了大量的西方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其严重冲击着我国社会成员原有的价值观念,甚至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及生产生活方式也被引进过来,这对我国社会及公民个体产生了相当恶劣的影响。而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是一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社会变革,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文化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导致我国传统社会里一些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政治模式、价值理念、价值体系以及文明道德等都逐渐丧失其原有的功能作用。在这个进程中,社会成员个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以及政治信仰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由此导致新时期政治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2.政治权威弱化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成员的政治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部分人认为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优于中国,开始脱离中国实际全盘西化,这导致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个人主义盛行,过分强调个人利益,漠视他人和集体利益;强调个人自由,践踏别人的幸福。更有甚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出卖自己的人格和国格。个人主义的盛行导致了诸如行贿受贿等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3.政治思维模式对立化

思维方式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主体观念把握客体的特定方式,是思维的多种要素、形式和方法通过组织和优化而建立的相对稳定、定型的思维结构和习惯性的思维程序”。政治思维,从内容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政治环境、政治理念、政治立场等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过去传统的政治思维模式仍然左右着人们的头脑,成为影响人们政治行为、政治实践的重要因素。在政治现代化的今天,这无疑成为政治发展的思想文化上的障碍。两极对立的政治思维模式导致了阶层分化、利益格局转换、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现代政治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转型。

4.政治性社会问题网络化

网络的普及对政治性社会问题产生了普遍的消极影响,加大了政治性社会问题的治理难度。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政治系统的管控能力。网络将政治性社会问题置于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宽广的社会环境中,这不仅削弱了政治性社会问题的可控性,也扩大了来自外部环境的干扰,从而导致大量非主导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政府不再是信息的单一发源中心,任何国内和国外的社会团体、组织以及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消息,传达舆情,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权威,也使政治系统的管控能力面临更大的考验。网络的普及也扩大了政治组织范围。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依托,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人们通过媒介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一种不限地域、种族与民族新的政治交往模式。

(二)经济性社会问题

1.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生产要素流动将越来越取决于投资回报率和区域专业化分工等,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势将继续扩大。比如,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在加快,但与东部的差距仍然在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要害并不在于经济发展差距,而在于社会发展差距。目前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还不够,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还较低,区域政策在消弭市场缺陷方面的效果尚不理想,还没有明显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条件,还没有显著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后劲,还不能普遍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全民福利水平,因而也将不利于逐步改变目前全国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发展状况。

2.环境及资源消耗过大

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难以形成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项目几乎不计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矿产资源税目前还是按照实物量征收,导致过量开采。

3.土地配置缺乏规范管理

土地产权主体和权利界定不清,保护不力。我国土地供应方式过于行政化,导致地价严重扭曲。土地使用性质缺乏明确界定,土地收入的分配和管理相当混乱,各种“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猖獗。缺乏权威的国土资源总体规划和跨行政区域规划,导致地方各自为政、任意调整规划。

4.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各国和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持续,并且可能发生分化重组。参与全球化将给我国带来一系列新的经济风险,而我国符合开放型经济要求的宏观调节手段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健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将带来持续的中外贸易摩擦。今后我国还会遇到绿色标准、技术标准、劳工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新贸易壁垒”。

(三)文化性社会问题(www.daowen.com)

随着社会文化对人的思想、价值、语言等方面的影响,有些人不可避免地在利益的驱使下,盲目追求娱乐与享受,在文化生活中失去了独立判断的能力,忽视自己的道德追求以及理想信念。

1.社会文化市场不规范

首先,社会文化需要大量资本以进行产出与宣传,资本的投资方同时也需要通过大众对社会文化的消费,才能获取相关利润。中国的社会文化也与西方的社会文化一样,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独立、自省和批判意识开始动摇,被资本作为赢利工具来利用。在商品化的诱惑下,一些人开始不顾及社会影响,使用非法途径,走私许多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社会文化产品,致使其流进社会文化市场。因此绝不能把社会文化产品作为纯粹的商业产品,这样会使得文化产品的质量降低。社会文化中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会使得大众过于关注自身的物质享受,而忽视了精神追求以及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养成。这不利于个人综合文化素养的培育,也不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社会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

社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取与扩充着更多的文化资源,这为其影响范围的扩大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而其内容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以及传播方式的无限潜力,从多个方面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引发了全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受到世俗与商业的社会文化的冲击下,社会文化以其简单易懂并娱乐休闲的体验方式博取了大众的关注。这样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探寻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诉求存在巨大的差异。

3.社会文化主体创造力缺失

多样性的社会文化内容充斥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社会大众开始出现被动地接受社会文化中所传播的内容的情况,甚至习惯于直接吸收现成的完整呈现的文化产品,也因此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失去了本应该具有的对文化内容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追求流行趋势的过程中,人们对文化内容的追求变成了对利益与文化模板的追求。特别是信息获取的碎片化、方式的便捷化以及缺乏整体性以及真实性等特点,使人们开始趋向于快速浏览而缺少思考和整理,只停留在文化信息的表面而忽略其中的内涵,主体的思维能力因此弱化和下降。

(四)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问题

1.社会分配不公逐渐扩大

一是分配机会不公。从教育层面看,存在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重点学校制度和择校制度、教育政策“城市取向”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问题;从就业层面看,与其他人群相比,进城务工人员、流动人口大学生群体在就业政策扶持、就业准入、劳动保障、薪酬、法律救助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障碍;从生命健康层面看,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乃至不同“身份”之间所享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和社会福利资源等还存在着较大差异。二是分配结果不公。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拉大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不同要素之间,以及同一群体内部之间。种种事实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格局经历了由过度平均至悬殊的极端的发展过程,已然超出了“适度不平等”的范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已然渐趋明显,并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果处理不当,其后果不堪设想。

2.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一是基本公共服务总体存量较低,服务质量不高。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总体存量偏低与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是由公共服务生产能力不足造成的,换言之,是由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分布不均衡、分配不均等。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还明显存在着分布不均衡,分配不均等现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从区域差异来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

3.社会组织发育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应该说获得了空前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组织总体上发展缓慢,对于社会建设的推动作用尚不明显。一是社会组织数量和比例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社会组织生存空间狭小。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数量激增,但是绝大多数还是以隐形形式存在,而没有“合法”身份。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部门为社会组织准入设置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组织的生存空间。

4.社会治理存在缺位

一是政府在行使社会治理职能时越位缺位现象严重。由于政府的规制型行政体制和管控思维的历史惯性,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领域依然呈现出严重的越位缺位现象。在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领域,政府依然扮演着主要角色,过多地涉足许多本应由市场和社会承担的社会事务。

二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单位制的破除,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会公民意识不断觉醒,一些非政府组织纷纷涌现。相反,在社会治理领域却依然呈现出广大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此外,高房价、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就业困难等都是常见的社会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