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浙东小长城,后海塘-镇海文物大观

浙东小长城,后海塘-镇海文物大观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千百年来,后海塘担负着挡飓风、拦恶波、保地田、御顽敌、造福于民的大任,为世人永颂。元代,石塘有部分坍塌,因战事频繁未进行修筑。总督许之修塘,后因经费不足而停工。于第二年八月遂告竣。后海塘被誉为“浙东小长城”,气势雄伟,全国少有。1989年12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招宝山与金子山之间旧有“狗胫塘”,1748年修塘时,改其雅名“钩金塘”。1923年,上海绅耆出席后海塘修复典礼时的合影。

浙东小长城,后海塘-镇海文物大观

横亘在城区北侧的4800米长的后海塘,始建于唐朝。千百年来,后海塘担负着挡飓风、拦恶波、保地田、御顽敌、造福于民的大任,为世人永颂。

淳熙四年(1177)秋,台风大作,泥塘倒坍无数,十五年(1188)九月,庆元府知府兼主管沿海制置司公事岳甫(岳飞之孙、岳云长子,后官至吏部尚书)奏请皇上修塘之事。朝廷派使者与岳甫共同考察后,拨诏赐缗钱六万五千有奇,修筑后海塘,县令唐叔翰、水军统制王彦举、统领董珍奉命修塘,仿钱塘江例,筑鱼鳞式叠砌石塘,长602.5丈,这是后海塘筑石塘之始。

嘉定十五年(1222)县令施廷臣与水军统制陈文增筑石塘五百二十丈,并在塘上建“永赖”“海晏”两亭。元代,石塘有部分坍塌,因战事频繁未进行修筑。

乾隆十二年(1747)飓风大作,东端城塘大部受损,县令王梦弼创建“夹层石塘”,于1750年竣工。王梦弼首创夹层石塘的同时,总结了东段(巾子山至建城碑亭)海塘历年倒塌的原因,又首创了城在上塘在下的“城塘合一”的建筑方法,既增加了塘的高度,又保持了北城墙原来的风格,既能防洪又能御敌。这种特殊的建筑工艺体系全国仅此一处。道光二十三年(1843)农历八月初八,遇飓风恶浪,“海塘冲坍益广”,“城内水高一丈,舟行桥上,庐舍崩坍,棺木漂浮水上不计其数”。适新总督刘韵珂来镇阅兵,监生周正祥召集绅士数十人呈报。总督许之修塘,后因经费不足而停工。至1848年大宪奉谕旨,准予拨款银七万三千两,正祥始得大兴工役。时流言诽谤,谓浪费银两,假公肥私,勒令停工。周正祥要求省府拆验,不予理念,忧郁成病,不治而死。嗣后浙江巡抚会同各级官员实地拆验,始知工程结构坚固,用料优质,于1850年竣工。邑人颂正祥君子,未能亲睹石塘完工,甚为感叹。

民国十年(1921)辛酉之秋,海塘受狂风巨浪吹打,部分毁坍,知事盛鸿焘筹款,发动宁波帮著名商人傅筱庵、盛炳纪、李徵五、方积蕃、洪成璂、乌人垚、董杏生等出资,及会稽道尹黄庆澜、浙海关税务司甘福履等支持,得筹银洋十万余元。于第二年八月遂告竣。修夹层塘1020丈,土塘3400丈,一共用银洋138800元。

民国二十年(1931)、飓风又作,二十三年修浚,为加固和修复下岚山至俞范段土塘和部分石塘,由著名人士俞佐弟及袁履登带头出资;因功最多,乡民在塘上筑亭,名“嘉燮”以示纪念。

横亘在镇海城区北部的后海塘,始建于唐朝。全长4800米,其中从东端巾子山到建城碑亭的1300米,为“城塘合一”,其余为“夹层石塘”。后海塘被誉为“浙东小长城”,气势雄伟,全国少有。1989年12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关位于城东社区招宝山与巾子山之间,近年来新建,内置汉白玉卧佛。

定海县(镇海县)增筑内城碑亭位于镇海后海塘“城塘合一”西端,亭为全石结构,单檐斗拱桦镶砌筑,据民国《镇海县志》载,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亭内竖碑,由兵部尚书张时砌撰文,述定海增建内城之事,为青石材料。碑额篆文,碑文为宋体正楷。碑额两侧有对称的浮雕祥鹤卷云纹,碑四周框有浮雕游龙图纹,对对首尾相接。1990年该亭落架大修。

警铺位于缜海后海塘城塘合一段,原每隔50米左右设“警铺”一座,共计“警铺”12座。古代警铺用于哨兵站岗、放哨、巡逻之用,是城上的军事设施之一。

望海楼位于镇海后海塘“城塘合一”段。定海(今镇海)城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明洪武七年(1374)换木棚筑石城。洪武二十年(1387)建卫拓城,东起巾子山,西沿后海塘,东南缘甬江,西联平川,北负大海,环城长1288丈,高2丈4尺,辟六门、永乐年间堵北门,留镇远、南熏、清川、武宁、向辰五门,设瓮城,砌雉堞2185垛,上置城楼,另拆敌楼10座,警铺39所。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县宋继祖在北门旧址增筑望海楼,万历元年(1573)增筑内城,城塘合一,更趋坚固,望海楼前置大炮门,左右各置.警铺6所,大炮12门,既观沧海,又防倭患,望海楼经历数百年,受风雨摧残,约在清中后期倾圮。现存望海楼为2002年新建。(www.daowen.com)

鸿福亭位于镇海后海塘夹层石塘主要地段,民国十二年(1923)修塘竣工后,亭内植“重修后海塘记”石碑一方,记录那时修塘经过。为纪念盛鸿焘和甘福履修塘功绩,故各取两人名字中的一字为亭名。

安澜亭位于镇海后海塘“城塘合一”段,原北城门外的石塘一侧,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俗称“倭扑凉亭”。因在修建该塘时,会稽道尹黄庆澜及傅筱庵有功绩,故各取其二人名中一字为亭名,曰“安澜”亭。

钩金塘摩崖石刻勒于巾子山东部岩壁上,字径40厘米,落款于乾隆十三年(1748)六月。招宝山与金子山之间旧有“狗胫塘”,1748年修塘时,改其雅名“钩金塘”。

城塘上炮门位于镇海后海塘“城塘合一”段,每隔50米左右置炮座一处,共有炮座25处,并放置大炮25门。

为纪念宋代民族英雄张世杰而建,立于巾子亭内。

巾子山八面楼

巾子亭

嘉燮亭位于镇海后海塘末端,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建,为混凝土钢筋结构。亭内竖“续修后海塘碑记”一方。俞佐庭、俞佐宸兄弟及袁履登功较多。俞氏兄弟实承其封翁之遗训,其封翁名“嘉言”;袁履登其封翁名“燮元”。该亭取两封翁名中各一字,故名“嘉燮”,以示纪念。

碉堡位于镇海后海塘上,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1935年参谋部对甬江口要塞炮台进行调整,专门成立了浙江宁镇区工程处,由宁波防守司令王皞南负责,实施甬江口两岸炮台、碉堡等建设。该碉堡建于1936年秋,为轻机枪掩体。

1923年,上海绅耆出席后海塘修复典礼时的合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