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镇海口海防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口海防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镇海口海防遗址位于镇海、北仑两区的甬江口两岸近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镇海人民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众多海防遗址,其中有十四个点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95年以来,该遗址相继被授予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等称号。1996年11月,吴公纪功碑亭和其他镇海口海防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口海防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地处东海之滨,甬江入海处。南有金鸡山,北有招宝山,两山对峙,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历代《县志》均载其为“两浙咽喉”“东南屏翰”。镇海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汉元鼎六年(前111),福建王余善反汉,汉武帝刘彻派遣横海将军韩说率兵从甬江口浮海东征。东汉阳嘉元年(132)因曾旌起义,甬江口成为攻守双方必争之地,从那时起镇海开始屯兵。东晋隆安三年(399),五斗米道首领孙恩越义,几次攻打甬江口。南北朝时临海人田流、闽人陈宝应起事。因唐代太平盛世,镇海境内战事大减,人民安居乐业。

南宋时,朝廷迁都临安(今杭州),镇海成为京都大门,朝廷为防御金兵海口入侵,在镇海关(原称定海关)置“御前水军”,驻重兵把守,编额达14000余名,并建大型水军船场,使之成为京都重要军事港口

明代,倭寇在沿海地区频繁骚乱,为防御倭寇入侵,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都督卢镗、海道副使谭纶在招宝山巅筑“威远城”,于1560年竣工。从此,威远城居高临下,成为控海口扼要之重的军事设施。同时山麓周围还建有营垒、教场、战船、炮台等军事设施。至此“平倭第一关”的格局初步奠定。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闰三月,在广东革职待罪的林则徐接道光帝谕旨“赏给四品卿衔……凡即驰驿赴浙江听候谕旨”的命令,遂于5月3日从广东上船,辘转至6月10日到达镇海,当晚住在蛟川书院,他亲临前线,策划和布置抗英防御工事,日夜操劳。6月21日林则徐与龚振麟等研制成8000斤重铁炮,后又制成与大炮配套的磨盘旋转四轮炮架,及即将装配试航的“车轮战船”。遗憾的是于同年7月13日道光帝又谕旨:“林则徐等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临别镇海时,林则徐刻了一颗“宠辱皆忘”印章,含泪离开了镇海。

1841年10月10日,英军占领镇海,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谦在孔庙投泮池殉国,狼山镇总兵谢朝恩等中弹身亡,镇海鸦片战争宣告失败。

光绪初,为防御西方国家对镇海入侵,镇海口南北两岸筑有炮台,共10余座,大大加强了镇海防御工事。1885年3月中法战争镇海之役,清兵打退法国远东舰队数次进攻,取得这一战役的全面胜利。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抗日烽火遍地燃起,镇海军民同仇敌忾,自卫抗战斗争不绝,如成家山的保卫战,血沃丛林,最终迎来抗战胜利。现存镇海口两岸的许许多多海防遗迹就是镇海人民英勇反抗侵略者的不朽历史见证。

镇海口海防遗址位于镇海、北仑两区的甬江口两岸近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镇海人民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众多海防遗址,其中有十四个点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堡、指挥所、炮台、营寨等布防设施,与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浑然一体,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95年以来,该遗址相继被授予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等称号。

威远城位于城东社区招宝山巅,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为抗击倭寇,由都督卢镗和海道副使谭纶率军民筑建,前城门额勒“威远城”系清道光十二年(1832)县令郭淳章所题。现存的威远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502米,堵高7.4米不等,上筑雉碟,东北、西南各启一门,拱门纵联错级砌筑,城墙条石错缝垒砌,历代屡有修茸。城门上设警台,城墙正上部以城砖砌出城垛,是守军作战的射击口。城门分内外两节,内原有可开启的大门。内门楹联:“海不扬波千古定,地无爱宝一山招。”1996年11月威远城与其他海防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威远城后城门

威远城内门联(系明代所刻)

安远炮台俗称耦米饭炮台,位于城东社区招宝山南麓山脚下,始建于1885年前后,当时镇海口共有威远、靖远、镇远、定远、绥远、天然、自然、南栏江等炮台十余座。该炮台初建时置80磅重的阿姆司脱郎前膛钢炮三尊。炮台用黄泥、沙、石灰、耦米饭混合物夯实而成,呈圆形,占地面积269平方米,高6米,内径16.5米,壁厚约2米,设有东西炮门。中法战争后置克鹿卜二十一生的迈当八寸口径的后膛铜炮一座。

抗战前夕,该炮台大炮被迁到钳口门炮台山,后被日军所毁。1996年11月,安远炮台与其他镇海口海防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碑刻位于城东社区招宝山威远城内,原有碑刻40余块,现存11方。碑高2米至2.4米,宽1米至1.2米。其中四方为明代,七方为清代

碑刻中有赞誉招宝山在海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如明“撑半壁天”碑、“擎天鳌柱”碑、清“海天雄镇”碑、“天险崇开”碑;明“海天清晏”碑、“天开图画”碑;清“永清四海”碑、“欧阳公防夷”碑;另三块为清“重修招宝山宝陀寺”、“招宝山宝陀寺续修碑记”等。1996年11月,明清碑刻与其他海防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公纪功碑亭位于城东社区梓荫山麓。1936年,吴杰百岁诞辰,乡绅人士集资兴建,亭高5.3米,碑高2.4米,宽1.1米,碑文记述吴杰生平事迹,并于亭柱勒刻联句:“丰碑留梓荫威望震欧洲。”吴杰(1827-1910),字吉人,安徽歙县人,中法战争时任镇海炮台守备,管辖各台炮兵。光绪十一年正月(1885年3月),法舰数艘侵犯镇海,吴杰亲自开炮,并伤其“兵头”而立下战功,后调往四川。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吴杰奉调复领镇海地台。此后,他在浙江曾三任代理总兵,一任代理提督。因他保护商船渔民,屡歼海盗,邑人尊称他为“吴大佬”。清宣统二年(1910),吴杰病逝,终年74岁,葬于镇海江南东岗碶。1996年11月,吴公纪功碑亭和其他镇海口海防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杰故居位于总浦桥社区胜利路与人民路交叉口,坐北朝南,延于1885年前后。现存建筑占地面积1869平方米,分西院、东院,呈凹字形布局,均为硬山顶砖木结构。两院间隔花园,设有曲廊。东院: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三间两弄双层门楼一幢、三间两弄双层大厅一幢、三间双层东厢房一幢组成;西院: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由三间两弄单层前厅一幢、三间两弄双层后厅一幢、两间双层前东西厢房各一幢及单间双层后东西厢房各一幢等建筑组成。全宅保存完整,用料讲究,布局合理,有江南建筑风格,2001年有过一次修缮。1996年11月,吴杰故居和其他镇海口海防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杰功绩牌

俞大猷生祠碑位于城东社区梓荫山东北麓,嘉靖三十五年(1556),由镇海民众在镇远门内建生祠。嘉靖三十八年(1559)由道生撰碑记,镌石立碑于生祠内,后因镇海中学扩建操场,生祠被拆,原有碑4方,今存3方,1996年5月将碑迁入梓荫山东北麓的新建俞公亭旁。

俞大猷,福建晋江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武进士,授参将。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扰浙东,俞大猷奉命调任宁、绍、台、温四郡,常驻镇海,追捣烈港贼巢,并连败松门、普陀、昌国、临山、观海卫等处诸寇,擒斩4000级,并多次击退倭寇的进犯,屡建功勋。嘉靖三十三年(1554),俞大猷任南直隶副总兵,提督金山。士民请留不准,立生祠祀之。1996年11月和其他镇海口海防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月城位于城东社区招宝山东北侧山腰,据民国《镇海县志》载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建筑占地面积128平方米。月城现存条石砌筑的门洞和城墙,城长70余丈,高3.8米。拱式条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进深3.4米,中间为夯土,城门分前后两节,前节为圆形拱门洞,后节为方形门洞,门洞中间有门框和装门轴的将军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正门门额书有“海宇乂安”,内壁嵌有光绪九年八月欧阳利见撰书《增筑招宝山月城碑记》,总体格局完整,现存建筑保护较好。1996年11月和其他海防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鸡山瞭台位于镇海口南岸金鸡山巅,于清光绪十年(1884)由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督造,凿山顶为穴,扩建为营寨,亲驻于此。浙江巡抚刘秉璋评其曰:“亲驻前敌,劳瘁不辞,久历戎行,老成宿将,久邀洞鉴,实心任事,虚怀接物,克摧大敌,厥功甚伟……”欧阳利见又用条石砌筑瞭望台用于指挥,并在台西北建营房10余间,并挖壕沟通“天然”、“自然”等炮台。现存的瞭望台高5.4米,底部4.7米×4.8米,上小下大,西面设斜梯,直上顶部。“督师御敌处”碑,高4米,宽1.31米,厚21厘米,位于台东侧,为欧阳利见于1885年6月亲书。1996年11月和其他镇海口海防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戚家山营垒位于镇海口南岸戚家山之巅,于清光绪七年(1881)由总镇杨春和率军民营建,呈椭圆形,用石块构筑,周长600米左右,现存残墙高1米一3米不等,墙厚2米左右。中法战争镇海之役期间,浙江提督欧阳利见曾率官兵驻于此,成家山营垒在1885年中法镇海之战中曾起到重要作用。成家山原名七家山,人们为纪念戚继光抗倭功绩,改山名为“戚家山”。1996年11月和其他镇海口海防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靖远炮台位于镇海口南岸金鸡山下的沙湾头,浙抚谭钟麟命杜冠英督造,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用黄泥、石灰、沙砾、摘米饭三合土夯筑,设炮5座,呈一字形。炮台长45米,高4.4米,宽9米,设2米×2.4米炮洞5孔,各炮室间有隔墙,建有营房5间。现炮台基本完整,顶部略有损坏,营房已圮。1996年11月,靖远炮台和其他镇海口海防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宏远炮台位于镇海口南岸笠山之巅,由营务处杜冠英督造,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宏远炮台以巨大青石作基础,由石灰、黄泥、沙砾、糯米饭等混合叠砌而成,为镇海口较大炮台之一;并置克鹿卜二十四生的迈当十寸口径的后膛钢炮两座,二十一生的迈当八寸口径的后膛钢炮一尊,宁绍台道薛福成为之铭。抗战期间,又筑钢筋混凝土炮台两座,1996年11月,宏远炮台和其他镇海口海防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远炮台位于镇海口南岸小浃江口,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 o其规模大小与“靖远”炮台类同,有炮位5座,营房11间,由黄泥、糯米饭等三合土夯筑而成,平面呈凹字形。炮台长52.6米,宽9米,高4.8米,设炮眼5孔。在中法战争镇海之役中镇远炮台发挥过重要作用。1996年11月,镇远炮台与其他镇海口海防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远炮台位于镇海口南岸金鸡山东北的山腰,清光绪十三年(1887)建造,由黄泥、糯米饭等三合土夯筑而成,炮台总长20米,高5.3米,基底厚2.5米;另置克鹿卜二十一生的迈当八寸口径的后腔钢炮一尊。现只存有炮台平面呈曲尺形的5米×6米的断璧残垣。1996年11月,平远炮台与其他镇海口海防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镇远炮台位于钳口门沿岸的炮台山上,建于1936年前后,由宁波防区司令部督造,共有炮台四座,分别称新镇远1台、2台、3台、4台,每座炮台的大小形制一样,炮台直径13米,壁厚2米-2.5米,为钢筋混凝土碗口式炮台,每座炮台分别筑有掩体和弹药库,台与台之间筑有宽大的战壕,保存较完好,配置进口大炮,在抗日战争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抗日碉堡群位于镇海招宝山、镇海后海塘一带,系钢筋混凝土重机枪掩体,现存8座,保存较好,于1936年秋构筑。1941年4月18日、19日两天,在招宝山阻击战中,我军共击毙日军百余名,我军官兵伤亡极大,二连连长蔡文烈、一营营长成威良光荣殉国。2005年5月25日这批抗日碉堡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烽火台位于城东社区招宝山上北侧,建于宋、明,占地面积72平方米,系石块砌筑而成,呈椭圆形状。内圆长径长3米,短径长2.6米;外圆长径长6.5米,短径长6.1米,台壁厚1.7米-1.9米不等。北边台壁设一灶口,呈喇叭形,外沿口宽1.3米,内沿口宽0.9米,台高2米,其中底层砌石高1米。烽火台东侧两米处,施一圆形柴堆坑,直径约,2.5,米。烽火台总体格局保存较为完整,对研究镇海口海防通讯设施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城东社区招宝山南麓,建筑占地面积6.4平方米,梅园石质,正四边形,碑高4.6米,碑四面刻有国民党党徽图案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字,重约3吨,于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七月,由镇海县抗日自卫委员会建,碑额为原民国镇海县县长江志航书写。该碑是2002年8月6日在镇海文化广场出土。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区文管会将此碑重新竖立。该碑为研究在淞沪战役中牺牲的将士提供了佐证史料。

中法战争镇海之役胜利纪念碑位于城东社区招宝山南麓、安远炮台北侧,于1997年10月落成,为纪念1885年3月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取得胜利而建,由浙江巡抚刘秉璋的第四代孙刘永龄先生捐资50万元港币和区政府合资建造,总投资120万元人民币,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碑名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书。

楫里山(俗称七里屿)灯塔位于镇海口东北蚊门楫里山,清同治四年(1865)由清政府海关署和宁波道台建。当初设备很简陋,只是把普通的灯具置于玻璃罩内,报雾的器具也仅是普通的铜锣。1872年根据总税务司赫德(英国驻宁波代副领事)的指令重修了这座灯塔,并换上了光强5级、发白色固定光的灯,光照达海平面以上123英尺;砖木结构的白色塔楼高17英尺。1924年又作了一次修缮,1995年因建新塔需要,原灯塔被迁移至北边100余米处小礁上。目前,文物管理部门已将此塔审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鸦片战争时,林则徐被革职,并以“四品卿衔”派往镇海效力,林则徐在镇海的一个多月时间内,为镇海抗英筹划防御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并与嘉兴县丞龚振麟一起研究成功四轮磨盘旋转炮车和8000斤重铁炮。镇海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根据炮车文献资料,与临海市广顺源古建筑工程公司共同研究,于2008年8月成功仿制了四轮磨盘炮车和8000斤重铁炮,捐赠给宁波博物馆

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位于城东社区招宝山南麓,1997年10月正式开馆。2003年10月22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莅临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开题词留念。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由中科院院士齐康教授设计,总造价2100万元,其中区内夕卜200多个单位和52300余人为纪念馆建设捐款达1050余万元。

纪念馆为展示镇海口海防遗址的重要窗口,基本陈列以镇海军民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史迹为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陈列方式,结合高科技手段,展示镇海军民不畏强暴、不屈不饶、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997年10月8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莅临中法战争镇海之役胜利纪念碑落成典礼。

1997年10月8日,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莅临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1997年10月,时任全国人大副主任李淑铮副主任参观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1995年2月2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学谦来宁波镇海视察,关心镇海爱教工程。

1999年3月,时任中央候补委员东海舰队政委岳海岩中将参观镇海口海防遗址并题词。(www.daowen.com)

1999年4月3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参现镇海口海防遗址。

1998年11月,海军工程学院王大华少将为镇海口海防遗址题词。

1997年8月20日,国务院副秘书长刘奇葆,中国社科院院长王忍之,文化部副部长艾青春,军事科学院贺捷生少将参观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1997年11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李锡铭参观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1998年10月8日,海军司令员张连忠上将参观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并题词。

邓小平胞妹邓先芙来镇海考察镇海口海防遗址。

1994年,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明将军考察镇海口海防遗址。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2家新闻单位联合组成的“飞越海岸线,蓝色国土行”采访团来镇海考察。

1997年10月,原公安部部长王芳参加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开馆典礼。

1997年10月,包玉书参加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开馆典礼。

1996年1月1日,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成考察镇海口海防遗址。

1996年,中科院院士齐康教授参现镇海口海防遗址。

1994年4月27日下午,时任国家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清先生为镇海鉴定藏品文物。

1997年12月28日,原六十军副军长王廷尉参观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1998年,中科院院士张直中夫妇考察镇海口海防遗址。

1998年,国家教委一行参观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1998年6月22日海军政治学院徐向东副教授参观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1998年3月30日,驻甬83371部队在安远炮台开展“我军的根本职能”专题教育活动。

1997年11月15日,东海舰队司令员李俊才参观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1995年,东海舰队政委参观镇海口海防遗址。

1994年6月29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长邱占祥,中科历史研究所陈高华,政协提案办公室杨凤文,省政协委员、省文物局副局长梅福根考察镇海口海防遗址。

齐康大师研究设计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方案。

1994年6月12日,国防大学百名军官参观镇海口海防遗址,教育长徐舫艇题词。

1997年8月15日,海军政治部主任胡彦林中将参观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1997年11月21日,南京军区兰保景中将,第一军政委赵太忠少将,省军区政委贺家弼一行参观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1996年4月17日,南京军区政委方祖歧,省军区政委贺家弼一行二十人参观镇海口海防遗址。

1997年12月,时任上海博物馆马承源馆长(右二)参观镇海口海防遗址。

1998年4月1日,省建行副行长徐志芳一行参观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1998年10月,厦门市副市长一行参观镇海口海防遗址。

1997年11月17日,中央农工民主党副主席章师明、李蒙一行参观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1998年10月30日,国家文物局罗伯健司长参观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1995年,中法战争镇海之役胜利11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在镇海召开,该会由镇海区、国防大学、人民日报社等单位共同发起组织。

1996年,俄罗斯客人参观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2009年,韩国国立海洋文化财研究所考察团来镇海考察海上丝绸之路并参观宋明州第一码头“利涉道头”遗址以及宋明州镇海官办造船场建造的北宋万斛“神舟”(仿制)。

1997年,镇海区新党员在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举行入党宣誓。

1994年,镇海中学学生在泮池前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1995年10月,反映中法战争镇海之役故事片《血墙》拍摄现场——小港沙头。

1997年2月27日,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节目《中华名将》摄制组陈大元来镇拍摄裕谦抗英事迹。

1994年3月20日,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摄制组拍摄《镇海雄关》专题片。

1994年6月23日,中央电视台孙子兵法摄制组编导李鹰、摄像师李黎等四人制作海防专题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