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招宝山:佛教圣地-珍贵文物-美丽风景

招宝山:佛教圣地-珍贵文物-美丽风景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殿中原有唐代画圣吴道子观音石刻画像,于1841年英军入侵招宝山时被毁。据《招宝山志》载:山上原有12大景,72小景。招宝山风景区近年来得到保护和开发,这颗美不胜收的“东方明珠”正闪耀着无限的生机,昭示着美好的未来。观音阁原称“夕照庵”,即招宝山十二景之一“夕照霞辉”,位于城东社区招宝山北侧山腰上,占地面积1263平方米,由山门、香光殿、正大殿、原始殿组成,均为歇山顶砖木结构。

招宝山:佛教圣地-珍贵文物-美丽风景

镇海招宝山,唐时叫“候涛山”,又名“鳌柱山”,宋时称“招宝山”。

“候涛”即“波涛汹涌,惊浪拍天”。“鳌柱”即山巅上原建有“鳌柱塔”之意,“招宝”更有其说:一日山下有“蚌生明珠”;二日山巅大殿,几经毁废,而独存大士像,是宝灵所显;三曰“商舶所径,百珍交集”之处而得名。

招宝山位于浙东沿海镇海口北岸,东经舟山连岛跨海大桥,直达普陀洛伽山,西连北宋保国寺,南接阿育王寺、天童寺,北达慈溪伏龙寺,招宝恰据居其中。

招宝山原有前山(大招宝山)、后山(小招宝山)和山下宫祠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7.6公顷,后山因建港需要,被炸平填港,开辟为码头。招宝山上苍森古树,茂林修竹,葱茏秀郁,生态原始。山头有条石垒成之城堡一座,高二丈二尺,周围二百余丈,东西各辟一门,上额“威远城”三字,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为抵御倭寇扰攘而筑。

威远城内建有“宝陀禅寺”,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总制胡宗宪从普陀山徙“观音真身”于招宝山,大殿朱柱飞檐,雄伟古朴,具有我国古典建筑的民族特色。山上建有“天王”、“圆通”两殿。据载,殿内大士像是日本高僧慧铐从天台山徙至普陀山,后因战乱,胡宗宪把大士像搬至招宝山。殿中原有唐代画圣吴道子观音石刻画像,于1841年英军入侵招宝山时被毁。

据《招宝山志》载:山上原有12大景,72小景。12大景有:鳌柱插天、山楼看旭、龙洞出云、钟鸣山寺、千帆破云、蜃楼观幻、虎蹲涛吼、夕照霞辉、凭阁观澜、梵台秋月、仙洞海天、山城岚翠。有的气势壮观,有的优雅别致。特别是一年三次的观音圣节,香火缭绕,山上山下善男信女万众如云。古人日:“沧海古乡难买此青山,登岭眼阔心空恒,恋恋不舍去。”

招宝山原有很多历史古迹,如:潮音洞、宝光洞、东岳行宫天后宫、天王殿、罗汉殿、大悲阁、真武阁、魁星阁、凭灵阁、半山亭、浩然亭、宝泉亭、观澜亭、观旭亭、喜雨亭、望海亭、鳌柱塔、渐入佳景坊、天开图画坊、威远炮台、安远炮台、定远炮台、报功祠、昭忠祠、海神祠、靖海营祠等等。上下参差,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相映成趣。此外,尚有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紫竹林等名景。

招宝山风景区近年来得到保护和开发,这颗美不胜收的“东方明珠”正闪耀着无限的生机,昭示着美好的未来。

孔庙位于城东社区镇海中学内,原规模较大,占地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现存大成殿、大成门、泮池、砚池等建筑,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

孔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原为镇海最早的学府道光二十一年(1841 )中英鸦片战争镇海之役,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亲自率领大军与英军在镇海口大战,因敌方舰坚炮利,我方防御不足,兵力又少,最终以失败告终,裕谦投泮池殉国,实现其“与城池共存亡”的誓言。泮池于1996年11月与其他镇海口海防遗址一起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大成门

卢钱书流芳碑

泮池

泮水桥(www.daowen.com)

砚池

圆通宝殿位于城东社区招宝山巅,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六年( 1557)。歇山顶砖木结构,朱柱飞檐,雕梁画栋,总制胡总宪徒普佗观音于此。殿内金碧辉煌,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佛诞日,四方香客云集。

鼓楼

钟楼

鳌柱塔是招宝山十二景之一,即“鳌柱插天”。据清《招宝山志》载,原有两塔,一塔位于圆通宝殿之后,另一塔位于镇海口南岸竺山头,均为镇海之塔,塔建于何年今无处考证,由于年久失修,鳌柱塔早已圮。

新建鳌柱塔位于城东社区招宝山后山北峰顶上,1995年由旅香港同胞俞立梓、王绍成、傅在源等捐资和政府拨款共同建造,并于1999年完工。

鳌柱塔占地面积361平方米,为仿宋建筑,塔高57.6米,七层八角,内设电梯,气势雄伟,是镇海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航海的重要指路“明灯”。

观音阁原称“夕照庵”,即招宝山十二景之一“夕照霞辉”,位于城东社区招宝山北侧山腰上,占地面积1263平方米,由山门、香光殿、正大殿、原始殿组成,均为歇山顶砖木结构。据清《招宝山志》载:“在招宝山后,山势回环,松风掩盖,以夕为佳”,景名“夕照霞辉”。明代建“夕照庵”,后圮。民国六年(1917),僧妙山在旧址建观音阁,后毁于抗战时期,1985年春,智柔法师重建观音阁。2000年12月被公布为文物保护点。

鼓楼位于城东社区鼓楼东路60号,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一重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1987年区政府与港胞陈志躍先生决同出赤落架大修,著名书法家周慧珺题额“镇海楼”三字。1981年7月鼓楼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洞门南勒额“朝宗古迹”,北勒额“东南屏翰”。据传南宋时,宋徽宗曾临镇海楼(俗称鼓楼),故有“朝宗古迹”之说,这也说明在明代以前,可能已有鼓楼。

90年代中期的鼓楼前两侧商铺

耶稣教堂位于后大街社区三角地路,始建于民国初,1988年在原址重建,系砖混结构,为我区一处民间信徒活动场所。

1841年中英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英人为直接控制海关权,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在镇海原税关道头(现港务局南门处)建造英吉利式五开间的海关公署楼房。它是英人侵占中国海关一切权利的历史见证。民谣有:“洋关势道大,来船要抄过。”1991年6月因宁波港务局建办公大楼,海关公署楼房被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