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北京城设计以宫城为中心,其四围依次是皇城、内城、外城。清朝的司法管辖布局与清城的有着密切的联系,越是靠近城域中心,身份管辖的色彩就越明显。《钦定大清会典》卷一:宗人府“掌皇族之政令。凡皇族别以近远,曰宗室,曰觉罗。注: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伯叔兄弟之支为觉罗。……凡宗室觉罗之讼,则会户部、刑部而决之。注:户婚田土之讼,系宗室,由府会户部。系觉罗,由户部会府。人命斗殴之讼,系宗室,由府会刑部。系觉罗,由刑部会府。犯事到案,无论承审者何官,俱先摘去顶戴,与平民一体长跪听审。结案时,如实系无干,奏明给还顶戴。亲王、郡王应问者,行文讯问。如必应传问者,奏闻复传问。贝勒以下皆传问。若有罪,轻则折罚,重则责惩而加围禁。”宗室、觉罗案件是以身份为依据确定管辖的,但宗室、觉罗等皇族多居皇城。这类案件则由户部会同刑部会或刑部同户部,或宗人府会同户部或户部会同宗人府分别对宗室、觉罗的“人命斗殴之讼”(刑事)与“户婚田土之讼”(民事)行使管辖权,从《会典》等资料看,此类案件除皇帝过问外,只有一审。[75]
内务府属官慎刑司掌管上三旗刑名及宫廷人员刑狱,皇宫各殿苑囿、雍和宫、南苑、圆明园、香山行宫皆属焉。《钦定大清会典》卷九十五:慎刑司“掌谳三旗之狱。凡谳狱,笞杖皆决之,徒以上则咨刑部按焉。旗民交涉者亦如之,凡庄头、鹰户、海户以民论。若奉旨交讯,罪应死者,会三法司以定拟,科罪各以律。文武官之处分亦如之。凡太监之罪,比刑律以治之。轻重各以等。”凡审拟罪案,皆依刑部律例,情节重大者移咨三法司会审定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二百十二《审谳》:“康熙十一年奏准,审拟罪案皆依刑部律例定拟。凡拟罪律例及处分则例均于各该部移取。又,奏准凡奉特旨及奏准交慎刑司审理之案,有情罪重大应拟死罪者,移咨三法司会审,由内务府主稿具题,奉旨后交刑部照原题治罪。”慎刑司所辖案件对笞杖自决之,“徒以上则咨刑部按焉”,“旨交讯罪应死者会三司法以定拟”。此外,内务府还主管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因此,除驻官外苑囿及上三旗案,一般情况下,案件发生在宫城内,案犯身份则为皇室人员或太监。
北京内外二城的案件由步军统领衙门、五城御史管辖,主要负责内城的步军统领衙门除对内外城有巡警、治安及受控旗人案件外,对三旗、五营案件亦有权受理。五城、步军统领衙门对徒以下案件自决之,徒以上(含徒)案件则报刑部定拟。可以看出,清廷内外城的案件实行的是二级审判体制,而且以徒为分界点。在管辖上,步军统领衙门除内外城的地域管辖外,还兼以身份管辖,而五城御史则按地域管辖。此外,八旗统领各管本旗事务,包括军政民各方面,实际亦是以人员身份为管辖标准。八旗都统为从一品,清初权力极大,康熙以后权力逐步缩小,雍正以后只理本旗细事,徒以上案件送刑部。京师外围的顺天府则以地域管辖为主,凡辖区内的民刑案件皆由该辖区的州县管辖,笞杖罪自决之,徒以上逐级申报。从辖区居民的身份看,这一地区绝大部分为汉民,凡事涉宗、室觉罗案件,顺天府是不能受理的。(www.daowen.com)
清廷以身份界定管辖权属于特殊管辖,类似于现今的专门管辖。上述宗人府、内务府、步军统领衙门的管辖主要根据身份,这种制度是民族分治在司法管辖方面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