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养老保险发展与政策研究助推统筹发展

中国养老保险发展与政策研究助推统筹发展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客观上,利益格局调整决定了不同人群在社会财富分配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必然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不但影响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的选择,而且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风险加大,带来了潜在的支付危机。考虑到城市化和人口结构演进的变化,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养老保险发展与政策研究助推统筹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进城“农民工”为代表的流动人口已初具相当的规模,这部分人口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交叉地带,代表了不同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利益,这样,中国城乡二元化的分割局面一定程度上通过“农民工”这个群体予以疏通,城乡差别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融合。客观上,利益格局调整决定了不同人群在社会财富分配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必然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本来是靠土地养老、靠家庭养老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就变成了城市的新居民,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要求统筹城镇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深,而由于我国长期施行计划生育政策,通过控制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速度有较大的偏离和超前,“未富先老”特征明显,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经济发展不能完全承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需求。人口老龄化不但影响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的选择,而且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风险加大,带来了潜在的支付危机。

考虑到城市化和人口结构演进的变化,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要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均衡关系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却绝非易事。而要想建立一个适合国情,福利水平适当、机制灵活、责任共担、切实可行、持续性强的福利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与论证。本书将基于中国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背景,以城乡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求出发,针对目前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城乡居民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现状,提炼总结制度共性,作为“城乡统筹基本养老保险”研究的起点,充分考虑群体差异,进一步加强“统账结合”模式,提升统筹层次、完善个人账户、探索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路径,为政策决策提供理论借鉴。

注释

①Diamond P.A.,1965:“National Debt in a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The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99~124.

②Samuelson,Paul A.,1958:“An Exact Consumption-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6:467~482.

③Aaron,Henry,1966:“The Social Insurance Paradox,”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32):371~374.

④Feldstein Martin,1974:“Social Security,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2(5):905~926.

⑤Kotlikoff Laurence,1979:“Social Security and Equilibrium Capital Intensit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93(2):16~26.

⑥Feldstein Martin,1985:“The Optimal Level of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2):303~319.

⑦Kotlikoff L.J.,1996:“Privatizing Social Security:How It Works and Why It Matters,”Tax Policy and the Economy,(10):1~32.

⑧Barro Robert J.,1978:“The Impact of Social Security on Private Saving: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ime Series,”Washington,DC: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⑨Philip Davis,1995:Pension Funds-retirement-income Security and Capital Market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Oxford:Clarendon Press.

⑩Joseph F.Quinn,1977:“Microaconomic Determinants of Early Retirement,Crosssectional View of White Married Men,”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2):329~346.

⑪Richard H.Thaler,H.M.Shefrin,1981:“An Economic Theory of Selfcontrol,”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392~406.

⑫Barbara Griffin,Vanessa Loh,Beryl Hesketh,2013:“A Mental Model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bjective Life Expectancy,”Social Science&Medicine,(82):79~86.

⑬Nancy Mohan,Ting Zhang,2014:“An Analysis of Risk-taking Behavior for Public Defined Benefit Pension Plans,”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40):403~419.

⑭Tobias Laun,Johanna Wallenius,2015:“A Life Cycle Model of Health and Retirement:the Case of Swedish Pension Reform,”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27):127~136.

⑮Guohui Guan,Zongxia Liang,2014:“Optimal Management of DC Pension Plan in a Stochastic Interest Rate and Stochastic Volatility Framework,”Insurance: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57):58~66.

⑯Agnieszka Karolina Konicz,John M.Mulvey,2015:“Optimal Savings Management for Individual with Defined Contribution Pension Plan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43):233~247.

⑰John B.Williamson,Meghan Price,Ce Shen,2012:“Pension Policy in China,Singapore,and South Korea:an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Value of the Notional Defined Contribution Model,”Journal of Aging Studies,(26):79~89.

⑱Jin Feng,Lixin He,Hiroshi Sato,2011:“Public Pension and Household Saving:Evidence from Urban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39):470~485.

⑲Kyung Joon Han,2013:“Saving Public Pensions:Labor Migration Effects on Pension System in European Countries,”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50):152~161.

⑳David Blake,Douglas Wright,Yumeng Zhang,2013:“Target-driven Investing:Optimal Investment Strategies in Defined Contribution Pension Plans under Loss Aversion,”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Control,(37):195~209.

David Blake,Douglas Wright,Yumeng Zhang,2014:“Age-dependent Investing:Optimal Funding and Investment Strategies in Defined Contribution Pension Plans when Members are Rational Life Cycle Financial Planners,”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Control,(38):105~124.

Torsten Kleinow,2015:“A Common Age Effect Model for the Mortality of Multiple Populations,”Insurance: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63):147~152.

Svein Olav Daatland,Marijke Veenstra,Katharina Herlofson,2012:“Age and Intergenerational Attitudes in the Family and the Welfare State,”Advances in Life Course Research,(17):133~144.

David de la Croix,Olivier Pierrard,Henri R.Sneessens,2013:“Aging and Pension in General Equilibrium:Labor Market Imperfections Matter,”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Control,(37):104~124.

Bei Lu,Wenjiong He,John Piggott,2014:“Should China Introduce a Social Pension?”The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Ageing,(4):76~87.

Roozbeh Hosseini,Ali Shourideh,2016:Retirement Financing:An Optimal Reform Approach,http://ssm.com/abstract=2718451.

Yuehong Tian,Xianglian Zhao,2016:“Stochastic Forecast of the Financial Sustainability of Basic Pension in China,”Sustainability(8):46.

何樟勇、袁志刚:《基于经济动态效率考察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研究》,《世界经济》2004年第5期,第3~12页。

封进:《人口结构变动的福利效应——一个包含社会保险的模型及解释》,《经济科学》2004年第1期,第35~44页。

汪泽英、曾湘泉:《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收益激励与企业职工退休年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74~79页。

程永宏:《现收现付制与人口老龄化关系定量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第57~68页。

戴卫东:《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研究述评》,《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第8期,第41~44页。(www.daowen.com)

林治芬:《“2+3模式”——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8期,第100~103页。

陈泽华、袁友文:《“人口红利”期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探讨》,《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76~78页。

彭浩然、申曙光:《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中国经验》,《世界经济》2007年第10期,第67~75页。

何立新、封进、佐藤宏:《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中国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第117~130页。

石阳、王满仓:《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对储蓄的影响:基于中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第96~106页。

李雪增、朱崇实:《养老保险能否有效降低家庭储蓄——基于中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24~31页。

周毕芬、阙春萍:《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实践与理念》,《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第41~45页。

曾易:《城乡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习月刊》2012年第2期,第23~24页。

王晓东:《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研究的争议与展望》,《社会保障研究》2013年第1期,第41~45页。

万婕:《统筹城乡视角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155~160页。

和俊民、杨斌:《中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差异问题研究——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第85~89页。

陈建梅、方锡悦:《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的路径选择综述》,《农场经济管理》2013年第10期,第47~50页。

李晓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第7期,第56~58页。

盛亚争:《统筹城乡养老保险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46~49页。

陈际华:《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现状、难点及前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第134~139页。

韦淇:《贵阳市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改革与开放》2013年第21期,第71~72页。

陆怡婕:《我国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研究——以无锡地区为例》,《现代商业》2014年第23期,第91~92页。

丁建定、张尧:《养老保险城乡统筹:有利条件、理性原则与完善对策》,《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11~16页。

汤兆云:《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河北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世纪桥》2014年第5期,第83~84页。

王晓东:《城乡统筹视域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问题再探讨》,《东岳论丛》2014年第2期,第127~131页。

孙辉:《关于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探讨》,《经济师》2014年第5期,第46~47页。

杨斌、丁建定:《从城乡分立到城乡统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结构体系发展研究》,《社会保障研究》2014年第1期,第20~26页。

殷志芳:《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续研究——以宿迁市为例》,《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年第1期,第89~92页。

马妍、王锋:《民族地区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为例》,《学理论》2014年第28期,第107~108页。

郑吉友、李兆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当代经济管理》2015年第2期,第33~36页。

郝迪婧:《基于统筹城乡视角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续问题研究》,《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14期,第99~100页。

张勉:《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基本养老保险的实现路径研究》,《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183~184页。

曾海雪:《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和反思》,《科技经济市场》2015年第4期,第135页。

汤国强:《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若干问题探析》,《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第10期,第238页。

张盈华:《统筹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如何整合?》,《中国劳动保障报》2015年1月27日(003)。

王晓东、雷晓康:《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目标、结构与实现路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第150~156页。

武萍、周卉:《城乡统筹背景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相关主体的利益分析——基于Shapley值法》,《经济体制改革》2016年第1期,第44~49页。

袁涛、张忠朝、赵坛:《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实施路径反思》,《现代管理科学》2016年第5期,第76~78页。

鲁全:《城镇化、就业质量与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学海》2016年第2期,第42~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