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构建与政策研究:实现代际支持与社会发展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构建与政策研究:实现代际支持与社会发展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养老模式的选择上,能否既实现老人与子女间的代际支持,又促进老年人社会支持关系的不断发展?表1-5世界银行倡导的三支柱养老保险模式资料来源:World Bank,1994:Averting the Old-Age Crisis:Policies to Protect the Old and Promote Growth,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1。随后,世界银行三支柱模式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应用。但通过对采取三支柱改革的阿根廷等国家的研究,三支柱模式受到以下质疑:由于机会成本、收入状况等原因,贫困者未能加入政府的养老金计划,导致养老保障体系覆盖率下降。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构建与政策研究:实现代际支持与社会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结果,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与此同时,也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以及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家庭功能逐渐弱化,独居“空巢”老年人口将逐渐增多,面临老龄化社会的巨大压力下,如何养老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养老模式的选择上,能否既实现老人与子女间的代际支持,又促进老年人社会支持关系的不断发展?为此,世界银行1994年提出了著名的“三支柱”养老模式:第一层次,一项公共管理的强制性制度模式(以现收现付制为主);第二层次,一项私人经营的强制性储蓄制度(完全积累制);第三层次,一项自愿储蓄制度(完全基金制),其中公共管理的强制性制度只能是有限度地缓解老年人中的贫困,要想得到充分的养老保障必须依靠第二第三层次的自我储蓄(参见表1-5)。

表1-5 世界银行倡导的三支柱养老保险模式

资料来源:World Bank,1994:Averting the Old-Age Crisis:Policies to Protect the Old and Promote Growth,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1。

随后,世界银行三支柱模式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应用。但通过对采取三支柱改革的阿根廷等国家的研究,三支柱模式受到以下质疑:(1)由于机会成本、收入状况等原因,贫困者未能加入政府的养老金计划,导致养老保障体系覆盖率下降。(2)三支柱模式下仅工作稳定的劳动者才能得到较高的给付,就业不稳定的劳动者可能面临年金给付不足的情况,扩大了收入差距。这些质疑为“三支柱”模式的改进提供了思路,因此,2005年世界银行在《21世纪的老年收入保障——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国际比较》中提出了“五支柱”的改革思想,在原有三支柱基础上,增加了零支柱和第四支柱。零支柱是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采取“普享型”的国民养老金形式,旨在消除老年贫困,为终身贫困者及没有资格领取正式养老金的退休者提供最低水平保障;第四支柱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对老年人的非正式支持,如家庭内转移支付及赡养医疗和住房方面的服务等(参见表1-6)。

表1-6 五支柱的养老保险模式(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World Bank,2005:Old-Age Income Support in the 21st Century: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Pension Systems and Reform。

多支柱的养老保险朝着互惠市场安排的体制性转变,这种转变扩大了每个家庭的选择范围(Barr,1998);在市场相对完善的情况下,当居民面对特定的外部冲击时(比如收入波动等),可以借助各种市场或非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比如借贷或者购买保险等)进行多样化的风险分担,从而对消费进行平滑,以维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Alderman&Paxson,1992);通过在资本市场更广范围的参与、储蓄的广泛应用和有效投资带来经济增长(Serrano,1999)。

具体到养老金筹资,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养老金筹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现收现付制,即用年轻在职一代人的收入来支付当代退休人员的养老费用,其实质是收入在代际之间重新分配;二是完全积累制,即把当代人收入中的一部分强制储存起来,放入个人账户,为将来的养老做储备,当代人供养当代人,其实质是个人生命周期内资产的时序转移;三是部分积累制,即将当代人养老费用的一部分由社会统筹即代际转移来支付,一部分由当代人工资的部分储蓄来支付,其实质是代际转移的“横向分配”和代内转移的“纵向分配”相结合的筹资模式。

一直以来,围绕养老金筹资模式孰优孰劣之争从来没有停止,对现收现付制的批评集中于:一是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赡养率不断提高,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二是对储蓄可能有挤出效应,从而减少了资本形成(Feldstein,1974;Kotlikoff,1979);三是收益率较低,对劳动力市场可能产生扭曲(Feldstein,1996;Kotlikoff,1996)。与此对照,完全积累的基金制可以摆脱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基金制作为一种强制性储蓄可以增加资本积累,在经济处于动态有效的情形下,资产的收益率将超过经济增长率,如此,基金制的收益率也应该超过现收现付制。但另一方面,基金制引出的另外一些矛盾却不容忽视,如金融风险、基金的监管问题、缺乏再分配的功能等,并且现收现付制的那些缺陷并不是在所有国家中都得到实证检验,基金制本身也无法减轻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养老保障负担(Barr,2000)。经过多年的争论,积极主张养老保险制度私有化的世界银行态度也有所改变,所推荐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内容有了较大的灵活性,这在越来越多的老龄化国家达成了共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