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井贡酒-中国老八大名酒之一,带您领略酒文化的独特风范

古井贡酒-中国老八大名酒之一,带您领略酒文化的独特风范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白水杜康”已经成为国家知名的大中型白酒生产企业,全国500家最大饮料酿造生产企业之一。古井贡酒,作为中国老八大名酒之一,“古井贡”又是中国驰名商标,在中国白酒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800多年的酒文化历史,孕育出古井贡酒浓厚的文化品位和独特的名酒风范。因此,以黄酒作为产妇的保健用品一直沿用至今。

古井贡酒-中国老八大名酒之一,带您领略酒文化的独特风范

我国有悠久的酿酒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酿造出许多被誉为“神品”、“琼浆”的酒类珍品。享誉海内外的古今名酒便有:陕西杜康、山西汾酒、安徽古井贡、浙江绍兴酒、江苏洋河大曲、四川剑南春、陕西西凤酒、泸州老窖特曲酒、贵州茅台、贵州董酒

历史名酒——“杜康”,是华夏民族千百年遗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传闻其因杜康始造而得名,有“贡酒”“仙酒”之誉。

历代墨客文人与它结下不解之缘,常以诗咏酒,以酒酿诗,诗增酒意,酒助诗兴,觥筹交错。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一首“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成为千古绝唱。

杜康酒属浓香型,以优质小麦采制,又精选糯高粱为酿酒原料,并采取香泥封窖、低温入池、长期发酵、混蒸续槽、量质摘酒、分级贮存、陈酿酯化、精心勾兑等先进工艺。

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杜康酒厂在原小作坊式经营的基础上,开始修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白酒生产企业。自1987年开始,洛阳每年举办“中国杜康酒节”。

近年,汝阳县酒厂投资修复重建了杜康祠、香醇园、杜康墓园、杜康酒家、酒泉亭、二仙桥、葫芦湖、知恩亭、古酿斋、七贤遗址、魏武居、饮中八仙献殿等20多个景点,并办起中国酒类博物馆等,使杜康仙庄大放异彩,成为我国第一个酒文化旅游圣地。

如今“白水杜康”已经成为国家知名的大中型白酒生产企业,全国500家最大饮料酿造生产企业之一。建厂以来,曾先后获得国内外100多项大奖和荣誉称号。其所生产的“杜康牌”系列白酒畅销全国,并远销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响当当的名优名牌,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杏花村汾酒不仅是中国第一文化名酒,而且是名酒之始祖,“最早国酒”,国之瑰宝,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闪耀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犹如中华上空升起的一颗闪亮的启明星!

杏花村汾酒以悠久的历史文化驰名,更以精湛的质量和独特的风格夺魁,杏花村汾酒魅力四射:著名生物学家、白酒专家秦含章在杏花村汾酒的原产地杏花村所做的多项考察和多次试验,得出构成汾酒独特风格的关键所在,在于杏花村地区的绿色酿酒生态,它的空气和土壤中含有多种极有利于汾酒微生物生长成份,经过一千多年的选择、淘汰、优化繁衍,上百种微生物在这里“安家落户”,形成一个偷不走、搬不掉的唯一适合汾酒生产中含微生物生长的独特的“汾酒微生物体系”,这是杏花村汾酒的奥妙之一,也是他们最大的资源财富。

水是酒的血液,曲是酒的骨架。大凡名酒产地,必有佳泉,水质好,自然酿出的酒好。现代科学揭示了杏花村汾酒“古井亭”和1991年新打的井深840米的“5号井”水的奥妙:地下水源丰富;水质优良,其含水层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地层中锶、钙、钼、镁、锌、碘、铁、镁元素含量高,不仅利于酿酒,而且本来就是对人体有益的天然优质矿泉水,对人体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这样的优质水,自然会酿出好汾酒。清代诗人、书法家、医学家傅山先生曾题词“得造花香”正是对汾酒和竹叶青酒的健体疗效的高度赞扬。

杏花村汾酒用的是广大晋中地区、吕梁地区特产、无污染的优质高粱、大麦、豌豆,如此好原料加上杏花村汾酒人精心酿造“清蒸二次清,固态地缸分离发酵,清字当头,一清到底”的传统工艺的典型性,当然会酿出品质超群的杏花村汾酒特色:酒液晶亮、清香幽雅、醇净柔和、回甜爽口、饮后余香,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古井贡酒,作为中国老八大名酒之一,“古井贡”又是中国驰名商标,在中国白酒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井贡酒是以安徽淮北平原优质小麦、古井镇优质地下水以及颗粒饱满、糯性强的优质高粱为原料,并在亳州市古井镇特定区域范围内利用其自然微生物按古井贡酒传统工艺生产的酒。

产自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镇的古井贡酒,据考证始于公元196年,曹操将家乡亳州特产“九酝春酒”及酿造方法晋献给汉献帝,自此,该酒便成为历代皇室贡品,古井贡酒由此得名。

1800多年的酒文化历史,孕育出古井贡酒浓厚的文化品位和独特的名酒风范。早在1963年古井贡酒便以“色清如水晶,香纯如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的独特风格夺得第二届全国白酒评比会金奖,获得“国家名酒”称号,随后又于1979年、1984年和1989年连续三届蝉联金奖,并于1988年荣获第十三届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被誉为“酒中牡丹”,畅销海内外。

世界上三大古酒——黄酒、啤酒、葡萄酒,唯黄酒源于中国,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而且最富民族特色,黄酒的黄,不仅仅是指酒的颜色,其内涵也是相当广泛:黄酒的黄是哺育华夏子孙的母亲河——黄河的黄,是生养炎黄子孙的大地——黄土地的黄,是中国人的肤色的黄。可以说,黄酒是伴随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的,是中华民族自己的酒。而黄酒中最有名的当数绍兴酒,它以选料上乘,工艺独特,酒精度低,营养丰富,并具有多种养身健体之功效而著称于世。一般人们所说的中国酒,就是黄酒,就是绍兴酒。

绍兴酒起源于何时已很难查考,目前只能靠文物考古进行推断,初步认为位于余姚河姆渡文化杭州良渚文化中间的绍兴,酒的起源应与之同步。其证据是河姆渡文化出土大量的粮食(水稻)和类似酒器的陶器。这样推测绍兴酒应起源于6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期。

绍兴有酒的文字记载当推《吕氏春秋》和《左氏春秋》。《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左丘明所作,书中记载有越王为增加国家人口补充兵力和劳力,曾采用过一系列奖励生育的政策和措施,内中有“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的说法,即生儿子,奖励二壶酒,一条狗;生女儿,奖励二壶酒,一头猪。以酒奖励生育体现两方面的作用,一作为国君的恩施,使百姓感激国君,听从国君;二作为对产妇的一种保健用品,帮助催奶和恢复产妇的体能,有利于优育。因此,以黄酒作为产妇的保健用品一直沿用至今。《吕氏春秋》是秦国宰相吕不韦主持编撰的综合性史书,在“卷九季秋纪第九顺民”这一篇中,有“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的记载。说的是越王勾践出师伐吴时,越城父老向他献酒,他把酒倒在河的上流,与将士们迎流共饮,于是士气大振……。由此可见,2500多年前的越人已将酒融入政治经济活动中。

绍兴酒至少有2500多年历史的说法,就是从以上两部“春秋”中来的。

绍兴酒正式定名始于宋代,并开始大量输入皇宫。明清时期,是绍兴酒发展的第一高峰,不光品种繁多、质量上乘,而且产量高,确立了中国黄酒之冠的地位。当时绍兴生产的酒就直呼绍兴,到了不用加“酒”字的地步。“越酒行天下”,即是当时盛况的最好的写照。

绍兴酿酒,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其质量居中国黄酒之冠,有人称它为“中华第一味”。

名酒“洋河大曲”产于江苏省泗阳县,就是用当地“美人泉”的水酿制而成的。诗人称赞“洋河美人泉,佳酿醉神州”。

据传,洋河大曲在唐代就已享盛名,尚可考证的历史已有400多年,明末清初已闻名遐迩。当时曾有9个省的客商在此设立会馆,省内外70多位商人客籍于此,竞酿美酒,使洋河镇的酿酒业更加兴隆繁盛。据《泗阳县志》记载,明朝著名诗人邹辑在《咏白洋河》中写到:“白洋河下春水碧,白洋河中多沽客,春风二月柳条新,却念行人千里隔,行客年年任往来,居人自在洋河曲”。

清雍正年间,洋河大曲已行销江淮一带,颇受欢迎,有“福泉酒海清香美,味占江淮第一家”之誉,并被列为清皇室贡品。清代同治十二年编纂的《徐州府志》载有“洋河大曲酒味美”。又据《中国实业志·江苏省》说:“江北之白酒,向以产于泗阳之洋河镇者著名,国人所谓‘洋河大曲’者,即此种白酒也。考洋河大曲行销于大江南北者,已垂二百余年之历史,厥后渐次推展,凡在泗阳城内所产之白酒,亦以洋河大曲名之,今则‘洋河’二字,已成为白酒之代名词矣。”

据记载,清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在宿迁建有行宫,留住7天,品尝洋河大曲后挥毫留下了“酒味香醇,真佳酒也”的赞语,并指定其为向皇室的贡品。

20世纪初,洋河大曲的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15年三义酒坊所酿之酒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赛会上获银牌奖,1929年裕昌源酒坊的大曲酒在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上获二等奖。可见流传数百年的“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这副对联,对洋河大曲是最精彩的赞誉。

洋河大曲这一传统佳品,在解放前因战争连年而生产凋蔽,奄奄一息。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拨出专款,在几家私营酿酒作坊的基础上,建立了国营洋河酒厂。几十年来,洋河酒厂几经改造、扩建,现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名酒厂家。洋河大曲酒具有色、香、鲜、浓、醇五种独特的风格,以其“入口甜、落口绵、酒性软、尾爽净、回味香”的特点,闻名中外,蝉联国家名酒三连冠。(www.daowen.com)

众所周知,绵竹剑南春、宜宾五粮液和贵州茅台乃中国最为著名的三大白酒品牌,其中文化底蕴最深厚、历史延绵最悠久当推剑南春,多少年来“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广入人心、有口皆碑。事实上,在四川绵竹,关于剑南春发源的民间传说和文献记载颇为丰富,且神秘而传奇,剑南春的历史大概远不止起于“大唐盛世”。

剑南春有确凿的文献记载就始于唐朝,而且还被指定为宫廷御酒。唐代武德年间(公元618年至625年),有了“剑南道烧春”之名,当时的中书舍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载了闻名全国的13种美酒,他写道:“酒则有……荥阳之土窖春……剑南之烧春。”唐时绵竹隶属于剑南道,“烧”是指“烧酒”即蒸馏酒,“春”是原指酒后发热的感受,唐人引之为酒的雅称,因此“剑南之烧春”指的就是绵竹出产的美酒。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剑南烧春”被定为皇室专享的贡酒,记于《德宗本纪》。相传,唐代“诗仙”李白青年时代曾在绵竹“解貂赎酒”痛饮美酒,留下了“解貂赎酒,价重洛阳”的佳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一个时代,国力昌盛,百姓和乐,文化灿烂,艺术繁荣,盛世唐朝是五千年灿烂中华文明的文化表征,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光荣和梦想。

20世纪50年代,剑南春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酿酒工艺,生产出了声誉卓著的中国名酒剑南春。60年代,剑南春生产工艺完全成熟。70年代,剑南春开始出口日本、中国港澳地区,并荣登全国八大名酒金榜。80年代,现代科技的应用和一系列技术改革,使系列产品实现了全优。从此,剑南春进入了万紫千红的黄金时代。90年代,剑南春人针对市场制定的营销策略、“科学投放”等措施,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名酒西凤酒始于殷商,盛于唐宋,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西凤酒原产于陕西省凤翔、宝鸡、岐山一带,唯以凤翔城西柳镇所生产的酒为最佳,声誉最高。这里地域辽阔,土肥物阜,水质甘美,颇具得天独厚的兴农酿酒之地利,是中国著名的酒乡。凤翔位于关中盆地和渭北黄土台塬西部;宝鸡市东北;北部为山地丘陵,地形起伏;南部为黄土台塬,西北高、东南低。其属半湿润、半干旱暖温带季风气候,境内有雍水河、横水河等25条河流,均属渭河水系。

凤翔古称雍,为周秦发祥之地,有历代酒乡之称。这里文化积淀十分丰厚。仰韶文化遗址有20余处,龙山文化遗址更多,秦公大墓轰动世界,雍城遗址和苏东坡任职时兴建的东湖园林等名胜古迹驰名全国。西周时期已有酿酒,境内出土的大量西周青铜器中有各种酒器,充分说明当时盛行酿酒、贮酒、饮酒等活动。《酒谱》记有:“秦穆公伐晋及河,将劳师,而醑唯一钟。蹇叔劝之曰:‘虽一米投之于河而酿也,’于是乃投之于河,三军皆醉。”这就是淬在雍州“秦穆公投酒于河”的典故。又据《史记》载:秦穆公“亡善马,歧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穆公曰:‘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穆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由以上史实可见,当时雍州已酿有“醪”和“酒”。唐代肃宗至德二年(757),将雍州改称“凤翔”,取意周文王时“凤凰集于岐山,飞鸣过雍”的典故。自唐代以来,凤翔就素称“西府凤翔”。仪凤年间,吏部侍郎裴行俭送波斯王子回国途经凤翔柳林镇,饮酒后即兴赋诗曰:“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据张能臣《酒名记》载,宋代“凤翔橐泉”酒已称著。宋嘉祐七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作有赞柳林酒的诗文:“花开美酒唱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明代也有文人赞誉柳林酒的诗文,苏浚《东湖》诗中有“黄花香泛珍珠酒,华发荣分汗漫游”。清代以“凤酒”著称,而且在“八百里秦川”的宝鸡、岐山、郿县及凤翔县等酿制之烧酒均称“凤酒”。1929年编的《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实录》载:“凤翔县兴盛德之凤翔烧酒”获二等奖。1934年编的《第三届铁展陇海馆专刊》云:“陕省则以凤翔、岐山、宝鸡等县所产凤酒最优质,味醇馥,与山西汾酒不相上下。往岁产最甚丰,凤翔、宝鸡年各出数百万斤。”但到1949年时,柳林镇仅有七家小酒坊。1956年在凤翔县新民酒厂的柳林镇两个生产小组基础上建成西凤酒厂,翌年按传统工艺继续投产此酒。

西凤酒无色、清亮、透明,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浓而不艳,集清香、浓香之优点于一体,幽雅、诸味谐调,回味舒畅,风格独特。被誉为“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而各不出头”,即酸而不涩,苦而不黏,香不刺鼻,辣不呛喉,饮后有回甘、味久而弥芳之妙;属凤香型大曲酒,被人们赞为“凤型”白酒的典型代表。适时饮用,有活血驱寒,提神祛劳之益。

泸州老窖特曲酒,是浓香型大曲类酒,产于四川泸州曲酒厂。位于“天府之国”南部的著名酒城——泸州,依山傍水,气候温和,所产老窖特曲、头曲酒(过去叫泸州大曲)属古老的四大名酒之一,也是现代的十七大名酒(白酒)之一。泸州老窖特曲酒,酒液无色晶莹,酒香芬芳浓郁,酒体柔和纯正,清洌甘爽,酒味谐调醇浓。饮后余香,荡胸回肠,香沁脾胃,味甜肌肤,令人心旷神怡,妙不可言。无论是善饮者或不常饮酒的人,一经品尝都能感到风味特殊。

泸州老窖特曲酒,所以具有独特的风格,关键在于发酵的窖龄长,是真正的老窖。老窖的特点是在建窖时有特殊的结构要求,经过长期使用,泥池出现红绿彩色,泥性成软件,并产生奇异的香气,此时,发酵醅与酒窖泥接触,蒸馏出的酒也就有浓郁的香气,这样的窖就可称为老窖了。随着窖龄的增长,酿出的酒其品质也不断提高。百年老窖酿成的酒才被认为是合乎理想的佳品美酒。据史载,泸州曲酒厂最老的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窖龄,风貌依旧,令人神往,游人莫不以一睹为幸。

酿造泸州大曲的第一个有名的酿酒作坊——舒聚源糟房正式开业于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8年)前后,大约到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8年)前后,其产品已销售于四川全省。至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泸州大曲酒年产量已达10吨左右,名声传播全国。1917年,泸州大曲酒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金质奖章和奖状,从而获得了良好国际的声誉。但在漫长的旧中国,泸州大曲酒的生产并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分散的小糟坊组织起来成为今天的泸州老窖特曲酒厂,产量和质量蒸蒸日上。老窖特曲酒1953年即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之一,在全国五届评酒会上蝉联国家名酒的称号,并获得金质奖章。

泸州老窖特曲酒不仅为国内广大群众所喜爱,而且畅销于欧、亚诸国,受到普遍欢迎,特别为东南亚各国人民和侨胞所欣赏,在国际市场上成为质量稳定的名酒,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据传,远古时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于酿酒,时间上比杜康还早。而更为确切的是:《史记》记载,在汉朝,仁怀已有了“枸酱酒”,可以说是茅台酒的雏形。

公元前135年(西汉建元6年),汉武帝刘彻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广州),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尝到了今仁怀一带产的历史史酒——枸酱酒。为取悦汉武帝,唐蒙绕道鳛部,即现在的仁怀一带,取枸酱酒献给武帝,武帝饮后,觉得甘美异常,赞其“甘美之”,故有“唐蒙饮枸酱而使西域”之说。到公元前130年(西汉元光5年),唐蒙奉旨赴夜郎,由于枸酱酒的缘故,竟改道出符关(今四川省合江县南),沿赤水河而上奔鳛部而来。

清仁怀诗人陈熙晋有诗为证:“尤物移人付酒怀,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鳛部来。”清代大诗人郑珍也有:“橡蚕不自乌江渡,枸酱还从鳛部来。”这些都证实了早在汉朝以前,仁怀已盛产美酒。

至唐、宋朝,仁怀已成酒乡,酿酒之风遍及民间。茅台酿制的优质大曲酒“风曲法酒”盛行于市。宋人张能臣的《酒名记》,以此酒质量佳美而载入酒史。到清朝,茅台酒业兴旺,有“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及“仁怀城西茅台村酿酒全省称第一”的记载。茅台烧、茅台春、茅台烧春、茅春等酒名声鹊起,获得“酒冠黔人国”,“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的赞誉。

1784年(清乾隆49年),茅台“偈盛”酒号正式取名为茅台酒,清末至民国相继有“成义”、“荣和”、“恒心”烧房出现,继承和发扬了源远流长的传统工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1915年,“成义”、“荣和”两家酒坊均送出产品参加了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以其精美绝伦的品质冠盖群芳,一举夺得金奖,与苏格兰威士忌、科涅克白兰地同列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

建国后,茅台酒又多次获奖,远销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名酒、“祖国之光”。

董酒产于贵州遵义董酒厂,属大曲其他香型优质白酒;它以其独特的工艺、典型的风格,优良的品质驰名中外,在中国名酒中独树一帜。

董酒厂坐落在遵义市北郊距市区7.5千米的董公寺,往北40千米是著名天险“娄山关”。川黔铁路和公路都经过此地。这里地处贵州高原主体北端,以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为主。由于大娄山脉的调剂,董公寺一带局部小气候稳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田地肥沃,绿树成荫,清泉漫流,环境幽静,很适宜酿造类微生物生长繁殖,是一个酿酒历史悠久的地方,董酒因创始于此地而得名。

“董公寺”是一座小型佛教寺庙,初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名“龙山寺”,后改名为“西乐庵”。清康熙元年(公元1663年)迁任遵义兵备道的董显忠出资修葺该寺,划定庙产,委人管理,终因经营不善,致“西乐庵”墙倾瓦塌。清乾隆六年(公元1743年),有燕僧云游至此,募资重修,感董显忠之举,将“西乐庵”易名为“董公寺”。随道路两旁的街道,以寺名为地名,也叫“董公寺”,沿用至今。现为董公寺镇政府所在地,寺庙已改为董公寺镇中学。

董公寺一带的酿酒历史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蒸馏酒至少可追溯到清光绪初年。至清未,这里的酿酒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小曲酒作坊处处可见,酿造技艺互通互融,仅董公寺至高坪约十千米的地带,就有小作坊10余家,而以酿造世家程氏作坊所酿小曲酒最为出色。程氏后人程明坤(字翰章,1903~1963)汇聚前人技艺而汲人所长,结合当地水土、气候、原料等条件,酿造出别具一格的“董公寺窖酒”。他勤奋好学,收集民间有关酿酒、制曲配方进行研究,加以改进,最后形成制小曲的“百草单”后名“蜈蚣单”;制大曲的“产香单”。在制小曲的“百草单”和制大曲的“产香单”中,以芳香类药群为主,补气、补血、滋阴类药群为辅。中药在制曲过程中被微生物分解、合成形成的酸、酯、醇、酚等微量成分达100多种,不仅丰富了董酒的内涵,还使酒体具有综合性保健功能,对内科、外科、神经科、儿科、妇科、泌尿及心脑血管疾病有防治作用。后来程氏又几经改进,形成一套完整的酿造工艺,秘不外传,独家经营。随着工艺的健全,酒质日臻完美,20世纪20年代初即成为遵义名产。40年代初经人提议,将“董公寺窖酒”保留头尾二字,定名为“董酒”,并将散装销售改为瓶装销售,在川、黔、滇、湘颇有名气,但年产量始终没有突破8吨。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两次路过遵义,许多指战员曾领略过“董酒”的神韵。

解放前夕,因种种原因,程氏小作坊关闭,董酒在市场上绝迹了。

1957年,当地政府决定发掘这一传统名产,由遵义酒精厂派人在原程氏小作坊基础上修灶建窖,恢复生产,一次成功。次年,酒样送上级鉴定,国务院总理办公室批示:“色、香、味均佳,建议当地政府予以恢复发展。”董酒枯木逢春,从此逐年发展。试产的当年即达到解放前生产水平,1966年突破80吨。在“文化大革命”年代,徘徊10年。1977年突破百吨关,1986年突破千吨关,1989年产董酒3000吨,此后,董酒生产能力得到加强,至1993年时产量已突破万吨大关,达到11609吨。

董酒以“酒液晶莹透明,香气幽雅舒适,入口醇和浓郁,饮后甘爽味长”为其特点,并有祛寒活络,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宽胸顺气等功能。它曾四次荣获全国名酒称号(在全国第二、第三届评酒会上,都被评为全国十八大名酒之一),1984年又获轻工部金杯奖,已经远销我国港澳、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