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家庭藏书缺席而导致家庭阅读严重缺失,这一现象令人担忧。面对如此境况,如果观念不转变,家庭藏书很难找到真正的出路。那么,如何树立家庭藏书的理性观念呢?首先,在观念上要意识到家庭为什么藏书。为此,我们简单透视中国人聚书和阅读的心理状态。其次,应该明白树立怎样的家庭藏书观念。为了避免误读书、读误书的后果,我们提倡树立好读书、读好书的观念,让阅读的力量达成生命圆满和家庭幸福。
(一)国人天性喜聚书
蔡元培先生有言:“我国人天性,最喜聚书。”依循此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爱藏书的情结。
首先,家庭藏书缺席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现象,我们不能从家庭藏书缺席的现象反推出中国人不爱读书的结论。因为,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中国人不乏藏书、爱书的情结。孔子因藏书而编六经以教三千弟子,因多次翻看《易经》而“韦编三绝”。在中国,很多“读书人”被尊称为“先生”,可见读书人在中国人心目中地位之高。中国人不仅好读书,而且有着勤学苦读的难得精神,诸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名言,“凿壁偷光”的读书典故,都汇聚在中华读书历史的长河中,激励和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后学。
其次,不能从家庭藏书量少或者家庭阅读时间短的现象反推出中国人不爱读书的结论。一旦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定会看到中国人爱读书的热情是如何高涨的,以这些场景为证:实体书店里的读者络绎不绝,并且时常会看到读者推着购物车在书架间寻觅自己想要的书,网上书店也经常有图书在短时间内一售而空的局面。买书、读书的习惯和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出来的是人们天性爱书的情怀得到了释放。
(二)阅读心理透视
近来,有人发现,在公交、地铁、机场等公共场合,几乎很少看到抱着书读的中国人,相较而言,在国外,这些公共场合能看到很多读书的人。这个现象,当怎么看?
首先,必须承认现代中国人读书的热情不如以往,但是也需要客观看待。其实,从一些历史记载和生活观察可以发现,中国人更倾向于在安静的环境中读书,如囊萤映雪、追月夜读等深夜静谧读书的典故。
其次,这与中国人习以为常的阅读心理有关。大多数人在公共场合读书,会有一种不自在的感觉,因为他们怕因此被当作“书呆子”或被认为矫情。反观下来,由于存在这种微妙的怯众心态,更多的中国人把读书当作一种私密的个人体验,读到酣畅处放声大笑也时有发生,但这种情绪只有在私人空间里才更容易得到释放。有人会问,中国人在图书馆里读书好像也很惬意,是否有违上述心态?当然没有。虽然图书馆不属于私人空间,但是在大众认同的观念里,图书馆被赋予了公共阅读场所的功能。(www.daowen.com)
如上所说,家里是很好的藏书、读书空间,其实这与中国人的另一个习惯有关,似乎中国人不太习惯争取自己的活动空间,更不善于拓展公共开放的活动空间。如公共空间意识在中国出现得较晚一样,中国近代以来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是1903年在武昌昙华林文华学校所建的阅览室(其后1910年,扩大馆舍并命名为文华公书林),比西方最早在1852年建立的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要晚半个世纪。因为公共空间观念和公共图书馆出现较晚,所以从有阅读以来,中国人的阅读空间大多是在家里,这样长期在家中阅读就成为一种习惯和固有的观念。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习惯的影子,据调查数据显示:“家里、通勤(地铁、公交车)和工作场所分别以83%、31%、25%的比例位居最受读者偏爱的三大阅读场所”,显而易见,在家里阅读是大众的首选。
(三)家庭藏书观念转型
阅读承载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王蒙先生在一次论坛上,对浅阅读敲响了警钟,认为“浅阅读,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互联网特别是微博的兴起,使以往碎片化的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人们的阅读变成了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往往前一个热点话题刚刚兴起,就被接踵而至的新话题所取代,网民的兴趣点在页面之间来回跳跃,思维不再连贯,思考不再深入,在追新逐异中使思想应有的“深入、深刻、深度”成为牺牲品。这段话对网络阅读之浅的描写,可以说再形象不过了。在网络阅读的“浅”之上,还有一种不能承受之“轻”。当下网络信息如潮水一般涌向大众,短暂的快感和长期的无意识成为双胞胎,过多碎片化的信息让人不再深入思考,甚至有的人常常被思考,短而快地获取答案,有信息而没有知识,久而久之大脑习惯于懈怠甚至不正常运转,那就意味着长久的无意识。大脑的无意识让肩上的头颅变得无比之轻,人的身躯却时常感觉压力很大(“鸭梨很大”几乎成为口头禅),这形象地说明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阅读能否承载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面对网络的围攻,我们重新发现了纸质阅读的魅力,因为阅读纸质经典能产生有思想的交流,能给人心智和情感的力量:读《易经》可让人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上古价值判断,读《论语》可让人知“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品行,读《老子》可让人知“道法自然”的天地人法则,读《墨子》可让人知墨家“兼爱”与“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崇高人格魅力。总而言之,阅读这些经典,对自己的人格养成、心智训练和行为准则会有很大启发,也因而能够享受无尽的愉悦和难以言表的心灵提升。
如何面对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借用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余光教授的名言:“阅读,与经典同行!”因为阅读经典,让大脑不再轻浮和浅薄,让生命充满活力。在家里读书是很多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那么,就让我们从习惯开始,在家里聚藏一些经典图书,随时可以阅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希望“让阅读成为中国人的日常习惯”。这样久而久之,每个人、每个生命都因阅读而美丽,因阅读而有活力,因“我读书、我思考,故我在”。
阅读支撑着家庭幸福美满。当今,很多人每天趴在电脑屏幕前,过着一种只知有网而不知阴晴圆缺的生活。我们不禁要发问,谁占据了我们的时间?谁占领了我们的生活空间?谁控制了我们的家庭生活?谁扭曲了我们的生活自主权?不可否认,电视、网络有其自身的媒体效用,但是家庭也有其本身存在的意义,如果我们丧失了对家庭空间的主控权,放任被电视或网络所占领的话,我们不仅失去了读书的自由,也失去了家庭生活的自由。
为了回归家庭的温馨和睦,为了每个人家庭的幸福,我们要掌控自己的阅读时间和空间。
家庭生活方式如何理性回归?家庭结构如何重建?黄恩祝先生曾经说道:“家庭读书活动试图把自己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基本结构单位——家庭,让部分家庭从‘方城之战’、婆媳纠纷等违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泥潭中脱身而出,逐渐进入到具有知识能量的幸福、欢快、光明的生活新层次。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活动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具有生命力。”家庭藏书的自觉,成为新民的自觉,自觉藏书、自觉读书、自觉回归家庭结构的健康安稳、自觉维护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回归是需要勇气和知识准备的,重建更需要新的观念和理性选择。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欣喜地看到,家庭藏书、家庭阅读成为现代文明家庭健康稳定、温馨和睦、幸福美满的重要支撑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