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阅读行为和习惯的一系列转变,首先源于作为阅读对象的文本的视觉化和网络化特征。一是视觉文本和超文本形态飞速发展,如电影、电视、广告、摄影、形象设计、视觉表演、图文书、网络冲浪等景观充斥在我们周围;二是人们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力图将原有的印刷文本转换为视觉文本、电子网络文本,使印刷文字逐渐成为图像符号的附庸和注释。人类的阅读因而进入了休闲时代、读图时代和读网时代。
(一)浅阅读
阅读进入“休闲时代”。读者的阅读需要具有以下几个层次:消遣需要、实用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探索社会和人生的需要、研究创造的需要,概括起来可以区分为学习性阅读、休闲性阅读两大类型。其中,休闲型的阅读需要,在快节奏的环境中,显得日益重要和明显,包括许多求知型的阅读,也逐渐带上了消遣和休闲色彩。“消费时代享乐的平面化、意义的深度消失和纷乱场景的拼贴意识,深深影响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大量通俗读物、图文书和休闲读物的存在,使人们的阅读习惯趋于浅尝辄止,思维趋于简单。
流行阅读代替了经典阅读。人们更关注于时尚阅读、流行阅读,人们的阅读兴趣集中体现在对养生、化妆、烹饪、园艺、励志、理财等生活类、时尚类等流行读物的偏好上,而越来越远离经典名著,特别是青少年阅读经典的时间大大减少。据统计,各地书店位居排行榜前列的大都是通俗读物,如言情小说、青春读物和动漫读物。一项抽样调查发现,竟有80%的大学生未完整读过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固然,对通俗读物和时尚读物的阅读兴趣无可厚非,但是,当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只读这一类书,少有更多途径的阅读拓展和更进一步的知识追求,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和警惕了。读书的目的除了实用求知外,还在于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灵魂拷问和自我反省,并引导人走向精神的丰实和成熟。时尚阅读、流行阅读带给读者的只是一种感官享受,而无法让人沉浸到内心深处去反思。滋润人灵魂的,只能是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长期以来,阅读经典一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信息社会我们需要“重返经典阅读之乡”。
阅读过程随意性增强,浏览泛读代替了精读。声讯时代,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追求的是浏览阅读、快餐式阅读。这种阅读大多只能获得形式上的阅读、感官上的轻松、表层上的享乐,而不能真正渗入头脑,沉淀于心,其结果只能带来短暂的快感与持久的浮躁。当今名著速读图书大行其道,将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快餐,这对于通过阅读经典以获取精神滋养这一目的的达成而言,显然是一条岔道。对读者来说,寻找精神食粮,就应该有更上一层的追求。因此,“浅阅读”并不是一种有效的阅读。
(二)读图时代
1998年出版的《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全套6本,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当时的流行思潮和风云人物。为了推广这套书,策划人钟洁玲提出了“读图时代”的概念。如果把当时出版物中的大量精美插图的运用称为一种尝试的话,那么后来风行的《老照片》《黑镜头》完全演绎并引导了几乎以风暴形式出现的“读图时代”的到来。图文书不再是孩子们的专利,读图成为潮流,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图书设计要应对不断变化的流行文化,探求新的表现形式和思维张力,插图、照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传统或现代的绘画、新闻或艺术照片、电影、电视、卡通、漫画、商业广告影像铺天盖地。文字似乎退居成为辅助性的存在。古典艺术、精英文化也不断地以图形、图片的形式展现于人们眼前。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人类的阅读动机发生了潜在的转移,休闲性成了普通民众阅读的主导动机。这种转变是由视觉文本的符号特征和消费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首先,由于传统印刷文本诉诸抽象的文字符号,对它的接受必然结合对一定语词的理解、组织、选择而进行的,因此也必然更多地与理性和反思联系在一起,从而不可能从中得到一种直接的快感。但是图像性内容则不需要文字的中间媒介,它直接诉诸人的视觉系统,从而使人的视觉需求更易得到满足。其次,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追求感官愉悦,追求新奇、时尚,而最能满足这些需要的莫过于图像性内容了。
(三)网络阅读(www.daowen.com)
文本的电子化、网络化带来了一种新型阅读方式——网络阅读。在网络和电子文本部分取代纸质文本之后,阅读的含义就不仅仅是文字的阅读,还包括图像和声音的接受,后者在传统媒体的分类中属于“看”和“听”。阅读含义在数字时代的扩大,是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立体传播方式的结果,数字技术带来了立体传播方式(以文字为主→以图片为主→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以及互动性(读者从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的参与者)特点。有人预言,人类正逐渐走进一种全新的读书时代,那就是“读网时代”。
网络阅读,亦称“网上阅读”,是一种由于文本的变化而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专指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阅读活动,即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
网络阅读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是实时在线阅读,指阅读者在互联网上直接阅读所搜寻到的各类网络资源。第二种是下载离线阅读,指将网络资源下载到另一种载体上,断开网络链接,然后再进行阅读。这种方式根据载体的不同又可区分为两种。其一,以PC或终端为载体,借助PC的强大功能,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能便利地对阅读内容进行主观修改;其二,以手持阅读器为载体,通过将网络阅读资源下载到专门的手持阅读器上进行的阅读,这种专用的阅读器又称为电子图书(E-book)。
综上可以看出,网络阅读的类型是与其承载信息和知识的物质——电脑网络和手持式阅读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网络阅读首先是一种阅读文本的变化。网络和电子书的出现不仅修改了知识和信息物理传播的方式,而且他们运用新的组织工具改变了文本的结构。现在文本可以和固定的或移动的影像、图表、图标甚至声音一起出现,所有这些元素都可以被整合进单篇文本中并互相影响,这些元素随后也可由读者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变换形式。
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具有如下一些优点:阅读方便快捷、互动性增强;阅读内容更广泛;网上资源集成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类型,网络阅读可以利用超文本来全面调动读者的阅读感官,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阅读效果。但是网络阅读也有其缺点,如视觉疲劳、网络迷失、不符合传统阅读习惯、阅读选择困难等;此外它还受到网络普及程度、读者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制约。
(四)图书阅读率走低
媒体的多元化形成的众多新兴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市场的分割,使得作为传统阅读对象的书刊等纸质媒体的阅读率下降。“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三次追踪调查均表明,近几年来,全国国民的读书率持续走低,2003年为51.7%。以识字者总体样本计算,2003年比1998年下降了8.7%,其中城镇居民下降了7.8%,农村居民下降了9.6%。不仅读书率,读刊率也一路下滑,从1999年的57%、2001年的49.8%降到2003年的46.4%。《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2004)》报告中披露了一组令人忧虑的数字。在识字者中,只有51.7%的被调查者每月至少读1本书,这一体现国民阅读概貌的读书率比1999年下降了8.7%,只有5%左右的国民拥有“读书习惯”。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国民识字者的图书和杂志阅读率均呈下降趋势,而生活节奏加快和媒体多元化则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从国民的媒体接触率来看,高居前三位的仍是电视、报纸和图书,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带来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而且随着其他媒体将利用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分流人们的注意力,分割人们有限的闲暇时间,全国国民的读书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季羡林先生说过,中国是世界上最喜欢藏书和读书的国家,但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阅读传统,正渐渐流失。我们认为,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和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在现在颇为浮躁的社会中,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社会应该形成普遍重视知识、重视文化、重视读书人的风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