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时期公共图书馆阅读动机的研究成果

新时期公共图书馆阅读动机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读者的阅读行为都是在一定的阅读动机的支配下产生的。其中,阅读动机属于心理性动机。Elkin、Train、Denham等人认为阅读动机包括愉悦、减缓紧张、交流、增强社会意识、获取关于生活的信息。直接的近景性阅读动机是与阅读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

新时期公共图书馆阅读动机的研究成果

我们把具备阅读能力并在阅读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的人称为阅读主体。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阅读主体。李长喜等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就指出:“一个人成为阅读主体应该具有三方面的条件:一是有阅读欲望;二是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三是从事阅读活动。三者兼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主体。”虽然我们说阅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阅读行为的发生却是因人而异的。对有些人而言,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对于另一些人,阅读可有可无,甚至有的人在其生活中完全没有阅读。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决定阅读行为发生的驱动力量——阅读动机直接相关。

对阅读动机的研究,是对读者阅读心理研究的最重要的环节。因为读者的阅读行为都是在一定的阅读动机的支配下产生的。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动机,就能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因势利导地做好图书馆宣传与阅读推广工作,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

(一)什么是动机

哲学家、心理学家对动机的研究源远流长,初始于哲学思辨,继转为对生理需要的研究,复转为对神经系统功能的研究,再转为对认知过程的研究。每个阶段都有其丰硕的成果,而且这一研究尚在继续深入发展。现代心理学认为:动机是促进个体从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动机与行为活动是相对的概念。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该种活动并促使其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作用。心理学家总是将动机与情绪连在一起进行研究。“动机是行为发生与改变的内在动力,情绪则是动机满足与否所带来的行为反应,两者的性质不尽相同,但有连带关系”。所以,著名心理学家张春兴将“动机与情绪”列为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八大主题”之一。

动机能产生一定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对行为又能产生三种作用:一是促动作用,可以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而引发的;二是导向作用,动机会引导人们的行为向某一目标、某一方向发展;三是维持作用,当人们行为的目标是获得满足时,动机会长时期保持其驱动力,并鞭策着人们继续朝着预定的目标努力。

人类的行为极为复杂多变,而行为背后的动机可能比行为更复杂。心理学研究显示:没有一种动机是孤立的;任何一种行为的背后可能都蕴藏着多种不同的动机;类似的动机未必表现出类似的行为。鉴于动机的这种复杂性,心理学家便对动机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有的分为原始性动机与衍生性动机,有的分为生物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有的分为原始性动机与习得性动机,有的分为生理性动机与心理性动机。其中,阅读动机属于心理性动机。

(二)阅读动机的含义与特性

阅读动机是反映阅读需要、引起阅读行为、满足阅读愿望的内部动力。简单地说,阅读动机就是读者从事一定目的的阅读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它和阅读目的一起构成一条“因果链”,但阅读动机是比阅读目的“更为内在,更为隐蔽,更为直接推动人去行动的因素”。它反映出读者为什么要阅读,以及读什么,如何阅读的主观原因。Elkin、Train、Denham等人认为阅读动机包括愉悦、减缓紧张、交流、增强社会意识、获取关于生活的信息。这些动机受时间、地点、情绪、记忆、经验、愿望、读书兴趣的影响。因此,阅读可以被看作一项活动,它被读者的许多内在变量所影响。

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因而阅读动机也有它自己的规律性,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性

心理学家指出,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阅读动机,实际上是人们对知识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是客观需要在读者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阅读的意向或愿望的形式,从而对阅读起着推动作用。此外,阅读动机的产生是有生理机制的,与饥欲食、渴欲饮一样,当读者缺乏某种知识时,在其头脑中就会引起一种伴随着应激状态的需要,这种伴随着应激状态的需要就能激发读者的行动,从而成为有效的阅读动机。

2.时间性

从阅读动机的动力来源和起作用时间的长短来看,有的可能在很长时间起作用,有的可能只在某段时间内起作用。这就是所谓的间接的远景性阅读动机和直接的近景性阅读动机。间接的远景性阅读动机是与阅读活动本身没有直接联系的动机,是与比较长远的活动结果相联系的动机。如大学生为了个人将来出路和职业生涯提升而进行大量阅读。这类动机反映了社会和家庭的要求,是与大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是否有远大志向以及他们的世界观等有密切联系的,是一种比较深刻的阅读动机,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较长的时间内起作用。直接的近景性阅读动机是与阅读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如一个人为了制作一套家具,他就阅读家具方面的书籍,当家具制作完之后,他阅读这种书籍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

3.迁移性

某种阅读动机一旦形成之后,除了成为这种阅读的动力外,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还会引发出另一种阅读动机。如有一位读者特别喜欢欣赏图画,常到图书馆去看画,由于经常看画,他就产生了画画的念头,于是看画的动机就迁移到阅读如何画画的图书的动机上,他以后不仅会看画,而且会阅读如何画画的书籍,去钻研画画。

4.隐蔽性

阅读动机的隐蔽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有些情况下,一个读者可能有多种阅读动机交织在一起,每一种阅读动机的界限又划分得不是特别清楚;二是指很难区分一个阅读动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为了提高专业知识而去阅读,就有可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阅读动机:一是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二是为了个人将来赚大钱。到底是哪一种阅读动机很不易辨别,因此说,阅读动机有时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三)阅读动机的类型及特点

倘若探究每个人每次阅读的心理动因,肯定会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按起作用时间的长短,阅读动机可分为近期阅读动机与长远阅读动机;按性质的不同,阅读动机可分为正确与不正确的两种。这里我们根据阅读动机产生的基础——人的需要,将阅读动机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专业提升型

读者为满足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理论的需要而产生的阅读动机,称为专业提升型阅读动机。为了完成学业和应对考试,在校学生的阅读需求和范围虽然随着学业的进步会逐步扩大,小学、中学、大学会有明显的变化,但其共同点都是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教材、教学大纲和考试指南的制约。成年人应对职称和职场的考试,其需求范围大体与专业相关。由于教学内容讲究循序渐进,各种考试又总会到期举行,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故此类读者的阅读心态可用一个“急”字概括:希望快捷地找到对口文献,迅速地查到既易于理解又便于记忆的简明答案。急,有其利,亦有其弊。谓其有利,是因为它可以促使读者勤于开卷,合理安排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将会终身受益;谓其有弊,则是因为急易致躁,从而易“浮”,阻碍深入思考,影响阅读效果。因此,在校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阅读,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心态和阅读习惯。

其特点是:指向明确、具体;相对比较稳定,但也有阶段性;读者层次广泛,高、中、低各层次都有。

2.启迪智力型

读者为了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启迪智力从而产生的阅读动机,称为启迪智力型阅读动机。为这一动机驱使而开展阅读活动的人数甚为庞大,这也恰恰证明了阅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阅读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可以通过感觉的刺激启迪智力。

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很大的灵活性,指向不单一,读者范围广泛。

3.研究探索型

读者为了满足研究新问题、解决疑难问题、创造新成果、开拓新领域的需要而产生的阅读动机,称为研究探索型阅读动机。此类读者大多具有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相对高深的专业技术水平,他们通常都是业务骨干,是科技创新的开路人。他们总是带着特定的任务来翻检文献,目标明确。其阅读心态可用一个“专”字概括:一是精力专注,朝着既定的目标使劲;二是需求文献专深;三是追求目标专一。所以这类读者一方面希望对相关课题、技术的历史和现状有较全面、透彻的了解,另一方面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充满着渴求。

其特点是:目标单一、指向明确;时间性强;层次高、难度大;读者多具有中、高层知识结构,少部分具有低层知识结构。

4.消遣娱乐型

读者为满足消遣娱乐的需要而产生的阅读动机,称为消遣娱乐型阅读动机。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从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吧、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上。”受这一动机驱使而开展阅读活动的,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一个庞大的人群。其中,儿童是最容易把阅读当成娱乐的群体,听故事、看故事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除儿童外,老年人也相对愿意以阅读为娱乐方式,他们获取新知的需求已经大大降低,但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使他们仍然喜欢阅读。在这种情况下,阅读往往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虽然这个群体的情况极为复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选择将阅读作为个人休闲和消遣的方式之一。其阅读心态可用一个“随”字概括:因为没有特定的目的,他们会随时随地地翻阅书刊,对阅读内容不做刻意的选择。因此,我们说阅读是文化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研究阅读时不能忽略此类读者。

其特点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灵活性;指向不单一;目的性不明显,读者范围广泛。

5.生活常识

读者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产生的阅读动机,称为生活常识型阅读动机。如读者为布置居室,在阅读室内装饰书刊;为吃到可口的菜肴而阅读菜谱;为保存衣物、食品而阅读衣物、食品贮藏方法的书刊等。(www.daowen.com)

其特点是:目标单一,指向明确,时间短暂;各种层次、知识结构的读者均有。

(四)阅读动机的影响因素

阅读动机的产生过程受读者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两种因素决定了读者阅读动机的加强、维持或中止。

1.读者心理

读者的需要、兴趣、好奇心等是影响其阅读动机的心理因素。

(1)读者的需要。读者的阅读动机由其阅读需要转化而来。换言之,是由读者的阅读需要“激发”出来的。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前两者属于人的物质需要,其余则都属于人的精神需要。他认为,这些需要按照一定的层次获得满足,而且只有当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得到了部分满足之后,较高级的需要才会产生,而较高级的需要一旦产生,就会形成比低级需要更大的动机力量。

读者的阅读活动既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读者之所以具有这样或那样的阅读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这样或那样的精神需要。例如,人出于自尊的需要,就会渴望成为有实力、有成就、有名誉、有地位、能胜任工作的人。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会产生相应的求知动机或研究动机等。人只有这样或那样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体会到幸福、快乐和成功,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相反,就会产生挫折感,精神上受到压抑,心理上出现障碍

(2)读者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经常性地倾向于去认识、掌握某种事物,或者对某些活动有明显的参与欲望并且在情绪上是积极主动的。人们对什么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与此事物相联系的阅读动机,并通过阅读内容反映出来,表现为人们的阅读兴趣。对事物所产生的特殊兴趣,往往成为个人寻求自我实现的“触发剂”,从而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阅读动机。

当兴趣发展成为爱好时,就成为一种长久且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人的兴趣不是单一的,阅读兴趣只是其中之一。阅读兴趣是引发阅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才能让情绪在阅读行为中处于积极的状态,因为兴趣能刺激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并产生愉快的感觉。

(3)读者的好奇心。各种新鲜事物常会激起人们的兴趣,要弄个明白才肯罢休。这是因为这些新鲜事物常常有一种神秘的光环。人总是对未知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这种好奇心源于人类对真理的热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读者所具有的求知动机或研究动机,都是好奇心使然。在阅读活动中,由好奇心产生的阅读动机可以说比比皆是,俯拾即是。例如,人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喜欢那些离奇的情节、怪诞的故事;在阅读科普读物时,各种新奇现象最引人注目。然而,如果好奇心的满足受到阻抑,人们就会想方设法地获得满足,这可以说是阅读活动中的逆反心理。例如,那些印数较少、曾被列为禁书的小说,反而促使人们争相找来阅读。

其一,社会环境。人的阅读行为还受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不是影响人的阅读行为的内生因素,而是一种外在因素。李超平认为,影响阅读动机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他对此有专门的论述。

其二,政治环境。一个社会的政治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即政权的组织形式;二是维持这一政治制度运行的国家机器。政治环境对阅读的影响表现在:首先,只有民主、开放的社会政治制度才有利于阅读的兴盛,而专制与封闭的政治环境必定会扼杀阅读行为。比如,在“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的社会政治环境中,人们不可能有自由阅读的权利。其次,政府行为决定了出版物是否会受到不正常的限制,人们的阅读内容是否会受到文化政策的干预等,这些都间接影响到社会整体的阅读状况。

其三,经济环境。社会的经济环境对人的阅读行为有直接影响,阅读对经济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在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的社会环境里,大多数社会成员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他们缺乏阅读必备的条件——识字能力。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够接受基础教育了,阅读才能成为普通人能够为之的行为。其次,就个人而言,社会经济环境越好,个人的生活保障就越好,人们才会在不愁吃穿的前提下产生阅读需求。“书对衣食无忧的人而言是必需品,但对那些不知道下一餐在哪里的人而言却是奢侈品”。再次,社会出版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环境直接相关,经济越发达,出版事业越繁荣,人们越容易获得丰富的阅读资源,而丰富的阅读资源是激发阅读兴趣的重要条件。最后,提供免费服务的公共图书馆越多、使用越便捷,该区域的阅读风气就越浓。

其四,文化环境。社会的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这种影响表现为一种文化塑造。社会文化必然包括阅读风气,或者说,阅读风气就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标志。文化环境对阅读的影响表现为:一是影响人的阅读兴趣。热爱阅读的人,共同形成了一个区域内的文化氛围,热爱阅读的人越多,这种文化氛围就越浓厚;热爱阅读的文化氛围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加强人们对阅读的喜好,提升人们的阅读能力,拓宽阅读范围。而一个并未拥有阅读兴趣的人,在进入这样一个文化环境后,往往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开始对阅读产生兴趣,尤其是未成年人,受环境的影响更大。二是影响人们支配闲暇时间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人们支配闲暇时间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状态,社会各方对人们闲暇时间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是选择阅读还是打牌、看电视等,文化环境会决定人们的选择。

以上所述,是社会环境对阅读动机的产生所造成的影响。这些阅读动机都是自然产生的,然而有时读者的阅读动机并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深受社会或家庭压力的结果。例如,有的人并不想读书,然而就业需要通过考试,为了应付考试,也会迫不得已地产生求知动机。像这样产生的阅读动机,往往是有限的、消极的,是一种违背个人意愿的强迫行为,因此,不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综上所述,读者阅读动机的产生,既是心理过程又是社会过程,是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两种因素影响并制约着读者阅读动机的产生。

2.阅读能力

阅读主体的能力水平是阅读活动能否有效扎实开展的基础,因为阅读主体需要选取阅读环境、明确阅读需求、驾驭阅读内容的载体,同时需要对阅读内容进行加工提炼与应用,这就需要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科能力中的一项核心能力,而且是语文学科学习中学业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通过学生内隐的阅读思维过程和外显的阅读行为表现出来。阅读能力也是现代社会个体发展所必需的一种基本能力,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个体发展还是国家进步,都与阅读能力紧密相关。

(1)阅读能力的含义。要理解阅读能力的含义,首先要弄清楚能力的含义。长时间以来,人们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研究人的能力。国内外学者对“能力”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表述。李孝忠在《能力心理学》一书中称:“能力是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同知识、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三种。”《辞海》对能力的诠释则更为通俗和简明: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进而指出,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在每个人身上的发展程度和结合方式是不同的,因而能力特征也是各不相同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将能力与活动紧密相连,承认人的能力在活动实践中可以变化、发展和提升,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而摒弃了唯心主义成分。阅读能力是读者进行读物阅读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包括对阅读材料的有效感知、正确理解、个性化鉴赏、批判性反思以及实际应用等。阅读能力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读者对阅读内容的摄入是一种心理活动,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鉴赏、思考等蕴藏于心底;另一方面,读者对阅读物的准确把握有时会有外在的行为表现,深深地沉浸其中,阅读物中的人物属性有时能够使读者心潮澎湃,对正面、正义人物予以赞誉与崇拜,同时对乱臣贼子等负面人物予以抨击。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等引起了古今文人骚客的共鸣。

(2)阅读能力的作用。阅读能力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活跃于阅读过程的始终,且无时不在发挥其支配作用。

其一,阅读能力对个体的作用。阅读是人们获取新知、拓宽视野的重要手段,也为其智力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和能量。阅读能力对个体的发展意义重大。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切学习都离不开阅读,都需要阅读能力。首先,阅读能力决定了阅读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为什么有的人终生爱书、乐此不疲,有的人疏于开卷、浅尝辄止,有的人则一生不与书本打交道。除了志趣之外,阅读能力的高下也起着重要作用。能力往往是萌发、催生、强化志趣的温床和土壤。其次,阅读能力决定了阅读效率的高低。一个具有较强阅读能力的人,必然能在阅读过程的各个环节上节省时间,从而提高其阅读速度,更快达到获取知识信息的预期目的。比如,较为熟练地掌握查检技巧,就可避免漫无边际地搜索;文献选择得当,亦可少走弯路;阅读方法正确,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维敏捷,可加深理解。最后,阅读能力决定了阅读效果的优劣。优化阅读效果,历来是一切读书人的希冀,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其中,读者个人阅读能力的强弱无疑与阅读效果之优劣、强弱成正比。古人常有“善于读书”之说,这个“善”字之含义,其因是指阅读能力,其果是指阅读效益。基于此,必须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使人更富有智慧,也更具创造力。除此之外,阅读还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需要精神食粮的滋养,而阅读是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人们可以通过阅读实现与大师的对话,在阅读过程中与他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情感的沟通。人们也可以通过阅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境界。类型多样的读物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阅读可以帮助人跨越世俗生活的牵绊,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使生活更加丰富、生命更富有意义。因此,培养阅读能力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基础。

其二,阅读能力对民族和国家的作用。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关系着民族的发展、国家的进步。阅读与国民素质密切相关,而国民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很难想象,一个不会阅读的民族,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一个不喜欢阅读的国家,会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其实,早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并希望借此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能力、增强版权的保护意识。2010年2月2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通过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也提出: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也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2015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为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序,他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深刻阐明了读书学习的重大意义,这篇序言被称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劝学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阅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将国民阅读置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全民阅读活动。

(3)阅读能力的构成。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由相关的能力要素构成。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阅读能力一直被作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而受到关注。研究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视角提出了阅读能力的结构要素。韩雪屏提出,阅读能力的结构要素包括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对书面语言的分析和鉴赏;读后的记忆效果;一定的阅读速度;多种阅读技能。武永明指出,阅读能力的结构要素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刘福增指出,阅读能力的结构要素包括感知能力、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评价能力。王松泉指出,阅读能力的结构要素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赏能力和借鉴能力。胡宗健等指出,阅读能力的结构要素包括阅读选择力、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能力的结构要素包括语言解码能力、组织连贯能力、模式辨别能力、筛选贮存能力、评价能力、语感能力和阅读迁移能力。祝新华指出,阅读能力的结构要素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速读能力、语感、鉴赏能力。夏正江指出,阅读能力的结构要素包括知识性阅读能力、理解性阅读能力、探索性阅读能力、自动化阅读能力、朗读与默读能力、浏览检索能力、查阅工具书的能力、摘录和制作卡片的能力、写内容提要和读书笔记的能力。上述关于阅读能力要素的分析,是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提出的。有的采用定量的方法,有的采用定性的方法。有的是站在语文学科教学论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有的则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还有的是从大脑功能的角度进行考察。姚林群尝试从阅读的速度(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广度(拓展阅读的能力)、深度(认读、理解、评价、鉴赏、运用能力),以及方法(朗读与默读的能力、做读书笔记的能力、查阅工具书的能力、选择读物的能力)四个维度探讨了阅读能力的结构要素。赵俊玲等认为阅读能力由选择文献的能力、理解内容的能力、阐释能力和批判分析创新能力构成。以往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阅读能力的要素组成。

综合各方的观点,我们借鉴了赵纪彬对此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阅读能力由阅读内容的甄选、阅读方法的选用、阅读内容的理解和阅读内容的运用构成,以飨读者。

第一,阅读内容的甄选。读者的阅读活动是在阅读内容极为丰富的环境中进行的,尤其是在“信息爆炸”时代,海量信息喷涌而出,然而这些信息不可能都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它们也不可能都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因此读者需要对阅读内容加以甄选。此外,就读者个人而言,其时间、精力、能力都有限,阅读需求是多方面的,所触及的阅读内容也极为丰富,这就需要对阅读内容加以甄选,选择自身最急需、最有价值的内容。如人类进步过程中所积累的典籍浩如烟海、难以穷尽,因此应加以合理选择。对阅读内容的甄选极为必要,与此相应的是,阅读内容甄选能力的培养也极为重要。

赵纪彬认为阅读内容甄选能力的形成有多条途径:一是读者对自身所需的阅读内容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必须认识到自身最急迫、对自身最有价值的阅读需求。二是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水平,阅读内容的表现形式多为语言文字,因此自身的语言文字水平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进而影响到对阅读内容的甄选。三是对自身最急需、最有价值的阅读内容的构成、侧重点与范围等必须有准确的认识,以便在甄选阅读内容时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因为它是甄选阅读内容的重要技术支撑。五是不断提升阅读内容的摄入量,以取得“见多识广”的效果,读者的“见多识广”必然有利于对阅读内容的甄选。六是对阅读内容的载体必须科学选择,阅读内容与其载体没有必然联系,同一项阅读内容可以有多个载体,同一个载体也可以有多项阅读内容,如文学作品既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也可以影视剧、图画的形式呈现。再如,古人的器皿上,既可以雕刻文字,也可以雕刻图画等。简而言之,对阅读内容的有效甄选,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对此加以重视,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第二,阅读方法的选用。阅读活动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不仅与阅读内容的甄选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能否选用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选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准确灵活地运用阅读技能,是阅读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赵纪彬认为,阅读方法的选用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阅读方法是阅读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阅读内容的属性、阅读者自身的实际情况、阅读内容的载体、阅读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选用阅读方法时,必须将其放置于阅读活动的整体环境中,并结合阅读者、阅读类型、阅读动机、阅读内容等因素通盘考虑。另一方面,对每种阅读方法的特性必须有科学的认知。现存的阅读方法极为丰富,可谓浩如烟海,然而每种阅读方法皆有自身的特性,有自身所使用的阅读场景。要坚持从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这两个选用科学阅读方法的标准出发,对阅读方法进行科学的把握与全面的认识,从而为阅读方法的科学选择奠定基础。

赵纪彬总结了以下阅读方法可供选择和使用,具体包括:

其一,快速阅读法。其二,带题阅读法(即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阅读)。其三,“透视”读书法(由数学家华罗庚提出,即对阅读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其四,Q3R阅读法(即概览—问题—阅读—复述—复习)。其五,整体阅读法(即从阅读内容的整体入手—分解阅读内容—回归整体阅读内容)。其六,三步阅读法(即简要认识读物的内容—深入钻研重点内容,以便真正领会—融会贯通阅读内容)。其七,钩玄提要法(韩愈所提,即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阅读内容,在阅读时要善于提取精要)。其八,厚书读薄法(即对阅读内容要善于分层次逐步总结,阅读内容逐渐被压缩在一张纸上)。其九,全读分读法(即读者对自己所熟知的或浅显易懂的阅读内容则全读,对于较为陌生、深奥难懂的阅读内容,宜采取计划定量的方式逐步阅读)。其十,“出入”读书法(由宋代学者陈善所提,即对阅读内容必须有全面准确的认知,同时能够对阅读内容加以运用,用以检验阅读成果)。其十一,未读先思法、口诵笔述法(由杨贤江先生所提,其大意是向他人讲述所阅读的内容,对其加以记述,在记述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其中,未读先思法是先思考阅读内容的题目及其章节标题,再细读原文,同时对比、印证自己所推想的内容,加强对阅读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其十二,掩卷凝思法(即在读完阅读物之后,合上阅读物的载体,继续凝神思索,复现阅读物,或默默回味其中的深意,或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它倡导阅读的持续性与延续性)。

第三,阅读内容的理解。阅读活动开展的最终走向是读者对阅读内容的获取,而衡量读者获取阅读内容的主要尺度则是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所谓阅读内容的理解能力,是指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概括与分析、归纳与演绎、分类与比较、联想与想象等思维活动,了解阅读对象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读者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阅读内容的甄选、阅读方法的选取、阅读内容载体的语言和形式、读者自身的因素等。鉴于影响读者对阅读内容理解的因素的多重性,读者理解阅读内容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其知识素养密切相关。读者的知识基础越扎实、知识素养越深厚,其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就越好,阅读效果也就越好,反之亦然。当然,读者知识素养的提升与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第四,阅读内容的运用。这是阅读活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读者获取阅读内容的最终目的,是对阅读内容的运用。“读以致用”是阅读活动的最高追求,是阅读需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表现,也是阅读活动成功和结束的重要标准;同时,也预示着下一个阅读活动的开始,因为人类对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是无限的,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必须通过对阅读内容的运用来加以解决。赵纪彬认为,读者对阅读内容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提升自身的素质,即把不断获取的新知识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相融合,把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使它变为自身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例如,通过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如阅读文学作品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阅读历史典籍来丰富自身的史学修养等。另一方面,解决问题,通过获取阅读内容来解决读者自身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读者对阅读内容运用的时效不同,有的会立即运用,有的则会有间隔,如科研工作者对阅读内容的运用相对快一些,更容易转化成生产力,产生的效果更为明显。此外,对于以提升自身素质为目标的阅读,读者对阅读内容的运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