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逐除风俗,邽山秦风,除夕习俗,饺子与玉米面,

逐除风俗,邽山秦风,除夕习俗,饺子与玉米面,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为除夕。除夕风俗,源于先秦的“逐除”。除夕夜,北方吃饺子,而清水民间多吃玉米面搅团,大略取一团和气、团团圆圆之意,也未可知。比如正月初五“送穷土”“打破五”,正月初一“迎吉神”,七月初七“叫巧娘娘”,腊月八“打马驹”等,大都与秦先祖生存理念、生活方式有相似之处。

逐除风俗,邽山秦风,除夕习俗,饺子与玉米面,

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为除夕。这天,最为要紧的是包纸,即用纸包了冥币,写上祖先和亡人的灵位并祭奠者的名字。被祭奠者,死亡三年未满用白纸,不上签;三年已满中间用红纸作签,包成信封状纸包。对联也是,三年已满用红纸,三年未满用黄、绿纸,并在门楣贴挂。门上贴有门神或福字。

下午,阖族男子到坐纸房份接纸,迎请先人回家一同过年。接纸仅在大门外焚香点蜡,叩头跪拜。之后,将众先祖纸按辈分在供桌排开,献供品,上香蜡,奠酒茶。

当夜,全家围坐炕上守夜叙话,说天说地,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也有“三十晚上算一账,人在本钱在”的农谚,说明一年到头,团聚不易。早睡怕做噩梦,给来年带来晦气,所以要坐夜。

除夕风俗,源于先秦的“逐除”。“除”为去,“夕”为日暮,故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梦粱录》说:“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通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除夕夜,北方吃饺子,而清水民间多吃玉米面搅团,大略取一团和气、团团圆圆之意,也未可知。

除上述各时令节俗外,清水传统婚丧嫁娶、生子过寿、拜师收徒、开张走艺、新居新建、开光朝山、闸庄祈雨,等等,均有一系列独特的程式。并有叫魂、禳祷、赎身、擦踌气、打时、拜干爸、出马、收虫等习俗。

清水节俗,包括民俗,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清水节俗根植于古老的周秦文化黄土高原农耕社会北方气息浓厚,而江淮楚蜀文化影响甚微。比如端午节关于屈原的传说,在清水节俗中几乎没有任何信息。

第二,清水节俗发源于早期的先秦文化,故而先秦风俗直接传承,世代相因,表现出作为秦人发祥地之一的文化内涵。比如正月初五“送穷土”“打破五”,正月初一“迎吉神”,七月初七“叫巧娘娘”,腊月八“打马驹”等,大都与秦先祖生存理念、生活方式有相似之处。(www.daowen.com)

第三,清水节俗随处可见对先祖与亡人的追念和缅怀。敬重祖先是节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意识中,死去的人与活着的人一样,节日要享食物,天冷了要加衣服。包一封纸,就等于和他们相聚。这些节俗内容反映出人们追本溯源、不忘根基的崇祖意识。

第四,清水节俗对神的崇拜渗透于生活的每个环节,完全是泛神化的信仰方式。可以说神无处不在,万物俱有神。天、地、五谷、住宅、农事,甚至门户、窗扇、灶,等等,都有灵性。

第五,清水节俗对未知事物预测体现得比较丰富。比如乞巧节,从来年某种粮食的收成,到女儿婆家的方位,手的巧拙,都可以通过节日仪式的某种方式去预测。这实质上是上古巫卜的生活化、众俗化,是那个时代人们判断认识未知事物方式的印迹。

第六,清水节俗从某种程度上维系调适着宗族关系和邻里关系,体现了血缘至亲、长幼有序、邻里和睦的宗法世界和伦理行为。比如亲族祭祀、节日相互馈赠食品等,从形式上潜移默化调适着社会关系

第七,清水节俗表现着家人团聚、幸福美满的理想追求。这方面主要体现在节日的饮食文化上。

第八,清水节俗在趋利避害、祛邪向正方面也是十分明显的。一些节日始终避开不吉利的言行,有些是人们为适应自然而摸索出的简易方法,且世代沿袭了下来,成为一种节日习俗。

第九,清水节俗包含了一些音乐舞蹈成分。清水民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节日期间表演传唱,世代传承的。一些节日伴随着山歌民谣,以及程式化的舞蹈,内容单调,率真纯朴,或庄重,或欢乐,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