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邽山秦风:地方性民歌的代表著作

邽山秦风:地方性民歌的代表著作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6年12月初,温老师的《邽山秦风》一书完稿,嘱我作序。于是本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我认真通读了《邽山秦风》。就地方性民歌的搜集整理而言,《邽山秦风》是一部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在《邽山秦风》的六大类民歌中,作者收录了很多这样的唱本,有《闹生产》《扬燕麦》《姐儿怀胎》《十月点兵》《正月十五玩红灯》《进状元》《接状元》《正月里冻冰立春消》《采茶歌》等。凡此种种,是我在读过《邽山秦风》这部著作后所形成的管窥之见。

邽山秦风:地方性民歌的代表著作

戚晓萍

我与温小牛老师相识于2016年8月在西和举办的“乞巧民俗文化论坛”。当时,温老师所作的《弘扬乞巧文化共筑民族之梦》的大会发言令我印象深刻。

2016年12月初,温老师的《邽山秦风》一书完稿,嘱我作序。以我在这方面的研究基础而言,实在是难当此任。巧的是,其时正值我在着手完成西北师范大学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出站报告,报告内容刚好涉及陇南陇中的民歌,故而对于温老师的这部力作——先秦文化背景下的清水民歌研究,我便十分感兴趣,很想一睹为快。于是本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我认真通读了《邽山秦风》。可以说,这的确是一本令我一翻开便不忍释卷的佳作。

从内容结构上看,《邽山秦风》一书共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是《清水秦文化》,中卷是《清水古民俗》,下卷是《清水古民歌》。三卷相较而言,下卷是本专著的书写主体,所占篇幅较大;上、中两卷所占篇幅较小,更像是对下卷的文化背景介绍。

就上卷和中卷而言,作者主要以史料记载、古代碑文考古发现等为论据,论证了清水县邽山一带早期就有秦人先祖在此活动,故而清水地域的风俗深受早期秦文化的影响。在这一部分,作者采用的文献史料既有史书、地方志,如《史记》《汉书》《隋书》《唐书》《宋史》《十三州志》《巩昌府志》《清水县志》《秦州直隶新志》《甘肃通志》等;也有专著,如陈直的《汉书新证》,王仲德的《古县下邽》;还有论文,如王国维的《秦都邑考》,顾领刚的《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徐日辉的《上邽何处寻》《秦亭考》,等等。在这一部分,作者采用的古代碑文主要是铭记本地历史上书院创建的碑文,以《上邽张公创修书院落成碑》《原泉书院碑记》为代表。在这一部分,作者采用的考古发现资料包括马家塬戎人贵族墓葬、清水县赵充国墓、清水县李崖遗址墓葬等。(www.daowen.com)

就下卷而言,作者共收录清水民歌140首,划分为六个类别,其中有四个是侧重于从歌唱内容上作归类,有两个是侧重于从典型场域上作归类。它们分别是:生产劳动歌,10首;生活爱情歌,54首;颂神典故歌,15首;民间童谣,17首;元宵社火歌,22首;七夕乞巧歌,22首。显而易见,就《邽山秦风》这部著作所收集的词例数据来看,在清水民歌中人们唱得最多的是生活爱情类内容。在整个民歌研究部分,作者对其所采集到专著中的清水民歌,采用述、评、溯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分析,反映了作者在从事清水民歌研究方面所具有的良好的艺术修为。

就地方性民歌的搜集整理而言,《邽山秦风》是一部较有代表性的著作。第一,作者在从事地方民歌搜集、整理时采用了整体性的研究视角,把清水民歌放在先秦文化、清水民俗这样一个大的人文语境下,从而更便于读者去感知这些民歌。同时,在涉及一些具体民歌时,作者还会对一首民歌的来源信息及其文化生态环境进行具体介绍。比如对它的演唱者、收集者,它的流传区域、演唱场域等都加以记录。这些背景要素的在场,对于读者理解、鉴赏这首民歌都极有裨益,而且也为后来者从事清水民歌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史料依据。第二,作者在从事地方民歌搜集、整理时采用了比较的研究方法,对某些民歌进行了异文列举。其比较角度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对文中所举歌例在邻近区域的异文内容进行列举比较,比如关于《南桥担水》这首歌,作者在文后又列出了其在武山的异文《兰桥担水》,在张家川的异文《南坡担水》;比如关于《扬燕麦》这首歌,作者列出了其在天水麦积区的异文唱本;比如关于《织手巾》这首歌,作者列出了天水市麦积区的异文唱本;比如关于《采茶歌》这首歌,作者列出了其在清水的异文唱本《正月里倒采茶》。另一种是对文中所举歌例的其他民间文艺形式进行列举比较,比如在分析《李三娘推磨》这首歌时,作者针对歌中所唱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及其皇后李三娘的故事,列举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艺术形式转变。上述比较方法的熟练运用、精确分析,反映了作者在清水民歌研究上已经拥有了较高的艺术造诣。第三,作者在进行民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还从歌唱内容、艺术创作手法、民歌曲调、地方知识等方面,对词例唱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比如以作者搜集的“数月”艺术手法类民歌为例,这类民歌以年度月份为序,进行歌唱内容建构。在《邽山秦风》的六大类民歌中,作者收录了很多这样的唱本,有《闹生产》《扬燕麦》《姐儿怀胎》《十月点兵》《正月十五玩红灯》《进状元》《接状元》《正月里冻冰立春消》《采茶歌》等。《邽山秦风》中搜集的类似这种以“时”“数”为艺术手法的民歌,除了数月份,还有数锦,像《什锦里叶叶》;数更,像《十更里燕》;数盒,像《十盒镜儿》;数里,像《十里墩》;数灯,像《十盏灯》;数船,像《十渡船》等。上述民歌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十”为单位来组歌的现象很普遍。其中除了歌名冠之以“十”的,还有在内文中以“十”为歌唱内容的,比如《闹生产》便是以十个月为一年,描写了农业社里全年的生产劳动环节;再比如在《正月十五玩红灯》这首社火歌里,也是以十个月为一年,描写了四季里的风物变换。除此之外,全书数“十”的歌还有《十炷香》《十姐成家》《十道黑》《十满堂》《十开花》《十想》等。

凡此种种,是我在读过《邽山秦风》这部著作后所形成的管窥之见。现在,我不怕丢丑把它们“晒”在这里,以报温小牛老师委我作序的真诚信任。同时也预祝温小牛老师在以后的民歌、民俗研究中取得更辉煌的成就。以上,权以为序,不当之处敬请诸同好斧正。

(作者现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