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宋朝历史资料索引,完整且准确宋朝历史资料索引

宋朝历史资料索引,完整且准确宋朝历史资料索引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尹居璠任德州刺史,率师抵抗。及德州城破,尹居璠及将吏27人均被俘等事。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北宋沧州无棣人。吕颐浩,字元直,北宋河北东路沧州乐陵县人。吕颐浩遣将陈彦渡江袭击金兵,收复扬州,迁江南东路安抚制置使、知江宁府。吕颐浩请求增兵,收复南康军,收降崔增。吕颐浩任江东路安抚大使,大败曹成、李成,擒获李世雄、李世臣,招降赵延寿,收复舒州。

宋朝历史资料索引,完整且准确宋朝历史资料索引

尹居璠,后晋人。曾任德州刺史。

《辽史》

卷四《太宗本纪》,记述契丹军南下攻后晋,越过沧州,直逼德州(今山东陵县)。时尹居璠任德州刺史,率师抵抗。契丹将麻答率数万之众围攻德州,德州守城士卒仅千余人。及德州城破,尹居璠及将吏27人均被俘等事。

单煦,字孟阳,宋平原(今德州市平原县)人。

宋史

卷三三三,记述单煦初举进士,知洛阳县,捕戮传授妖幻之刁民三十余人。后转知昌州,疏请勿大规模修筑城池,仅筑子城,以节约民力,得到批准。再迁御史台推直官,江南人诬转运使吕昌龄受贿,中丞张昪审讯定罪,单煦不肯阿附,终为吕昌龄昭雪。单煦知濮、合二州,合州居涪、汉间,夏秋常遭水患,单煦筑东堤以御之;所辖赤水县盐井干涸,疏奏免其赋,累官至光禄卿。

李之纯(1035—1110),字端伯,自号屏山居士,北宋沧州无棣(今德州市庆云县)人。

1.《宋史》

卷二〇五、二〇八《艺文志》,记述李之纯著有《成都大悲寺集》二卷、《李之纯文集》二〇卷等事。

卷三三八《苏轼传》,记述哲宗亲祀南郊,路遇皇后及大长公主争道,不避仪仗,时御史中丞李之纯为仪仗使,不敢纠参等事。

卷三四四《李之纯传》,记述李之纯于熙宁年间为度支判官、江西转运副使。御史周尹劾广西提点刑狱许彦先受贿,李之纯受命前往纠察,许彦先得以洗冤等事。

2.《续资治通鉴

卷八二《宋纪八二》,记述御史董敦逸、黄庆基弹劾苏辙、苏轼不成,被贬为湖北、福建转运判官。李之纯时任中丞,疏奏二人诬陷忠良,责罚太轻等事。

卷八三《宋纪八三》,记述御史刘拯弹劾李之纯阿附苏轼,李之纯由工部尚书转为宝文阁待制、知单州等事。

李之仪(1038—1117),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北宋沧州无棣(今德州市庆云县)人。

1.《宋史》

卷三一四《范纯仁传》,记述李之仪为范纯仁门生,范纯仁晚年口述遗表,李之仪帮助整理;范纯仁去世后,李之仪撰《纯仁行状》。蔡京当权时,范纯仁之子范正平遭陷害,李之仪以撰《纯仁行状》遭牵连被逮捕羁管等事。

卷三四四《李之仪传》,记述李之仪初为苏轼幕僚,后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原州通判。元符年间,李之仪监内香药库,以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初年,李之仪提举河东常平,以曾为范纯仁整理遗表、撰写行状,被编管太平。后遇赦复官,终朝请大夫。李之仪善为文,工尺牍,苏轼谓入刀笔三昧等事。

卷四八七《高丽传》,记述高丽王李徽去世,杨景略受命前往吊唁,并推荐李之仪撰写行状等事。

2.《续资治通鉴》

卷八七《宋纪八七》,记述范纯仁去世前,呼诸子口述遗表,命门生李之仪整理等事。

3.《邵氏闻见录》

卷一四,记述范纯仁晚年口述遗表,李之仪为其门生,受命帮助整理。范纯仁去世后,李之仪撰《纯仁行状》,赞其平生立朝行己之大节。蔡京当权时,范纯仁之子范正平遭陷害,李之仪以撰《纯仁行状》遭牵连,被逮捕羁管太平州等事。

吕颐浩(1071—1139),字元直,北宋河北东路沧州乐陵县(今德州市乐陵市)人。

1.《宋史》

卷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高宗本纪》,记述吕颐浩任扬州知州,受命缮修城池,迁吏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江淮制置使。金兵南侵,吕颐浩随高宗南行,拜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屯兵京口。吕颐浩遣将陈彦渡江袭击金兵,收复扬州,迁江南东路安抚制置使、知江宁府。宋将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高宗被迫退位,吕颐浩与张浚、刘光世、韩世忠等将领率军勤王,平苗刘之乱,迎高宗复位,立下大功,迁尚书左仆射。金兵南侵渡过长江,高宗拟登船入海避敌,禁卒张宝等谋乱,吕颐浩等受命伏杀张宝等人。吕颐浩疏请高宗南走浙西,遭御史中丞赵鼎劾奏,罢为镇南军节度使、醴泉观使,转建康路安抚大使。吕颐浩请求增兵,收复南康军,收降崔增。吕颐浩任江东路安抚大使,大败曹成、李成,擒获李世雄、李世臣,招降赵延寿,收复舒州。吕颐浩复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受命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吕颐浩出师北上至常州,前军将赵延寿举兵反叛,吕颐浩称疾不进,被罢免。吕颐浩出任湖南制置大使、浙西安抚制置大使,转为少保兼行宫留守、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行宫留守、醴泉观使等事。

卷一七三、一七九《食货志》,记述吕颐浩为潭州守臣,募民修复龟塘,以溉农田。吕颐浩为户部尚书,与翰林学士叶梦得疏请征收总制钱。吕颐浩为宰相,与朱胜非疏请征收月桩钱等事。

卷二〇八《艺文志》,记述吕颐浩留有《忠穆文集》十五卷等事。

卷二四四《燕王赵德昭传》,记述吕颐浩疏请以右朝请大夫赵令畤主管行在大宗正司,而高宗则命其任扈从官员,吕颐浩以为不妥,赵令畤终改任右监门卫大将军、荣州防御使,权知行在大宗正事等事。

卷二四七《赵士㒟传》,记述宋将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迫高宗退位,赵士㒟密书吕颐浩,勉其与张浚同济国难等事。

卷三六〇《赵鼎传》,记述宋将韩世忠败金人于黄天荡,吕颐浩时任宰相,疏请高宗下诏亲征,遭到御史中丞赵鼎反对。吕颐浩恶其异己,改赵鼎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职,赵鼎坚辞不出,并疏陈吕颐浩过失,吕颐浩被罢免等事。

卷三六一《张浚传》,记述宋将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迫高宗退位。张浚联合吕颐浩、刘光世等人率军勤王,平苗刘之乱,迎高宗复位。薛庆反叛,张浚只身前往招抚,而误传被扣押,吕颐浩遂疏请罢张浚职务。张浚建议由吕颐浩扈跸高宗来武昌,自己出兵陕、蜀,别遣大臣与韩世忠镇淮东,复以张俊、刘光世相呼应,以图中原,未及施行,而吕颐浩改变初议。张浚以遭猜忌请解兵权,吕颐浩时任宰相而不悦等事。

卷三六二《朱胜非吕颐浩传》,记述高宗复位,朱胜非请辞相位,并举荐吕颐浩、张浚以自代。朱胜非因事降授中大夫,吕颐浩荐其兼侍读、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以遭胡安国抵制,吕颐浩特命黄龟年撰写诏旨。后任密州司户参军、邠州教授、宗子博士,累官入为太府少卿、直龙图阁、河北转运副使,升待制徽猷阁、都转运使。徽宗年间,吕颐浩随种师道攻占燕京,受命为燕山府路转运使,疏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议久长之策。高宗即位,迁扬州知州、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张遇聚众数万屯金山,吕颐浩与韩世忠前往招抚,进吏部尚书。金兵撤离扬州,吕颐浩改任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江宁府。宋将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迫高宗退位,吕颐浩联合张浚等将领,讨贼勤王,助高宗复位,以功守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兼御营使,旋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吕颐浩专权独断,遭赵鼎弹劾,吕颐浩改赵鼎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职,赵鼎坚辞不出,并疏陈吕颐浩过失。吕颐浩请辞,出为镇南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醴泉观使,转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吕颐浩兼宣抚使,领寿春府、滁庐和州、无为军,招降赵延寿,大败张琪,拜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吕颐浩联合朱胜非,与秦桧争权,朝中大臣胡安国、江跻、吴表臣、程瑀、胡世将、刘一止皆遭排斥,秦桧被罢相位。吕颐浩专断朝政,屡请兴师恢复中原,排斥李纲、李光等大臣,赏罚不均,被罢去相位,出为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提举洞霄宫,改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再转湖南安抚、少保、临安知府,进封成国公等事。

卷三六三《李光传》,记述秦桧被罢相位,吕颐浩专断朝政,李光素与不合,被指为秦桧同党而遭罢免等事。

卷三六四《杨存中传》,记述吕颐浩为宰相,受命传旨调杨存中为神武中军统制等事。

卷三六九《张俊刘光世传》,记述宋将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迫高宗退位,张俊联合吕颐浩、张浚、刘光世、韩世忠等将领讨贼勤王,助高宗复位。吕颐浩与刘光世有故怨,疏言其兵冗不练,请派员核其军费等事。

三七三《洪皓传》,记述吕颐浩推荐洪皓,欲以之为大金通问使,出使金国。洪皓与执政议国书,欲有所改易,吕颐浩不乐等事。

卷三七五《李邴滕康 张守 富直柔传》,记述资政殿学士李邴以与吕颐浩论不合,转任提举杭州洞霄宫。吕颐浩居相位,先议迁都武昌以取失地,后又议尽弃中原,徙居民于东南,遭滕康、张守等人反对。吕颐浩居相位,欲并合三省,张守表示赞成。富直柔尝向高宗批评吕颐浩,因而遭到吕颐浩忌恨等事。

卷三七六《常同薛徽言潘良贵传》,记述常同疏劾吕颐浩十事,吕颐浩被罢去相位。薛徽言以权监察御史宣谕湖南,不待朝廷批复,即谕漕臣发米赈灾,因而遭宰相吕颐浩奏劾,出知兴国军。宰相吕颐浩私下允诺提拔潘良贵到两省任职,遭到潘良贵拒绝等事。

卷三七七《季陵传》,记述季陵任中书舍人,疏称黄潜善好自用而不能用人,吕颐浩知使能而不知任贤等事。

卷三七八《刘宁止传》,记述宋将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迫高宗退位,两浙转运判官刘宁止自毗陵驰诣京口、金陵,见吕颐浩、刘光世,勉以忠义,然后备军需佐其勤王等事。

卷三八一《晏敦复黄龟年程瑀传》,记述晏敦复任职吏部,以正直守法得罪吕颐浩,出知贵溪县。黄龟年任河北西路提举学士,以得吕颐浩赏识,入为太常博士;吕颐浩荐朱胜非为侍读、同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以遭胡安国抵制,特命黄龟年撰写诏旨。高宗与程瑀评论朝政,认为吕颐浩熟于军事,适宜在外总制诸将,秦桧诚实可靠,适宜在朝廷处理政务等事。

卷三八二《张焘李弥大传》,记述张焘得吕颐浩举荐,任官司勋员外郎。吕颐浩为相出京督查军队,征李弥大为参谋官,李弥大疏称吕颐浩不宜离京等事。

卷三八三《辛次膺传》,记述范汝为攻陷建州,宰相吕颐浩命辛次膺主政浦城,遏制要冲,安定百姓等事。

卷三八八《陈橐传》,记述吕颐浩欲任命陈橐为御史为己所用,约先一见,遭到陈橐拒绝等事。

卷三九〇《张纲传》,记述张纲为中书舍人,建言依照前朝惯例,命宰相吕颐浩监修国史等事。

卷三九六《权邦彦传》,记述权邦彦素善吕颐浩,得吕颐浩举荐入朝为官后,协助吕颐浩排斥诋毁李纲等事。

卷三九九《郑瑴宋汝为传》,记述宋将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迫高宗退位,郑瑴当面斥责二凶,退朝后面见吕颐浩议兴复大计;二凶矫诏召吕颐浩入朝,郑毂疏请吕颐浩留知金陵等事。宋汝为两次持吕颐浩书信送达刘豫,分析祸福,勉以忠义,劝其归附朝廷等事。

卷四三五《胡安国传》,记述左相吕颐浩荐朱胜非为侍读、同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胡安国以朱胜非才不当任,拒书诏旨。吕颐浩联合朱胜非,罢免胡安国、程瑀、张焘、江跻等二十余,台省为之一空等事。

卷四四六《江仲明传》,记述江仲明义不降贼遇难,丞相吕颐浩亲为撰写祭文等事。(www.daowen.com)

卷四五二《郭僎传》,记述宋将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迫高宗退位,吕颐浩传檄诸郡,郭僎劝说郡守刘彝,请募勇士前往勤王等事。

卷四五二《姚兴传》,记述张琪降而复叛,执总管巨师古将杀之,姚兴率部救巨师古夜归吕颐浩,吕颐浩疏请授姚兴为武义郎等事。

卷四六五《韦渊传》,记述建康军主帅边顺病重,留守吕颐浩疏奏以韦渊代行职权,被高宗拒绝等事。

卷四七三《秦桧传》,记述吕颐浩与秦桧同据相位而互相排挤,秦桧同党疏请二相宜分任内外,高宗遂命吕颐浩建都督府于镇江,在外总制诸将,而以秦桧在朝廷处理政务。吕颐浩同党建议联合朱胜非,吕颐浩遂疏请朱胜非以醴泉观使兼侍读,黄龟年为殿中侍御史,刘棐为右司谏,尽斥江跻、吴表臣、程瑀、张焘、胡世将、刘一止、林待聘、楼炤等秦桧同党等事。

卷四七五《刘豫苗傅 刘正彦杜充传》,记述宋汝为担任宋国信副使,持吕颐浩书信,以忠义劝勉刘豫。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迫高宗退位,吕颐浩时任江宁制置使,联合张浚等起兵勤王,助高宗复位。杜充原为宗泽部将,宗泽死后,以得吕颐浩、张浚举荐,拜官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御营使等事。

2.《续资治通鉴》

卷九四《宋纪九四》,记述吕颐浩初任燕山府路转运使,疏奏燕山极远,其势难守,即使穷力竭财,亦无以善后,招致贬官等事。

卷九五《宋纪九五》,记述清化县榷盐场奏报金人拥大兵前来,燕山宣抚使蔡靖与转运使吕颐浩、李与权等修葺城防,召集兵马,预作准备,同时派使银牌马上奏朝廷。金军兵临燕山,宋将郭药师扣押蔡靖及吕颐浩等降金,燕山府被金军占有等事。

卷一〇〇《宋纪一〇〇》,记述吕颐浩任扬州知府,受命修缮城池,准备迎接高宗南迁等事。

卷一〇一《宋纪一〇一》,记述吕颐浩任户部侍郎兼扬州知府,疏奏宋官军所至,争取金帛之罪犹小,劫掠妇女之祸至深。希望申谕将帅,如有违反,必罚无赦;已掠在军妇女,速令放归。降将张遇纵兵四处劫掠,吕颐浩与前军统制韩世忠前往晓以祸福,捕杀罪大恶极者二十九人,其余万人皆降,隶属韩世忠等事。

卷一〇二《宋纪一〇二》,记述吕颐浩任吏部尚书,应诏疏奏备御十策:收民心、定庙算、料彼此、选将帅、明斥候、训强弩、分甲器、备水战、控浮桥、审形势,筹划颇为完备等事。

卷一〇三《宋纪一〇三》,记述吕颐浩任吏部尚书,应诏疏奏御敌之策,认为应加紧训练步兵,选择有利地势抗击金兵,同时造船准备水战,扼守长江一线。高宗由瓜洲南逃杭州,吕颐浩请求留守江北,受命为资政殿大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率精兵二千人还镇江府,抗击金兵,收复扬州等事。

卷一〇四《宋纪一〇四》,记述吕颐浩由资政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再迁为江南东路安抚制置使,兼知江宁府。宋将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高宗被迫退位,吕颐浩与张浚、刘光世、韩世忠等将领起兵勤王等事。

卷一〇五《宋纪一〇五》,记述吕颐浩等人助高宗复位,苗傅、刘正彦出逃。朱胜非请辞相位,并举荐吕颐浩、张浚以自代。吕颐浩以功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兼御营使等事。

卷一〇六《宋纪一〇六》,记述张浚建议高宗定都武昌,得到吕颐浩支持。但遭到众臣反对。吕颐浩建议高宗且战且退,南下浙西,自己留守常州。起居郎胡寅上书言二十事,吕颐浩不悦,罢免其职。金兵南侵渡过长江,高宗拟登船入海避敌,禁卒张宝等谋乱,吕颐浩等受命伏杀张宝等人等事。

卷一〇七《宋纪一〇七》,记述季陵任中书舍人,疏称黄潜善好自用而不能用人,吕颐浩知使能而不知任贤。宋将韩世忠败金人于黄天荡,吕颐浩时任宰相,疏请高宗下诏亲征,遭到御史中丞赵鼎反对。吕颐浩恶其异己,改赵鼎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职,赵鼎坚辞不出,并疏陈吕颐浩过失,吕颐浩被罢免等事。

卷一〇八《宋纪一〇八》,记述高宗评价吕颐浩身为宰相而好用山东人,不能收揽天下人才。李成遣将围江州,吕颐浩会同杨惟忠、张俊等挫败李成。吕颐浩任建昌府路安抚大使,兼知池州,请兵五万人分屯建康等处,收复南康军等事。

卷一〇九《宋纪一〇九》,记述张琪降而复叛,执总管巨师古将杀之,吕颐浩率部大败张琪。吕颐浩受诏拜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等事。

一一〇《宋纪一一〇》,记述吕颐浩招抚刘豫部将王才,王才受诏为武翼大夫。吕颐浩疏请定都临安,适时北上以图天下。吕颐浩与秦桧同据相位而互相排挤,高宗遂命吕颐浩建都督府于镇江,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在外总制诸将,而以秦桧在朝廷处理政务等事。

卷一一一《宋纪一一一》,记述吕颐浩任尚书左仆射,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出师北上至常州,前军将、荣州团练使赵延寿举兵反叛,吕颐浩称疾不进,被罢免。吕颐浩疏请将公私舟船集中隐藏于长江南岸港口内隐藏,以防金兵掠船渡江南侵;于浙江、福建分设两沿海制置司,以防金兵由海道入侵,均被采纳。吕颐浩联合朱胜非,与秦桧争权,殿中侍御史黄龟年弹劾秦桧专主和议,培植私党,专权独断,破坏国家收复失地,秦桧被罢免。吕颐浩屡请趁夏季举兵北向以复中原,与韩世忠商议焚毁刘豫粮草等事。

卷一一二《宋纪一一二》,记述吕颐浩、朱胜非以军用不足,创取江、浙、湖南诸路大军月桩钱,地方官吏借机大肆搜刮,危害百姓。侍御史辛炳奏劾吕颐浩不恭不忠,败坏法度,吕颐浩被罢相,出为镇南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提举临安府洞霄宫等事。

卷一一六《宋纪一一六》,记述吕颐浩由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提举临安府洞霄宫,转为荆湖南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潭州等事。

卷一一七《宋纪一一七》,记述吕颐浩由荆湖南路安抚制置大使,转为两浙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临安府等事。

卷一一八《宋纪一一八》,记述吕颐浩由两浙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临安府,转为少保兼行宫留守,处事甚有次序,豪右莫敢犯禁等事。

卷一二一《宋纪一二一》,记述吕颐浩任少保、镇南军节度使、醴泉观使、成国公,乞归台州养疾等事。

3.清乾隆《乐陵县志》

卷六《人物》,记述吕颐浩初举进士,为北宋密州司户参军。伐燕之役,吕颐浩负责转输粮草,随种师道至白沟。夺取燕山后,吕颐浩为燕山府路转运使,疏奏开边极远,其势难守;又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希议久长之策。徽宗怒,命撤职贬官,寻为徽猷阁直学士。南宋高宗即位,吕颐浩任杨知州,招降剧贼张遇。建炎二年(1128年),金人逼近扬州,高宗南渡镇江,吕颐浩请留江北,改任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江宁府。苗傅、刘正彦为逆,逼高宗退位,吕颐浩与张浚会兵讨灭之,以攻迁为守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兼御营使,改中书门下平章事。吕颐浩后求离朝,任镇南军节度。张琪进犯饶州,吕颐浩以少击多,大破之,拜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时桑仲在襄阳,欲进取京城,乞朝进为声援。吕颐浩乃大议出师,而自督军北向,除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开府镇江,辟文武士七十千余人,崔增,赵延寿二军从行。次常州,赵延寿军叛,又闻桑仲已死,遂退兵。后吕颐浩又屡请兴师恢复中原,被辛炳疏劾,降为镇南军节度使等事。

4.《挥麈录·三录》

卷一,记述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以金兵迫近,高宗由金陵南走,先命吕颐浩为左仆射留守建康,后又令随行。至越州,以从官过多,吕颐浩奏请令从官各寻出路,遭高宗拒绝。至四明,朝廷招募海船,欲浮海至福建,随从亲兵不解,吕颐浩喻以利害等事。

张美(917—985),字玄圭,宋贝州清河(今德州市武城县)人。

清乾隆《武城县志》

卷十《人物》,记述张美干练敏捷,仕周,至宣徽北院使。北宋太祖即位,加检校太尉,时李筠势力强大,张美度其必叛,暗中积存军粮于怀孟。后太祖征讨李筠,大军十万出太行,经费充裕,张美以功拜定国军节度使,一生为官清正廉洁等事。

张雍(938—1008),北宋德州安德县(今德州市陵城区)人。

1.《宋史》

卷五《太宗本纪》,记述张雍知梓州,与都巡检使卢斌坚守城池,击退王小波、李顺义军攻击,张雍以功加给事中等事。

卷一五九《铨法志》,记述荣州司理判官郑蛟以捕杀义军田子宣有功,迁为推官。时张雍知梓州,奏劾郑蛟违令携妻上任,郑蛟被杀等事。

卷三〇七《张雍传》,记述张雍于宋开宝六年(973年)步入仕途,初为东关尉,渐迁将作监丞、南雄州知州、太子右赞善大夫、秘书丞、御史台推官。端拱初年,张雍转工部郎中、判度支勾院,再转淮南转运使。淳化初年,迁太府少卿,加右谏议大夫,出为两浙、西川转运使,知梓州。时四川青城王小波、李顺起义,遣十万兵众围城,张雍坚守城池八十余日,屡摧强敌,迁为给事中。后历任工部、礼部、刑部、户部、兵部侍郎,尚书右丞等职等事。

卷三〇八《卢斌传》,记述卢斌协助梓州知州张雍坚守城池,挫败义军攻击,以功迁成州刺史等事。

卷三一一《张士逊传》,记述张雍任梓州知州,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才干,张雍称射洪县令张士逊为第一等事。

卷四三一《邢昺传》,记述张雍受命与邢昺、杜镐、孙奭等人,向皇帝举荐精通儒家经典、品德高尚的学者等事。

2.《续资治通鉴》

卷一七《宋纪一七》,记述张雍知梓州,闻李顺起义,即令储备金帛,训练兵卒,制作守械,预作准备,并遣官请兵于朝。李顺遣其部将相贵帅众二十万攻城,张雍固守城池八十余日,击退义军攻击,以功加给事中等事。

3.清光绪《德平县志》

卷七《人物志上》,记述张雍于宋开宝六年(973年)考中进士,历任东关尉、开封府推官。太平兴国年间,张雍被召为西川转运使,迁知梓州知州。时值青城王小波起义攻打州城,张雍募集兵勇,准备器械,率众固守八十余日,王小波始溃去。张雍以功迁兵部侍郎,出知邓州。祥符元年(1008),加尚书右丞等事。

4.清光绪《陵县志》

卷十九《人物传》,记述张雍于宋开宝六年(973年)考中进士,任东关尉。淳化三年(992年),张雍充户部使,出知梓州。五年(994年),青城王小波起义攻打州城,张雍募集兵勇,准备器械,率众固守八十余日,王小波始溃去。张雍以功迁给事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出知邓州。祥符元年(1008年),加尚书右丞,辞官归里等事。

赵镕(943—998),字化钧,宋乐陵(今德州市乐陵市)人。

清乾隆《乐陵县志》

卷六《人物》,记述赵镕少涉文史,书法秀美,初事太宗于藩邸。及太宗即位,赵镕补东头供奉官,迁六宅使,领罗州刺史,掌翰林司;再迁沧州知州,兼兵马部署,修城堑,备战具,寇不敢犯;迁左神武大将军、广州知州、枢密都承旨、宣徽北院使、同知枢密院事,与柴禹锡并掌机务。真宗即位,赵镕改南院使、检校、太傅,后以心疾求解职,授寿州观察使等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