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朝时期(618—907)的重要资料索引

唐朝时期(618—907)的重要资料索引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高祖诏令,文官遭父母丧事,准许离职守丧等事。卷四二《历》,记述唐武德九年,崔善为任大理卿,受命考正历数,修订旧历三十余条。卷八四《移户》,记述唐贞观元年,朝廷拟准许稠密之乡人口,可以迁往人口稀疏之地。

唐朝时期(618—907)的重要资料索引

崔善为,唐贝州武城(今德州市武城县)人。

1.《旧唐书

卷五〇《刑法志》,记述唐立国后,崔善为任大理卿,受命与尚书左仆射裴寂、尚书右仆射萧瑀等,参照隋《开皇律》,拟定《武德律》等事。

卷七九《傅仁均传》,记述傅仁均撰《戊寅元历》,淳风驳其短十八条,崔善为受命考校二家得失,七条改从李淳风,余十一条依傅仁均等事。

卷一九一《崔善为传》,记述崔善为善天文算历,明达时务。崔善为初任隋文林郎,以记忆力超群,得杨素赏识,自是多次受命处理疑难案件。隋仁寿年间,崔善为迁楼烦郡司户书佐,得李渊赏识,乃密劝李渊举兵。李渊起兵后,崔善为任大将军府司户参军,封清河县公。唐武德年间,崔善为历任内史舍人、尚书左丞,甚有美誉。傅仁均撰《戊寅元历》,李淳风驳其短十八条,崔善为受命考校二家得失,多有驳正。贞观年间,崔善为历任陕州刺史,大理、司农二卿,颇为称职。后以与少卿关系不睦,出为秦州刺史等事。

2.《新唐书

卷二五《历志》,记述崔善为任大理卿,受命与王孝通等较定傅仁均所撰《戊寅元历》,改动凡数十条等事。

卷五八《艺文志》,记述崔善为任大理卿,受命与尚书左仆射裴寂、右仆射萧瑀等,著有《令》三十一卷等事。

卷九一《崔善为传》,记述崔善为擅长历数,初任隋文林郎,督工徒五百营建仁寿宫。隋仁寿年间,迁楼烦司户书佐,得李渊赏识,密劝李渊夺取天下。李渊起兵后,崔善为署大将军府司户参军,封清河县公。唐立国后,崔善为迁尚书左丞,以清明著称。诸曹史恶嘲崔善为,李渊下令悬赏。贞观年间,崔善为历任陕州刺史,大理、司农二卿,秦州刺史等事。

卷一〇二《令狐德棻传》,记述崔善为任大理卿,曾受命与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等主修《梁史》,终未能成等事。

3.《通典》

卷七二《礼三二》,记述唐武德二年(619年),崔善为任尚书左丞,疏奏欲求忠臣,必于孝子。近因战事频繁,武将虽遇丧事,仍照常从军提拔,无知之辈,竟因此无悲戚之心,如不纠劾,恐伤风俗。唐高祖诏令,文官遭父母丧事,准许离职守丧等事。

4.《大唐新语》

卷七,记述崔善为善明天文历算,晓达时务,任尚书左丞。令史恶其明察,乃诽谤曰“崔子曲如钩,随时待封侯”,被高宗治罪等事。

5.《唐会要》

卷三九《定格令》,记述唐武德元年(618年),崔善为任内史舍人,受诏与尚书令左仆射裴寂、吏部尚书殷开山、大理卿郎楚之、司门郎中沈叔安等重新撰定律令等事。

卷四二《历》,记述唐武德九年(626年),崔善为任大理卿,受命考正历数,修订旧历三十余条。贞观元年(627年),将仕郎李淳风疏奏驳太史历十八条,崔善为受命考订二家得失,其七条改从李淳风,余十一条仍依旧历等事。

卷六三《史馆上》,记述唐武德五年(622年),崔善为任大理卿,受诏与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等修撰《梁史》等事。

卷八四《移户》,记述唐贞观元年(627年),朝廷拟准许稠密之乡人口,可以迁往人口稀疏之地。崔善为时任陕州刺史,疏奏畿内之地为稠密之乡,丁壮悉入军府;若听任移转,随意迁出关外,将会虚近实远,危及统治,其事遂止等事。

崔群(772—832),字敦诗,唐清河武城(今德州市武城县)人。

1.《旧唐书》

卷一五《宪宗本纪》,记述崔群由朝散大夫、守尚书户部侍郎、上护军,迁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事。

卷一六《穆宗本纪》,记述崔群由吏部侍郎转任御史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徐州刺史,充武宁军节度、徐泗宿濠观察等使。徐州节度副使王智兴驱逐崔群,自专军务。崔群转为秘书监,分司东都等事。

卷一七《文宗本纪》,记述崔群由宣歙观察使,迁为兵部尚书、荆南节度使,转检校右仆射、兼太常卿等事。

卷一三五《皇甫镈传》,记述皇甫镈虽有吏才而无公望,仅以擅长敛财,而被委以宰相之位,群情骇异。崔群时任宰相,与裴度等以实奏闻,宪宗怒而不听。皇甫镈借议宪宗尊号进谗言,崔群遭贬为湖南观察使。

卷一四七《杜从郁传》,记述杜从郁任左补阙,崔群等以杜从郁为宰相杜佑之子,不应为谏官,乃降授左拾遗。崔群等认为拾遗与补阙皆为谏官,若朝政有失,子论父有诸多不便,乃改为秘书丞等事。

卷一五四《张宿传》,记述宪宗欲以张宿为谏议大夫,崔群等疏请宜授其职方郎中,未被采纳等事。

卷一五六《王智兴传》,记述王智兴擅长带兵,受命为武宁军节度副使、河北行营都知兵马使,率徐州兵马征讨河朔叛乱。崔群时任武宁军节度使,密请授以他官。王智兴回师,杀军中异己者十余人,驱逐崔群等事。

卷一五九《崔群传》,记述崔群19岁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右补阙。宪宗初年,崔群受诏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以正直敢言而受嘉赏,宪宗曾命学士进状,必有崔群连署方可上奏。崔群任礼部侍郎,选拔人才,公平公允,转户部侍郎,渐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师道叛乱平息,宪宗有意宽大处理其亲属及部将,崔群表示赞成;盐铁福建院官权长孺贪赃被判死刑,其母刘氏哀求,崔群代为求情,权长孺得以免死,改判流放。处州刺史苗稷进羡余钱七千贯,崔群疏请退还本州以代贫户租税,获得赞扬。度支使皇甫镈阴结权贵,以求宰相之位,崔群累疏其奸邪。皇甫镈为宰相。崔群遭排挤,出为湖南观察都团练使。穆宗即位后,崔群历任吏部侍郎、御史中丞、检校兵部尚书、检校右仆射,兼太常卿等职。文宗时,崔群拜检校左仆射,兼吏部尚书等事。

卷一六〇《韩愈传》,记述韩愈疏奏礼佛危害,宪宗大怒,欲处以极刑。崔群等诸大臣为之辩解求情,韩愈终被贬为潮州刺史等事。

卷一七〇《裴度传》,记述崔群任徐州节度使,遭副使王智兴驱逐,王智兴自称留后等事。

2.《新唐书》

卷七《宪宗本纪》,记述崔群由户部侍郎,迁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事。

卷八《穆宗本纪》,记述崔群任武宁军节度使,遭副使王智兴驱逐等事。

卷一五二《李绛传》,记述崔群受诏与李绛等人,搜集历代君臣成败史迹五十种,书写张贴于座位周围,以资警戒等事。

卷一六五《崔群传》,记述崔群考中进士,累迁右补阙、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穆宗时,拜御史大夫,转检校兵部尚书,充武宁节度使,后遭副使王智兴驱逐,转任秘书监,改华州刺史,历宣歙池观察使,进兵部尚书,出为荆南节度使,召拜吏部尚书等事。

卷一六六《杜从郁传》,记述杜从郁任左补阙,崔群等以杜从郁为宰相杜佑之子,不应为谏官,乃转任秘书丞等事。

卷一六七《李实传》,记述皇甫镈以擅长敛财出任宰相,朝野哗然,崔群、裴度等疏奏不可,未被采纳。皇甫镈为相后,以崔群威望高,劲正敢言,借议帝号进谗言,崔群被贬湖南等事。

卷一七二《王智兴传》,记述王智兴受命为武宁军节度副使、河北行营都知兵马使,率徐州兵马征讨河朔叛乱。崔群时任武宁军节度使,密请授以他官。王智兴回师,杀军中异己者十余人,驱逐崔群等事。

卷一七四《元稹传》,记述元稹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崔群、白居易等皆认为元稹冤枉,元稹后任通州司马,改虢州长史等事。

卷一七五《张宿传》,记述宪宗欲以张宿为谏议大夫,崔群等疏请宜授他职,未被采纳等事。

卷一七六《韩愈传》,记述韩愈疏奏礼佛危害,宪宗大怒,欲处以极刑。崔群等诸大臣为之辩解求情,韩愈终被贬为潮州刺史等事。

卷二〇三《欧阳詹传》,记述欧阳詹考中进士,与崔群、韩愈、李观、李绛、王涯、冯宿、庾承宣联第,时称“龙虎榜”。欧阳詹英年早逝,崔群痛心之至,韩愈亲自撰写哀辞交与崔群等事。

3.《资治通鉴

卷二三八《唐纪五四》,记述元稹被贬江陵士曹,崔群与翰林学士李绛等为元稹辩护。崔群由库部郎中、翰林学士迁为中书舍人,宪宗以其正直,命学士奏事,必取崔群连署,方可呈进,崔群认为此举不利于臣下直言,固不奉诏。宪宗立嫡子、遂王李宥为太子,命崔群为长子、澧王李宽起草让表。崔群认为推己之有以与人,谓之让,嫡子李宥应当立为太子,不存在李宽谦让问题等事。

卷二四〇《唐纪五六》,记述崔群由户部侍郎,迁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户部侍郎判度支皇甫镈、盐铁转运使程异以擅长敛财,被宪宗委以宰相之位,朝野哗然。崔群时任宰相,与裴度等极谏不可,宪宗不听。宪宗迎佛骨至禁中,刑部侍郎韩愈上表切谏,宪宗欲处韩愈极刑,崔群与裴度为之求情,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等事。

卷二四一《唐纪五七》,记述群臣议宪宗尊号,皇甫镈谗言崔群惜“孝德”二字;皇甫镈赐予边军物品,多腐烂不能使用,军士欲为乱,皇甫镈谗言系崔群煽动,崔群被贬为湖南观察使。穆宗即位后,诏崔群为吏部侍郎,并感谢其当年帮助自己成为太子,崔群以之归于宪宗圣明等事。

卷二四二《唐纪五八》,记述武宁军节度副使王智兴率兵征讨幽、镇叛军,崔群时任武宁军节度使,密请授以他官。王智兴回师,杀军中异己者十余人,驱逐崔群等事。

4.《唐会要》

卷四《储君》,记述唐元和六年(811年),惠昭太子病逝,宪宗迫于压力,立三子李宥为太子,改名为李恒,同时命翰林学士代次子李恽起草了谦让表,崔群认为李宥于现嫡子中为长,应当立为太子,不必撰写谦让表。李宥即位为穆宗后,拜崔群为吏部侍郎,并感谢其立太子时予以支持,崔群以此为先帝之意,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应答。

卷三九《议刑轻重》,记述李师道叛乱平息,唐宪宗有意宽大处理其亲属及部将,崔群表示圣上仁慈,罪止元凶,宽恕其妻子近属,可以显示朝廷宽宏大量等事。

卷四七《议释教上》,记述唐元和十三年(818年),宪宗命中使领禁兵,与僧徒迎护法门寺释迦牟尼佛指骨至京,礼佛之风大盛。韩愈疏奏极言礼佛危害,宪宗大怒,欲处以极刑。崔群等诸大臣为之辩解求情,韩愈终被贬为潮州刺史等事。

5.《文献通考》

卷三十三《选举考六》,记述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裴垍、王播、裴度、崔群、皇甫镈同时考中贤良方正科,后均升迁为宰相。裴度、崔群以才华超群、品德高尚先为相,皇甫镈以聚敛贿赂欲求为相,极陈不可,裴度更是上表疏求自退,耻与为伍。后裴度、崔群终以遭皇甫镈诋毁而去职。

6.《唐才子传》

卷五《韩愈传》,记述唐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韩愈时任刑部侍郎,上表极谏,宪宗大怒,欲杀韩愈。幸得裴度、崔群力救,韩愈终被贬潮州刺史等事。

崔慎由,字敬止,唐清河武城(今德州市武城县)人。

1.《旧唐书》

卷一八《宣宗本纪》,记述崔慎由由太中大夫、守工部尚书、上柱国、迁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拜集贤院大学士等事。

卷一九《懿宗本纪》,记述崔慎由以吏部尚书身份,与吏部侍郎郑从谠、王铎、兵部员外郎崔谨、张彦远主考宏词科,选拔人才等事。

卷一七七《崔慎由传》,记述崔慎由于文宗大和初年擢进士第,登贤良方正制科,聪敏强记,气量端厚。宣宗大中初年,崔慎由入朝为右拾遗、员外郎、知制诰,召充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工部尚书。大中十年(856年),崔慎由拜相,以本官同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转监修国史、上柱国,加太中大夫、兼礼部尚书。崔慎由与萧邺同在翰林任职时,关系不睦,崔慎由为相时,罢去萧邺翰林学士之位。后萧邺拜相,崔慎由遭排挤,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懿宗咸通初年,崔慎由转华州刺史、河中晋绛节度使,寻入朝为吏部尚书。崔慎由因疾请老,拜太子太保,分司东都等事。

卷一七九《孔纬传》,记述崔慎由镇梓州,辟孔纬为从事。及崔慎由镇华州、河中,孔纬皆从之,历任观察判官等事。

2.《新唐书》

卷一八《宣宗本纪》,记述崔慎由由太中大夫、守工部尚书、上柱国、迁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拜集贤院大学士等事。

卷一九《懿宗本纪》,记述崔慎由以吏部尚书身份,与吏部侍郎郑从谠、王铎、兵部员外郎崔谨、张彦远主考宏词科,选拔人才等事。

卷一七七《崔慎由传》,记述崔慎由于文宗大和初年擢进士第,登贤良方正制科,聪敏强记,气量端厚。宣宗大中初年,崔慎由入朝为右拾遗、员外郎、知制诰,召充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工部尚书。大中十年(856年),崔慎由拜相,以本官同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转监修国史、上柱国,加太中大夫、兼礼部尚书。崔慎由与萧邺同在翰林任职时,关系不睦,崔慎由为相时,罢去萧邺翰林学士之位。后萧邺拜相,崔慎由遭排挤,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懿宗咸通初年,崔慎由转华州刺史、河中晋绛节度使,寻入朝为吏部尚书。崔慎由因疾请老,拜太子太保,分司东都等事。

卷一七九《孔纬传》,记述崔慎由镇梓州,辟孔纬为从事。及崔慎由镇华州、河中,孔纬皆从之,历任观察判官等事。

3.《资治通鉴》

卷二四三《唐纪五九》,记述崔慎由与裴休、李郃、李甘、杜牧、马植、崔玙、王式等22人,由贤良方正中第,皆出任官职等事。

卷二四九《唐纪六五》,记述崔慎由由户部侍郎、判户部,迁为工部尚书、同平章事;以奏事不合帝心,被罢相,出任东川节度使等事。

4.《唐语林》

卷三,记述崔慎由于唐开成年间,任职翰林学士。两宦官中尉欲废黜文宗,夜请崔慎由入宫起草废立令,遭崔慎由拒绝等事。

崔彦曾(?—868),唐清河武城(今德州市武城县)人。

1.《旧唐书》

卷一九《懿宗本纪》,记述庞勋攻破徐州,杀武宁军节度使崔彦曾等事。

卷一七七《崔彦曾传》,记述崔彦曾干练有才,宣宗大中末年,历任三郡刺史。懿宗咸通年间,崔彦曾累迁太仆卿、检校左散骑常侍、徐州刺史、御史大夫,充武宁军节度使。崔彦曾精通法律,性严苛急躁,重用贪虐亲吏,军士怨恨。徐州戍桂林士兵,至期当轮换,崔彦曾令延期留屯,激起兵变,戍卒立庞勋为首领,擅回徐州。崔彦曾诛杀徐州戍卒家口,至徐州城破,被杀等事。

2.《新唐书》

卷九《懿宗本纪》,记述庞勋于桂州反叛,连陷宿州、徐州,杀徐州观察使崔彦曾等事。

卷九一《温廷皓传》,记述温廷皓为徐州观察使崔彦曾幕僚,庞勋破徐州,胁迫其草表求取节度使职位,遭拒绝,遂与崔彦曾一起遇害等事。

卷一一四《崔彦曾传》,记述崔彦曾于懿宗咸通初年,由太仆卿迁为徐州观察使。崔彦曾通晓律令,为政刚猛,长于治民而短于治军,招致士卒怨恨。徐州戍桂林士兵,至期当轮换,崔彦曾令延期留屯一年,激起兵变,戍卒立庞勋为首领,擅回徐州。庞勋遣吏言士卒思归,不敢阻遏,至徐州即当解甲归田,遭崔彦曾拒绝。庞勋陷宿州,围徐州,崔彦曾杀戍卒家属,固守城池。至徐州城破,崔彦曾被杀等事。

卷一四八《康承训传》,记述庞勋率戍卒反叛,攻破徐州,崔彦曾终被杀害等事。

卷二二一《党项传》,记述党项族犯边,武宗任命崔彦曾为使,招抚邠、宁、延三州,未能奏效等事。

3.《资治通鉴》

卷二五一《唐纪六七》,记述崔彦曾任徐泗观察使,性严苛急躁,重用贪虐亲吏,军士怨恨。徐州戍桂林士兵,至期当轮换,崔彦曾令延期留屯,激起兵变,戍卒立庞勋为首领,擅回彭城。崔彦曾遣兵阻击失利,城破被杀等事。

崔义玄(585—656),唐贝州武城(今德州市武城县)人。

1.《旧唐书》

卷四《高宗本纪》,记述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崔义玄任婺州刺史,率兵镇压陈硕真起义等事。

卷七七《崔义玄传》,记述崔义玄隋末曾投李密,不被重用,遂劝李密将黄君汉归唐,拜怀州总管府司马。后从李世民征讨王世充,屡献筹策,颇受重用。贞观初,历左司郎中兼韩王府长史,以正直著称。永徽初,迁婺州刺史,率兵镇压陈硕真起义,以功拜御史大夫。曾奉诏与博士讨论《五经》大义,详定是非。协助高宗立武后,惩治长孙无忌等,官至蒲州刺史等事。

卷八二《李义府传》,记述如意元年(692年),崔义玄以生前协助高宗立武后有功,被武则天追封为益州大都督等事。

2.《新唐书》

卷三《高宗本纪》、卷三十二《天文志》,记述唐永徽四年(653年),崔义玄任婺州刺史,率兵镇压陈硕真起义等事。

卷一〇九《崔义玄传》,记述崔义玄隋末先投李密,后劝李密将黄君汉归唐,拜怀州总管府司马。后从李世民征讨王世充,屡献筹策,官至隰州都督府长史。贞观初,历左司郎中兼韩王府长史。永徽初,迁婺州刺史,率兵镇压陈硕真起义,以功拜御史大夫等事。

卷二二三《奸臣传》,记述武则天立为皇后,崔义玄与李义府等朋比为奸,诛杀正直大臣,武则天得以专权独断。如意年间,崔义玄被追封为益州大都督等事。

3.《资治通鉴》

卷一九九《唐纪一五》,记述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崔义玄任婺州刺史,率兵镇压陈硕真起义,以功拜御史大夫等事。

崔胤(853—904),字昌遐,一说字垂休,唐清河武城(今德州市武城县)人。

1.《旧唐书》

卷一九《僖宗本纪》,记述崔胤由右谏议大夫迁为给事中等事。

卷二〇《昭宗本纪》,记述崔胤由制御史中丞迁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受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兼礼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判户部事,赐号“扶危匡国致理功臣”。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拥兵入京,崔胤受命出任岭南东道观察处置使,以得朱全忠支持,旋复相位。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唐昭宗,崔胤策动孙德昭诛杀刘季述,迎昭宗复位,崔胤以功迁司空。崔胤联合朱全忠击败李茂贞,迎还昭宗,尽杀宦官,以功迁守司徒、兼侍中。崔胤疏请重建六军十二卫,亲任统帅,以郑元规为六军十二卫副帅,欲牵制朱全忠。朱全忠胁迫昭宗下诏,诛杀崔胤及其家族数百人等事。

卷五二《后妃传》,记述崔胤自岐下迎昭宗还京,尽诛宦官等事。

卷一一三《裴枢传》,记述裴枢与朱全忠相善,而崔胤亦倚重朱全忠,二人遂结好等事。

卷一五三《薛存诚传》,记述薛昭纬于乾宁年间为礼部侍郎,贡举得人,文章秀丽。为崔胤所恶,出为磎州刺史等事。

卷一七二《牛僧孺传》,记述崔胤联结朱全忠,恶刑部侍郎牛徽上疏言事,牛徽改任散骑常侍等事。

卷一七五《德王李裕传》,记述李裕以曾被宦官刘季述、王仲先拥立为帝,朱全忠与崔胤商议密奏诛杀李裕,而遭昭宗拒绝等事。

卷一七六《杨嗣复传》,记述崔胤引朱全忠入京师,户部员外郎杨煚挈家避乱湖南等事。

卷一七七《崔胤传》,记述崔胤初任吏部员外郎、给事中、中书舍人,昭宗大顺年间,崔胤迁兵部、吏部二侍郎,寻以本官同平章事。时朝廷大权旁落,宦官与朝臣各立朋党,外结籓帅,相互倾轧,崔胤为人阴险狡诈,工于心计,又得宰相崔昭纬屡次举荐,累迁中书侍郎、判户部事。旋以护驾昭宗出幸石门,加礼部尚书,受赐“扶危匡国致理功臣”。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拥兵入京,崔胤被罢平章政事,出任广州刺史、岭南东道节度使。崔胤密书朱全忠,以得朱全忠支持,复还朝为平章政事,排挤徐彦若离朝为南海节度使,弹劾王抟交结宦官,王抟被赐死,诛杀中尉宋道弼、景务修,自是专断朝政。宦官刘季述囚禁昭宗,以德王监国,罢免崔胤平章政事之位。崔胤书请朱全忠出师协助,并策动神策军将领孙德昭诛杀刘季述,助昭宗复位,崔胤进位司空,复知政事,兼领度支、盐铁、三司等使。中尉韩全诲胁迫昭宗罢免崔胤相位,挟持昭宗至凤翔依附李茂贞。崔胤联合朱全忠击败李茂贞,迎还昭宗,复相位,进位司徒,兼判六军诸卫事。崔胤疏请京兆尹郑元规为六军副使,与朱全忠奏罢原由宦官控制的左右神策、内诸司等使及诸道监军、副监、小使,杀宫廷宦官三百余人,朝中人人自危。崔胤与郑元规扩充六军,意在制衡朱全忠,终被朱全忠部将杀害等事。

卷一七八《赵隐传》,记述宦官刘季述囚禁昭宗,崔胤与宦官争权,朝政混乱,礼部侍郎赵光逢隐退洛阳等事。

卷一七九《刘崇望传》,记述王重盈死,王珂、王珙争夺河中节度使职位,而朝廷诏以宰相崔胤为河中节度使等事。

卷一八二《王重荣传》,记述宦官刘季述囚禁昭宗,崔胤密书请朱全忠出师协助等事。

卷一八四《宦官传》,记述崔胤与宦官景务修、宋道弼争权,宰相徐彦若、王搏奏请昭宗当务大体,平心御物,无有偏私,而遭崔胤忌恨。崔胤弹劾王搏交结宦官,王搏、景务修、宋道弼俱被赐死,徐彦若出为南海节度使。宦官刘季述囚禁昭宗,以德王监国,崔胤助昭宗复位。中尉韩全诲挟持昭宗至凤翔依附李茂贞,崔胤联合朱全忠击败李茂贞,迎还昭宗,复为宰相,兼判六军诸卫,尽杀宦官等事。

2.《旧唐书》

卷一〇《昭宗本纪》,记述崔胤由制御史中丞迁为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受封为集贤殿大学士。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唐昭宗,崔胤策动孙德昭诛杀刘季述,迎昭宗复位,崔胤以功迁司空。宦官首领韩全诲挟持昭宗西走凤翔,崔胤联合朱全忠迎还昭宗,诛杀宦官七百余人,受命主管六军十二卫,迁司徒。朱全忠胁迫昭宗下诏,诛杀崔胤、郑元规等人等事。

卷五〇《兵志》,记述崔胤联合朱全忠诛杀宦官、以宰相亲领六军十二卫,并募兵力图制约朱全忠等事。

卷八二《德王李裕传》,记述李裕以曾被宦官刘季述、王仲先拥立为帝,朱全忠与崔胤商议密奏诛杀李裕,而遭昭宗拒绝等事。

卷九〇《刘崇望传》,记述王珂、王珙争夺河中节度使职位,而朝廷诏以宰相崔胤为河中节度使等事。

卷一一三《徐彦若传》,记述崔胤专断朝政,与太保、齐国公徐彦若不睦等事。

卷一一六《王抟传》,记述崔胤忌恨王抟明达有谋,遂参劾王抟交结宦官宋道弼、景务修等危害社稷,王抟被赐死于蓝田驿等事。

卷一四〇《裴枢传》,记述裴枢与朱全忠相善,而崔胤亦倚重朱全忠,二人遂结好等事。

卷一七四《牛徽传》,记述崔胤恶刑部侍郎牛徽正直敢言,牛徽遂改任左散常侍,徙太子宾客等事。

卷一八七《王珙王师范传》,记述王珂、王珙争夺河中节度使职位,而朝廷诏以宰相崔胤为河中节度使。昭宗驻跸凤翔遭朱全忠围攻,朱全忠部将王师范遣将张居厚援救昭宗。张居厚至华州,被崔胤击溃逮送朱全忠等事。

卷二〇八《宦官传》,记述宦官景务修、宋道弼专权,与宰相崔胤不睦,宰相徐彦若、王搏从中平衡。崔胤弹劾王搏交结宦官,王搏、景务修、宋道弼俱被赐死,徐彦若出为南海节度使。宦官刘季述囚禁昭宗,以德王监国,崔胤助昭宗复位。中尉韩全诲挟持昭宗至凤翔依附李茂贞,崔胤联合朱全忠击败李茂贞,迎还昭宗,复为宰相,兼判六军诸卫,尽杀宦官等事。

卷二一八《沙陀传》,记述昭宗诏命李克用与朱全忠尽释前嫌,共辅朝政,宰相徐彦若、崔胤亦皆劝导等事。

卷二二三《崔胤传》,记述崔胤阴险毒辣,擅长权术,初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得宰相崔昭纬屡次举荐,迁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昭纬被诛杀,崔胤出为武安节度使。崔胤与郑元规扩充六军,意在制衡朱全忠,终被朱全忠部将杀害等事。

3.《资治通鉴》

卷二五九《唐纪七五》,记述崔胤由御史中丞迁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崔胤外似宽宏实乃工于心计、阴险狡诈,以得宰相崔昭纬举荐而为相等事。

卷二六〇《唐纪七六》,记述崔胤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转为同平章事,充护国节度使。王珂、王珙争夺河中节度使职位,朝廷诏以崔胤为河中节度使,俄转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及崔昭纬被杀,崔胤受牵连,出为武安节度使。崔胤密书朱全忠求助,以得朱全忠支持,复还朝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崔胤诬陷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陆扆党附李茂贞,李茂贞被贬为硖州刺史等事。

卷二六一《唐纪七七》,记述崔胤罢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仅任中书侍郎,兵部尚书陆扆任同平章事等事。

卷二六二《唐纪七八》,记述崔胤以吏部尚书迁同平章事,出为清海军节度使。崔胤再次密书朱全忠求助,复还朝为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宦官刘季述囚禁昭宗,以德王监国,罢免崔胤平章政事之位。崔胤书请朱全忠出师协助,并策动神策军将领孙德昭诛杀刘季述,助昭宗复位,崔胤进位司徒。崔胤欲尽杀宦官,中尉韩全诲胁迫昭宗罢免崔胤相位,挟持昭宗至凤翔依附李茂贞等事。

卷二六三《唐纪七九》,记述崔胤联合朱全忠击败李茂贞,迎还昭宗,尽杀宦官,进位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判六军十二卫事等事。

卷二六四《唐纪八〇》,记述崔胤奏贬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陆扆。昭宗拟以濮王为诸道兵马元帅,以全忠为副元帅。崔胤密承朱全忠意旨,以辉王年幼易于控制,力主以辉王为元帅,昭宗不得不从,同时以崔胤为司徒兼侍中。昭宗拟以韩偓为相,韩偓荐御史大夫赵崇、兵部侍郎王赞以自代。崔胤使朱全忠疏奏赵崇轻薄、王赞无才、韩偓举荐无方,昭宗不得已,贬韩偓为濮州司马。朱全忠疏奏崔胤专权乱国,离间君臣,令宿卫都指挥使朱友谅以兵围崔胤宅第,诛杀崔胤及其家族数百人等事。

卷二六五《唐纪八一》,记述德王李裕曾被宦官刘季述、王仲先拥立为帝,朱全忠建议崔胤上奏要求诛杀李裕。及昭宗询问朱全忠,朱全忠拒绝承认曾与崔胤商议此事,诬称是崔胤诬陷自己等事。

4.《太平广记

卷二三九《韩全诲》,记述唐昭宗痛恨宦官骄恣专权,常有诛剪之意。崔胤时任宰相,昭宗命其凡有密奏,当进囊封,勿于便殿面奏,以免宦官干政。韩全诲通过宫女了解隐情后,与宦官合谋逼昭宗出走凤翔。崔胤与梁祖合谋诛杀阉官未成,被灭族等事。

5.《唐才子传》

卷九《韩偓》,记述韩偓从唐昭宗幸凤翔,进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尝与崔胤定策诛杀刘季述等事。

高冯(596—654),字季辅,德州蓚县(今德州市德城区)人。

《新唐书》

卷一〇四《高冯传》,记述高冯兄高元道隋末为汲县令,汲县人造反,杀高元道,高冯带领部下斩杀凶手,以祭其兄。后和李密的部下武陟人李厚德一起降唐,任陟州(今河南焦作市)总管府户曹参军。贞观初年,高冯官拜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要,累转中书舍人,疏奏五事:重用正直清廉的官员,减少力役,禁止公侯贷息盘剥,提高地方官员薪俸待遇,严格尊卑次序,得到唐太宗认同,进授太子右庶子。后又数次上书言得失,言辞恳切,再迁吏部侍郎,以善铨叙人物,得赐金背镜。累迁中书令、兼检校吏部尚书,监修国史,进爵蓚县公。永徽初年,高冯加光禄大夫、侍中、兼太子少保等事。

高适,字达夫,唐渤海(今德州市乐陵市)人。

清乾隆《乐陵县志》

卷六《人物》,记述高适年五十,始步入仕途,为哥舒翰掌书记。安禄山叛乱,高适拜适左拾遗,佐哥舒翰守潼关。哥舒翰失利,唐玄宗帝问计于群臣,高适请竭府藏,募死士抗贼。玄宗西逃,高适抄小路追赶,在河池面见,因言诸将不恤军务,宦官监军,难以取胜。高适迁侍御史、谏议大夫,正直敢言,权贵侧目。叚子璋反,高适从崔光远讨斩之。高适后历任西川节度使、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等事。

高沭,唐中书令高冯之子,祖籍平原(今德州市陵城区)人。

明天启《德州志》

卷九《人物志》,记述高沭于唐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李师古征为判官。李师古之弟李师道占据十二州反叛,高沭引古今成败予以劝说,未被采纳,斥守濮州。高沭上书朝廷,李师道阴谋败露,高沭遇害。及李师道被讨平,诏赠高沭吏部尚书等事。

李愚(?—935)字子晦,后唐渤海郡无棣(今德州市庆云县)人。因倾慕晏婴(字平仲)为人,初名晏平。

1.《旧五代史》(www.daowen.com)

卷三三后唐《庄宗本纪》,记述李愚为翰林学士,受诏与工部尚书任圜等参魏王军事等事。

卷三八、四〇、四一、四二后唐《明宗本纪》,记述李愚以翰林承旨、守中书舍人,升迁为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再转为太常卿,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等事。

卷四四后唐《明宗本纪》,记述李愚为宰相,卧病在家,明宗命近臣翟光邺前往探视,见其家徒四壁,特命赐予绢百匹、钱十万、铺陈物13件等事。

卷四五后唐《闵帝本纪》,记述李愚为宰相,诏命加右仆射等事。

卷四六、四七后唐《末帝本纪》,记述闵帝去世,末帝即位,李愚摄中书令,宣读册书;李愚为左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加特进,充太微宫使、弘文馆大学士;李愚与刘晌因论公事,于政事堂相互诟詈,末帝令枢密副使刘延朗前往调解;李愚、刘昫均被罢去相位,李愚保留左仆射职位,刘昫保留右仆射职位;李愚去世等事。

卷六七《李愚传》,记述李愚年轻时遍阅经史,以慕晏婴之为人,初名晏平,为文尚气格,厉志端庄,行不苟且。后唐昭宗景福年间,李愚代理安陵县主簿。光化年间,宦官刘季述囚禁昭宗,李愚建言京畿安抚制置使韩建,劝其发兵救驾兴复唐室,未被采纳。天复年间,李愚考取宏词科,受任河南府参军,后以朱全忠密谋篡唐,遂辞职隐居。后梁末帝即位,李愚被召为左拾遗,正色立朝,不畏强御,拒拜末帝之兄衡王朱友谅,坚持治贪官晋州节度使华温琪之罪,终以忤旨被贬为许、邓观察判官。后唐庄宗灭梁,李愚拜为翰林学士。至魏王西征前蜀,李愚为都统判官,建言趁蜀主王衍荒淫无道,宜急速进军,招讨使郭崇韬纳其言。平定四川后,李愚以军功升任中书舍人。明宗即位后,李愚历任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太常卿、中书侍郎、平章事,转集贤殿大学士,虽位高权重而至简朴,家徒四壁,明宗特命赐予绢百匹、钱十万、铺陈物13件。明宗末年,秦王恣横,众臣避祸不暇无敢言者,惟李愚性刚介直言,然无人敢附和。李愚转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兼吏部尚书,与诸儒修成《创业功臣传》三十卷。闵帝即位,李愚任左仆射。末帝即位,李愚充太微宫使、宏文馆大学士,以与刘昫不睦,议事多不合,二人均被罢去相位等事。

卷六七《刘昫传》,记述后唐清泰初年,刘昫加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与李愚不睦,动至忿争,均被罢去相位等事。

卷六七《卢导传》,记述后唐潞王拥大军入京,唐闵帝出奔卫州,宰相冯道、李愚集百官于天宫寺,冯道命中书舍人卢导起草劝进表,卢导拒绝,受到李愚赞成等事。

卷一二六《冯道传》,记述冯道以儒家经典舛缪甚多,与李愚委任学官田敏等,取西京郑覃所刊石经,雕为印版,流布天下,嘉惠后学等事。

2.《新五代史》

卷六后唐《明宗本纪》,记述李愚由太常卿转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事。

卷七后唐《废帝本纪》,记述李愚、刘昫被罢官等事。

卷一四后《唐庄宗五子传》,记述后唐伐蜀,以李继岌为西南行营都统,郭崇韬为都招讨使,工部尚书任圜、翰林学士李愚皆参军事等事。

卷五四《李愚传》,记述李愚年轻时好学,谨重寡言,后唐时,曾任安陵主簿。宦官刘季述囚禁昭宗,李愚建言韩建救驾,未被采纳。后举进士,出任河南府参军。后梁末帝时,得李延光推荐,拜左拾遗、崇政院直学士。

卷五五《刘昫传》,记述李愚代冯道为宰相,与另一宰相刘昫不睦,互相诋诟,并遭罢官等事。

孟简(?—823),字几道,唐平昌(今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人。

1.《旧唐书》

卷一五《宪宗本纪》,记述孟简任谏议大夫,受诏与给事中刘伯刍、工部侍郎归登、右补阙萧俛等,于丰泉寺翻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后累迁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等事。

卷一六《穆宗本纪》,记述孟简被贬为吉州员外司马等事。

卷一四九《归登传》,记述归登迁工部侍郎,与孟简、刘伯刍、萧俛受诏同翻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事。

卷一五四《吕元膺传》,记述唐镇州王承宗叛乱,宪宗将以吐突承璀为招讨处置使,吕元膺与给事中穆质、孟简等人谏止等事。

卷一六三《孟简传》,记述孟简工诗有名,登进士第,累官至仓部员外郎。王叔文主政,孟简为子司,多不附之。再迁司封郎中、谏议大夫,知匦事。曾受诏与给事中刘伯刍、工部侍郎归登、右补阙萧俛等,于醴泉佛寺翻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事。

2.《新唐书》

卷四一《地理志》,记述孟简任常州刺史时,主持开凿孟渎、秦伯渎以溉农田;任越州观察使时,主持开凿新河、运道塘等事。

卷一六〇《孟简传》,记述孟简举进士,累迁仓部员外郎。王叔文主政户部,孟简不肯依附。元和年间,孟简拜谏议大夫,知匦事。朝拟以吐突承璀为招讨使,孟简等人固谏不可。孟简出为常州刺史,疏导孟渎,溉田凡四千顷。以功迁为给事中、浙东观察使,后受诏回朝为工部、户部侍郎,加御史中丞。孟简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为政严苛,交接宦官,擅杀属下,被贬为太子宾客,再贬吉州司马,以遇赦令,进睦州刺史。工诗词,尚节义,晚年佞佛过甚,为时所讥等事。

卷二〇七《吐突承璀传》,记述王承宗叛乱,唐宪宗诏命吐突承璀为行营招讨处置使,孟简等人固谏不可等事。

3.明嘉靖《德州志》

卷三《人物志》,记述孟简能诗,尚节义。举进士,累官至谏议大夫、常州刺史,再迁户部侍郎,加御史中丞等事。

4.明天启《德州志》

卷九《人物志》,记述孟简工诗,尚节义,举进士,历官谏议大夫、常州刺史,治导孟渎,可溉田四千顷。后迁户部侍郎,加御史中丞,曾代崔群为相,以遭御史弹劾,贬为吉州司马,后复为常州刺史等事。

5.清康熙《德州志》

卷八《人物志》,记述孟简工词,尚节义,举进士,累官至仓部员外郎,以拒绝阿附王叔文,被排挤。元和年间,孟简官拜谏议大夫,知匦事,曾力阻宪宗恢复韩太、韩晔刺史之职,谏止任命吐突承瓘为招讨使。孟简出为常州刺史,治导孟渎,可溉田四千顷。后历任给事中、工部侍郎、山南道节度使、太子宾客等职等事。

6.清光绪《德平县志》

卷七《人物志上》,记述孟简尚气节,考中宏词科进士,任官仓部员外郎,以不附王叔文,被徙他官。唐元和年间,拜谏议大夫,刚直敢言,出为常州刺史,疏通孟渎,溉田四千顷。迁进户部侍郎,加御史中丞,代崔群为相。后被劾,贬为吉州司马,复为常州刺史等事。

7.《唐会要》

卷七七《贡举下》,记述唐元和四年(809年),孟简任司封郎中,受命出使山南东道荆南湖南,并赐绯袍银鱼等事。

卷七八《诸使中》,记述孟简任山南东道观察使,举荐均州郧乡县镇遏兵马使赵洁充郧乡县令,因不合条章,被罚一月俸料等事。

卷八八《盐铁》,记述孟简任户部侍郎,疏奏天下州府常平义仓等岗斛,请准旧例,减估出粜,以利百姓,获得批准等事。

卷八九《疏凿利人》,记述唐元和八年(813年),孟简任常州刺史,主持开漕古孟渎,长四十里,得沃壤四千余顷等事。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德州市临邑县)。

1.《新唐书》

卷六〇《艺文志》,记述孟郊有《诗集》十卷。卷一七六《韩愈传》,记述孟郊少隐嵩山,性格耿介寡合;其为诗有理致,为韩愈所称,二人结为忘年之交。孟郊年五十中进士,出任溧阳县尉,寄情山水而疏于政务。郑余庆为东都留守,署其为水陆转运判官;及镇兴元,又奏其为参谋等事。

2.《唐摭言》

卷六,记述李翱向徐州节度使张建封举荐孟郊,称孟郊为贞洁之士,家贫如洗,而善为五言诗,深得李观、韩愈赏识等事。

卷一〇,记述孟郊工古风,诗名播天下,与李观、韩愈友善。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考中进士,出任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僚等事。

3.《旧唐书》

卷一六〇《孟郊传》,记述孟郊少隐于嵩山,称处士。后得李翱荐举,被河南留守郑余庆征为宾佐。孟郊性格孤僻寡合,独与韩愈相善,结为忘年之交。郑余庆镇守兴元,奏孟郊为从事;孟郊于赴任途中病逝,郑余庆给钱数万送葬等事。

4.《唐才子传》

卷四《刘言史传》,记述刘言史少尚气节,其诗美丽恢赡,罕有其匹,与李贺、孟郊同时为友等事。

卷五《孟郊传》,记述孟郊初隐居嵩山,自称处士,性耿介寡合,与韩愈结为忘年交,互相唱和。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考中进士,时年50,调任溧阳县尉,命酒挥琴,赋诗终日而政务多废,后辞官家居。后得李翱推荐,出任兴元节度使郑余庆幕僚。孟郊拙于生计,一贫如洗;平生工诗,深得韩愈赞赏,有《咸池集》十卷行于世等事。

卷五《朱昼传》,记述广陵人朱昼慕孟郊之名,为诗风格相似,曾不远千里往访孟郊等事。

孟诜(621—713),唐汝州梁(今河南汝州市)人,寄籍平昌(今德州市临邑县)。

清光绪《德平县志》

卷七《人物志上》,记述孟诜于唐高宗朝考中进士,授长乐尉,历任凤阁舍人、台州司马、春官侍郎、同州刺史。后辞官居伊阳山治方药,曾对人说:养性者,善言不可离口,善药不可离手。著有《食料本草》等事。

孙伏伽(?—658),唐贝州武城(今德州市武城县)人。

1.《资治通鉴》

卷一八五《唐纪一》,记述孙伏伽任万年县法曹,疏请废止百戏散乐,慎选皇太子及诸王等左右群僚,远离声色游猎,深得唐高祖李渊赏识,迁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等事。

卷一八六《唐纪二》,记述唐高祖李渊考第群臣,李纲、孙伏伽位列第一。李渊置酒会,称自即位以来,虚心求谏,李纲能尽忠款,孙伏伽可谓诚直等事。

卷一八九《唐纪五》,记述唐平定天下后,高祖颁布大赦令,后又欲惩治王世充、窦建德部下,孙伏伽疏谏而止等事。

卷一九二《唐纪八》,记述孙伏伽任大理少卿,殿中侍御史崔仁师负责审讯青州谋反案件,孙伏伽担心会有反复。唐太宗李世民好骑射,孙伏伽谏当自尊,以社稷百姓为重等事。

卷一九五《唐纪一一》,记述唐太宗李世民欲杀元律师,孙伏伽以为法不当死,太宗赐以兰陵公主园,值百万,以鼓励臣下直言敢谏。孙伏伽与张玄素曾在隋任职令史,孙伏伽于往事毫不隐讳,而张玄素则耻于提及等事。

卷一九八《唐纪一四》,记述孙伏伽任职大理卿巡察四方,刺史、县令以下多遭贬黜等事。

2.《旧唐书》

卷三《太宗本纪》,记述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孙伏伽任大理卿,受诏与黄门侍郎褚遂良等巡察四方,黜陟官吏等事。

卷七五《孙伏伽传》,记述孙伏伽隋末任大理寺史、万年县法曹。唐武德元年(618年),孙伏伽上疏请开直言之路,废止百戏散乐,慎选皇太子及诸王等左右群僚,出任治书侍御史。唐平定天下后,高祖颁布大赦令,后又欲惩治王世充、窦建德部下,孙伏伽以“王言无戏,自古格言”而谏止。贞观元年(627年),孙伏伽转任大理少卿,谏太宗以天下为重,勿走马射帖以娱近臣。后历任刑部郎中、民部侍郎、大理卿、陕州刺史等职。

卷七六《太宗诸子传》,记述太宗长子恒山王李承乾谋反被囚,孙伏伽时任大理卿,受命与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等审问,承乾被废为庶人,远徙黔州等事。

卷一九九《高丽传》,记述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宗命江南造大船,遣陕州刺史孙伏伽招募勇敢之士,欲大举讨伐高丽。未及施行,而太宗去世等事。

3.《新唐书》

卷八〇《太宗子传》,记述太宗长子恒山王李承乾谋反被囚,孙伏伽时任大理卿,受命与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等审问,承乾被废为庶人,远徙黔州等事。

卷九七《魏征传》,记述唐太宗初即位,处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唐太宗赐孙伏伽以兰陵公主园,值百万,以示褒奖。

卷一〇三《孙伏伽传》,记述孙伏伽初仕隋,以小吏累劳补万年县法曹。唐高祖武德初年,孙伏伽上疏请开直言之路,废止百戏散乐,慎选皇太子及诸王等左右群僚,深得高祖李渊赏识,出任治书侍御史。唐高祖平定洛阳后,大赦天下,后又欲惩治王世充、窦建德部下,孙伏伽谏止。唐太宗即位,孙伏伽受封乐安县男,迁大理少卿,后历任刑部郎中、民部侍郎、大理卿、陕州刺史等职。

卷二二〇《东夷传》,记述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宗决意讨伐高丽,诏陕州刺史孙伏伽、莱州刺史李道裕储粮械于三山浦、乌胡岛,越州都督造大船以待。未及施行,而太宗去世等事。

4.《通典》

卷一六七《刑法五》,记述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尚书右丞韦悰以官木价贵、民木价贱,疏请治司农之罪,孙伏伽时任大理卿,上疏分析事由,认为司农无罪等事。

卷一六九《刑法五》,记述唐武德四年(621年),高祖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后,大赦天下,后又欲惩治流放王世充、窦建德部下。孙伏伽时任治书侍御史,疏奏谏止等事。

5.《大唐新语》

卷二《规谏》,记述武德初年,孙伏伽任万年县法曹,上表谏三事:其一,天子搜狩须顺四时,受献鹞鶵乃前朝之弊风,受献琵琶、弓箭乃助长献媚之风;其二,以为百戏散乐乃淫风,不可不改;其三,建言纳选贤才,以为太子诸王左右僚友。唐高祖十分赞赏,拜孙伏伽为侍书御史,赐帛百匹等事。

卷七《识量》,记述孙伏伽上书论事,由万年县法曹擢侍书御史,孙伏伽事先已知但神情泰然、了无喜色,时人比之为顾雍。孙伏伽与张玄素隋末俱为尚书令史,入唐为官后,唐太宗尝问张玄素,张玄素据实回答而神情沮丧,孙伏伽则毫不避讳,众咸推其弘量等事。

卷九《谀佞》,记述尚书右丞韦悰以官木价贵、民木价贱,疏请治司农之罪,孙伏伽时任大理卿,上疏分析事由,认为司农无罪等事。

6.《唐会要》

卷四《储君》,记述孙伏伽任万年县法曹,上疏唐高祖,认为性相近而习相远,皇太子及诸王等左右群僚,不可不慎重选择,建议选贤才以为皇太子僚友等事。

卷二八《搜狩》,记述唐武德元年(618年),孙伏伽任万年县法曹,疏谏唐高祖勿以唐得天下之易而不知隋失天下之不难,虽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但不可恣情妄为,凡有搜狩,必须顺应四时,不得非时妄动等事。

卷三四《论乐》,记述唐武德元年(618年),孙伏伽任万年县法曹,疏谏唐高祖当此天下初定,百废待兴之时,应废止百戏散乐等事。

卷四十《论赦宥》,记述唐武德四年(621年),王世充窦建德平定后,高祖大赦天下,后又欲流放王世充、窦建德部下。孙伏伽时任治书侍御史,疏奏谏止。贞观十四年(640年),尚书左丞韦悰以官木价贵、民木价贱,疏请治司农之罪,孙伏伽时任大理卿,上疏分析事由,认为司农无罪等事。

卷五八《户部尚书》,记述唐武德九年(626年),民部尚书裴矩奏请赏遭突厥劫掠民户每户绢一匹,李世民以为不妥。孙伏伽时任治书侍御史,疏论裴矩沽名钓誉,应予治罪等事。

卷八一《考上》,记述唐武德二年(619年),高祖亲自考较群臣,以李纲、孙伏伽上疏请废止百戏散乐、择正人为太子诸王师友,言辞激切,深得赏识,故特别提升其考第为上第,以示表彰等事。

7.《文献通考》

卷三五《选举考八》,记述唐太宗在朝堂追问张元素、孙伏伽曾在隋任何职,张元素出朝后面如死灰,神情沮丧;而孙伏伽则自陈往事,一无所隐等事。

卷三九《选举考十二》,记述唐武德二年(619年),高祖亲阅群臣考绩,以李纲、孙伏伽为上第等事。

卷六一《职官考十五》,记述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孙伏伽任大理卿,受诏命以六条巡察四方,黜陟官吏等事。

卷一四七《乐考二十》,记述唐高祖即位,孙伏伽疏言百戏散乐非功成之乐,请并废之等事。

卷一七二《刑考十一》,记述唐高祖即位,大赦天下,而流放王世充、窦建德部下仍有被发配远方者。孙伏伽时任治书侍御史,疏请一并赦免,获得认可等事。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曾任平原郡(今德州市城区)太守。

1.《旧唐书》

卷九《玄宗本纪》,记述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坚守城池、抗击安禄山叛军有大功,被加封为户部侍郎;再转为河北采访使;败叛将袁知泰于堂邑(属今山东聊城)等事。

卷一〇《肃宗本纪》,记述平原太守颜真卿以食尽援绝,弃城渡河,河北郡县尽陷于贼;颜真卿由饶州刺史转任升州刺史,充浙江西道节度使等事。

卷一一《代宗本纪》,记述颜真卿由尚书右丞升为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朔方宣慰使;以拒绝党附宰相元载,被构陷贬为峡州员外别驾;及元载被诛,方由湖州刺史复为刑部尚书;于刑部尚书任上,著成《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上奏朝廷等事。

卷一二《德宗本纪》,记述颜真卿历任太子少师、太师,受命赴叛军李希烈部宣慰,遇害后追赠司徒,谥曰文忠等事。

卷一一一《房琯传》,记述颜真卿弹劾房琯同党谏议大夫李何忌不孝,李何忌被贬为西平郡司马等事。

卷一二一《仆固怀恩传》,记述仆固怀恩反叛,朝命颜真卿为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前往宣慰。颜真卿分析利弊,以仆固怀恩原系郭子仪旧部,由郭子仪前往宣慰更为适宜等事。

卷一二三《刘晏传》,记述颜真卿得刘晏举荐,由利州刺史专任户部侍郎等事。

卷一二八《颜真卿传》,记述颜真卿少勤学业,工辞藻,擅书法。玄宗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朝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以政绩卓著,迁殿中侍御史等职,后以拒绝党附杨国忠,出为平原太守。时安禄山阴谋反叛,颜真卿托词霖雨,修缮城池,招募壮丁,储备粮草,预作准备;而表面却大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以麻痹安禄山。安禄山反叛后,黄河以北郡县先后陷于叛军之手,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今山东陵县),与从父兄常山太守杲卿杀安禄山部将段子光等,被河北十七郡推为主帅,拥兵二十余万,横绝燕、赵,诏加为户部侍郎。肃宗即位,颜真卿受命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北采访招讨使,因史思明叛军大军压境,河北诸郡相继陷落,不得已弃郡渡河赴凤翔,授宪部尚书,寻加御史大夫;任内弹奏不法官吏,多所建言,被奸臣忌恨,出为同州刺史,转蒲州刺史、饶州刺史、升州刺史、浙江西道节度使等;及回朝为刑部尚书,又以率百僚上表向玄宗问安得罪权臣李辅国,再贬蓬州长史。代宗即位,颜真卿拜尚书左丞,封鲁郡公。时宰相元载引用私党,惧朝臣论奏其短,议请百官凡欲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上闻,颜真卿上疏予以驳斥。元载伏诛,颜真卿拜刑部尚书。德宗即位,颜真卿改任太子少傅、太子太师,以遭权臣卢杞忌恨,受命前往诏谕叛将李希烈,终以拒绝威胁利诱,被叛军缢杀等事。

卷一四五《李希烈传》,记述颜真卿受命前往诏谕叛将李希烈,李希烈令部将谩骂、指斥朝廷等事。

卷一四九《张荐传》,记述张荐少精史传,聪警绝伦,颜真卿见而叹赏之等事。

卷一五五《穆宁传》,记述穆宁清慎刚正,曾佐采访使巡按平原,与太守颜真卿密揣安禄山日后必叛。至安禄山反叛,颜真卿首举义旗,穆宁起兵响应,颜真卿奏署穆宁为大理评事、河北采访支使。后穆宁以长子托付母弟,亲往平原辅佐颜真卿。以未采纳穆宁建议,加之力量悬殊,颜真卿后被迫弃郡渡河等事。

卷一八七《颜杲卿、赵晔传》,记述颜杲卿摄常山太守,安禄山反叛攻陷洛阳,平原太守颜真卿遣使约颜杲卿同起义兵,成掎角之势,断贼归路。至德二年(757年),颜真卿任蒲州刺史,命颜杲卿之子颜泉明于河北求访遇害家人及部将遗属,得三百余人,出己资供养之等事。赵晔少与殷寅、颜真卿、柳芳、陆据、萧颖士、李华、邵轸等志同友善,性孝悌,敦重交友,虽经艰危,不改节操,时称“殷、颜、柳、陆、萧、李、邵、赵”等事。

2.《新唐书》

卷五《睿宗、玄宗本纪》,记述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与饶阳郡太守卢全诚、司马李正等讨伐安禄山,克魏郡,败安禄山部将袁知泰于堂邑(属今山东聊城)等事。卷七《德宗本纪》,记述颜真卿任宣慰使,被叛将李希烈杀害等事。

卷五七、五八、六〇《艺文志》,记述颜真卿著有《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礼乐集》十卷、《吴兴集》十卷等事。

卷一二二《韦安石传》,记述颜真卿受命与御史大夫韦陟审查杜甫、肃宗认为韦陟失职而转以颜真卿任御史大夫等事。

卷一三四《杨慎矜传》,记述杨慎矜被奸臣构陷,颜真卿参与审理等事。

卷一三五《封常清传》,记述安禄山反叛,平原太守颜真卿派部将入奏朝廷,坚守城池,并将朝廷悬赏安禄山檄文传送河北诸郡等事。

卷一三九《房琯传》,记述颜真卿弹劾房琯同党谏议大夫李何忌不孝,李何忌被贬为西平郡司马等事。

卷一四九《刘晏传》,记述刘晏改任国子祭酒,而以户部侍郎职务让与颜真卿等事。

卷一五一《刘全谅传》,记述刘全谅之父刘客奴为柳城郡太守,遣使由海道至平原,联络平原太守颜真卿夹击安禄山叛军,颜真卿遂以子为质并送赀粮,请刘客奴出师等事。

卷一五三《颜真卿传》,记述颜真卿博学工辞章,事亲孝。玄宗开元年间,颜真卿考中进士,历任醴泉尉、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以遭杨国忠忌恨,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反叛后,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今德州市陵城区),斩杀安禄山使者段子光,与从父兄常山太守杲卿等联兵抵抗,被河北十七郡推为主帅,拥兵二十余万。肃宗即位,颜真卿受命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北采访招讨使,因史思明叛军大军压境,河北诸郡相继陷落,不得已弃郡渡河赴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任内弹奏崔漪、李何忌、不法官吏,多所建言,被奸臣忌恨,出为冯翊太守,转蒲州刺史、饶州刺史、升州刺史。代宗即位,颜真卿拜尚书左丞,封鲁郡公。元载伏诛,颜真卿拜刑部、吏部尚书。德宗即位,颜真卿改任太子少师、太子太师,被叛军缢杀等事。

卷一六一《张荐传》,记述张荐敏锐有文辞,为颜真卿所叹赏。及颜真卿为李希烈所拘,颜真卿遣兄子岘及家仆往京师奏事,皆被留置内客省,不得出。张荐上疏请以希烈之母、希烈妻祖母、希烈妻妹三人换回颜真卿,并请允颜真卿之子頵往见被留亲属,惜疏奏被奸臣卢杞扣押。

卷一六三《穆宁传》,记述穆宁刚正不阿,以气节自任,曾与平原太守颜真卿密揣安禄山日后必叛。至安禄山反叛,颜真卿举义旗,穆宁起兵响应,颜真卿奏署穆宁为河北采访支使。穆宁以子托付母弟,亲往平原辅佐颜真卿。后叛军攻平原,穆宁劝固守城池,颜真卿不从,夜亡过河等事。

卷一九四《卓行传》,记述安禄山叛乱,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应李崿请求出兵清河等事。

卷二〇二《文艺传》,记述萧颖士乐闻人善,以推引后进为己任,与殷寅、颜真卿、柳芳、陆据、李华、邵轸、赵晔等友善,时人称“殷、颜、柳、陆,李、萧、邵、赵”等事。

卷二二三《奸臣传》,记述李希烈反叛,奸臣卢杞素恶颜真卿挺正敢言,命颜真卿前往宣慰,终遇害等事。

卷二二四《叛臣传》,记述仆固怀恩反叛,朝命颜真卿前往宣慰。颜真卿分析利弊,奏以仆固怀恩原系郭子仪旧部,由郭子仪前往宣慰更为适宜等事。

卷二二五《逆臣传》,记述安禄山派部将史思明略定河北,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兵六千助防清河,为史思明击败。叛将尹子奇围河间,颜真卿遣部将和琳率兵往救,失利。叛军攻平原,颜真卿弃郡出走。李希烈反叛,德宗诏太子太师颜真卿前往诏谕,终遇害等事。

3.《宋史》

卷二〇二、二〇三、二〇四、二〇八《艺文志》,记述颜真卿著有《笔法》一卷、《历古创置仪》五卷,收录《颜真卿行状》一卷、《颜真卿集》十五卷等事。

4.《资治通鉴》

卷二一七《唐纪三三》,记述颜真卿任平原太守,预知安禄山将反,借口霖雨不止,修缮城池,招募壮丁,储备粮草,而安禄山以为其一介书生,不足为虑。及安禄山反,颜真卿遣平原司兵李平间道奏报朝廷,同时派亲客传檄河北诸郡,共同起兵抵抗。贾载、穆宁、张澹、卢全诚、李奂、李随等共推颜真卿为盟主,抵抗安禄山。颜真卿派卢逖潜告常山太守颜杲卿,欲连兵断安禄山归路,迟缓叛军西进长安。颜真卿受命为户部侍郎,兼本郡防御使、河北采访使,联合清河、博平二郡兵马,于堂邑大败叛将袁知泰,夺取魏郡。颜真卿迎北海太守贺兰进明兵马至平原,携手抗击安禄山。平卢守将刘客奴、董秦及安东守将王玄志同谋讨诛叛将吕知诲,遣使逾海与颜真卿联合,表示愿攻取范阳,颜真卿遣贾载带军粮及军衣资助,并派独子颜颇前往为人质,以示诚意等事。

卷二一八《唐纪三四》,记述唐肃宗即位于灵武,颜真卿受唐肃宗诏命,为河北招讨、采访、处置使,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并将诏书颁下河北诸郡,又遣人颁于河南、江、淮,诸道始知肃宗已即位于灵武,民心大振等事。叛将史思明连陷河间、景城、乐安,颜真卿自知力不敌,弃平原渡河南撤,平原、清河、博平相继陷落。颜真卿至凤翔,受命为宪部尚书、御史大夫。颜真卿任蒲州刺史,派颜杲卿之子泉明访求颜杲卿及部将亲属,计五十余家三百余口,予以资助等事。

卷二二一《唐纪三七》,记述颜真卿任刑部尚书,率百官上表向玄宗问安,得罪权臣李辅国,被贬蓬州长史等事。

卷二二三《唐纪三九》,记述颜真卿任左丞,面斥宰相元载而遭忌恨。记述仆固怀恩反叛,朝命颜真卿为刑部尚书前往诏谕。颜真卿分析利弊,以仆固怀恩所部原系郭子仪旧部,由郭子仪前往诏谕,可不战而服等事。

卷二二四《唐纪四十》,记述宰相元载引用私党,惧朝臣论奏其短,议请百官凡欲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上奏皇帝,颜真卿上疏予以驳斥。元载闻而恨之,奏颜真卿诽谤朝政,颜真卿被贬为峡州别驾等事。

卷二二五《唐纪四一》,记述颜真卿任湖州刺史,以得杨绾、常衮举荐,奉召回朝为刑部尚书。颜真卿任吏部尚书,疏请整顿谥法等事。

卷二二七《唐纪四三》,记述颜真卿任太子太师,宰相卢杞恶其正直,欲乘机逐之出朝等事。

卷二二八《唐纪四四》,记述颜真卿以遭权臣卢杞忌恨,受命前往诏谕叛将李希烈,拒绝威胁利诱,被李希烈扣押等事。

卷二二九《唐纪四五》,记述李希烈谋称帝,遣人向颜真卿请教仪礼,遭颜真卿斥责;李希烈以令颜真卿自焚相胁迫,颜真卿终不为所屈等事。

卷二三一《唐纪四七》,记述始终颜真卿威武不屈,终遭李希烈缢杀,朝命追赠司徒,谥曰文忠等事。

5.《唐会要》

卷二《帝号下》,记述唐大历十四年(779年),颜真卿任礼仪使、吏部尚书,疏奏自高祖至肃宗,庙号、尊号文字繁多,请自高祖以下皇帝谥号,悉取初谥为定,由尚书省议定奏准。诏令尚书省议之,以遭兵部侍郎袁请反对而作罢等事。

6.《唐语林》

卷五,记述唐代宗自陕府还京,颜真卿时任尚书左丞,请代宗先谒五陵、孔庙,而后还宫。宰相元载认为不合时宜,遭颜真卿当面斥责,元载由此怀恨在心等事。

7.《太平广记》

卷二七《玄真子》,记述会稽山阴人张志和号玄真子,博学能文,饮酒三斗不醉,守真养气,卧雪不寒,入水不濡,与颜真卿友善。颜真卿任职湖州刺史,与门客会饮,为《渔父词》二十五首,张志和受命丹青剪素,写景天词,须臾而就,花木禽鱼,山水景象,奇绝踪迹,美轮美奂,颜真卿等叹服不已。颜真卿东游平望驿,张志和酒酣,铺席于水上独坐,饮酌笑咏,来去自如,颜真卿等莫不惊异等事。

卷一六七《穆宁》,记述颜真卿为河北道支使,穆宁辞母往平原,帮助颜真卿抵御叛军等事。

卷一七二《颜真卿》,记述颜真卿任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覆屯交兵使,五原有冤狱,久不判决。颜真卿到任后,立即明辨判决,时天久旱,及冤狱判决乃雨,郡人呼为“御史雨”。

卷四九五《杨志坚》,记述颜真卿为抚州刺史,邑人杨志坚者嗜学而居贫,其妻索书求离。颜真卿以其伤败风教,判笞其妻二十,听其改嫁;饷杨志坚粟帛,纳其随军,众人悦服,此后江表妇人无敢弃其夫等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