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韶,北魏清河郡东武城(今德州市武城县)人。
1.《魏书》
卷四三《房法寿传》,记述崔光韶好评鉴人物,常称房景伯有士大夫之风等事。
卷六六《崔亮传》,记述崔光韶事亲至孝,吏部尚书李冲举荐为官,先让与胞弟崔光伯,再让与从叔崔和。孝明帝时,崔光韶任济州辅国府司马,深得刺史高植信任。迁青州平东府长史,知州事,清直明断,颇得民心。河间邢杲率河北流民攻逼州郡,刺史元俊引崔光韶为长史,临机处分,有功,朝廷发使慰劳。北海王元颢得南朝梁军之助,称帝洛阳,派使拉拢广陵王元欣,崔光韶力排众议,拒绝依附。崔光韶任廷尉卿,秘书监祖莹以赃罪被劾,太尉元徽、尚书令元彧、吏部尚书李神俊、侍中李彧等皆为祖莹求情,崔光韶坚持依法惩治。侯渊夜袭青州,劫持崔光韶,崔光韶拒绝为之谋划。崔光韶家足于财,而性俭吝,世人讥之等事。
卷七二《贾思伯传》,记述贾思同任职别驾,治中崔光韶耻居其下,遂辞职而去等事。
卷八〇《侯渊传》,记述侯渊夜袭青州,劫持崔光韶,攻掠郡县等事。
2.《北史》
卷三三《李浑传》,记述崔光韶为青州长史,河间人邢杲率河北流民攻东阳,崔光韶助刺史元俊歃血为盟,稳定人心等事。
卷三九《房法寿传》,记述房景伯涉猎经史,品德高尚。时崔光韶为廷尉卿,好评鉴人物,无所推尚,每云景伯有士大夫之行等事。
卷四四《崔亮传》,记述崔光韶事亲至孝,吏部尚书李冲举荐为官,先让与胞弟崔光伯,再让与从叔崔和等事。
卷四七《贾思伯传》,记述贾思同任职别驾,治中崔光韶耻居其下,遂辞职而去等事。
卷四九《侯深传》,记述侯渊夜袭青州,劫持崔光韶,攻掠郡县等事。
3.《资治通鉴》
卷一五三《梁纪九》,记述北魏北海王元颢得南朝梁军之助,称帝洛阳,派使拉拢北魏广陵王元欣,元欣欲依附。崔光韶分析利弊,元欣斩杀来使。
崔浩(?—450),字伯渊,北魏清河郡东武城(今德州市武城县)人。
1.《魏书》
卷四《世祖纪》,记述崔浩由特进左光禄大夫加封司徒;受命改定律令;与侍中穆寿、张黎、古弼共同辅佐太子以决庶政;终以国史之狱被诛等事。
卷二五《长孙嵩 长孙道生传》,记述拓跋焘即位后,就先灭夏还是先伐柔然征求众臣意见,崔浩分析形势,力主先灭夏。拓跋焘命歌工历颂群臣,称“智如崔浩,廉如道生”等事。
卷二八《刘洁传》,记述拓跋焘欲伐柔然,崔浩赞成,而尚书令刘洁先是竭力反对,继而矫诏更期,致功败垂成。刘洁以军行无功,奏归罪于崔浩,崔浩则揭刘洁矫诏,刘洁终被治罪等事。
卷三五《崔浩传》,记述崔浩少年时代博学多才,任北魏直郎、著作郎。魏道武帝晚年性多猜忌,喜怒无常,众臣多敬而远之,独崔浩恭勤不怠。明元帝时,崔浩官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为帝讲授经书,占卜吉凶,筹划军国大政,颇受重用。神瑞二年(415年),都城粮荒,太史令王亮、苏坦等建议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崔浩分析利弊,建议迁穷户到山东就食以渡难关,反对迁都。泰常元年(416年),东晋太尉刘裕北伐后秦,欲假道于魏,帝不听崔浩建议,派兵阻击,导致大败。泰常二年(417年),东晋齐郡太守王懿来降,建议出兵断绝刘裕归路,崔浩分析利弊,建议隔岸观火。泰常七年(422年),建议立皇长子拓跋焘为太子,以国副主身份临朝处理军国大政,司徒长孙嵩、山阳公奚斤、北新公安同为左辅,崔浩、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丘堆为右弼,一同辅佐。魏太武帝即位后,崔浩虽受排挤,但因长于谋略,仍官拜太常卿,进爵东郡公,佐帝剿灭夏国赫连昌;受命与黄辅叙成《国书》三十卷;力主出其不意征伐柔然,柔然遭受重挫,被迫和亲,加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佐帝剿灭夏国残部赫连定,迁司徒;力排众议,佐帝剿灭北凉,北方基本统一;佐帝剿灭薛永宗、盖吴,建议迁徙豪强大家充实西部边境;受命监秘书事,与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续修国史完毕,继请立石铭,刊载《国书》,并勒所注《五经》,以遭鲜卑贵族诋毁,清河崔氏及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尽被夷族。崔浩擅长书法,所书盖以百数,为世所宝等事。
卷三六《李顺传》,记述崔浩与李顺虽为姻亲而关系不睦,魏太武帝征夏国赫连昌,欲以李顺为前军将军,崔浩以其“果于去就”而谏止。北凉国主蒙逊以河西内附,李顺以太常身份前往招抚,策拜蒙逊为太傅、凉王,此后又数次出使,深得魏太武帝宠信,而为崔浩所嫉。牧犍即北凉国主位后,魏太武帝欲出兵灭之,李顺以受北凉贿赂而数次阻挠,崔浩予以揭发,李顺被斩杀等事。
卷三八《王慧龙传》,记述崔浩之弟崔恬嫁女于王慧龙,崔浩多次向朝中鲜卑贵族赞其俊美,司徒长孙嵩向魏太武帝告状,认为王慧龙系南方归降之人,崔浩叹服南人,是有意讽刺鲜卑人,帝怒而责浩,崔浩脱帽叩头自责等事。
卷四三《毛修之传》,记述崔浩与魏抚军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毛修之讨论陈寿在《三国志》中何以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等事。
卷四四《伊馛传》,记述魏太武帝欲伐北凉遭群臣反对,独崔浩劝帝决行,而振威将军伊馛亦赞同崔浩建议。凉州既克,魏太武帝赞伊馛虽武将而富智计,可致位公辅,崔浩深表赞同等事。
卷四五《杜铨传》,记述魏太武帝欲迁葬外祖,崔浩荐杜铨为宗正迎柩葬邺(今河北临漳)等事。
卷四六《李欣传》,记述魏太武帝诏崔浩选中书学生器业优者为助教,崔浩荐卢度世、李敷等三人,而不及帝素所赏识之李欣,因而遭质问等事。
卷四七《卢玄传》,记述司徒崔浩欲分明姓族,中书博士卢玄劝阻无果,崔浩终招杀身之祸等事。
卷四八《高允传》,记述司徒崔浩修成魏历,高允纠其纰缪,崔浩始不以为然终则认同。拓跋晃监国时,崔浩恃宠一次举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人士数十人为郡守,虽遭拓跋晃反对而仍固执己见。崔浩以撰修国史获罪,高允多方为之开脱求情等事。
卷五二《赵逸 张湛 段承根阴仲达传》,记述魏太武帝灭夏国,欲杀夏国著作郎赵逸,崔浩谏止,赵逸得拜魏中书侍郎。张湛好学善文,曾助崔浩注释《易》经,张湛家贫崔浩常予以接济,张湛赠崔浩诗颂,崔浩常报答,及崔浩被诛,张湛惧而悉烧之。段承根好学机辩有文思而性行疏薄,崔浩荐为著作郎。阴仲达以文学知名,崔浩荐为秘书著作郎等事。
卷五四《高闾传》,记述高闾本名驴,博综经史,文才俊伟,下笔成章,司徒崔浩见而奇之,乃改为闾等事。
卷六四《郭祚传》,记述郭祚祖父郭逸之二女嫁于崔浩,郭逸官拜徐州刺史。至崔浩被诛,郭祚父郭洪之受牵连被斩,郭祚脱逃等事。
卷八四《儒林传》,记述魏宣威将军常爽教授门徒七百余人,立训严教,奖厉有方,得到司徒崔浩好评等事。
卷九〇《逸士传》,记述眭夸与司徒崔浩为莫逆之交而高尚不仕,崔浩奏征其为中郎,辞疾不赴;至不得已入京都与崔浩相见,惟饮酒谈叙平生,终坚决辞行归里。及崔浩被诛,眭夸素服吊唁,并作《朋友篇》寄托哀思等事。
卷九一《术艺传》,记述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年),京师饥荒,朝议将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太医令周澹与博士祭酒崔浩力谏不可,获得明元帝认同等事。
卷九五《铁弗刘虎传》,记述魏太武帝兵伐夏都统万城,崔浩计诱夏主赫连昌出城决战,魏军遇逆风,宦者赵倪劝帝撤兵,崔浩谏止,魏军全力反攻,终大获全胜等事。
卷一〇三《蠕蠕传》,记述魏太武帝欲兵伐柔然,术士张渊、徐辩及诸大臣皆反对,崔浩力排众议,力主出其不意征伐柔然,柔然终遭重挫,被迫和亲等事。
卷一〇四《自序》,记述崔浩受诏组织编纂北魏国史,初为编年体,后由李彪改为纪传体等事。
卷一〇五《天象志》,记述刘裕攻陷滑台(今河南滑县),崔浩欲勿战,明元帝诏司徒嵩率师迎战,终致失败等事。
卷一〇七《律历志》,记述司徒崔浩制订《五寅元历》,未及施行而被诛,历遂废等事。
卷一〇八《礼志》,记述崔浩奏免重复及小神之祭祀等事。
卷一一〇《礼志》,记述崔浩谏止以粮荒而迁都至邺城(今河北临漳县)等事。
卷一一四《释老志》,记述司徒崔浩博学多闻,常谓佛学虚诞,为害甚深,终促成魏太武帝下令禁佛等事。
2.《资治通鉴》
卷一一五《晋纪三七》,记述魏主拓跋珪晚年性多猜忌,喜怒无常,众臣人人自危,不敢亲近,唯著作郎崔浩恭勤不懈,有时终日不归等事。
卷一一六《晋纪三八》,记述魏博士祭酒崔浩为魏主拓跋嗣讲授《易》及《洪范》,拓跋嗣因问浩天文、术数。崔浩占决多验,深得宠信,凡军国大政皆参与商议等事。
卷一一七《晋纪三九》,记述北魏连年旱,民多饥死,太史令王亮、苏坦等建议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博士祭酒崔浩分析利弊,建议迁穷户到山东就食以渡难关,反对迁都等事。
卷一一八《晋纪四〇》,记述东晋太尉刘裕北伐后秦,欲假道于魏,魏主拓跋嗣不听崔浩建议,派兵阻击,导致大败等事。
卷一一九《宋纪一》,记述魏主拓跋珪接受白马公崔浩建议,立皇长子拓跋焘为太子,以国副主身份临朝处理军国大政;以司徒长孙嵩、山阳公奚斤、北新公安同为左辅,崔浩、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丘堆为右弼,一同辅佐。宋高祖刘裕去世,魏主拓跋嗣不听崔浩劝谏,乘机出兵南伐。拓跋焘即位之初,崔浩精通经学,熟悉典制,但以鄙视佛道,遭众臣诋毁排挤,被迫以公归第等事。
卷一二〇《宋纪二》,记述魏主拓跋焘即位后,就先灭夏还是先伐柔然征求众臣意见,崔浩分析形势,力主先灭夏。夏世祖赫连勃勃去世后,诸子争位,崔浩建议乘机伐夏。拓跋焘欲以中书博士李顺为伐夏先锋,崔浩以李顺虽“有筹略,然臣与之婚姻,深知其为人果于去就,不可专委”而谏止。拓跋焘率兵伐夏国,于夏都城统万城外遇逆风,宦者赵倪劝帝撤兵,崔浩谏止,魏军全力反攻,终大获全胜。拓跋焘俘获夏著作郎赵逸,以其为文对夏主颇多过誉之词,欲杀之,被崔浩谏止等事。
卷一二一《宋纪三》,记述魏主拓跋珪曾命尚书郎邓渊撰写北魏国史,未能完成,魏主拓跋焘更命崔浩与中书侍郎邓颖等续成北魏《国书》,共三十卷。拓跋焘欲兵伐柔然,太史令张渊、徐辩及诸大臣皆反对,崔浩力排众议,力主出其不意征伐柔然,柔然终遭重挫,被迫和亲;崔浩以筹划有功,加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备受宠信。拓跋焘欲兵伐南朝宋,崔浩谏止。拓跋焘接受崔浩建议,出兵剿灭夏国残部赫连定。河西王蒙逊遣尚书郎宗舒等入贡,拓跋焘执崔浩之手,向宗舒称颂崔浩才略盖世等事。
卷一二二《宋纪四》,记述魏主拓跋焘以左光禄大夫崔浩为司徒,征西大将军长孙道生为司空,并使歌工历颂群臣曰:“智如崔浩,廉若道生”等事。拓跋焘欲选使者出使河西,崔浩举荐尚书李顺。崔浩欲按照汉族传统思想来整理和规定氏族社会地位的高下,崔玄劝其三思,崔浩不从,因此得罪了众多鲜卑贵族。魏方士祁纤奏请改代为万年,以代尹为万年尹,代令为万年令;崔浩以“国家积德,当享年万亿,不待假名以为益”表示反对,得到拓跋焘认同等事。
卷一二三《宋纪五》,记述魏主拓跋焘欲出兵灭北凉,李顺以受北凉贿赂,与众臣竭力阻挠。崔浩予以揭发,力主出其不意攻灭北凉,振威将军伊馥亦赞同崔浩建议。拓跋焘命崔浩监秘书事,综理史职,崔浩举荐阴仲达、段承根为著作郎,同修国史;又考校汉代以来历法得失,编成《魏历》等事。
卷一二四《宋纪六》,记述北魏道士寇谦之奏建静轮宫,欲以上接天神。崔浩劝拓跋焘从之,劳民伤财,数年不成等事。魏太子拓跋晃总理朝政,司徒崔浩与侍中穆寿、张黎、古弼等受命辅佐。尚书令刘洁,久掌机要,恃宠专断;魏主拓跋焘欲伐柔然,崔浩赞成,刘洁先是竭力反对,继而矫诏更期,致功败垂成;刘洁上奏归罪于崔浩,崔浩则揭刘洁矫诏,刘洁终被治罪。北魏自入主中原以来,既用中原古礼,又崇信佛教,崔浩疏请废除重复祭祀。薛永宗、盖吴起兵反魏,崔浩佐拓跋焘剿灭。崔浩素不喜佛法,以为佛法虚诞,为世费害,宜悉除之。拓跋焘剿灭盖吴,于佛寺中发现兵器,疑佛教徒与盖吴勾结,崔浩因奏请拓跋焘悉诛天下佛教徒,毁灭佛经佛像,得到拓跋焘认可等事。
卷一二五《宋纪七》,记述北凉原国君沮渠牧犍被告发欲谋反,魏主拓跋焘遣崔浩就第赐牧犍死。崔浩自恃才略及得拓跋焘宠任,专制朝权,一次举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人士数十人为郡守,虽遭拓跋晃反对而仍固执己见。崔浩受命监秘书事,与高允等共撰北魏国史毕,又听从著作令史闵湛、郗标之言,刊刻所撰国史于石,以彰直笔;崔浩记述北魏先世,事皆翔实,鲜卑贵族以为暴扬国恶;拓跋焘大怒,诏诛崔浩,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尽被夷族等事。
3.《北齐书》
卷三七《魏收传》,记述崔浩受诏组织编纂北魏国史,初为编年体,后由李彪改为纪传体等事。
4.《北史》
卷二《魏本纪》,记述魏太武帝时,崔浩由左光禄大夫加封司徒;受命改定律令;与侍中穆寿、张黎、古弼共同辅佐太子以决庶政;终以国史之狱被诛等事。
卷二〇《穆崇传》,记述崔浩与侍中穆寿共同辅佐魏太武帝之太子,穆寿自恃权高位重,对崔浩多有不恭等事。
卷二一《崔浩传》,记述崔浩少年时代博学多才,北魏道武帝时,任通直郎、著作郎。明元帝时,崔浩官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为帝讲授经书,占卜吉凶,筹划军国大政,颇受重用。受命纂修国史,举荐贤才,制订宪章,卓有建树;著作令史闵湛、郗标素谄事崔浩,请立石铭载国书及崔浩所注《五经》,以遭鲜卑贵族诋毁,崔浩被下狱罪死,清河崔氏及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尽被夷族等。
卷二二《长孙嵩 长孙道生传》,记述魏太武帝即位后,就先灭夏还是先伐柔然征求众臣意见,长孙嵩主张先灭柔然,而崔浩则力主先灭夏;长孙道生为官清廉,魏太武帝曾命歌工历颂群臣,称“智如崔浩,廉如道生”等事。
卷二四《崔颐传》,记述北魏荥阳太守崔模笃信佛教,常遭崔浩讥讽等事。
卷二五《刘洁 伊翊传》,记述魏太武帝拓跋焘欲伐柔然,崔浩赞成,而尚书令刘洁先是竭力反对,继而矫诏更期,致功败垂成。刘洁以军行无功,奏归罪于崔浩,崔浩则揭刘洁矫诏,刘洁被治罪。魏太武帝欲伐北凉遭群臣反对,独崔浩劝世祖决行,而振威将军伊珝亦赞同崔浩建议,既克凉州,帝赞伊翊虽武将而富智计,可致位公辅,崔浩深表赞同等事。
卷二六《杜铨传》,记述魏太武帝欲迁葬外祖,崔浩荐杜铨为宗正,迎柩葬邺(今河北临漳)等事。
卷二七《李诉袁式毛修之传》,记述魏太武帝诏崔浩选中书学生器业优者为助教,崔浩荐卢度世、李敷等三人,而不及帝素所赏识之李诉,因而遭质问;袁式高节博学,崔浩制订朝仪典章,常登门请教;毛修之任北魏抚军大将军,涉猎书传,崔浩与之讨论陈寿在《三国志》中何以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见解独到,毛修之深表赞同等事。
卷三〇《卢玄传》,记述司徒崔浩欲分明姓族,提高汉族社会地位,中书博士卢玄以不合时宜劝阻无果,崔浩终招杀身之祸等事。
卷三一《高允传》,记述高允奉诏领著作郎,与司徒崔浩编修北魏国史。崔浩修成魏历,高允纠其纰缪,崔浩始不以为然终则认同。拓跋晃监国时,崔浩恃宠一次举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人士数十人为郡守,虽遭太子拓跋晃反对而仍固执己见,高允预言此必招嫉。著作令史闵湛、郗标性巧佞,奏以崔浩所注儒家经典颁行天下,以崔浩所撰国史刊刻于石,高允预言此举必招大祸;崔浩终以撰修国史获罪,高允多方为之开脱求情等事。
卷三三《李顺传》,记述崔浩与李顺虽为姻亲而关系不睦,魏太武帝征夏国赫连昌,欲以李顺为前军将军,崔浩以其“果于去就”而谏止。北凉国主蒙逊以河西内附,李顺以太常身份前往招抚,策拜蒙逊为太傅、凉王,此后又数次出使,深得魏太武帝宠信,而为崔浩所嫉。牧犍即北凉国主位后,魏太武帝欲出兵灭之,李顺以受北凉贿赂而数次阻挠,崔浩予以揭发,李顺被斩杀等事。
卷三四《高闾赵逸胡方回 张湛段承根传》,记述高闾本名驴,博综经史,文才俊伟,下笔成章,崔浩时任司徒,见而奇之,乃为之改名为闾。魏太武帝灭夏国,欲杀夏国著作郎赵逸,崔浩谏止,赵逸得拜魏中书侍郎。胡方回博学多才,清贫守道,参与改定律制,深得司徒崔浩敬重。张湛好学善文而家贫,常得崔浩接济,所赠崔浩诗颂多箴规之言,崔浩回复亦多推崇,及崔浩被诛,张湛惧而悉烧之。段承根好学机辩有文思而性行疏薄,崔浩荐为著作郎等事。
卷三五《王慧龙传》,记述崔浩之弟崔恬嫁女于王慧龙,崔浩多次向朝中鲜卑贵族赞其俊美,司徒长孙嵩向魏太武帝告状,认为王慧龙系南方归降之人,崔浩叹服南人,是有意讽刺鲜卑人,帝怒而责浩,崔浩脱帽叩头自责。崔浩力荐王慧龙任南蛮校尉、安南大将军左长史等事。
卷四〇《李彪传》,记述崔浩受诏组织编纂北魏国史,初为编年体,后由李彪改为纪传体等事。
卷四二《常爽传》,记述常爽笃志好学,博闻强识,教授门徒七百余人,立训严教,奖励有方,北魏尚书左仆射元赞、平原太守司马真安、著作郎程灵虬皆出其门下,因而得到司徒崔浩好评等事。
卷四三《郭祚传》,记述郭祚祖父郭逸之二女皆嫁于崔浩,郭逸官拜徐州刺史。至崔浩被诛,郭祚父郭洪之受牵连而被斩,郭祚脱逃等事。
卷五六《魏收传》,记述崔浩受诏组织编纂北魏国史,初为编年体,后由李彪改为纪传体等事。
卷八八《隐逸传》,记述眭夸与司徒崔浩为莫逆之交而高尚不仕,崔浩奏征其为中郎,辞疾不赴;至不得已入京都与崔浩相见,惟饮酒谈叙平生,终坚决辞行归里。及崔浩被诛,眭夸素服吊唁,并作《朋友篇》寄托哀思等事。
卷八九《艺术传》,记述魏太武帝欲伐柔然,魏太史令张深与崔浩当庭辩论等事。
卷九〇《艺术传》,记述明元帝因京师饥荒,议将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太医令周澹与博士祭酒崔浩力谏不可,获得明元帝认同等事。
卷九八《蠕蠕传》,记述魏太武帝欲兵伐柔然,术士张深、徐辩及诸大臣皆反对,崔浩力排众议,力主出其不意征伐柔然,柔然终遭重挫,被迫和亲等事。
5.《隋书》
卷三二《经籍志·经部》,记述崔浩著有《周易注》十卷、《急就章》二卷等事。
卷三四《经籍志·子部》,记述崔浩著有《历术》一卷等事。
卷三五《经籍志·集部》,记述崔浩著有《赋集》八十六卷等事。
6.《旧唐书》
卷四六《经籍志·经部》,记述崔浩著有《周易注》十卷、《汉纪音义》三卷等事。卷三四《经籍志·子部》,记述崔浩著有《历疏》一卷、《食经》九卷等事。
7.《新唐书》
卷四六《艺文志》,记述崔浩著有《爻义注》十卷等事。
崔宏(?—418),字玄伯,北魏清河郡东武城(今德州市武城县)人。
1.《魏书》
卷二《太祖纪》,记述北魏创制律令、朝仪、官制等,崔宏以吏部尚书身份汇总裁定等事。
卷三《太宗纪》、卷一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传》,记述崔宏与长孙嵩、嵇拔等录决囚徒,务求公允等事。
卷二四《崔玄伯传》,记述崔宏出身关东名门士族,少号冀州神童。前秦时,崔宏初为冀州牧苻融从事,后为苻坚太子舍人、著作佐郎。后燕时,崔宏历任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立身雅正,为官清廉。北魏道武帝时,崔宏初任黄门侍郎,与张衮执掌机要,草创典章,议改国号为魏,为道武帝采纳;后迁吏部尚书,总裁律令、朝仪、官制,通署三十六曹,位高权重而俭约自律,深受敬重;与皇帝讨论治国之道,既不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苟容,赐爵白马侯,加周兵将军。明元帝时,崔宏奉诏查处不法官吏,决刑狱;西河、建兴等地民众起义,崔宏力排众议,主张以安民为本,大赦天下;建议明元帝起用寿光侯叔孙建,讨平并州羯胡。拜为天部大人,封白马公。崔宏善草隶行书,时人争相临摹等事。
卷二五《长孙嵩长孙道生传》,记述崔宏于明元帝时任白马侯,与山阳侯奚斤、北新侯安同等8人,受命处理军国大政,世号八公等事。
卷四八《高允传》,记述崔宏预言高允日后必成大器等事。
2.《北史》
卷一《魏本纪》,记述北魏初立国,创制律令、朝仪、官制等,崔宏以吏部尚书身份汇总裁定等事。
卷一五《魏诸宗室》,记述崔宏与长孙嵩等并决狱讼等事。
卷二一《崔宏传》,记述崔宏少有俊才,号冀州神童。前秦时,崔宏初为冀州从事,后征为苻坚太子舍人、著作佐郎,时人称其有王佐之才。后燕时,崔宏历任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立身雅正,清廉笃学,声望卓著。北魏道武帝时,崔宏初任黄门侍郎,后迁吏部尚书,总裁律令、朝仪、官制,通署三十六曹等事。
卷二二《长孙嵩传》,记述崔宏于明元帝时任白马侯,与山阳侯奚斤、北新侯安同等8人,受命处理军国大政,世号八公等事。
卷三〇《卢玄传》,记述崔宏善书法,世传卫瓘体等事。
卷三一《高允传》,记述崔宏预言高允日后必成大器等事。
卷八二《黎景熙传》,记述崔宏尝授黎景熙字义等事。
3.《资治通鉴》
卷一〇三《晋纪二五》,记述前秦阳平公苻融为冀州牧,崔宏为州从事,管记室等事。
卷一〇八《晋纪三〇》,记述魏主拓跋珪征讨北燕,北燕高阳太守崔宏奔海渚。拓跋珪素闻崔宏清廉雅正,遣吏追获,拜崔宏为黄门侍郎,与给事黄门侍郎张衮对掌机要,创立制度等事。
卷一一〇《晋纪三二》,记述魏主拓跋珪命群臣议定国号,众臣皆曰宜以代为国号。崔宏时任黄门侍郎,力主以魏为国号,得到拓跋珪认可。拓跋珪命邓渊立官制,协音律,董谧制礼仪,王德定律令,晁崇考天象,然后由吏部尚书崔宏汇总裁定等事。
卷一一一《晋纪三三》,记述魏主拓跋珪分尚书为三十六曹,由吏部尚书崔宏通署等事。
卷一一五《晋纪三七》,记述北魏拓跋绍弑杀魏主拓跋珪,朝野震动,人怀异志。拓跋绍闻人情不安,大出布帛赐王已下,独崔宏不接受。及拓跋嗣即位,诏长孙嵩与北新侯安同、山阳侯奚斤、白马侯崔宏、元城侯拓跋屈等8人共听朝政,时人谓之八公。拓跋嗣诏令征郡县豪右内徙,地方官吏逼遣致乱,崔宏主张先大赦天下,赦而不从,再行征讨等事。
卷一一七《晋纪三九》,记述北魏白马侯崔宏向魏主拓跋嗣举荐相州刺史叔孙建为中领军,督公孙表等征讨刘虎,大获全胜等事。
卷一一八《晋纪四〇》,记述北魏天部大人白马公崔宏病重,魏主拓跋嗣遣侍臣问病,一夜数返。及崔宏卒,拓跋嗣诏令群臣及附国渠帅皆参与葬礼等事。
崔鸿(478—525),字彦鸾,北魏东清河郡鄃(今德州市夏津县)人。
1.《魏书》
卷一五《昭成子孙传》,记述崔鸿任三公郎中,疏请为元寿兴昭雪。崔鸿受元晖之命,与诸儒士撰录百家要事,名为《科录》,凡二百七十卷,上起伏羲,迄于晋、宋等事。
卷三八《王慧龙传》,记述崔鸿任司徒左长史,与著作佐郎王遵业同撰《高祖起居注》等事。
卷六七《崔光传》,记述崔鸿少好读书,博综经史。北魏孝文帝时,崔鸿拜彭城王国左常侍。宣武帝时,崔鸿受诏撰修高祖《起居注》,议定律令于尚书省,时人引以为荣。崔鸿随镇南将军邢峦讨白早生,迁三公郎中,加轻车将军。崔鸿主张对绩效能官、才必称位者,可以不拘一格破格晋升。孝明帝时,崔鸿受诏修撰世宗《起居注》及本朝国史,官至给事黄门侍郎。崔鸿广搜史料,私撰《十六国春秋》,记述上起西晋灭亡下至北魏统一北方之前,北方16个政权兴亡的历史,以内容涉及北魏早期历史,恐涉忌讳,生前未敢刊印。孝庄帝时,其子崔子元将崔鸿所撰《十六国春秋》奏献朝廷,藏于史馆等事。
2.《北史》
卷一五《魏诸宗室》,记述崔鸿任三公郎中,疏请为元寿兴昭雪等事。
卷三五《魏诸宗室》,记述崔鸿受元晖之命,与诸儒士撰录百家要事,名为《科录》,凡二百七十卷,上起伏羲,迄于晋、宋等事。
卷四四《崔光传》,记述崔鸿少好读书,博综经史;初官尚书都兵郎中,受诏议定律令于尚书上省,时人引以为荣;迁三公郎中,加员外散骑常侍,建议对绩效能官、才必称位者,可以不拘一格,破格晋升;受诏修孝文、宣武《起居注》及本朝国史,官至给事黄门侍郎,寻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公务之余,广搜史料,私撰《十六国春秋》,记述上起西晋灭亡下至北魏统一北方前,北方16个政权兴亡的历史,以内容涉及北魏早期历史,恐涉忌讳,生前未敢刊印。孝庄帝时,其子崔子元将崔鸿所撰《十六国春秋》,缮写奏献朝廷,藏于史馆。
卷五六《魏收传》,记述崔鸿任司徒左长史,与著作佐郎王遵业同撰《高祖起居注》等事。
崔亮,字敬儒,北魏清河东武城(今德州市武城县)人。
1.《魏书》
卷九《肃宗纪》,记述孝明帝即位之初,南朝梁将赵祖悦攻占硖石,定州刺史崔亮受命为假镇南将军,率诸将征讨,斩杀赵祖悦,大获全胜等事。
卷一五《昭成子孙传》,记述元寿兴为徐州刺史,为官贪虐。崔亮受诏前往调查,而暗受侍中元晖指使,遂鞭挞三寡妇,令其诬告元寿兴迫己为婢等事。
卷二一《献文六王传》,记述崔亮任中尉,受诏纠参大将军、录尚书事拓跋详贪淫不法等事。
卷五八《杨播传》,记述北魏广平王拓跋怀家臣纵恣不法,御史中尉崔亮受诏审讯,伏法于都市者三十余人等事。
卷六五《邢峦李平传》,记述侍中卢昶与邢峦不睦,御史中尉崔亮党附卢昶,以卢昶暗许侍中之位,遂参劾邢峦在汉中掠良人为奴婢。崔亮受命征讨南朝梁将赵祖悦,以与李崇不和,初战不利,后得李平节度协调,终获全胜等事。
卷六六《崔亮传》,记述崔亮家贫而博学,李冲举荐为中书博士。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崔亮被征为吏部郎,迁中书侍郎,兼尚书左丞,清贫守正,深得赏识。宣武帝时,崔亮历任青州大中正、度支尚书、御史中尉等职,廉慎明决,厉行节俭,惩治不法官员。再迁安西将军、雍州刺史,于渭水架设浮桥,百姓感恩称崔公桥。孝明帝时,崔亮出为抚军将军、定州刺史,首战硖石有功,授镇北将军;再受命攻淮堰,托疾还朝。至晚年,崔亮历任吏部尚书、侍中、太常卿、尚书仆射等职,虽名位显赫,但以选官不问贤愚,只问年龄;又屈身权贵刘腾,颇受世人讥讽等事。
卷六八《高聪传》,记述崔亮任御史中尉,向宣武帝面陈侍中高聪之罪等事。
卷七〇《傅竖眼李神传》,记述崔亮受命征讨南朝梁将赵祖悦,以傅竖眼为持节、镇南军司;李神为别将率扬州水军等事。
卷七三《崔延伯传》,记述南朝梁将赵祖悦攻占硖石,崔延伯受诏为别将,与崔亮受命征讨等事。
卷九三《恩幸传》,记述崔亮任御史中尉,向宣武帝举报茹皓、刘胄、常季贤、陈扫静等权臣擅权纳贿及谋乱等事。
卷九八《萧衍传》,记述萧衍部将赵祖悦袭占北魏硖石,崔亮与李平斩杀赵祖悦,大获全胜等事。
卷一〇八《礼志》,记述崔亮上疏议定礼制等事。
2.《北史》
卷四《魏本纪》,记述崔亮为镇南将军,与镇军李平等克硖石,斩杀南朝梁将赵祖悦,传首京师,尽俘其众等事。
卷六《齐本纪》,记述北魏自崔亮以后,选拔官员以任职的年数和劳绩为标准等事。
卷一五《魏诸宗室》,记述元寿兴为徐州刺史,为官贪虐。崔亮受诏前往调查,而暗受侍中元晖指使,遂鞭挞三寡妇,令其诬告元寿兴压己为婢等事。
卷一九《献文六王传》,记述崔亮任中尉,受诏纠参大将军、录尚书事拓跋详贪淫不法及茹皓、刘胄、常季贤、陈扫静等专断骄横等事。
卷三七《崔延伯传》,记述南朝梁将赵祖悦攻占硖石,崔延伯受诏为别将,与崔亮受命征讨等事。
卷四〇《高聪传》,记述崔亮任御史中尉,参奏侍中高聪之罪,高聪出为并州刺史等事。
卷四一《杨昱传》,记述北魏广平王拓跋怀家臣纵恣不法,御史中尉崔亮受诏审讯,处死三十余人,唯杨昱等以忠谏得免等事。
卷四三《邢峦李崇传》,记述侍中卢昶与邢峦不睦,御史中尉崔亮党附卢昶,以卢昶暗许侍中之位,遂参劾邢峦在汉中掠良人为奴婢;南朝梁将赵祖悦袭据硖石,李崇遣部将李神乘斗舰百余艘,沿淮与李平、崔亮合攻,大获全胜等事。
卷四四《崔亮传》,记述崔亮家贫而博学,李冲举荐为中书博士,转议郎,寻迁尚书二千石。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崔亮被征为吏部郎,迁中书侍郎,兼尚书左丞。宣武帝时,崔亮历任青州大中正、度支尚书、御史中尉等职。晚年,崔亮历任吏部尚书、侍中、太常卿、尚书仆射等事。
卷四五《傅竖眼李叔表传》,记述南朝梁将赵祖悦军逼寿春,崔亮受命征讨,以傅竖眼为持节、镇南军司;中书博士李叔表与崔亮、邢峦相亲友等事。
卷六二《王罴传》,记述王罴清廉疾恶,励精公事,为崔亮赏识。南朝梁将赵祖悦袭硖石,崔亮为都督南讨,举王罴为长史,带锐军,有功,拜冠军将军等事。
卷九二《恩幸传》,记述崔亮任御史中尉,向宣武帝举报茹皓、刘胄、常季贤、陈扫静等权臣擅权纳贿及谋乱等事。
3.《资治通鉴》
卷一三九《齐纪五》,记述魏主拓跋宏迁都洛阳,欲澄清流品,以尚书崔亮兼吏部郎等事。
卷一四五《梁纪一》,记述北魏权臣高肇欲独执朝政,诬称大将军、录尚书事拓跋详与茹皓、刘胄、常季贤、陈扫静等谋逆。中尉崔亮受诏纠参,拓跋详遭罢免,茹皓等被赐死等事。
卷一四六《梁纪二》,记述北魏侍中卢昶素恶邢峦,与侍中、领右卫将军元晖共谮之,使御史中尉崔亮参奏邢峦在汉中掠人为奴婢;邢峦以汉中所得美女赂元晖,元晖代之向魏主求情,魏主遂不问。北魏京兆王拓跋愉、广平王拓跋怀家臣骄纵不法,中尉崔亮受诏究治,处死三十余人,余悉除名为民等事。
卷一四八《梁纪四》,记述南朝梁左游击将军赵祖悦袭魏西硖石,逼近寿阳;崔亮受诏为假镇南将军,进围西硖石,以扬州刺史李崇配合不力,攻城受挫;北魏吏部尚书李平受命节度诸军,终攻破硖石,俘杀赵祖悦。朝命乘胜深入,崔亮不听节度,以疾请还;李平奏处崔亮死刑,灵太后令崔亮以功补过。北魏朝廷论平西硖石之功,以李崇为骠骑将军,加仪同三司,李平为尚书右仆射,崔亮进号镇北将军;崔亮与李平争功于禁中,灵太后以崔亮为殿中尚书等事。
卷一四九《梁纪五》,记述北魏殿中尚书崔亮改任吏部尚书,选官不问贤愚,只问年龄与资历等事。
崔祖思(?—480),字敬元,南北朝清河东武城(今德州市武城县)人。
1.《南齐书》
卷二八《崔祖思传》,记述崔祖思少有志气,好读书史,初为南朝宋奉朝请、员外正员郎、冀州中正。崔祖思与萧道成私交甚厚,朝初议封萧道成为梁公,崔祖思建议萧道成接受“齐公”封号,被采纳。齐立国后,崔祖思任给事黄门侍郎,疏陈政事,建议崇文习武、力倡节俭、明慎用刑、赏罚得当、富国裕民、选贤任能。后历任宁朔将军、领齐郡太守,冠军将军,征虏将军、督青冀二州刺史等事。
2.《南史》
卷四七《崔祖思传》,记述崔祖思少有志气,好读书,初为南朝宋都昌令,与萧道成交好,朝初议封萧道成为梁公,崔祖思建议萧道成接受“齐公”封号,被采纳,崔祖思由相国从事中郎迁齐国内史。齐立国后,崔祖思任给事中、黄门侍郎,疏陈政事,建议崇文习武、力倡节俭、明慎用刑、赏罚得当、富国裕民、选贤任能。后任青、冀二州刺史,在政清勤,谦卑下士,深得敬重等事。
卷四九《刘怀珍传》,记述崔祖思任青、冀二州刺史,其好友淮南、宣城二郡太守刘善明遗书叙旧,相勖以忠概。及崔祖思去世,刘善明恸哭,不久去世等事。
东方老(?—556),北齐安德郡鬲(今德州市陵城区)人。
1.《梁书》
卷六《敬帝纪》,记述萧梁司空陈霸先大破北齐军,萧轨、东方老等将领被擒杀等事。
卷四五《王僧辩传》,记述北齐大将郭元建谋袭建邺,东方老与邢景远等奉命增援等事。
2.《陈书》
卷一《高祖纪》,记述东方老与萧轨等统军南讨萧梁,遇霖雨失利被擒,终遭杀害等事。
卷八《侯安都传》,记述东方老与梁将侯安都战于耕耘,被刺堕马,幸被救获免等事。
卷一三《荀朗传》,记述东方老与萧轨攻伐萧梁,占据石头城,终被荀朗、侯安都大败等事。
卷一四《陈昙朗传》,记述东方老与萧轨等南讨萧梁,兵败被擒,北齐请割地并入马牛以赎之,遭萧梁拒绝,东方老等将领终致被害等事。
卷二一《孔奂传》,记述孔奂为萧梁贞威将军、建康令,多方筹办军粮,终于大败东方老等事。(www.daowen.com)
3.《北齐书》
卷四《文宣帝纪》,记述北齐大都督萧轨统军渡江南讨萧梁,与梁师战于钟山之西,遇霖雨失利,萧轨及都督李希光、王敬宝、东方老等均战死等事。
卷二一《高昂传》,记述东方老家世寒微,膂力过人。北魏末年,东方老投奔高昂为部曲,以军功除殿中将军、平远将军,除鲁阳太守;再除南益州刺史,领宜阳太守,赐爵长乐子。鲁阳(今河南鲁山)、宜阳(今河南汲县)位于东魏、西魏边境地带,双方征战不息,东方老攻城野战,率先士卒,屡次以少制众。北齐立国后,东方老受封阳平县伯,迁南兖州刺史。北齐天宝七年(556年),东方老与萧轨等渡江南讨萧梁,战死等事。
4.《周书》
卷二九《高琳传》,记述东方老勇健非凡,与西魏大将高琳短兵相接,身中数疮方退等事。
卷四三《陈忻传》,记述东方老与西魏车骑大将军陈忻战于石泉,兵败,士兵被俘甚众等事。
5.《南史》
卷八《梁本纪》,记述北齐遣郭元建、东方老、邢景远等率军屯合肥等事。
卷九《陈本纪》,记述东方老与萧轨等渡江南讨萧梁,兵败被俘,旋遭杀害等事。
卷二七《孔靖传》,记述东方老与萧轨等渡江南讨萧梁,孔奂为萧梁建康令,多方筹办军粮,终大败北齐军等事。
卷六三《王神念传》,记述北齐大将郭元建谋袭建邺,东方老等奉命随后跟进增援等事。卷六五《陈昙朗传》,记述萧梁司空陈霸先大破北齐军,擒杀萧轨、东方老等,陈昙朗在北齐为人质亦被害等事。
卷六六《侯安都传》,记述东方老与萧梁大将侯安都战于耕耘,被刺堕马,幸被救获免等事。
卷六七《荀朗传》,记述东方老与萧轨攻伐萧梁,占据石头城,终被荀朗、侯安都大败等事。
6.《北史》
卷七《齐本纪》,记述北齐大都督萧轨统军渡江南讨萧梁,与梁师战于钟山之西,遇霖雨失利,萧轨及都督李希光、王敬宝、东方老等均战死。
卷三一《高昂传》,记述东方老初为高昂部曲,北齐立国后,东方老受封阳平县伯,南兖州刺史。北齐天宝七年(556年),东方老与萧轨等渡江南讨,战死。
卷六六《高琳传》,记述西魏正平郡守高琳勇冠三军,与东方老激战,东方老身中数疮方退等事。
7.清光绪《德平县志》
卷七《人物志上》,记述东方老身长七尺,膂力过人,追随高昂起兵,历官鲁阳、宜阳太守,二郡境接群蛮,东方老攻城野战,屡立战功。北齐时,东方老迁南兖州刺史,封阳平县伯。天保年间,东方老与萧轨等渡江南讨萧梁,战死等事。
8.清光绪《陵县志》
卷十九《人物传》,记述东方老家世寒微,身长七尺,膂力过人。北魏末年,东方老为高昂部将,跟随征讨,以军功除殿中将军,累迁平远将军、鲁阳太守、南益州刺史领宜阳太守,赐爵长乐子。东方老在鲁阳、宜阳二郡任职多年,攻城野战,率先士卒,以少制多,受封阳平伯,迁南兖州刺史。后与萧轨等渡江,征讨萧梁,战死等事。
刘怀慰(447—491),本名闻慰,字彦泰,南北朝平原(今德州市陵城区)人。
1.《南齐书》
卷五三《刘怀慰传》,记述刘怀慰品德高尚,其父去世,刘怀慰素食单衣,养孤弟妹,事寡叔母,皆有恩义。刘怀慰初为南朝宋桂阳王参军、邵陵王参军,广德令,尚书驾部郎,后以受萧道成信任,迁步兵校尉。南朝齐立国后,以瓜步(今江苏六合)土地肥沃,流民集中,特设齐郡,刘怀慰受命为辅国将军、齐郡太守,全权处理齐郡军政要务。刘怀慰不负重托,修治城郭,安集居民,开垦废田,兴修水利,不受礼谒,深得民心,齐高帝特手敕褒赏。刘怀慰进督秦、沛二郡,迁正员郎,领青、冀二州中正。齐武帝即位后,刘怀慰历任东阳郡监、安陆王司马等事。
2.《南史》
卷五三《刘怀慰传》,记述刘怀慰初为南朝宋尚书驾部郎,颇受萧道成信任。南朝齐立国后,刘怀慰受命为辅国将军、齐郡太守,全权处理齐郡军政要务等事。
刘怀珍(421—483),字道玉,南北朝平原(今德州市平原县)人。
1.《宋书》
卷八《明帝纪》,记述刘怀珍平定义兴、由游击将军转为东徐州刺史等事。卷九《后废帝纪》,记述刘怀珍由给事黄门侍郎,转为豫州刺史等事。
卷一〇《顺帝纪》,记述萧道成图谋废宋自立,宋司徒袁粲举兵反抗,刘怀珍时任豫州刺史,与雍州刺史张敬儿、广州刺史陈显达等举兵拥戴萧道成等事。
卷七七《颜师伯传》,记述颜师伯遣卜天生、刘怀珍等攻打縻沟城,大败守将张怀之等事。
卷八七《殷琰传》,记述刘怀珍任宁朔将军,受命与龙骧将军姜产等协助辅国将军刘勔讨伐殷琰等事。
2.《南齐书》
卷二四《柳世隆传》,记述沈攸之密谋起兵,萧道成调萧赜至京城,刘怀珍建议选合适人选代萧赜镇守夏口,萧赜举荐柳世隆以自代等事。
卷二六《王敬则传》,记述宋明帝时,刘怀珍任宁朔将军,率龙骧将军王敬则等出征寿春,大败殷琰;刘怀珍任徐州刺史,陈显达为部将随同北征,累至东海王参军、员外郎等事。
卷二七《刘怀珍传》,记述刘怀珍初为南朝宋豫州主簿,奉命率兵讨伐司马顺则,有功而不居,受到赞扬,渐迁振武将军、长广太守。宋孝武帝时,刘怀珍任直阁将军,以门生千人充宿卫;驰援青州刺史颜师伯,连破七城,拜建武将军、乐陵河间二郡太守,赐爵广晋县侯;斩杀竟陵王说客王弼,拜车骑参军,加龙骧将军。宋明帝时,刘怀珍拜宁朔将军、东安东莞二郡太守,率兵屡挫强敌,攻占寿阳等地,拜前将军,加辅国将军。青州刺史沈文秀反叛,刘怀珍受命征讨,剿抚并用,沈文秀遣使请降。明帝去世后,刘怀珍受命为黄门郎,领虎贲中郎将、青州大中正。沈攸之发兵攻京师,遣使许天保结好刘怀珍,刘怀珍斩杀许天保,送首于萧道成,遣兵解郢城之围,进平南将军,增督南豫、北徐二州。南齐立国后,刘怀珍转左卫将军,加给事中、散骑常侍,后以年老转光禄大夫等事。
卷二八《崔祖思传》,记述刘怀珍任青州刺史,到尧庙祠神,见庙内供奉有苏峻和诸杂神画像,以为不妥,遂下令清除等事。
卷二九《王广之传》,记述刘怀珍任宁朔将军,征殷琰于寿春。殷琰部将刘从筑垒拒守,长史杜叔宝领五千人运车五百乘赴援。刘怀珍遣王广之等于横塘截击杜叔宝,烧其运车,刘从闻讯弃垒逃走等事。
3.《南史》
卷三八《柳世隆传》,记述沈攸之密谋起兵,萧道成调萧赜至京城,刘怀珍建议选合适人选代萧赜镇守夏口,萧赜举荐柳世隆以自代等事。
卷四九《刘怀珍传》,记述南朝宋文帝时,刘怀珍奉命率兵讨伐司马顺则,有功而不居,受到赞扬。宋孝武帝时,任大司马参军、直合将军,以军功拜乐陵、河间二郡太守,赐爵广晋县侯。累迁车骑参军、黄门郎,领虎贲中郎将。南齐立国后,转左卫将军,加给事中,改封霄城侯,后以年老转光禄大夫。死后遗言薄葬,赠雍州刺史,諡敬侯等事。
4.《资治通鉴》
卷一三一《宋纪一三》,记述南朝宋明帝时,刘怀珍任宁朔将军,受命帅龙骧将军王敬则等,助刘勔讨寿阳,斩庐江太守刘道蔚等事。
卷一三二《宋纪一四》,记述宋明帝时,沈文秀反叛,沈文秀之弟沈文炳受命诏谕,刘怀珍时任辅国将军,率兵三千人与文炳同行,未至,值张永等败退,刘怀珍还镇山阳。沈文秀攻青州刺史明僧暠,刘怀珍受命帅龙骧将军王广之等浮海救之,至东海,僧暠已退保东莱,刘怀珍进据朐城,剿抚并用,连下高密、平昌、不其城等地,沈文秀遣使请降等事。
卷一三四《宋纪一六》,记述宋明帝去世后,沈攸之发对萧道成专断朝政,遣使邀豫州刺史刘怀珍等一同举兵,刘怀珍斩杀其使,飞报朝廷。萧道成调萧赜至京城,刘怀珍建议萧道成选合适人选代萧赜镇守夏口,萧赜举荐柳世隆以自代。沈攸之部将公孙方平夺据西阳,刘怀珍遣建宁太守张谟等将并围城,公孙方平败走等事。
刘峻(462—521),字孝标,南北朝平原(今德州市平原县)人。
1.《梁书》
卷一四《任昉传》,记述任昉生前为官清正,交友众多,死后诸子年幼,旧交无一体恤,刘峻感慨万千,作《广绝交论》,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概括出势交、贿交、谈交、穷交、量交五种“利交”的形式,对其旧交予以揭露和讥讽等事。
卷二二《太祖五王传》,记述刘峻受梁安成康王萧秀之命编纂《类苑》,书未及毕,而已行于世等事。
卷五〇《刘峻传》,记述刘峻幼遭父丧,被掠卖至中山,聪慧好学,广求异书,人称“书淫”。齐明帝时,刘峻先任豫州刑狱,后任南海王侍郎。梁武帝时,刘峻先是入西省,与学士贺琮校点秘阁藏书,后出任荆州户曹参军,受梁安成康王萧秀之命编纂《类苑》。刘峻游东阳紫岩山,著《山栖志》,文笔甚美。因性格直率,才识超人,为梁武帝萧衍所嫉而不得重用,乃著《辨命论》以自喻,认为“天下善人少,恶人多;暗主众,明主寡”,以表达失意文人内心的愤懑;刘沼不尽同意刘峻的观点,致书诘难,刘峻一一作答。晚年整理个人著述等事。
2.《南史》
卷三五《庾悦传》,记述刘峻任安成王府佐,与主簿庾悦并以博闻强学备受礼敬等事。
卷五二《梁宗室传》,记述刘峻受梁安成康王萧秀之命编纂《类苑》,书未及毕,而已行于世等事。
卷五九《任昉传》,记述任昉生前为官清正,交友众多,死后诸子年幼,旧交无一体恤。刘峻感慨万千,作《广绝交论》,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概括出势交、贿交、谈交、穷交、量交五种“利交”的形式,对任昉生前旧交予以揭露和讥讽等事。
刘叔宗,字元纂,南北朝乐陵平昌(今德州市临邑县)人。
清光绪《德平县志》
卷七《人物志上》,记述刘叔宗谦和有学业,幼举秀才,历官镇远将军、谏议大夫。高昂起兵,刘叔宗与兄刘海宝追随左右。中兴初年,刘叔宗迁前将军、廷尉少卿;天平年间,累迁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等事。
刘歊,本名冉,字士光,南北朝平原(今德州市平原县)人。
清康熙《德州志》
卷八《人物志》,记述刘歊博学有文才,不娶不仕,读书奉母,以孝悌著称。南朝梁天监年间,刘歊著《革命论》,认为肉体与精神不可分离,人死,精神离去,肉体随之腐朽,颇有见地等事。
陆丽(?—465),北魏平原(今德州市平原县)人。
1.《魏书》
卷四《太武帝纪》,记述北魏南安王拓跋余被杀,陆丽时任尚书,与殿中尚书长孙渴侯迎立拓跋濬为帝等事。
卷四《文成帝纪》,记述拓跋濬为北魏皇帝,陆丽以拥戴有功,受封为平原王,官拜司徒等事。
卷六《献文帝纪》,记述北魏车骑大将军乙浑专权,陆丽时任侍中、司徒,自汤泉入朝,被乙浑杀害等事。
卷二七《穆多侯传》,记述北魏高宗去世,乙浑专权,时陆丽任司徒,在代郡温汤疗病。乙浑遣左将军穆多侯往请陆丽,穆多侯劝陆丽勿往京城,以免不测。陆丽不从,终被乙浑所害等事。
卷三〇《刘尼传》,记述宦官宗爱暗杀北魏南安王拓跋余,刘尼密告殿中尚书源贺,与南部尚书陆丽谋立拓跋濬为北魏皇帝,擒获宗爱、贾周等事。
卷四一《源贺传》,记述北魏南安王拓跋余被害,源贺掌控禁军,与南部尚书陆丽决议定策,拥戴拓跋濬为北魏皇帝等事。
卷四八《高允传》,记述高允官拜中书令,司徒陆丽言高允虽蒙重用,而家贫布衣等事。
卷八四《陈奇传》,记述游雅诬陷陈奇假借他人自我标榜而诽谤朝政,陈奇被捕。时陆丽任司徒,负责审讯而惜其才学,有意拖延年余,希望得到宽宥。终以高宗坚持,陈奇及其家人均遇害等事。
卷一〇五《天象志》,记述北魏车骑大将军乙浑矫诏杀尚书杨保年,害司徒、平原王陆丽等事。
2.《北史》
卷二《魏本纪》,记述中常侍宗爱杀北魏南安王拓跋余,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奉迎拓跋濬为帝,陆丽以拥戴有功封平原王,官拜司徒。拓跋濬去世后,车骑大将军乙浑矫诏杀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等。陆丽时任司徒,自汤泉归朝,亦遇害等事。
卷二〇《穆多侯传》,记述北魏高宗去世,乙浑专权,时陆丽任司徒,在代郡温汤疗病。左将军穆多侯劝陆丽勿奉诏入京,陆丽不从,终被乙浑所害等事。
卷二八《源贺 刘尼传》,记述宦官宗爱暗杀北魏南安王拓跋余,刘尼密告殿中尚书源贺,与南部尚书陆丽谋立拓跋濬为北魏皇帝,擒获宗爱、贾周等事。
卷三一《高允传》,记述高允官拜中书令,司徒陆丽言高允虽蒙重用,而家贫布衣,高宗亲往高允访察,果如其言等事。
卷八一《陈奇传》,记述游雅诬陷陈奇假借他人自我标榜而诽谤朝政,陈奇被捕。时陆丽任司徒,负责审讯而惜其才学,有意拖延年余,希望得到宽宥。终以高宗坚持,陈奇及其家人均遇害等事。
崔光(450—523),本名孝伯,字长仁,孝文帝赐名光,北魏东清河郡鄃县(今德州市夏津县白马湖镇崔庄村)人。
1.《魏书》
卷九《肃宗纪》,记述崔光历任孝明帝朝车骑大将军、司徒、太保等职,与安丰王延明等议定服章等事。
卷一三《皇后传》,记述孝明帝初即位,年幼,灵太后临朝听政,欲代皇帝主持祭祀大典遭群臣反对,独崔光引汉和帝时邓太后故事予以支持等事。
卷一九《景穆十二王传》,记述崔光评鉴人物,认为元子孝必为“后生领袖”,元显和“乃宰相之器”。宣武帝猝逝,崔光等推元老拓跋澄为尚书令,众心悦服等事。
卷二〇《文成五王传》,记述崔光议定丧制、服制等事。
卷二一《献文六王传》,记述孝明帝初即位,领军于忠擅权专断,欲矫诏杀高阳王拓跋雍,被崔光阻止。及孝明帝亲政,崔光与拓跋雍共同为孝明帝主持冠礼等事。
卷二二《孝文五王传》,记述崔光劝谏孝文帝应教导太子饱览史书,而勿纵情声色等事。
卷三一《于栗碑传》,记述宣武帝猝逝,崔光与于忠等拥立孝明帝,派兵保护灵太后;于忠擅权专断,欲矫诏杀高阳王拓跋雍,崔光坚决阻止等事。
卷三八《王慧龙传》,记述崔光议定服制,为肃宗讲授《孝经》等事。
卷四三《房法寿传》,记述崔光推荐房景先兼著作佐郎,纂修国史等事。
卷五二《刘昞传》,记述敦煌人刘昞博学多才,弟子受业者五百余人,颇多著述。刘昞去世后,崔光奏请免其后人三代杂役等事。
卷五五《刘芳传》,记述刘芳经传多通,多有著述,崔光表请以中书监之位让与刘芳等事。
卷六〇《韩麒麟程骏传》,记述崔光举荐韩子熙、灵虬等事。
卷六四《郭祚传》,记述孝明帝初即位,领军于忠擅权专断,崔光屈身依附,致郭祚被于忠矫诏杀害等事。
卷六七《崔光传》,记述崔光少有大度,喜怒不形于色。孝文帝时,参赞大政,颇受赏识,任中书博士著作郎,与秘书丞李彪共撰国史。宣武帝时,崔光历任侍中、太常卿、中书令、太子少傅、右光禄大夫等职,多次上书言事。宣武帝猝逝,崔光等迎立孝明帝,安抚内外,震慑权臣广平王拓跋怀,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灵太后临朝听政时,于忠擅权,崔光屈身依附,多次上书谏正太后过失。神龟元年(518年),崔光奏请修补《石经》。正光年间,官至司徒、侍中、国子祭酒,倾全力于国史编纂。崔光崇佛法,善著文,有诗赋铭赞诔颂表启数百篇、五十余卷等事。
卷七二《贾思伯传》,记述崔光病重,表荐贾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等事。
卷七九《范绍传》,记述范绍初师从崔光,后在朝助崔光出内文奏,颇受赏识。崔光病重,表荐贾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等事。
卷八二《祖莹 常景传》,记述崔光举荐祖莹为国子博士、重用常景;参与制定服制等事。
卷八九《酷吏传》,记述华山太守赵霸酷暴非理,崔光奏免其官等事。
卷九三《恩幸传》,记述宣武帝猝逝,崔光与侯刚等拥立孝明帝等事。
卷一〇七《律历志》,记述崔光奏请调用司马高绰、卢道虔、祖莹、王延业、常景等预修国史、修订律历等事。
卷一〇八《礼志》,记述崔光参与制定朝觐、飨宴、郊庙、社稷、服饰、丧葬等项制度等事。
卷一〇九《乐志》,记述崔光参与制定郊庙舞名并鼓吹诸曲、撰写郊庙歌词等事。
2.《北齐书》
卷二四《孙搴传》,记述崔光引荐国子助教孙搴预修国史等事。
3.《周书》
卷三七《寇隽传》,记述寇隽宽雅仁义,好学强记,崔光命其子崔励与其结友;寇隽造访崔光,常畅谈移日等事。
4.《北史》
卷三、卷四《魏本纪》,记述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著作郎崔光受诏,与秘书丞李彪撰写纪传体北魏国史。孝明帝时,崔光历任车骑大将军、司徒、太保等职,与安丰王延明等议定服章等事。
卷一三《后妃传》,记述孝明帝初即位,年幼,灵太后临朝听政,欲代皇帝主持祭祀大典遭群臣反对,独崔光引汉和帝时邓太后故事予以支持等事。
卷一七《景穆十二王传》,记述崔光评鉴人物,认为元子孝必为“后生领袖”,元显和“乃宰相之器”。宣武帝猝逝,崔光等推元老拓跋澄为尚书令,众心悦服等事。
卷一九《文成五王献文六王孝文六王传》,记述崔光议定丧制、服制;咸阳王拓跋禧谋逆被囚,崔光令左右送酪浆;孝明帝初即位,领军于忠擅权专断,欲矫诏杀高阳王拓跋雍,被崔光阻止;崔光劝谏孝文帝应教导太子饱览史书,而勿纵情声色等事。
卷二三《于栗磾传》,记述宣武帝猝逝,崔光与于忠等拥立孝明帝,派兵保护灵太后。于忠擅权专断,欲矫诏杀高阳王拓跋雍,崔光坚决阻止等事。
卷二七《寇赞传》,记述寇俊宽雅仁义,好学强记,崔光命其子崔励与其结友。寇俊造访崔光,常畅谈移日等事。
卷三四《刘延明传》,记述敦煌人刘延明博学多才,授徒五百余人,颇多著述。刘延明去世后,崔光奏请免其后人三代杂役,得到批准等事。
卷三五《王慧龙传》,记述崔光议定服制,为肃宗讲授《孝经》等事。
卷三九《房法寿传》,记述崔光好评鉴人物,常称房景伯有士大夫之风;又推荐房景先兼著作佐郎,纂修国史等事。
卷四二《刘芳 常景传》,记述刘芳经传多通,多有著述,崔光表请以中书监之位让与刘芳;崔光奏请重用常景;崔光参与制定服制等事。
卷四三《郭祚张彝传》,记述孝明帝初即位,领军于忠擅权专断,崔光屈身依附,致郭祚被于忠矫诏杀害;崔光奏请加封张彝等事。
卷四四《崔光传》,记述孝文帝时,崔光参与谋划迁都等军国大政,官拜侍中、中书博士、著作郎,与秘书丞李彪共撰国史。宣武帝时,崔光历任太常卿、中书令、太子少傅、右光禄大夫等职。宣武帝猝逝,崔光等迎立孝明帝,安抚内外,震慑权臣广平王拓跋怀,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灵太后临朝听政时,于忠擅权,崔光屈身依附,多次上书谏正太后过失。正光年间,官至司徒、侍中、国子祭酒,倾全力于国史编纂等事。
卷四六《范绍 冯元兴传》,记述范绍初师从崔光,后在朝助崔光出内文奏,颇受赏识;崔光病重,表荐贾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等事。
卷四七《贾思伯祖莹传》,记述崔光病重,表荐贾思伯为侍讲,授明帝杜氏《春秋》;崔光举荐祖莹为国子博士等事。
卷五五《孙搴 赵彦深传》,记述崔光举荐孙搴预修国史、预言赵彦深必成大器等事。
卷九二《恩幸传》,记述宣武帝猝逝,崔光与侯刚等拥立孝明帝等事。
5.《隋书》
卷一〇《礼仪志》,记述崔光与博士崔瓒等制定服制等事。
6.《旧唐书》
卷四七《经籍志》,记述崔光著有《百国诗集》二十九卷。
7.《新唐书》
卷六〇《艺文志》,记述崔光著有《百国诗集》二十九卷。
8.《资治通鉴》
卷一三七《齐纪三》,记述北魏秘书丞李彪等奏请将北魏国史由编年改为纪传,得到魏主拓跋宏认可,李彪与著作郎崔光受诏负责改修。拓跋宏命群臣议定行次,秘书丞李彪与著作郎崔光主张魏承晋为水德,得到拓跋宏认可等事。
卷一四〇《齐纪六》,记述魏主拓跋宏好贤乐善,李冲、李彪、崔光等人皆以文雅见亲,贵显用事等事。
卷一四七《梁纪三》,记述北魏冀州刺史京兆王拓跋愉自立为帝,立妾李氏为皇后。及讨平,魏主元恪将屠李氏,时李氏已有身孕,中书令崔光谏请俟产后行刑。中书监崔光受封为太子少傅,接受太子及宫臣拜见等事。
卷一四八《梁纪四》,记述魏主元恪去世,侍中、中书监、太子少傅崔光与领军将军于忠等,迎太子元诩至显阳殿即位,崔光摄太尉;高后欲杀胡贵嫔,崔光置贵嫔于别所,派兵严加守卫;北魏骠骑大将军广平王拓跋怀赴朝吊唁非礼,崔光据理叱责,声色甚厉,众臣慑服。于忠专权独断,欲杀高阳王拓跋雍,崔光固执不从。北魏灵太后执政,封崔光为博平县公,崔光固辞不受;灵太后以魏主元诩年幼,欲代皇帝主持祭祀大典遭群臣反对,崔光则引汉和帝时邓太后故事予以支持;北灵太后数幸宗戚勋贵之家,侍中崔光上表谏止。洛阳汉代所立《三字石经》,屡经丧乱颇有损失,侍中领国子祭酒崔光请遣官守视,并命国子博士李郁等补其残缺等事。
卷一四九《梁纪五》,记述北魏灵太后尝赏王公嫔主绢帛,随力所及,众臣唯恐少取,侍中崔光止取两匹。柔然可汗阿那瑰入魏觐见,侍中崔光等受命迎送。北魏京兆王拓跋继请以司徒位让于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崔光,初不许,终以崔光为司徒。著作郎崔光校正前代历法得失,制订《正光历》,颁行天下。崔光病重,举荐都官尚书贾思伯为侍讲,魏主元诩亲往探视,并拜其子崔励为齐州刺史等事。
明克让(525—594),字弘道,明山宾之子,南北朝平原鬲(今德州市陵城区)人。
清光绪《德平县志》
卷七《人物志上》,记述明克让善谈论,博涉书史,精研三礼、《论语》、龟策、历象。14岁时,明克让为湘东王法曹参军。后由梁入周,历任汉东、南陈二郡太守,再征为露门学士。后受周武帝诏令,与太史官修订新历,拜仪同三司,赐爵历城县伯。隋立国后,明克让进爵以为侯,转率更令,太子尊为师。明克让受诏与太常牛宏修修订礼仪、典制。开皇年间,明克让加官散骑常侍。平生著有文集二十卷、《孝经义疏》《古今代记》《续名僧记》等事。
明僧暠,南北朝平原鬲(今德州市陵城区)人。
清光绪《德平县志》
卷七《人物志上》,记述明僧暠为晋给事中明略之子,博学多才,擅长应对,南朝宋孝武帝当面称呼其名,众以为荣。大明年间,明僧暠两次出使元魏,时宋司空刘诞刚被诛杀,宋孝武问明僧暠,元魏若问刘诞之事,当如何回答,明僧暠答曰,刘诞乃“周之管蔡,汉之淮南”,孝武帝非常满意。明僧暠后累官至青州刺史等事。
明山宾(442—527),字孝若,南北朝平原鬲(今德州市陵城区)人。
1.《梁书》
卷三《武帝纪》,记述南朝梁置《五经》博士,明山宾与何佟之、贺瑒、严植之等受命撰吉、凶、军、宾、嘉五礼,凡一千余卷等事。
卷二五《徐勉传》,记述南朝梁尚书仆射沈约等议请,各置旧学士一人掌五礼。朝议以旧学士右军记室参军明山宾掌吉礼,中军骑兵参军严植之掌凶礼,中军田曹行参军兼太常丞贺玚掌宾礼,征虏记室参军陆琏掌军礼,右军参军司马絅掌嘉礼,而以尚书左丞何佟之总参其事等事。
卷二七《明山宾传》,记述明山宾7岁能言名理,13岁博通经传,曾任南朝齐广阳令。南朝梁立国后,明山宾由尚书驾部郎,渐迁治书侍御史、《五经》博士中书侍郎、国子博士、中庶子,侍皇太子读。天监十五年(516年),出为持节、督缘淮诸军事、征远将军、北兗州刺史。普通二年(521年),征为太子右卫率,加给事中,迁御史中丞,领青、冀二州大中正。明山宾体恤民情,所辖平陆县歉收,出仓米以赈济,后以簿书丢失,有司籍其宅入官。明山宾默不自申,另买地造宅,昭明太子特命资助。去世后诏赠侍中、信威将军,谥曰质子。明山宾累居学官,著有《吉礼仪注》二百二十四卷、《礼仪》二十卷、《孝经丧礼服义》十五卷等事。
卷三八《朱异传》,记述朝命举异能之士,明山宾时任《五经》博士,表称朱年少老成,品德高尚,器宇弘深,必有千里之用。梁武帝亲自召见朱异,使说《孝经》《周易》义,深得好评,梁武帝称赞明山宾举荐得人等事。
卷四七《庾黔娄传》,记述明山宾任国子博士,受命与记室参军庾黔娄、太子中庶子殷钧、中舍人到洽等为太子讲解《五经》等事。
卷四八《儒林传》,记述南朝梁立《五经》博士馆,以平原明山宾、吴兴沈峻、建平严植之、会稽贺玚补博士,各主一馆,每馆生员数百,供给食宿,成绩优异者即除为吏等事。
2.《南史》
卷七《梁武帝纪》,记述南朝梁置《五经》博士,明山宾与何佟之、贺瑒、严植之等受命撰吉、凶、军、宾、嘉五礼,凡一千余卷等事。
卷五〇《庾黔娄传》,记述明山宾任国子博士,受命与记室参军庾黔娄、太子中庶子殷钧、中舍人到洽等为太子讲解《五经》等事。
卷六〇《徐勉传》,记述南朝梁尚书仆射沈约等议请,各置旧学士一人掌五礼。朝议以旧学士右军记室参军明山宾掌吉礼,中军骑兵参军严植之掌凶礼,中军田曹行参军兼太常丞贺玚掌宾礼,征虏记室参军陆琏掌军礼,右军参军司马絅掌嘉礼,而以尚书左丞何佟之总参其事等事。
卷七一《儒林传》,记述南朝梁立《五经》博士馆,以平原明山宾、吴兴沈峻、建平严植之、会稽贺玚补博士,各主一馆,每馆生员数百,供给食宿,成绩优异者即除为吏等事。
3.《资治通鉴》
卷一四六《梁纪二》,记述南朝梁立《五经》博士馆,明山宾与吴兴沈峻、建平严植之、会稽贺玚,各主一馆,每馆生员数百,供给食宿,成绩优异者选拔为吏等事。
卷一四七《梁纪三》,记述南朝梁尚书仆射沈约等议请,各置旧学士一人掌五礼。朝议以右军记室参军明山宾等分掌五礼,以尚书左丞何佟之总其事等事。
4.清光绪《德平县志》
卷七《人物志上》,记述明山宾初为广阳令,后应选五经博士。南朝梁天监年间,明山宾出为北兖州刺史,后又为东宫学士。平陆县歉收,明山宾出仓米以赈百姓,刺史籍没其家宅入官,明山宾不自辩,另买地造宅。明山宾兼国子祭酒,深得诸生敬重。明山宾曾卖掉所乘之牛,告诉买主此牛曾患蹄疾,早已治愈,日后恐会复发,买主反悔。阮孝绪听后,感慨不已。明山宾著有《吉礼仪注》二百二十四卷,《礼仪》二十卷,《孝经丧服义》十五卷等事。
张轨,字元轨,南北朝临邑(今德州市临邑县)人。
清同治《临邑县志》
卷九《人物·循异》,记述张轨少好学,志识开朗,初在洛阳,家贫,与乐安孙树仁为莫逆友。北魏末年,张轨被贺拢岳任为记室,典掌机密,寻转仓曹。时谷价昂贵,有人请高价买官仓存粮,张轨拒绝以私害公,卖所服衣物,买粟予以接济。孝武西迁,张轨任中书舍人,封寿张县子,出为河北郡守,在郡三年,政绩卓著。魏废帝元年(552年),张轨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行南秦州事。恭帝二年(555年),张轨拜度支尚书,复除陇右府长史。张轨生性清廉,临终之日,家无余财,唯有书数百卷等事。
张买奴,北齐平原(今德州市平原县)人。
清康熙《德州志》
卷八《人物志》,记述张买奴精通儒家经典,有门徒千余人,颇受推崇,历任北齐太学博士、国子助教等事。
朱元旭,字君升,北魏乐陵(今德州市乐陵市)人。
清乾隆《乐陵县志》
卷六《人物》,记述朱元旭颇涉子史,任尚书度支郎中。神龟末年,以郎官选拔不精,大加淘汰,朱元旭以才华出众被留用,加镇远将军,兼尚书右丞。天平年间,朱元旭拜尚书右丞,除骠骑将军、义州刺史等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