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朝时期,康熙十二年修订完成的志书

清朝时期,康熙十二年修订完成的志书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康熙十二年,由德州知州金祖彭延请程先贞、赵其星、李源、李浃等合力修纂而成。该志以明嘉靖七年、万历四年和天启五年《德州志》为基本史料,以纂者程先贞私修《德州志略》为参考,历时近半年,新志成。国内藏本存于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此次影印底本,来自于天津市图书馆古籍部。伏羌、徽礼等县地震,亲行勘赈,民皆欢颂。乾隆十四、十五年,宋弼撰《德州志稿》七卷。

清朝时期,康熙十二年修订完成的志书

1.〔康熙〕重修德州志十卷,(清)金祖彭修;程先贞纂,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刻本。

金祖彭,字大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康熙初年以恩荫任德州知州。

程先贞(1607—1673)清代诗文家。字正夫,山东德州人。以祖绍荫,历官至工部员外郎。顺治二年(1645年),告病辞官归家,深居简出二十余年,以诗酒自娱。其为人“举止安雅,有古君子风”,“善诗歌古文辞”,以诗词名世。辞官归隐后,采访邑中节义之事,记载德州史事变迁之实,撰成《德州志略》。他辞归后与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以及同邑人李浃、李源、李涛亲密无间,结成挚交。赵其星,顺治辛丑进士,原黄州府推官,寻改汾阳令,罢归林栖二十年,“课艺谈经,文名籍甚”;李浃,顺治丙戌进士,曾任延庆、茶陵知州,归居后“游览山川,诗酒自娱”;李源,亦顺治丙戌进士,原河津知县,归乡后筑矩亭“觞咏其间”。程氏诸人作为当时知名的学者,在地方文献整理与风物掌故等方面皆有一定造诣,他们精心结纂,勘正补辑,为康熙《德州志》成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德州知州金祖彭延请程先贞、赵其星、李源、李浃等合力修纂而成。金祖彭在其序中曰:“旧志迄今已九十余年,典故多漏缺,其间贤才蔚起,节烈之挺生,科名之踵武,并泯而无征。况鼎革以后,凡兵屯、地亩、力役之制,一切更新,乌可弗记。”金祖彭掌德州,正逢朝廷有纂修方志之命,乃搜罗故实,重修州志。该志以明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四年(1576年)和天启五年(1625年)《德州志》为基本史料,以纂者程先贞私修《德州志略》为参考,历时近半年,新志成。康熙十八年补刻。

康熙《德州志》成稿之时,适逢清初著名学者、地方志泰斗顾炎武至德州,因其与程先贞、金祖彭相交深厚,志稿得到顾炎武指导与校阅。康熙《德州志》出于学者之手,又经名儒精心结撰,深得梁启超的赞誉。该志是德州旧志中的上乘之作。

该志记事上自夏朝,下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全书共十卷,分封域、建置、赋役、学政、祀典、兵卫、官秩、人物、选举、纪事等十志,约20万字。此志体例独特,内容丰富。正文纪事与附录诗文相映成趣,开创了修志的先例。内容上承载了大量的史料与诗文,比明代州志容量扩大数倍。所绘州城、州治、儒学、河道各图,皆比明代州志详尽,极具查阅价值。该书纲目编排合理、记述翔实,文献引用丰富多样,编修精审,校注严谨,达到了德州旧志的顶峰,不愧为德州历史文化的璀璨珍宝。

国内藏本存于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2010年,德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印《德州旧志九种校注》(潘友林整理校注),其中清康熙《德州志》保存了补刻本原貌,并参照诸本校勘了模糊文字,是目前的通行本。

2.〔康熙〕长河志籍考十卷,(清)田雯编,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古欢堂刻本。

田雯(1635—1704),字紫纶,号漪亭,自号山姜子,晚号蒙斋,清初大臣,诗人。清初济南府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新湖办事处吕家街)人。康熙三年(1664年)殿试二甲第4名进士。历官中书舍人,户部、工部司员,江南学政,湖广督粮道,光禄寺卿,江南、贵州巡抚,后为刑部、户部侍郎,官达二品。在地方为官时兴学减赋,政绩显著。以病辞职归里。诗与王士禛、施闰章同具盛名。自乾隆年始,《德州志》均为他立传。

《长河志籍考》是田雯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写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定稿刻印。该书是对德州史实考证兼对康熙《德州志》考误的一部书。全书共十卷,考证记述了德州的封域、河渠、镇店、古迹、祠庙、官廨、户口、节俗、物产、寺庙、冢墓、文物等12个类目,十卷4万字,记其精,辨其疑,追源逐流,纵横捭阖,旁征博引,颇多掌故。书名曰“考”,实则以考为名,记述德州若干史实。属于最早的乡土志性质的地方古籍。长河,古之平原郡,隋为长河县,宋末废为长河镇,元改为陵州,明清为德州。此书系统具体地叙述了德州一带古九河故道的变迁、历代郡治所在地及其兴废,而于州镇、古迹、祠庙、风俗、物产、寺观、陵墓以及杂事之类,亦无不精审详考,均足正旧志之误。周中孚在《郑堂读书记补逸》中称其“间又行以骈俪,文采斐然。与所作《黔书》异曲同工也”(参见“黔书”条)。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所修的《德州志》及1935年续修的《德县志》,亦均以此志书作为依据。有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古欢堂刻本行世。

2018年德州市史志办影印出版,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此次影印底本,来自于天津市图书馆古籍部。

3.州乘余闻一卷,作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之后,(清)宋弼撰。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马洪庆养知堂刻本。

宋弼(1703—1768),字仲良,号蒙泉,清德州(今陵县宋家集)人。父、祖皆拔贡,官教谕。宋弼,性情耿介,爱好直言。乾隆三年(1738年)科举人,十年(1745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著修,分纂《文献通考》。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大考,原品休致”。当时,在京为官的诸城籍刘文正和钱塘籍梁文庄二人,很器重宋弼的文章和品行,便奏请皇帝应允,将宋弼留在馆内。后为甘肃巩泰阶道。在他任甘肃巩泰阶道时,“访问西羌风土物产,古人所未及者,各缀以诗,凡百篇”。伏羌、徽礼等县地震,亲行勘赈,民皆欢颂。升授陕西提刑按察使,研究案牍,夜以继日。“每出行,禁供应”。公余暇日,则读书吟诗。着有《诗集》八卷、《思永堂文稿》四卷、《州乘余闻》《安德诗搜》等书。官翰林院编修时,日触大量文献,而撰《德州志略》后遂撰本书。

州乘,州志也。余闻,州志所采用闻见数据之余也。乾隆十四、十五年,宋弼撰《德州志稿》七卷。其后,又利用编撰德州志而采摭的剩余数据撰成本书。宋弼书前“小引”中述“己巳、庚午(指乾隆十四、十五年)葺州乘网罗旧事,偶得一二辄札记之。然志乘举要而已,余者顾弃之可惜,因更述所见闻,并刺取前人文字,都得百数十条,遂命曰‘余闻’”。

《州乘余闻》是专记德州仕宦人物的一部书,记载了德州诸多名人轶事。书前有宋弼“小引”,纪昀、赵国华题诗各一,书后有马洪庆跋一篇。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正事”“文学”“方正”“赏誉”“识鉴”“规箴”“品藻”“豪爽”“旷达”“感慨”“栖逸”“游历”“容止”“故实”“感逝”“游戏”“任诞”“俭啬”“汰侈”“忿悁”“女流”“志怪”等二十多个篇目,记叙了德州自明末到乾隆间一百多年70多个士人官绅的言行轶事。通过鲜活个性细节的描述,生动再现了人物的品德、气节、智慧、才华、情趣、风度、追求和嗜好等,立体反映了德州社会生活的侧面。《州乘余闻》酷似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体例相类,表现手法颇多借鉴。文约事丰,选取典型的言行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笔,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是一部形象的德州人物简志。

本书成稿后仅为手本,州人马洪庆的父、祖曾珍藏一部手抄本。马洪庆是同治甲子三年(1864年)举人,官拜兵部主事,严肃庄重,自律自持。归乡后谈经讲艺,力搜德州文献,辑有《陵州耆旧集》,以自己的室号“古欢堂”名义刻印。祖传的《州乘余闻》抄本经马洪庆校正后,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梓刻,翌年问世。养知堂刊《州乘余闻》版式规矩,字体俊美,在德州旧志中堪为上品。国内藏本存于山东省图书馆、天津南开大学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

4.〔乾隆〕德州志十二卷首一卷,(清)王道亨修;张庆源纂,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刻本。习称王志。

王道亨,字应亭,江苏吴县(今属苏州人),乾隆十五年副贡,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任德州知州。张庆源,清代浙江秀水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曾任湖南沅陵县知县。由于与本志裁定者、驻德州山东督粮道台葛正华是同年,而被聘为本志的主笔。该志始修于乾隆五十二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刻印。记事上自夏朝鬲氏国,下至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编纂中曾参阅田雯《长河志籍考》、宋弼《德州新志稿》、吴楚椿《桑梓图考》《州志拟稿》及孙筠亭《德州志稿》等。卷首载葛正华、王道亨等人序文、凡例、德州志原序(唐文华)、《德州志》跋(李禴)、重修《德州志》序(金祖彭)、《德州志略》序(程先贞)以及邹士廉《金志正伪辨》、张庆源《纪德州志本末》。全书共十二卷,分为沿革、纪事、河渠、疆域、建置、赋役、政事、宦迹、人物、贞节、丛记、艺文等十二志,约35万字。《甘肃省藏古代地方志总目提要》述“是志甄采各家私乘撰述,故能详考损益,不少门类考古证今,明晰赅备。赋役门分州、卫两类记其户口、赋役,祥明具体;编前不集中收载诸图,凡图皆附于有关门类之中,尤便考稽。其他诸门,续补康熙以后人事,多能折衷一是可备故实”。(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编著,《甘肃省藏古代地方志总目提要》,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11,第173页)。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德州档案馆均藏有此书。2010年,德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印《德州旧志九种校注》(潘友林整理校注),其中清乾隆《德州志》保存了补刻本原貌,并参照诸本补缮了模糊文字,是目前的通行本。

5.《德州新志考误》,(清)李有基撰。

李有基,字黼升,号东圃,生于六代书香官宦之家,是康熙《德州志》编纂之一李源的曾孙,三代进士。民国《德县志·人物》称其少负异才,博涉书史,多识掌故之学。古文效法唐贤,有西汉文学之气韵。性沉毅简默,见义勇为。乾隆三十年(1765年)考取山东举人第一名,四十六年(1781年)中进士授福建连城县知县,有政简刑清之颂。(www.daowen.com)

《德州新志考误》不是一部独立的志书,它是因乾隆《德州志》中存有太多的问题而考误编撰。写就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11月,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刻印。所谓“新志”即乾隆五十三年《德州志》。该志撰修时,李有基考中进士后在家候选授官,由于他的学识和威望,也被邀参与修志,然身为进士,却仅充当“采录”,无缘参与修志要务。他对修志中的问题曾提出异议并加以规劝,无奈主笔不加以辨析采纳,因考虑到志书影响重大,不能置之度外,于是李有基边做修志事务,边对志稿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考误辩证,遂组成一部书,命名为《德州新志考误》。

《德州新志考误》对乾隆《德州志》共考误了162条,考误广征博引,纵横思辨;逻辑严密,指正其误的同时,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德州新志考误》的基本体例:卷目与乾隆《德州志》相对应,对其疑义条分缕析;先征引原文,然后考证辩驳。《考误》的贡献不仅仅是考误而已,也使民国修志者引为借鉴。

《德州新志考误》,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有唯一藏本。该本曾为丛修堂原氏、杭州王氏九峰所藏。刻本规范,印刷清晰。

6.〔光绪〕德州乡土志,(清)魏寿彤撰。

魏寿彤,字仲鹤,清末岁贡生,候选训导。民国《德县志》称其“天性孝友,学问渊博”。光绪丙申,与其兄寿彭同分纂《德州志略》。“壬寅(1902年)应邑侯聘,主修《德州疆域图》,并撰着《乡土志》九卷,邑中掌故,赖以征信”。宣统年励行新政,当选为德州咨议局议员。72岁卒。

本志为私撰的一种德州志书,编纂于清光绪末年。

光绪末年,鉴于甲午战争国运衰败和民族危机,为激励民众、教育学子,且“预备立宪”,1905年朝廷学部奏请朝廷,敕各州县皆从速编印乡土志,德州即尊令编纂。学部随后颁发《乡土志例目》,规定各乡土志记述内容分为15门,即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等;要求“事详而文简,词雅而意明”。《德州乡土志》除将民族改为氏族外,其余均遵循了规定的例目。该志全书志目分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14门,约4万字。历史侧重德州的沿革,政绩录似于旧志的“宦迹”,兵事录从旧志“大事记”抽出有关军事的条目,耆旧录则是“乡贤”“忠义”“孝行”等人物志。该志内容大多取于清乾隆《德州志》,续增自乾隆至光绪百余年的新史实,尤其是增加了旧志所忽视的实业、商务资料,具有重要的存史价值,也开拓了旧志传统的记载范围,而且弥补了自乾隆末《德州志》之后一百多年的历史记载空白。

7.〔光绪〕德州乡土志,(清)马翥,魏寿彤,李泽堂,董瑶林等纂。官绅校订本。石印本。

马翥,字右轩,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官河南镇平县知县。他出身名门,高祖马国栋是雍正武进士,曾官达克守备,远征准噶尔,官至游击将军,后代以文科甲相继;祖父马百遒是高资格秀才,因受知州委办团练抵挡太平军、捻军而备受武城儒学教谕;叔父马洪庆是拔贡,举人曾官兵部主事,告归后肆力诗古文辞。马翥归乡后继承马洪庆,倾心乡土文化。李泽堂,岁共生,好读书,“为文清真雅正”,平时省学正岁科试出众,但科举却屡屡失利。于是以教书授徒为业,“游其门者蜚声庠序”。

本志书为官绅校订的德州乡土志,成书于光绪后期。该志编纂背景同私撰本相同。即面对甲午战争国运衰败和民族危机,为激励民众、教育学子,朝廷敕各州县皆从速编印乡土志,以推动实行新政。德州先后撰成官、私两种《德州乡土志》。本志体例遵从学部颁发的《乡土志例目》,内容记为:历史、星野图、躔度表、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德州全境图、德州两卫军屯图、地理、田赋、粮则、德州河道源流图、河渠、道路、物产、商务等。本志承袭了私撰本中的许多内容,不同的是增加了《田赋》《粮则》,更接近于传统志书。将《山》《水》化为《河渠》,记述各河的源流变迁较详。其最大不同是《耆旧录》,记述人物不同于传统《人物传》先介绍姓氏字号生平等,而是开篇即记述事迹或细节,甚至以人物姓号领条目。《耆旧录》记人物多取其片段,张扬其典型细节,使人物栩栩如生,笔法酷似宋弼的《州乘余文》。

该志书当在魏寿彤私撰本之后。一个地方先后两种乡土志同时出现,全国鲜见,然而这正是德州志坛的传统特点。先是明清之际的程先贞编纂志稿后被官方作为康熙《德州志》的底本,后有秀才葛枝挺私撰州志稿,并逐年续记26年;还有田雯的《长河志籍考》等,开创了德州私撰州志的先河。其后代不乏人,乃至延续到光绪间撰修乡土志仍是私撰探路,继而官修的传统,成为德州志坛奇观。

该志仅有手写正本及手抄副本若干部,山东省博物馆收藏了“官绅审定”的手抄正本,北京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藏有手抄副本,台湾成文出版社曾于1968年收入《中国地方志丛书》影印。2010年,德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印《德州旧志九种校注》(潘友林整理校注),其中《德州乡土志》据手抄副本整理,是目前的通行本。

2017年德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印出版《德州乡土志集》收录该志。

8.〔光绪〕德州志略举要,(清)钱祝祺修,吕青云等纂,清末抄本。编纂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农历十月,是德州清代最后一部志书。

钱祝祺,字松生,江苏阳湖(今常州)人。监生。光绪二十二年出任德州知州。民国《德县志》为其立传,称其“慷慨好义,听断明决”,列其善政数端。钱祝祺很重视此次修志。他委任有文史功底、有社会威望的名流主持编纂。由州人吕青云具体负责编修事宜。吕青云,进士之后,拔贡出身,以候选州判监理州卫书院多年。参与人员有:州城名士马翥、魏寿彭、魏寿彤、李泽棠4人。

光绪二十二年,山东成立通志总局,拟修《德州通志》,令各州县编写报送地方数据,《德州志略举要》因此而生。此志名“志略举要”,取舍“略”而记载“要”。纯属应省局要求,时间段限自乾隆,内容仅限学校、宦迹、人物等。

本志是为省《通志》提供数据,故体例与传统志书不同,乃至书名也是斟酌所拟。全书不分卷,仅于书页中缝有所分类表示,大致为学校书院纪略,金石志,艺文志,文武官职表,文武贡举表,人物志,宦迹志等。《学校志》部分收有: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德州学宫纪略》《繁露书院节略》《州卫书院记略》《正谊书院记略》《德州学校记略》《德卫学校记略》《德州义学记略》七篇文献。《艺文志》分《德州金石志》和《德州艺文志》两部分。《德州金石志》中,收有程先贞《重修关帝庙记》《德州北魏三高碑发现记》、纪昀撰《赵母井宜人墓志铭》三篇文章。《艺文志》仅为诗歌篇,收有诗作16篇。《职官表》分为“文职官表”“武职官表”“德州驻防职官表”和“德州驻防文武选举表”四表。《科贡表》分“文科第表”和“武科第表”。《人物志》与《宦迹志》合二为一,共收入各种人物48名。

因有乾隆五十三年《德州志》,故《德州志略》仅续其编纂,尽管仅限于续编某方面的内容,但记载保留了德州重要的史料,弥补了自乾隆末年来一百多年的记载空白,弥足珍贵。尤其是在人物传略中,从侧面显现了百余年间德州的重大事件,如义和团运动,清廷镇压捻军、太平军等,此志为民国志提供了借鉴,承前启后,功莫大焉。该志在乾隆《德州志》与民国《德县志》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了解和研究德州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宝贵史料之一。

本志仅为呈报而用,并未在当地印行,仅仅缮抄了副本,留存编纂者吕青云家中。本志报省正本现存于山东省博物馆,吕青云所藏副本已辗转入国家图书馆藏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