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朝时期(1644-1911)在德州历史资料索引

清朝时期(1644-1911)在德州历史资料索引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数年解职而归,两袖清风,家徒壁立,其廉洁可知。雍正乙卯年拔贡,是年乡试第二名。程先贞,字正夫,号葸庵,晚年号海右陈人。崔炳炎,字兰西,号祝农,今德州市庆云县前程赵村人。自幼聪颖,7岁随父读书,16岁中秀才,清光绪十四年戊子科中举人,清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中进士,出任广东潮阳知县。才学卓著,与贾佩卿、蒋耀奎并称“燕南三杰”。道光九年三甲第21名进士。崔旭,字晓林,号念堂,清代直隶天津府庆云县人。

清朝时期(1644-1911)在德州历史资料索引

才春元,字捷南,今德州市平原县高海人。清朝监生。怀济世志,研究中西医学颇精,又善养正气,遇有跌打损伤骨折筋断者,一经春元气功诊治无不愈。死后,受惠者感其德,送“道高品重”匾额以旌之。

著作:《中西医通考》《内科全书》(参见民国二十四年《重修恩县志》卷十一《人物·乡贤·方技》)。

蔡允修,字公敏,今德州市乐陵市人。嘉庆戊辰副贡,选授肥城县教谕,升登州教授。

著作:《四书讲义》《周易观象》《补参文艺合编》《鸾台讲义》三十六卷。

提要:《四书讲义》十四卷,蔡允修撰。是书即官教谕时所作,同官助资付梓,巡抚崇恩为之序(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四)。

《鸾台讲义》三十六卷,蔡允修撰。现存清道光十五年华鄂堂刻本,上海图书馆藏,《凡将目》著录(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四)。

撤膏林,字雨村,今德州市庆云县人。精医学。财冠一乡,慷慨好施,豁然大度。光绪二年岁饥,竭力周济乡邻,施米舍药,自此家境日渐陵夷,甚至饮食不继,公处之坦然。山东布政尚其享赏识之,委修河工,公耐带谨慎,不数月竣其事。上冕嘉之。后属阳信、乐陵、海丰巡检。经数年解职而归,两袖清风,家徒壁立,其廉洁可知。

著作:《医家汇编》。

陈启沃,字和衷,今德州市德城区人。雍正乙卯年(1735年)拔贡,是年乡试第二名。性情豪迈,文章高挹,群言为峩山(孙勷,号峩山)先生之高徒。

著作:《碧梧诗草》(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陈英选,字雨新,别号铁岩,今德州市人,乾隆丙辰举人。

著作:《蕴玉集》(参见《山东通志》一百四十五卷,艺文志第十·集部)。

程先贞(1607—1673),字正夫,号葸庵,晚年号海右陈人。清德州左卫(今德州市德城区)人。诗文家。程先贞生活在16世纪,经受了由封建制度腐朽破败所引发的种种实难和痛苦,因而产生了总结以往惨痛教训,寻找出路的愿望。一生坚守志节,不食清廷俸禄。康熙十三年(1673年),应德州知州金祖彭之请,才以布衣与州同唐永先、州判滕元鹤等10人参修《德州志》,不署衙,不受俸。参修者对程先贞非常倚重,“诸纂修以稿至,主者皆送先生(程先贞)复审”。在纂修过程中,程先贞主张以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二年(1574年)《德州志》和天启五年(1625年)《德州续志》初录作为主要史料,“盖其录者,直载其事与言,而无可增饰者也”。然而,“实录”也未可尽信。因此,他又主张凡实录难以详尽的,应以他书证之,他书之诬且滥者,应以所得实录载之。他在审阅史稿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著作:《海古陈人集》二卷、《葸庵杂著》《燕山游稿》《还山春事》《德州志略》《安德诗文搜》十二卷。

提要:《海右陈人集》二卷,程先贞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山东省图书馆收藏。收录五言古诗五十六首、七言古诗四十首、五言律诗四十三首、七言律诗一百八十二首、五言排律二首、五言绝句二十三首、七言绝句五十六首。

《安德诗文搜》十二卷,程先贞辑,清德州石璨跋,清稿本,山东省图书馆藏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三十八册影印此稿本。该书是明代三百年间德州地方诗歌总集,其主要诗作者有张海、邹颐贤、马享衢、卢宗哲、卢文锡、李诚明、王都、杨铉、程瑶和石璨等。卷首程先贞作有《安德诗搜引》。

崔炳炎(1863—1920),字兰西,号祝农,今德州市庆云县前程赵村人。自幼聪颖,7岁随父读书,16岁中秀才,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戊子科中举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中进士,出任广东潮阳知县。在任上励精图治,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深受百姓拥戴。才学卓著,与贾佩卿、蒋耀奎并称“燕南三杰”。

著作:《濂墨轩文集》《五千卷庐诗草》《博普通斋论议》二集、《大学申古编》一卷、《读朱志疑》一卷、《公法评议》四卷。

提要:《濂墨轩文集》,崔炳炎撰。光绪三十四年广东学务公所印刷处印本,藏于华南农业大学。

崔光笏,字正甫,号蕙田,清代直隶天津府庆云县(今德州市庆云县)人。道光九年(1829年)三甲第21名进士。由乡宁知县升代州知州,松江知府,署镇江府服阕授九江知府,任云南粮储道加按察使衔,辛卯、甲午两科充山西乡试同考官,参修咸丰年《庆云县志》。

著作:《蕙田草》。

崔鸿图,又名家澍,字荷泉,今德州市庆云县崔口镇人。清同治、光绪年间金石书画鉴藏家。性嗜金石书画,遇真品不惜重资购藏。丰富的收藏使其增长了鉴赏、研究水平,尤对古印颇有识。精于篆刻书法隶书金文为主,淳雅高古,亦擅长诗画,尤其喜欢收藏,名扬京津。庆云旧志记载,崔鸿图“工铁笔诗画,善八分钟鼎”。

著作:《古印集存》十二卷、《乾修斋集锦印谱》四卷、《金石志存》四卷、《金石琐记》六卷、《书画所见录》二卷。

提要:《乾修斋集锦印谱》四卷,崔鸿图辑录。是中国印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一部著作,为历代篆刻家和研究者所重视。该书谱前有当时县令汪宝树及刘开弟、刘业村等多人作序,皆据手书上版,书法不一,或隶或楷或篆或行草,刊雕极精。存世有光绪二十三年刊四册本及光绪二十七年刊四册本。

崔旭(1767—1846),字晓林,号念堂,清代直隶天津府庆云县(今德州市庆云县)人。嘉庆庚申年(1800年)举人,道光六年(1826年),出任山西省蒲县知县,后兼理大宁县事,政声卓著,深受乡民爱戴。道光十三年(1833年),因病引退归里,潜心著述。与梅成栋、姚元之皆出自乾嘉著名诗人张问陶(号船山)门下,合称“张门三才子”。

著作:《念堂诗话》四卷、《念堂诗草》五卷(收入《晚香唱和集》第五册)、《津门百咏》(即《津门竹枝词》)、《津门杂记》,选辑《沧州诗抄》《庆云诗抄》,编纂《庆云县志》《庆云崔氏族谱》。

提要:《念堂诗话》四卷,崔旭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铅印本。国家图书馆收藏。从明清两朝庆云邑宰中之能诗者述起,但又不以乡邑诗话为限。崔旭乡试出张问陶(船山)门下,故书中记其师言事甚多。船山论诗主情性,其论诗绝句云:“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又驳翁方纲之主学说云:“子规声与鹧鸪声,好鸟鸣春尚有情。何苦颟顸书数卷,不加笺注不分明。”崔旭与船山虽有师生之谊,但于二家之争,却左袒翁氏,推许其“喜奥博不喜昌明,喜幽深不喜平直,喜含蓄不喜发露”数语为独善。崔旭于船山诗论,首肯其尚识的一面,视识为本,并在识的基础上统一学问与天性两端:“学者,识之体;悟者,识之用也;学与悟不相离也。”张问陶之外,全书论评及摘录唐宋明清诗人不下数十家,而以本朝人为详。

《念堂诗草》五卷,崔旭撰,清道光九年自刻本,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三十五册影印此刻本。崔旭与天津著名诗人梅成栋同出张船山门下,该书是作者的自刻诗集,收录了《平山堂》等诗作二百余首。

崔钟善,字子万,号晋生,清代直隶天津府庆云县(今德州市庆云县)人。崔旭之孙,崔光笏之长子。咸丰九年,崔钟善报捐郎中,供差京都,历有年所,勤劳卓著。同治七年,捻匪扰畿辅,回籍办理团练御贼出力,蒙兵部侍郎崇厚保举补缺,被任命为知府,不久以知府归山东候补,因河工防汛出力,奉旨俟补,后以道员用。崔钟善还十分重视教育,治所原有一所北海书院,废弃已久,崔钟善到任后,捐廉兴修,并加齐课修脯及士子宾兴费,绅民共立碑纪其事。

著作:《释惑录》《芦诗》《听雨楼诗草》。

提要:《释惑录》,崔钟善撰。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滋扰莱州,蔓延畿甸,崔钟善为此十分忧虑,亲自编著《释惑录》以醒民觉世,收到良好效果,地方得以粗安。

《听雨楼诗草》,崔钟善撰,后附摩崖《飞泉》,镌刻于泰山云步桥东,高53厘米,宽96厘米,大字径40×35厘米,系清光绪丁酉年(1897年)秋题书。这件作品也是目前崔钟善存世书迹所仅见者。

邓鳞,字公遴,今德州市庆云县人,诸生。嗜学能文,善楷书

著作:《古香斋集》(参见《山东省科考名录汇编》)。

董讷(1639—1689),字兹重,自表字默庵、柳林,清山东平原(今德州市平原县王杲铺镇董路口村)人。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康熙五年(1666年)丁未科举人,康熙六年(1667年)丙午科举人,丁未科一甲三名进士(探花及第)。康熙十一年为云南乡试主考官,十二年为纂修官,十五年为右春坊右中允,十六年为日讲起居注官,十八年为侍讲,十九年加侍读学士衔。后为顺天府乡试副考官、顺天府学正、额外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经筵讲官、会试副考官、户部右侍郎、左侍郎、礼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4月22日被任命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是全国位高权重的九大总督之一。

著作:《西台奏议》《柳村诗集》十二卷、《两江疏草》二十卷、《督漕疏草》二十二卷、《华琯集》六卷。

提要:《两江疏草》二十卷,董讷撰,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刻本。国家图书馆收藏。收录其两江总督时奏疏。

《柳村诗集》十二卷,董讷撰,清康熙刻本,吉林大学图书馆收藏。收诗歌1046首,以诗歌的形式记述了一生梗概,多数为咏园之胜,偶有悯农怜商之作。

《督漕疏草》二十二卷,董讷撰,清康熙(1662—1722年)刻本,国家图书馆收藏。收录其总督漕运时奏疏。《四库全书总目》评之为“皆吏牍之文”。

董恕,字子行,清乐陵人。邑诸生。好学,工诗文,谙著述体。学云:“人宜时饥寒,而气不馁,忍烦恼,而神不困;当恐吓,而心不慑;受诓骗,而志不回”。

著作:《四书强勉斋备忘录》。

董思凝(1663—1723),字养斋,号石帆,今德州市平原县人。董讷次子。12岁即能作七言古诗,康熙戊辰(1688年)进士,初授内阁中书,与修《大清律》,迁刑部主事,晋吏部文选司郎中,署湖广提学道金事,官至口北道参议。12岁就能作七言诗。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进士,候选中书,参与编写《大清律》;书成,历任吏部稽勋、验封、文选三司郎中;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以验封司员外郎,主持云南乡试,以最能“得人”闻名朝野。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于政绩突出正酝酿升迁时,其父董讷病死在高家堰的治河寓所,董思凝只得扶柩归里,开始为父守制。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曾奉命视学三楚,临行前受到皇帝的亲切安慰,“尔居官好,朕所深悉,前去做好官”。到达湖北后,当地的士子欢欣鼓舞,传前此云南董夫子今来吾楚督学矣。三年后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岁末考评,名列湖北籍官员的第一名。得旨加一等,遇就近缺出,即行补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因口北道缺,便授直隶口北道尹;最后官至山西布政使司参议。

著作:《养斋集》《海棠巢诗集》《淮草行》《滇行草》(参见《山东明清进士通览》清代卷)。

董养性(1614—1672),字迈公,号毓初,拔贡生,今德州市乐陵市城东董家村人。性情古朴,家贫嗜学。平生潜心理学,对四书五经均有注释考订,著书百余卷,镌版未竟者数十卷,镌版发行五十六卷,对后世颇有影响,时有“江北第一才子”之称。

著作:《易经订疑》十五卷、《易学启蒙订疑》四卷、《周易本义原本》十二卷(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一)、《四书订疑》二十二卷、《春秋订疑》十四卷(镌板未竟)、《书经订疑》《诗经订疑》《礼记订疑》数十卷(稿藏于家)。

提要:《易经订疑》十五卷、《易学启蒙订疑》四卷,董养性撰,南京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藏清正谊堂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二册·易类》,影印。

董监道,字德新,号文波。先世居浙江之令稽,董仲舒后裔。曾祖清康熙十六年(1676年)武进士,祖国子生,父太学生,游幕山左入德籍。监道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以恩贡选为直隶州州判。尤爱读《春秋繁露》、《春秋公羊学何氏解诂》,发愤研治公羊学,潜心公羊学著述20余年。

著作:《春秋公何氏释例》《论语述何》《左氏春秋考证》。

提要:《春秋公何氏释例》,董监道撰。从多方面阐述和发挥公羊学说,独创性地发挥了董仲餐、何林的观点,将《春秋公羊学解诂》的注文作了深入的开掘和系统整理,从而显示出公羊学是一门有高明的史理、丰富的例证,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学问,把公羊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董瑶林(1864—1933),字瑞芝,别号柳湖,今德州市德城区德中街人。自幼好学,少时所作诗文多为时人赞赏。书法宗颜柳,7岁时临颜多宝塔,字体工整遒劲,已显书写才华,绘画尤爱竹兰。清光绪九年(1883年)考中秀才,清宣统元年(1909年)拔贡。他秉性耿直,不乐仕途,清末曾办私塾执教,闲暇以研习书画自娱,每日批注史书三章,书白褶小楷十行,终生不辍。先后在通县潞河中学、德州博文中学任教多年。1933年,董瑶林应县长李树德之聘,参与编纂《德县志》,被推为副总纂,辅佐县长总负其责,并分撰人物志稿。他周密策划、尽心尽责、任劳任怨,把修志之责引为己任。不幸修志尚未成功,却于当年冬猝然病逝。

著作:《双兴菴福善水会碑记》《骨董沽祸记》《石还志》《地理摘要序》《柳湖诗文遗稿》《德县志》十六卷。

提要:《德县志》十六卷,李树德修,董瑶林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该志存本较多,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档案馆、德州市档案馆等均有收藏。2010年,德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印《德州旧志九种校注》(潘友林整理校注),对《德县志》做了校注,是目前的通行本。该志自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始编修,二十四年(1935年)成书铅印。该志记事上自尧舜时期,下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全书共十六卷,卷一含凡例、目录等;卷二至卷十六包括舆地、政治学校、宦迹、人物、闺范、风土、艺文等八志,约计六十多万字,是德州旧志中容量最大的一部。

董元度(1712—1787),字曲江,别号寄庐,清朝山东平原(今德州市平原县王杲铺镇董路口村)人。清乾隆年间的著名诗人。秉承家学,自年少便以春柳诗擅长。乾隆十二年(1747年)科举人,与其父董思凝皆因作诗而声满京国。乾隆十七年(1752年)科进士,入词馆(翰林院),不久,外任江西定远县知县。一年后改任山东东昌府(治所在今聊城市)教授,任教10年,精心攻读诗文,诗名大扬。

著作:《旧雨草堂集》八卷。

提要:《旧雨草堂集》八卷,董元度撰,清乾隆间刻本,是集中刊印于乾隆戊戌年(1778年),末附有诗余十二阕。广西桂林胡德琳为之作《序》云:“曲江之诗和平尔雅,不为浮艳之态,亦无钧章棘句之习。大抵根柢于义山(李商隐),而归宿于放翁(陆游),间作长短句,含宫嚼徵老而不衰”。江西南昌万廷兰之序云:“寄庐性情平易,其言谐婉,尤长于七律,故‘集’,所录较体为多。”《蒲褐山房诗说》说,元度因做官不顺利,深有怀才不遇之感,“故其诗清婉中多感慨之作。”

董芸,字香草,号书农,山东平原(今德州市平原县王杲铺镇董路口村)人。清嘉庆三年(1798年)举人。气度风雅,饱读经史。文章健雅,尤善于填词和写作辞赋,以诗著名于世。

著作:《半隐园诗集》一卷、《诗话》十二卷、《广齐音》一卷。

提要:《半隐园诗集》一卷,董芸撰,嘉庆八年历城朱宁红蕉馆刻,山东省博物馆藏。录诗百余首,分体编次。刘大绅《半隐园诗集》云:“董香草之为诗也,沦溟(李攀龙)之声调,渔洋(王士祯)之神韵门有兼之无偏主之也。”

《广齐音》一卷,又题《济南杂咏》,董芸撰,《清代诗文集汇编》433册收入;1999年,济南诗词学会汇集和出版《济南竹枝词(合集)》收入,山东大学图书馆等收藏;1998年,济南出版社出版宋家庚注《广齐音》,德州学院图书馆等收藏。《广齐音》仿明代诗人王象春《齐音》体例,由百首七言绝句组成,堪称一部形象化的济南风物志,举凡济南之山水奇观、名胜古迹、风俗人物、诗文传说、人文事迹,诸如王公贵族、显宦隐士、诗文大家、高僧黄冠、神仙剑客、义女节妇、风尘名妓、市井遗民,真可谓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所歌咏和记述的济南名泉,无论在范围抑或数目上都超过之前的历代诗人。《广齐音》之“广”还表现在,作者在《濯缨湖》、《白云楼》、《名士轩》等诗及其笺注中,对诸多名泉周边的名园胜景、名胜古迹加以歌咏和记述。他所记述和颂咏的济南古时景物大多今已不存,因而更显出《广齐音》文献价值的珍贵。

范逢源,今德州市庆云县人。清贡生,设教庆云、海丰、阳信三县,从游者成就颇多。尤于教读之暇,致力医术。上及黄帝素间,下及四子奇书,如《辩证录》《脉诀论》《药性赋》内外两科、膏丹丸散等书,莫不反复研究,深有心得。不论贫富老幼,有求必应,手到病除,蒙再造者不可胜数,当时号为名医。

著作:《是乃仁术》三卷(参见民国二十年《庆云县志》)。

范凤歧,字瑞西,今德州市平原县陈魏二庄人。致力于医,博览群籍,垂二十年,遂精医术。有人病危笃,群医束手,凤歧视之曰:“病尚可为。”为处方剂,数药而愈,由是声誉隆起。

著作:《范凤歧医集》(已佚)。

封保祺(1753—?),字右孙,今德州市德城区人。斋堂为惜分斋、语石轩。善治印。尝为华克昌编《谷园印存》撰序。

著作:《柳舫集印》《语石轩集印》二卷(合刻)、《棣堂印谱》《华月令印谱》一卷。

提要:《柳舫集印》,封保祺刻,成书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钤印本,国家图书馆收藏。分上下两卷,上卷首右上角刻书名卷次,下稍偏左刻“如皋许容实夫篆,勃海封保祺右孙摹,长白阿敦保牧村校”,收印一百七十一方;下卷右上角刻书名卷次,下稍偏左刻“如皋许容实夫篆,豫章罗维善持中摹,彭城金在恒立方校”,收印一百七十五方。两卷合收印三百四十六方。谱前有卢荫长序一篇。又日本藏有部,计四册,前二册为《柳舫集印》,计收封保祺所摹许容《谷园印谱》中印三百三十五方;第三册前半为《寄亭印课》,收聂松岩刻印八十三方,后半为《惜分阴印摭》,收封保祺摹刻程邃、胡曰从等人印九十方;第四册收封保祺自刻印二百方。

《语石轩集印》二卷,李文沐、封保祺摹刻,成书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钤印本,国家图书馆收藏。

《华月令印谱》一卷,封保祺篆刻,此谱为封氏辑自刻印作而成。书成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版框墨刷横11.5厘米,竖16.5厘米。书口有《华月令印谱》楷书字样。每页三格;除首页钤一印外,其余每页均钤三印,无边款,印下有注释。总录印七十三方。书首注有德州封保祺右孙篆,长白阿敦保牧村释。将一年四季中一些主要花卉,以诗歌或者经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利于花事农事。

封大本,字授曾,号山木,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嘉庆六年(1801年)举人。精诗及古文词,工书法。年34卒。

著作:《窥园诗集》《病后诗集》《续广齐音》一卷(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

提要:《续广齐音》一卷,封大本撰,现存清刻本,山东图书馆藏,见《山东图目》。

封大林,今德州市德城区人。

著作:《西庐诗草》(参见《德县志·邑人著作》及本传、《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

封大受,字仲可,号荻塘,清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举人,翌年联捷二甲第17名进士。待铨知县,竞不谒选。居家授徒,不收报酬,且资助贫者,多所造就。博雅工诗,究心《说文解字》,名噪海右,一时“巍然负山斗之望”,地方碑版之文多出其手。平生谨恪,不论人优劣,除诗书外无他所好。工书法、篆刻,喜收采地方文献。

著作:《德州文摭》《德州诗摭》《柳舫日抄》《棣棠诗草》《今雨书屋诗草》《柳舫集印》《棣棠印谱》一卷、《封氏印谱》四卷、《玉雨书屋遗稿》。

提要:《封氏印谱》四卷,封大受撰,现存钤印本(四册),南图藏,《山东目》著录。

封其澐,字晓江,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封大本之子,恩贡生。诗词具有渊源,尤精青鸟之术。

著作:《勗斋诗草》(参见《德县志·邑人著作》、《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

封嵘,字鲁山,号观吾,今德州市德城区人。乾隆壬午年举人,官临安知县。

著作:《荀香斋诗草》《芳蕙园诗稿》《蜗庐诗稿》(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封廷相,今德州市德城区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举人,官婺源县知县。

著作:《辛未集》(参见《德县志·邑人著作》《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

封希伊,今德州市德城区人。

著作:《来复堂集》一卷(参见《德县志·邑人著作》《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一)。

封锡龄,字蓬岳,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封元震(康熙四十一年举人,官安陆府知府)之孙,诸生。

著作:《淡香诗草》(亦名《淡香斋诗草》,参见《山左诗续钞》《德县志·邑人著作》《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封宗翕,字鄂亭,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嘉庆丁卯副榜,道光五年(1825年)举人,以大挑选栖霞教谕,不就。日与其弟宗良谈经讲《易》,研求性理之学。书“澹泊明志”二语于座右,生平无一字干官府。知州冯公春晖,宗翕房师也,延人署教其子。不受脩脯,为之剖解群经,勖以立品敦行之道,冯益重之。诗、古文词皆工,然碑铭寿序无几,以谓非所深知、不欲轻为揄扬也。年八十余尤为诸孙改削窗艺,其时已失明数年,令诸孙更代执笔,口授之,须臾已完,数艺点石成金矣。

著作:《敦悦堂诗文集》(参见《德县志·邑人著作》《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冯如升,字耀东,今德州市禹城县柳连于庄人。精医学,邑儒学旌其门曰:“艺采商山。”子中元,字恕亭。山东中西医学研究所赠:“济世为怀。”孙来鸣,字鹤泉。来庆,字云祥。世传其业。各界为立碑曰:“三代医宗。”

著作:《四字脉诀歌》(参见《分省医籍》《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

冯淑清,字性之,号春台,一号玉照,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冯廷櫆玄孙。乾隆庚子年举人,官商河教谕。

著作:《手订诗稿》《春台诗钞》(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

冯廷櫆(1649—1700),字大木,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康熙二十一年进士,授中书。幼有奇童之目,读书一览辄记,尤长于诗。尝充湖广副考官,试毕登黄鹤楼,俯江、汉之流,南望潇湘、洞庭,慨然远想,赋诗百余篇,识者以为《骚》之遗也。平生深契者惟赵执信,其诗孤峭亦相类,殁后散佚。其孙冯德培搜辑得五百篇,名《冯舍人遗诗》。

著作:《冯舍人遗诗》。

提要:《冯舍人遗诗》六卷,冯廷櫆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铅印本,国家图书馆收藏。其中“京集”三卷,即第一、第三、第四卷,存诗232首;“晴川集”一卷,即第二卷,存诗90首;“雪林集”一卷,即第五卷,存诗73首;“曹村集”一卷,即第六卷,存诗101首;总计有诗496首。整个诗集的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成。最能代表冯廷櫆诗风和创作高度的是他的“晴川集”,是他典试湖北时,在往返途中游览荆楚山水时所写的诗篇,也可以说是他创作高峰时期的作品。最能代表他古选歌行诗风的是《朗陵行》,是路有所闻,采风有感而发。他在诗的小序中说:“郾城以南数百里,庐舍萧条,野田不治。访之士人,盖数十年于兹矣。夜抵确山,感而赋之。”诗中深刻揭露了那些不关心民瘼疾苦的地方官吏,只知搜刮百姓,不问农桑之事,弄得田园荒芜。但“朝廷重稼穑,特设牧民吏。厚以赐复恩,重以荒田议”,“岂知群有司,相视等儿戏”,致使土地荒废的“荆榛翳邱陇,瓦砾罗市肆”,使人感到辛酸。

冯有名,今德州市陵城区人,乾隆(1736—1795年)年间名医。其子冯通,字贯一,继续父术,施药济人。

著作:《经验奇方》(参见清光绪元年增补道光二十五年《陵县志》)。

葛榘,字曾若,号述谦,又号思斋,今德州市临邑县人。

著作:《思斋道稿》一卷、《思斋閒话》一卷(葛周玉《般上旧闻》卷三条载二书云:皆先父述谦公著,存,未梓。《德平县续志·著作》云:葛述谦先生《思斋閒话》一卷、《思斋道稿》一卷,皆梓行)。

葛元福,字向五,号谦斋,今德州市临邑县人。举人,官当涂知县升长沙府同知。

著作:《传记合刻》一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六)、《种花草》(参见《山左诗续钞》《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七)、《葛钦简公读书录》一卷(参见《德平县绩志·著作》《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九)。

提要:《种花草》,葛元福撰。现存清乾隆五年刻本(作《种花主人稿》一卷),中科院藏。

葛枝挺(?—1699),字筠邻,号雪龛,今德州市临邑县人。诸生。性疏放,工诗。积书甚富。康熙癸丑(1673年)始撰州志稿,逐年递增,二十六年如一日。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卒,殁后稿散佚无传。

著作:《雪龛集》《州志拟稿》(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八)。

葛周玉,字溪璜,号般水渔人,清山东济南府德平(今德州市临邑县)人。沈毅有捷才,读书一目数行,博通群籍,尤留心时务。举人,任登州教授,因教授有方,深得器重;被荐授山西凤台知县,问民疾苦,条陈便民之策,次第举行;再迁知州,未到任。

著作:《般上旧闻》四卷、《般上草堂》六卷。

提要:《般上旧闻》四卷,葛周玉撰,清嘉庆间稿本,山东省博物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十九册影印此稿本。该书记乡里人物、风俗,兼具考证,亦杂及鬼狐神怪之事。其书中载其先世事迹颇详,为考证葛氏家族提供了宝贵资料。

郭晋光,字旭升,今德州市临邑县人。清廪贡。博学,尤善填词。

著作:《玉韫斋集》。

郭寿山,字仁卿,号少彭,今德州市陵城区人。乡试为副榜贡生。

著作:《赋法浅说》《禹贡水道疏》。

郭长清,字圣之,今德州市临邑县人。工吟诵,精岐黄。

著作:《纪游诗草》(参见县志、《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一)、《脉诀新要》(参见县志、《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

金震,今德州市人。

著作:《槐荫山房诗集》(参见《德县志·邑人著作》《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一)。

郝答,字君实,号餐霞,郡增生,郝秋岩之弟。少年不很喜欢读书,想做一个为民除害的大侠。他后来写的《结客行》“少年结客平陵东,奔驰车马如飙风。黄金散尽买歌笑,当年意气真豪情”,完全是少年时的写照。晚年郝答的赋比诗歌写得好得多,主要特点是对仗精工,辞藻华丽,情深意切,非常感人。郝答不仅自己写诗出书,还为父亲和叔叔整理诗集,为姐姐搜集编排诗文,在传播家庭诗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著作:《爱吾庐诗集》四卷、《漱芳集诗》一卷、《南游小草》。

提要:《爱吾庐诗集》四卷,郝答撰,刻本,丛编题名《郝氏四子诗钞》,国家图书馆收藏。淄川诗人张廷寀认为郝筨的诗“源本义山,托体风骚,庶乎近者”。就是说郝答为诗的风格像李商隐一样,他的诗就像《国风》和《离骚》再现于当时一样。

《郝氏四子诗钞》六种十卷,李玉清辑,清道光十三年李玉清刻本,山东省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四十一册影印此刻本。在清中期山左诗坛上,活跃着齐河县孙耿街的郝允哲以及他的弟弟郝允秀、女儿郝秋岩、儿子郝答4位有成就的诗人,被时人称为“郝氏四子”。该书共十卷,包括《深柳堂遗诗卷》,郝允哲撰;《水村诗集》二卷,郝允秀撰;《碧梧轩吟稿》一卷,郝秋岩撰,郝答辑;《蕴香阁诗钞》一卷,郝秋岩撰,郝答辑;《恤纬吟》一卷、续抄一卷,郝秋岩撰,郝答辑;《爱吾庐》初集一卷、续集一卷、余集一卷,郝答撰。该书是了解和研究郝氏诗人群体文学成就的主要资料。

郝澧(1778—1859),字秋岩,郝允哲之女,齐河县孙耿街(今为德州市齐河县表白寺镇孙耿村)人。7岁而孤,读父遗书,颇多收益。及长,工于诗文,格调清俊,超然脱俗,后受教于外祖母之弟宋湘皋和叔父寅亭,诗艺大进。24岁嫁给齐东县大张村张醒堂,为继配,生一子,名可观。醒堂前妻遗二女,秋岩待之如己出。课子甚严,以期有成。醒堂曾做杭州小吏,秋岩则把离情别绪常寄于诗词赠答。不幸丈夫患肺病去世,数年后子可观又猝然夭折。她一生命运多舛,却以惊人的毅力用诗歌记录了自己一生的历程,成为中国古代女诗人中留下诗歌最多的一位。

著作:《秋岩诗集》三卷。

提要:《秋岩诗集》三卷,郝澧撰,清道光五年(1825年),刻本,国家图书馆收藏。收入诗作213首。其中《碧梧轩吟稿》一卷,有诗98首,是闺中之作,以咏物读史抒情为主。语言清丽明快,天真尽现。《蕴香阁诗草》一卷,有诗75首,是出嫁后的作品,主要收集了郝秋岩与丈夫及姑伯姊娌之间的赠答之诗。《恤帏吟》一卷,有诗40首,是夫亡子夭后的晚年作品,一生坎坷遭遇尽付于吟咏。一篇篇发自内心的诗作,倾诉了这位年轻的封建寡妇夫亡子丧后的悲凉心情。《山东通志》载有清道光癸巳年贾青圃先生鉴定晒书堂藏版的《秋岩诗集》三卷,《国朝闺秀正始集》《国朝闺阁诗人征略》《齐东县志》民国《齐河县志》等均有秋岩女士的诗作。

郝允秀(1741—1811),字水村,号寅亭,郝允哲胞弟。齐河县孙耿街(今为德州市齐河县表白寺镇孙耿村)人。自幼颖悟好学,诗作名扬齐鲁,是一位先天的诗人,其一生当真称得上是“为诗的一生”,注定要在诗歌中张扬生命的灵感。14岁即有诗名,19岁刻有诗集《拾翠囊集》,诗作英气逼人,锋芒毕露,被认为有踌躇满志、顾盼自如的气概,受到时人称赞。

著作:《拾翠囊集》《松露书屋诗稿》八卷、《水村诗集》《水竹居诗集》二卷、《五代史绝句》《广齐音》《济南杂诗》《济南名士诗钞》《济南名士小传》。

提要:《松露书屋诗稿》八卷、《水竹居诗集》二卷,郝允秀撰,清稿本,山东省博物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三十四册影印此刻本。该书收录其诗作五百多首。大多是吟咏龙洞佛峪读书生活的作品。张廷寀是较早评论允秀诗歌的名人之一,他指出允秀的诗“格愈高,律愈细,流连景物,触绪怀人,音韵凄清,如闻冷雁哀猿,令人生感”,基本概括了允秀诗歌的大体风貌。诗歌内容十分广泛,与他的生活形影不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的诗歌就是一部他的诗化生活史,不一味抒写封建知识分子的小情小调,而把笔触探向了身边的农民和难民。

郝允哲(1736—1784),字圣陪,号镜亭。齐河县孙耿街(今为德州市齐河县表白寺镇孙耿村)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举人,三甲第53名进士。候选知县。幼时嗜书,聪明好学,在其父教诲下,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背得滚瓜烂熟,并阅读了大量史书及其他书籍,为以后的学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说他“颖悟好学,以诗名齐鲁”。

著作:《声调谱续编》《佛山同声集》(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二)、《深柳堂遗诗》《延绿堂诗稿》《三十二秋诗草》(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提要:《深柳堂遗诗》一卷,郝允哲撰,刻本,丛编题名《郝氏四子诗钞》,国家图书馆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四十一册影印此刻本。

胡淳,字厚庵,一字葛民。直隶天津府庆云县(今德州市庆云县)人。性疏旷,不修边幅。从学兄清。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丙辰科三甲第167名进士。谒选得蒙自县知县,未任卒。

著作:《易观》(存入《四库全书总目》)。

贾初元,字春宇,今德州市乐陵市人。增广生。

著作:《鬲滨居士诗草》二卷、《鬲滨居士诗草文集》一卷(均参见《乐陵县志》《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六)。

贾翰升,字默山,今德州市乐陵市人。岁贡生,挑取誉录,任巨鹿县教谕。学行俱优,性高旷,有古风。居家弹琴咏歌弗辍,远近生徒数十人,出其门者多时誉。

著作:《一言斋》。

贾启元,字仁宇,今德州市乐陵市人。岁质生,讲学力行。亲殆,庐墓3年。选巨野县训导,升江苏海州学正。教生徒以礼法,得士心。邑人为立去思碑。

著作:《忠恕堂会约录》。

贾三奇,字秉干,号苍眷,今德州市乐陵市人。岁贡生,候选训导,学优品端,和陸宗亲。

著作:《抱真山房诗集》二卷、《文集》一卷(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贾声槐(1767—1845),字阁闻,一字直方,号艮山,清武定府乐陵县(今德州市乐陵市)人。14岁以县试第一入庠,旋食饩,乾隆己酉中副榜贡生,甲寅领北闱乡荐,嘉庆已未成进士,主政农部,补湖广道监察御史,转掌江西道,升授刑科给事中,转礼科掌印给事中。上专章条奏十数,均奉旨允行。

著作:《思辨录》十四卷、《尚书说》《周易解》三卷、《约我斋偶录》四卷、《艮山文集》十一卷。

提要:《思辨录》十四卷,贾声槐撰,清道光七年自刻本,山东省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四辑第二十四册影印此刻本。该书又名《四书思辨录》,全书14.7万字,是作者对四书的思考与研究。卷一、二为《大学》,卷三至五为《中庸》,卷六至九为《论语》,卷十至十四为《孟子》。对每一部书的研读基本包括如下部分:大旨、提纲、挈领、列目、关键、摘要、引线、核实、章解节解等。

《周易解三卷首》一卷,贾声槐撰,清道光十四年刻本,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图书馆藏。《山东文献集成》第四辑第一册影印此刻本。该书5万字,是作者对周易的研究成果。

《约我斋偶录》四卷,贾声槐撰,清道光十四年刻本,山东省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四辑第二十四册影印此刻本。该书是作者理学思想的结集,共3.7万字。

《艮山文集》十一卷、《艮山文续集》十二卷,贾声槐撰,前八卷道光七年刻,卷九以下书口刻“续集”,卷十一尚未刻足,盖道光十年为总督所厄而未刻竟,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九卷本,南京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藏八卷本。卷一颂,卷二解辩论,卷三论说书序,卷四序记,卷五至六传,卷七碑文墓志铭、墓表,卷八行状、哀词、祭文。后辑为《艮山文续集》十二卷,道光十四年刻,台湾大学图书馆藏。

贾玉槐,字幼培,今德州市乐陵市人。增广生。举止方,严学问,博览诸子百家之书。

著作:《古文集》《三经条解》。

金英(1692—1759),字霜杰,又字谷村,号逸亭,德州卫籍,明陕西右布政使金炼的元孙。少为诸生习举子业,因病从国子监退学,遂专心致志地学诗,曾受业于晚年的赵执信,深受其赏识。

著作:《遗安堂诗》一卷、《雪映斋吟稿》《醉菴诗抄》。

提要:《遗安堂诗》一卷,金英撰,清乾隆间(1736—1795年)刻本,国家图书馆收藏。

康坚,字子国,今德州市陵城区神头镇人。乾隆十五年恩贡。少负异姿,善诗工书,书学董香光,制艺师古大家,名于一时。

著作:《谦受堂遗文》一卷、《经史统要》二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九)。

康敬采,字思若,懋采弟,今德州市陵城区神头镇人。诸生。

著作:《竹溪居诗》(参见《山左诗钞》《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

康廉采,字计庸,号继骧,今德州市陵城区神头镇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人,十六年(1659年)进士,官授福建兴化府推官。时值饥荒,盗贼蜂起,捐奉救助饥民,招抚流亡;振兴文教,厚德宽刑,杜绝株连;督修濑溪桥梁,控制工费;修筑石堤,溉田数百万亩。迁灵寿知县,免徭役,平市价,锄强扶弱,后以疾辞官归里。善作诗,与王阮亭、宋牧仲、谢方山诸名流唱和。其诗大半散轶,部分收入卢德水所编《山左诗钞》。

著作:《爱愚轩稿》(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七)。

康懋采,字勉公,廉采兄,今德州市陵城区神头镇人。顺治辛卯年拔贡。

著作:《万恕斋诗稿》(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七)。

康溥,字元明,号正峰,今德州市陵城区神头镇人。曾以副贡授临朐训导。著作:《厌阳藁》二十四卷。

康樵,字友鱼,号雪庐,今德州市陵城区神头镇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三甲第86名进士。官兖州府教授。

著作:《居易斋制艺稿》《大冶斋遗文》一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第十·集部》)。

康温采,字禄苐,敬采弟,今德州市陵城区神头镇人。顺治辛丑贡。

著作:《松云轩诗稿》一卷、补《松云轩遗集》一卷(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七)。

康严采,字简公,一字赞皇,号仲懿,今德州市陵城区神头镇人。顺治八年(1651年)举人。

著作:《挹爽亭遗集》一卷(亦名《挹爽亭漫草》,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

康约,字寸谿,今德州市陵城区神头镇人。诸生。

著作:《此君山房诗文集》二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别集》卷二十)、《康氏诗草合集》八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

康湛,字完虚,号远峰,今德州市陵城区神头镇人。后补博士弟子,授鸿胪寺序班。

著作:《万紫园集》。

康灼坤,字体兴,今德州市陵城区神头镇人。雍正己酉岁贡。

著作:《梯霞斋遗文》一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孔昭珩,清德平(今德州市临邑县)人。道光二十四年举人。

著作:《杞园集》十四卷、《杞园吟稿》八卷(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一)。

提要:《杞园吟稿》八卷,孔昭珩撰,清稿本,山东省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三十八册影印此稿本。该书收录作者诗作一百五十多首。

李柽,字圣木,今德州市德城区人。祖籍商河。李诚明之孙。父李源、兄李棅俱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举人,候补内阁中书,赠文林郎,浙江武康知县。倜傥有气节,而居乡则恂恂谦谨,平生与人无忤,虽奴仆有过,未尝加以斥责。同年翟景文死,家贫无以殓,李柽经纪其事,捐地数亩葬之,又代其子偿官谷数十石,脱之于械。为文挥笔立就,初补博士弟子,每试辄冠其曹。常熟韩宗伯、孝感熊蒙宰皆称其才奏议,尤为部都宪所器重。

著作:《苕齐诗抄》《后知堂遗诗》。

提要:《苕齐诗抄》《后知堂遗诗》,李柽著,诗论上主“格调说”,即以汉儒诗教为本,以唐诗格调为用,将“温柔敦厚”的原则和蕴藉的艺术表现混二为一,中正和平、委婉含蓄而反对发露,造成一种既顺从清朝严格思想统治又点级康乾盛世的诗风。这种主张只是找到了比神韵说更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理论,在艺术上并无建树,故“可与明朝嘉靖、隆庆年间的诸名家争席”。

李国柱,字金瓯,自号山左秋厓,清朝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建设街)人。乾隆六年(1741年)拔贡,性清介。先是学诗于赵执信,后与纪晓岚为文友。为诗瞻逸深隐有“大历十子风”(唐代宗大历年间10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尤其注重诗歌的形式技巧,所著《秋崖遗诗》被选入《四库全书》。

著作:《秋崖遗诗》。

李海文,今德州市人。

著作:《怀云忆雨集》《游斟随笔》(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一)。

李华,今德州市临邑县人。雍正丙午岁贡。

著作:《姓氏考略》(参见《般上旧闻·先辈著述》)。

李浃,字孔皆,一字霖瞻。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建设街)人,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中举人,三年(1746年)中进士,初授官职为延庆州(今甘肃省庆阳县东北)知州。顺治皇帝以他才识俱优,调补茶陵州(今湖南茶陵县)知州,不久因在行政上失察,被降为山西省芮城县令。面对山西大同兵变,李浃与山西河津县知县李源,怀揣官印,秘密穿过要塞,渡河到陕西请兵。大同兵变平息后,因他擅离职守但能领兵杀贼和收复失地,吏部做出“功过相抵,归家养老”的结论。归里后,游览山川,与德州名人程先贞、赵其星、李源以及文化大师顾炎武等相互来往,切磋诗文,会酒吟咏。到晚年,在宅第内筑一室,名“陶庵”,贮书数千卷。四周种有竹木,自由自在地往来行走其中,享年80岁。

著作:《陶庵集诗稿》《陶庵自传年谱》一卷、《陶庵漫兴》一卷。

提要:《陶庵漫兴》一卷,李浃撰,清顺治刻本,中科院藏,《见科图善》《善目》《清集提要》《四库未收书辑刊柒辑·贰拾壹册》收录。文章潇洒旷达,胸怀宽广,素行高洁,既关心沧桑大事,又有读书人的懿行高节;诗歌清丽博识,大有出神入化之妙。王士禛在《陶庵诗选序》中说:“(李浃)古诗大抵原本于陶,而杂采诸家之美。此其能自名一家,可传于世之也。”潘次耕亦说:“先生(李浃)诗不随时趋,亦未尝规抚古人蹊径,清真隽永,字句外尝有余味,精到处不减张曲江、程正夫,而天然超诣得柳州左司为多。”如他的“历历牙墙插浦间,海门湖接九河湾。西来一派朝宗水,经过千山与万山”。《长河偶记》之诗,既师法汉魏,又效习三唐,并且还有自己的开拓与创意。

《陶庵自传年谱》一卷,李浃撰,现存清康熙刻本(与《陶庵诗集》合刊,作《陶庵年谱记事》一卷),国家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藏,见《北善》《善目》《年谱考录》(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六)。

李景旭,字孟阳,今德州市武城县人。道光二年岁贡。精医术。

著作:《经验良方》(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

李锟,字韬锋,号青岑,别号半檐居士,州学廪善生。有“学富才高,风流蕴藉,冠绝一时”之誉。乾隆元年丙辰,17岁应省试,闱中拟元,十余日已登草榜,而佹具之嗣是,屡荐屡摈,牢骚抑郁,48岁卒。此李氏家族读书不得志者之尤可惜者。州先辈李兴安为斯文宗匠,曾经说:“吾平生有大不可解者三事:欧阳公不能四六文;海棠无香;李韬锋不第也。”《德州志》人物传称其“诗古文词无不提笔立就,而书法兼精。以故甫脱稿,辄为人持去。”又称其“擅济南名士之誉,含荆人抱瑛之冕。”

著作:《半檐居诗集》。

李秘书,字芸阁,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少失恃,事父舆继母以孝闻。叔父早世无子,因兼承焉。家甚贫,供给维艰,弱冠舌耕梓里,得赀分赡两父母。常恐仰事弗周,愉色婉容,能得两父母欢心。幼嗜读书,长博通经史能文章,气量渊涵,教子皆有法度。中年贡成均。淡于荣利,谢举子业,日为生徒讲解群书,虽盛暑严寒无少辍。晚年患目疾,犹眼目筋诸生说经,于笺注无一错讹,如腿卷目观者然,亲炙者皆称述而乐道之。居乡恂恂,乐称人善,从无疾言厉色,虽乡曲桀骜之人,见之无不起敬。

著作:《启蒙诗文》,藏于家。

李慕,今德州市人。

著作:《读史钞》(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六)。

李清渭,字吏目,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嘉庆二十四年举人。官东阿县训导。

著作:《庚寅诗草》《辛卯诗草》《岱游诗草》《历下诗草》《北上诗草》《赵楼诗草》(均参见《德县志·邑人著作》《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一)。

李圣传,字宗鲁,今德州市平原县人。精岐黄术。

著作:《医世要言》十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

李世保,字滋园,号柳亭,清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清乾隆年间考中举人,官拜武进知县,迁云南大关同知,任内刚正爱民,不阿俗不献媚。罢官后,久驻云南,以书画、诗酒自娱。

著作:《春雨楼诗》(参见《山左诗续钞》《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李树芳,字椒珊,清德平县(今德州市临邑县)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中举人,宣统二年(1910年)考中进士,授度支部主事。初任河南淇县知事,爱惜民力,以清廉著称。继任山东蓬莱县知事,每遇摊派,必详陈民间疾苦,乞请减免,曾言时当乱世,使民间少出一文钱,即为国家多培一分元气;若以聚敛邀功,余实耻之。任内政必躬亲,以劳瘁卒于任。天性淡泊,酷嗜古诗文辞,研究入微;工书法,尤邃于史学。

著作:《般阳觉公诗文集》。

李图南,字鹏九,一字六息,今德州市临邑县人。康熙辛酉举人,官莒州学正。

著作:《息园稿》。

提要:《息园稿》,李图南撰。《县志》本传云:《息园稿》有徐、庾之一体。《般上旧闻·先辈著述》有是编,作《息园诗文稿》,云未梓而佚(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八)。

李有基,字黻升,号东圃,今德州市德城区李家角人。幼从祖、父读书,少年时就负有异才,博览史书,多识些掌故之学。他先从诗文辞赋入,后退而研究经学,潜心于《周易》虞氏和学《仪礼》郑玄说。乾隆三十年(1765年)山东乡试解元,官拜福建连成县令,到任后,兴利去弊,除暴安良,深得民心。

著作:《州志考异》《州志拟稿》(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七)、《披褐吟》《沽上吟》《掘得集》《南游偶吟》(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周易义象合纂》(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一)、《广川客问》《续广川客问》(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七)、《河渠剩语》。

提要:《周易义象合纂》,李有基撰,纪晓岚写序,被收入《四库全书》。

李源,字星来,一字江余,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祖籍商河。清顺治三年(1646年)考中进士,授山西河津县知县,恩赠徵仕郎、翰林院庶吉士。归里后,修补父亲所筑“矩亭”,“每日饮酒吟咏其中”。在此期间,与程先贞、李浃、赵其星等相互切磋诗文。早期诗作善用清丽之笔,写青年男女的缠绵之情。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之时,结合自己身世和居官时的景闻目睹,写出了许多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诗篇。

著作:《州乘》《德州志·艺文志文内编》《见可园诗文集》(参见《清代百名进士墨迹》)。

李曰谦,字葆初,清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忠勇多智,历任宜山、怀集、苍悟县令,捐己俸,募乡勇,缉捕盗匪,稳定社会秩序;继迁郁林知州、柳州知府,并统领柳防三营,凡战必身先士卒,战功卓著。精通中医,光绪帝屡召诊病,曾以“良医”奖之。

著作:《药言随笔》三卷。

提要:《药言随笔》三卷,李曰谦撰,刊于1899年。以笔记问答体裁记述医疗经验。上、中卷分论脉诀及内科杂病妇科、儿科病证治;下卷为多种救急验方。

李征熊,字渭占,号粟亭,今德州市人。诸生,雍正丁未举孝廉方正,历官定海知县。自幼由于受家庭的教导,非常喜欢读书,为人厚道,忠诚老实。雍正五年(1728年)举,“山东举十人首烈”,遂以诸生保举为县令。初任浙江湖州府武康县知县,再知定海县。所到之处,革除陋例弊政。承修海宜、海塘,所用木石及所需夫役,“丝毫不以累民为令”。十余年来,饮食、服用萧然如寒。罢官后,州城诸生都争着跟他读书学习,并呼为李夫子。

著作:《海外吟》《再来集》《南湖草》(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提要:《海外吟》,李征熊撰,现存清道光间刻本(不分卷,一册),山西大学藏;清光绪六年刻本(四卷),中科院藏。

李徵临,字凤州,一字凤渚。直隶德州左卫(今德州市德城区)人。雍正元年(1723年)二甲第26名进士,翰林。选庶吉士。善书法,工隶书。

著作:《酌舫诗集》。

提要:《酌舫诗集》,李徽临撰。此集家钞本,计诗428首,皆随意编录而未及写定。《续修四库提要》著录(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郎春舒,字荔轩,今德州市德城区人。清岁贡,博学能文好古文词。

著作:《德境疆域志·河图考》。

梁鸿翥,字志南,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获取优贡,家贫好学,自幼研习经史。每研究一经典著作,案上便不再列其他书。如遇有疑义或不解问题,则日累月思,直到彻底得解为止。故精通经史、功算、声音、训诂等。

著作:《周易规运》《尚书义》《书经续解》(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一)、《春秋辨义》《春秋义类》(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三)、《诗经辨义》《礼记辨义》《仪礼纲目》《仪礼读本》十七卷、附录一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周官辨义》《学庸义》《论语义》《孟子义》。

提要:《尚书义》,梁鸿翥撰。从古文尚书的篇数、篇名、字数到书法、文例等方面,辨别东晋晚出的《古文尚书》,列举书中盾错讹之处,均确凿有据;还引用《孟子》《史记》等书作为旁远。

梁汝珏,字无段,今德州市禹城县人。清朝道光时太学生,专事岐黄,博览医籍数十家,而治疗折衷于仲景,于小儿痘疹,尤研究精微。道光二十八年知县李廷樟旌表门匾曰:“化宜安定。”

著作:《痘疹辑要》三卷。

刘广恕,字可亭,直隶天津府庆云县(今德州市庆云县)人。性狷介。读书幼慧,家贫力学。乾隆四十八年举人。五十二年丁未科三甲第12名进士。授工部主事,升员外郎,外充京仓监督。居官廉静自守。人品峻杰,殚心制举,文不染时气。解组后掌教古棣书院,科第多出其门。卒年77。

著作:《如心堂文稿》。

刘儒宾,字子珍,今德州市庆云县人。性嗜读,博览经史。公赋质素弱,腿患寒疾,服药年余始得愈。以此矢志医学,后得外祖伯筠张公真传脉理,别有会心,尤善治伤之症,有求者,无论昼夜寒暑徒步未尝辞劳。其济世活人之术,远近皆推之。

著作:《刘儒宾医书》(参见民国二十年重订《庆云县志·人物志》)。

刘业村(1855—1929),名绪曾,字唯斋,号业村、梦庄道人,今德州市庆云县崔东北村人。光绪年间附贡生,诗人、书画家。斋堂为醉石山房、听雨草堂、垕山堂等。幼年丧父,由母扶养成人。其曾自设家塾,教读亲族子弟,空闲时间练习书法。中年后,声望日隆,京津等地官商用重金来聘,均婉言谢绝。每遇青年后生、学者名士等乡里所求,定痛快答应,且不要报酬。冀鲁两省慕名前来拜师学艺者众多,沧县、庆云、盐山、无棣诸县受其教而有成者甚多,其弟子或工绘事,或善书法,或粹铁笔,或详悉碑铭,各有造诣,均为一代名彦。诸弟子中,成就最高者当属于墨林。书法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宗,参以汉代书法家董香光笔意,潇洒飘逸,富书卷气。其隶书追秦汉榜书、八分,气韵典雅,字字求变,圆润丰满,颇受世人珍爱。

著作:《能耐轩诗草》四卷、《业村墨迹册》《业村诗草》《七十二候图》(绘画)《醉石山房印草》四卷(篆刻)。

提要:《七十二候图》,以七十二候为内容作画七十二幅,由春及冬,每画钤一印,与画呼应。《七十二候图》首先在北京《醒华报》连载,受到各阶层喜爱,后结集出版。画集由爱国将领蒋英先作序,一问世即引起轰动,堪称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精品。

刘友田,字甯止,号丹峰,今德州市人,诸生。

著作:《野峰遗诗》。

提要:《野峰遗诗》,刘友田撰,《山左诗钞》载其诗三首。《德州志·州人所著书目》作《丹峰遗诗》(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卢本,卢荫溥之子,太学生,济南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嘉庆十八年(1813年)钦赐举人,道光元年覃恩正一品荫生,户部广东司员外郎兼陕西、云南司行走,诰授奉直大夫。

著作:《求是室集》(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

卢碧筠,卢荫溥长女,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与故城县贾钝夫的小儿子贾汝愈定的娃娃亲,还没嫁过去,男方就死了,这时候女方刚满12岁,从此终身未嫁。道光十四年(1834年)12月,皇帝听到这件事情后,专门下旨修建了贞节牌坊,《德县志·卢贞女事略》有记载。

著作:《璧云轩剩稿》一卷、附录一卷。

提要:《璧云轩剩稿》一卷、附录一卷,卢碧筠撰,收入《丛书集成三编》第五十八册。有故城贾氏躬自厚斋丛书本,清咸丰元年(1851年)刻,藏于国家图书馆。前有上元金镇《序璧云轩剩稿》,并认为其作品“高者取法汉魏,次亦不失为王、孟,清雅无闺阁绮罗之习”。后有附录:会稽宗稷辰所作《卢贞女事略》、晋江陈庆镛《贾门卢贞妇赞》及南海吴荣光、江阴季芝昌、山阳潘德舆、南海黄钊、贵筑傅璜、巴陵汪佳士、新建夏廷桢、阳湖洪符孙等人所作贞孝诗。

卢道悦(1640—1726),字喜臣,号梦山,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授官陇西县令,经理军需,调度有方;邻邑戍卒哗变,卢道悦只身前往招抚。转任偃师县令,时值灾荒连年,卢道悦多方抚绥,历经十年,流亡百姓尽归故乡。深得当地百姓爱戴,离官后为建生祠。能诗文,沈德潜谓其“诗中所云,皆从忧勤廉惠中出也,勿徒于对偶声律间求之”。可见其诗重在内容,而不讲究形式。

著作:《公余漫草》《清福堂遗稿》(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

卢风翙,字云轩,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卢见曾玄孙。天资高峻,潇洒风流,不受任何束缚。经史一看便辄通。受学于徐纯生进士,文笔超逸,不同凡响,因眼睛患有疾病,遂绝意进取。每天茫然无知,坐在一室之中,精研诗词。

著作:《云轩遗诗稿》(未刊行)。

卢见曾(1690—1768),字抱孙,号澹园,别号雅雨山人,清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官至两淮盐运使。居官廉正,颇有政绩。每官地,则建书院一所,曾建雅江书院(洪雅)、赓扬书院(六安)、敬胜书院(永平)、问津书院(长芦)、安定书院(扬州)等,育人甚多。官两准盐运使期间,与南方书画名家金农、著名诗人厉鹗、著名学者惠栋等交往密切。历官洪雅县、蒙城县知县,六安州、亳州、滦州知州,庐州府、江宁府、颖州府、永平府知府,江西分巡广饶九南道,长芦盐运使、两淮盐运使等职。学识渊博,经、史、文、诗、词、曲以及古籍整理、注疏校勘等广泛涉猎,性情慷慨,爱才好客,四方名士咸集,流连唱和,一时称为海内宗匠。乾隆南巡,途经德州,御赐“德水耆英”匾,以彰显其在文坛上的地位。一生还积极从事刻书活动,先后校刊的有《乾凿度》《战国策》《尚书大全》《周易集解》《经义考》等30种,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校勘家。所刊之书,校勘精细,刻印精美,堪称中国古籍中的珍本、善本,今在出版、收藏界享有盛誉。

著作:《雅雨堂诗集》二卷、《雅雨堂文集》四卷、《雅江新政》《出塞集》一卷、《感旧集》《金石三例》《雅雨堂石集》《读易便解》二卷、《国朝山左诗钞》六十卷、《雅雨堂丛书》十三种一百三十八卷(编辑)。

提要:《雅雨堂诗集》二卷,卢见曾撰,清道光二十年德州卢氏刻本,山东省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三十七册影印此刻本。卢见曾曾孙卢枢所编刻并作跋。

《雅雨堂文集》四卷,卢见曾撰,卢枢编刻,原有十余卷,后因火灾,采掇编辑,仅余四卷。清道光二十年德州卢氏刻本,山东省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三十七册影印此刻本。该文集按文体分类,卷一二为序,卷三为记、跋,卷四为书、跋、传、铭文等,共79篇。

《雅雨山人出塞集》一卷,又名《出塞集》,卢见曾撰,清道光二十年德州卢氏刻本,山东省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三十七册影印此刻本。汇集卢见曾被贬塞外三年所作诗文。

《读易便解》二卷,卢见曾撰,清钞本,山东省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一册影印此钞本。此书分卷上、卷下两卷,是卢见曾的手写稿本。全书12万字,是作者对易学深入研究的成果。后载入《续修四库全书》。

《国朝山左诗钞》六十卷,卢见曾编,清乾隆二十三年德州卢氏雅雨堂刻本,山东省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四十一册影印此刻本。该书收录清代山东诗人620多家,共有5900多首诗文,又附见诗119首。以科第先后编次。其中有德州名士程先贞诗作42首。末四卷为家集、闺秀、流寓及方外、青衣、仙鬼。所收诗人各缀小传。又仿刘知几《史通》例,限断自清初,凡名节事迹著在明朝,已入《明诗综》者概不重录。又依王士稹《感旧集》例,录诗较富者或单独立卷,或列各卷之首。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卢氏雅雨堂刊本。该书既是一部重要的地域性清诗总集,又具有鲜明的以诗存史的意识,体现出卢见曾崇尚多样性与会通性、主张诗写性情、强调诗人的学问根柢等一系列有见地的诗学主张。

《雅雨堂丛书》十三种一百三十八卷,卢见曾编辑,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德州卢氏刻本,北京图书馆等收藏。该书汇集汉魏经说与唐宋笔记,多为当时精校明钞,罕秘之本。其汇集十三种著作为:唐李鼎祚《李氏易传》附唐陆德明《周易音义》、汉郑玄《郑氏周易》、清惠栋《周易爻辰图》、汉郑玄《证司农集》、汉郑玄《周易干凿度》、汉伏胜《尚书大传》附补遗续补遗考异、北周卢辩《大戴礼记注》、汉高诱注《战国策》、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南汉王保定《摭言》、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宋庞元英《文昌杂录》,每种书前有编者卢见曾自序,后附当时名家钱谦益、朱彝尊、王士祯等题记。所收各书皆选当时罕见之本,且校勘相当精良,考订详审,实有补于学术。

卢谦,字挥之,号晖吉,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卢见曾子,贡生。历任刑部郎中、湖北分守武汉黄德道、直隶祁州知州、广平府同知等职。性情豁达,虽经“两淮盐引案”之不幸,但能忍辱负重,课教子孙,发愤苦读,重振家族。子卢荫文、卢荫惠、卢荫溥,兄弟三进士,名震山左。当朝大学士纪驹为卢谦亲家,死后,纪驹亲书墓志,赞誉有加。

著作:《消寒闲咏》(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卢荫惠(1757—1815),字东桥,号荷亭,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乡试第9名中举,乾隆四十八年(1780年)会试第105名,殿试二甲第35名中进士,先后任河南孟县知县,渑池县知县,偃师县知县等职。刚正不阿,勤政爱民,口碑甚佳,颇类其曾祖卢道悦。性刚烈,厌倦官场之虚伪。嘉庆四年(1799年),年仅42岁的卢荫惠以为母丁忧为名辞官归里,从此不再复出。以慷慨侠义、济贫救困闻于乡里,见不平之事辄奋起相争。擅长医术、好蓄验方,不论贫富凡有所求者,必应其求。闲时则训教子孙,莳花、种竹、读书,自得其乐。

著作:《卫水草堂诗钞》。(www.daowen.com)

卢荫溥(1760—1839),字霖生,号南石,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清朝大臣。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恩科乡试第17名中举,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会试第121名,殿试二甲第17名进士。入选翰林,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辛亥大考改礼部主事,保军机章京,荐升员外郎郎中,鸿胪寺少卿,光禄寺少卿,军机大臣上行走,通政司副使,光禄正卿,通政司正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户部左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署,刑部左右侍郎,礼部、兵部、户部、工部、吏部尚书。署翰林院掌院学士,经筵讲官,文渊阁领阁事,国史馆正副总裁,太子少保,赐紫禁城骑马,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总理,刑部事务协办,大学士,太子太傅。己酉顺天乡试、乙卯会试同考官,甲寅山西、甲子浙江副考官,辛未西巡、召试阅卷大臣,癸酉、戊子、辛卯顺天乡试正副考官,庚辰会试正总裁,提督河南全省学政,癸酉科拔贡朝考阅卷大臣,甲戌、丁丑、壬午、己丑会试朝考阅卷大臣,壬午、癸未、己丑殿试读卷大臣,甲戌、丁丑、庚辰、癸未、丙戌、己丑庶吉士散馆阅卷大臣,癸酉、丙子、戊寅、己卯、辛巳、壬午、戊子、辛卯考试试差阅卷大臣,癸未、乙酉、丙戌、己丑留京办事大臣。诰授光禄大夫,予诰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支食全俸。道光乙亥重赴鹿鸣筵宴,晋赠太子太师,赏陀罗经被。死后谕赐祭,祀贤良祠予谥文肃。

著作:《延喜堂诗文集》《啬夫录》。

卢中伦,字仲言,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卢见曾玄孙。生平志趣高尚,淡于名场,专诣力于诗古文词以及金石、书画、数术之学,从早到晚追究到底,且具有心得。1912年,地方举办自治,当选为县议会议员,落落与人寡合,而建议多所获效,如兴办学校、培筑民埝、堵修程庄决口诸端,必兼筹并顾,力维桑梓。民国七年(1918年)大总统,征集海内诗家遗稿,编辑《晚晴簃诗抄》,中伦抄寄邑前贤遗诗一册,多获采选,“其热心公益,阐扬耆德尤足称焉”。后以内战,危机四起,不出家门,日课子女吟诗,以弹棋为乐,年57而卒。

著作:《病余偶录》《安德先贤诗钞续辑》《广川诗钞》《红豆山房印谱》(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二)《春草堂诗》《红豆山房诗稿》(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一)。

罗保章,字映斗,号淡琴,一号小松,奎章弟,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增贡。

著作:《玉雪山房吟稿》(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三)。

罗奎章,字东壁,号春江,一号少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乾隆三十三年举人,候选知县。嘉庆五年十二月,分笺制广西平乐府昭平县知县缺。

著作:《松雨楼诗稿》(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三)。

罗止园(1879—1953),名文杰,字亦才,号未若,晚号止园,德州城内大营街(今德州市德城区进步街)人。生于书香门第、中医世家,自幼学习刻苦,博览群书,尤以医学、绘画有特嗜。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举秀才,名列第一。1907年任北洋陆军第五镇军医官。清宣统元年(1909年)考入山东省法官养成所学习法律,毕业后历任山东省惠民县审核所帮审员、恩县承审员、陆军第十一师一等书记官和执法官、湖北宜昌海关秘书与总务科长、福建省督办公署秘书兼政务处长等职。仕途生活20余年,秉公正直,目睹官场多弊,遂于1926年“挂冠归里,自号止园”,致力于祖传中医和绘画研究。其间,深研《金匮要略》,对《本草纲目》灵活运用,脉理切断、诊症准确,达到医术高深境界。1935年任北平美术学院教授。1938年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北京中医学会工作。其医著誉满医林,争相传抄,其山水画匠心独运,别具一格,意境深邃,气魄雄绝,为美术界所推崇。

著作:《止园医话》《止园医话续集》《新伤寒症治庸言》《肺痨病自疗法》《麻疹须知》《恫瘰集》《实验药物学》《松雨楼画课》《止园山水画集》《经史子集要略》《国学讲习录》《止园诗草》《罗氏家规》《结核症治发凡》(手稿)《骨结核实验谈》(手稿)。

提要:《止园医话》《止园医话续集》,罗止园撰,这两部近五十万言巨著中,突出体现了“不唯中,不唯西,只唯实”的科学态度。他说:“医不分中西,凡能愈人疾病者,余辄感兴趣。”他认为医著系人之生死,稍有失误,即成为杀人之书。因此,“著者必须严于取材,无论阐述医理,列举病例,均应选取经过多次实验,确实有效,毫无可疑者”。还认为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确能相济为用,因之提倡中西医合参,诊断治疗互相取长补短。还强调,新中医不但要精通业务,且更应注重医德,医生应以救死扶伤为宗旨。他从不自秘或掩饰失误,对同道丝毫无门户之见,对胜我者热情推荐,对失误者中肯批评。

罗以深,字渊碧,号朴园,清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清乾隆时期增贡生,刑部浙江清吏司员外郎罗植之子,云南剑川州知州罗以书的弟弟,并且是湖广直隶州沣州知州赵念曾的女婿。年少聪颖好学,属早有所成者,但科考时却屡试不中,便隐居不求仕进。家有祖上留下来的旧园亭,稍加维修整理,即成德州的名园之一。园内台榭花竹,疏落有古致,取名“朴园”。罗以深结“小雅诗社”于其中,与金谷村(金英,金炼之孙)、李秋厓(李国柱,李浃后人)、宋蒙泉(宋弼)诸名流相唱和,文酒高会,殆无虚日。尤其是对于古文的研究,多得山东按察使、杭州人沈廷芳先生的真传。

著作:《朴园片纸集》(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罗以书,字素文,号渚亭,清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廪生,云南剑川州知州,退休后在济南营建园林“北渚园”别墅一处。

著作:《青芝山房学诗集》《怡云楼诗草》(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罗植,字阶兰,一字兰斋,号树堂,清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贡生,官刑部浙江清吏司员外郎。生于世胄,潜心风雅,异书满架,尝手自校勘。

著作:《墨寿轩诗草》,清田雯刻本。(参见《国朝山左诗抄》卷五十)。

吕崇修,字筠浦,今德州市德城区吕家街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中进士前曾任曹州府成武县训导,曾募兵数百,亲授方略,力挫乱民攻城。中进士后任过河北怀来、迁安、高邑三县知县,为官廉洁慈祥,所到之处皆以好官称。居官数十年,简朴自持,去世时仅破屋数间、故书数箱。

著作:《西园集》。

吕东表,字书佩,号云谷,今德州市德城区吕家街人。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七年(1742年)进士,初官山西猗氏县知县,十二年(1747年)调临晋县知县。在猗氏县期间,曾因“理讼明察如神,民不忍欺,有白面包公之称”。在调往临晋县时,正遇临晋县多年大旱,县民穷得无衣可穿,只能裸行,以食树皮草根为生。吕东表两次上疏请求朝廷拨粮赈灾,并动员富户拿粮救民,救活无数县民。乾隆十五年(1751),吕东表以应付饷车迟缓被罢官,居民舍,百姓争送粟米柴薪。

著作:《古文格言》《学诗漫草》(均参见《山左诗续钞》《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吕青云,字瑞瞻,晚号问道山人,今德州市德城区吕家街人。吕崇修之孙。光绪十一年(1885年)拔贡,监理州卫书院多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按照山东省提学使通令,德州将州卫书院改为德州高等小学堂,吕青云为第一任堂长。一生以教书为业,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在学术方面也取得不凡成就。主编光绪《德州志略》,参与《宣统三年德州地图》的测绘。

著作:《德州志略》《桑梓闻见录》《将陵閒录》。

提要:《德州志略》,吕青云撰。成书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内容为三志二表:即学校、艺文、人物三志,职官、科贡二表。其排列顺序为:学校志、艺文志、职官表、科贡表和人物志。收录对象的时间范围为清乾隆元年(1736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时间跨度约为160年。《德州志略》上承乾隆《德州志》,下启民国《德县志》,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了解和研究德州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宝贵史料。

《桑梓闻见录》《将陵閒录》,吕青云撰。《桑梓闻见录》,《县志》本传作《桑梓见闻录》。(参见《德县志·邑人著作》、《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三)。

吕占建,字宁侯,号春山,今德州市德城区吕家街人。乾隆三十二年举人。以大挑分发安徽,历任五河、英山知县,代理泗州知州。在五河,亲赴灾区稽查户口,主持赈灾;在英山,恤士爱民,兴学校,劝农桑;在泗州,值黄河泛溢,疏请赈恤,并捐俸购粮散发灾民。自幼天资英迈,才识过人,诗文豪宕有奇气,回乡后教授生徒。

著作:《汲灌草堂诗集》(亦名《汲灌堂集》,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马百遒,字凝之,清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廪贡生。自幼以孝闻,其母为孙勷之女,孙勷逝后家道中落,马百遒刻其遗集《鹤侣斋诗文》传世。天性缜密,不谈人过,不阿权贵,乐于助人。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受命办团练,因有功而被授予武城县学官教谕。

著作:《倮园吟草》。

马洪庆,字葛村,号啸崖,清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拔贡入为戎部主政”,清同治三年(1864年)“举京兆试”官兵部候补主事。后辞官还乡,致力于诗歌与古文词的研究和创作,尤其注重德州历史文献的研究。以谈经讲艺为乐,博涉群书,搜求前贤著作,汇为《陵州者旧集》六卷,并给每位作者都编写了小传。他渊博的学识、高昂的品德,深得文人墨客、官宦名士及普通百姓的尊敬。因此,许多学子都登门向其求教,不少官宦名士也时常来访,诸多文人墨客与其交流畅谈。他家的“养知堂”天天人来人往,成了学术俱乐部。好友们时常因室内无坐,而在院子的树下坐着交谈,赋诗填词、吟诗唱曲、交流文章。

著作:《养知堂诗文集》(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二)。

马翥,字右轩,清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官河南镇平县知县。光绪五年(1879年),由于马翥糊涂判案,镇平县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王树汶案”,马翥因此被流放。流放归里后,尽管马翥做了许多有利于乡里的事,但始终生活在流放的阴影和人们的指指点点当中。他参与了首部《德州乡土志》的编写,但因遭流放一事,未敢署名。

著作:《病起余笔》(参见《山东明清进士通览》清代卷)。

孟长峦,号篠林,今德州市临邑县宿安镇孟家村人。乾隆五十七年举人,官鸡泽县知县。洁己爱民,二十余年如一日。曾任曲阳县令,奸民何三暴横一方,残害乡民,孟长峦将其绳之以法。调鸡泽县,遇河决堤,率民夫昼夜封堵,于泥淖中奋战三月有余,染疾解任归里,半年后去世。

著作:《云林馆诗文集》(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

庞际云(1822—1887),原名震龙,字省三,今德州市宁津县人。幼年勤奋好学,天资聪慧,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考中举人,咸丰二年(1852年)考中进士,官刑部主事,精明强干,为柏静涛及曾国藩倚重。曾国藩督师皖省,庞际云以京员参赞军事,每出奇策,以定大功。金陵克复,曾国藩奏庞际云留江苏,综理善后局务,署江宁盐巡道。同治年间,历两淮监运使、按察使、江南文闱提调、淮扬海道提调等职。光绪六年(1880年),迁湖北按察使,清理积案九千余起,次年,升湖南布政使;十年(1884年),奉命署湖南巡抚,筹兵治饷,颇有章法,旋调云南藩司,不辞劳苦,积劳成疾,卒于任所。历官四十余年,刚正不阿,尤留心于人才,高万鹏、李有芬皆为其所提拔。

著作:《十五芝山房文集》。

庞濯清,字浴德,今德州市平原县恩城西南庞庄人。庠生、习医,精内科,求治者无不著手成春。

著作:《医源备览全集》《医方摘要》(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

邵肯堂,字楹五,今德州市平原县人。诸生。精岐黄。

著作:《医学钩元》(亦名《医要钧元》)、《脉理辩证》(均未刊行,参见《续修平原县志》本传、《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

史俊卿,今德州市临邑县城南史家庄人。邑庠生。天资秀敏,精岐黄术。

著作:《妇科汇方》四卷(参见《绩修临邑县志》本传、《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

宋弼(1703—1768),字仲良,号蒙泉,清德州(今德州市陵城区)人。乾隆三年(1738年)顺天府乡试中考中举人,乾隆十年(1745年)成进士,改庶吉士,历官编修、续文献通考纂修官、甘肃按察使等。

著作:《蒙泉诗集》《思永堂文稿》《州乘余闻》《广川诗钞》(编辑)《山左明诗钞》三十五卷。

提要:《州乘余闻》,宋弼撰,中科院图书馆收藏。是撰《德州志略》后剩余资料的整理著作,记载了德州诸多名人轶事。全书分为“德行”“言语”等二十多个篇目,记叙了德州自明末到乾隆间一百多年70多个士人官绅的言行轶事。通过鲜活个性细节的描述,生动再现了人物的品德、气节、智慧、才华、情趣、风度、追求和嗜好等,立体反映了德州社会生活的侧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山左明诗钞》三十五卷,宋弼编,清乾隆三十六年益都李文藻广东刻本,山东省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四十册影印此刻本。该书以时间顺序排列,收录明代山东诗人431名,收录诗作3608首。诗钞中清楚地展示了明代山东诗人与诗作情况。从诗人的构成上看,绝大多数为进士或举人出身,少数为诸生或平民;从诗体来看,既有五言、七言,也有律诗、绝句;从内容上看,既有言情、抒志,也有状物、记事。作为明代山东诗人的诗歌总集,该书为研究山东明代历史、文学提供了珍贵资料。

宋方,字智辅,今德州市人,诸生。

著作:《澹云斋稿》(亦名《淡云斋稿》,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宋来会,字清远,号秋圃,清德州(今德州市陵城区)人。雍正四年(1726年)拔贡,候补教谕。与著名大儒纪晓岚交谊甚好。卒后,纪晓岚曾到德州瞻拜宋墓,并留下《德州吊宋秋圃先生》。

著作:《近思斋诗》(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诗书知新日记》(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三)、《论诗微言》(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二)。

宋献存,字徵一,今德州市人,乾隆乙酉年拔贡。

著作:《河上草庐诗钞》(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宋兆李,字紫涵,号省菴,清德州(今德州市陵城区)人。康熙三十八年郯城任教谕,上任未历数月,以其学识折服了郯城的诸多士子。其时的郯城士子因社学、义学的荒废基本处于散落民间的松散状态。宋兆李上任后,不仅起到了以学识聚集士子谈论儒学的凝聚作用,也切实地履行了作为教谕的职责。不仅以自己的学识影响着郯城的士人,而且促进了当地官学的发展。在任教谕的约12年时间里,对郯城地方教育的贡献很大。这也直接提高了这一时间段内郯城士子的儒学素质,导致科举人才相对集中地出现。

著作:《初筮草》(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八)、《损斋吟草》(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八)。

宋芷,今德州市乐陵市人。乾隆己卯举人,幼岁举止俨若成人,10岁就博通韵学。及长,《经史子集》寓目成诵。少应试,受知太守郑方坤。年未40卒,与胞兄壬子举人宋著,同为一时名宿。

著作:《诗余》一卷、《宋氏博征录》一卷。

苏庭瑞,字班侯,号梅嵓,今德州市宁津县人。乾隆五十一年举人。署平山、无极等知县,授冀州学正。存厚道登贤书,能文。

著作:《诗集文钞》。

孙勷(1657—1740),字子未,号莪山,清代德州东柳村(今德州市陵城区)人。24岁的孙勷即夺得康熙二十年(1681年)山东乡试的第一名,即中得解元;29岁考中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入翰林院,授庶吉士,后授散馆检讨;37岁担任福建乡试正考官;53岁出任贵州学政;57岁升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翌年升翰林院侍讲,改授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升任大理寺少卿,居正四品官阶。雍正元年(1723年),已是67岁的他蒙皇上召见,补授通政使司右参议。雍正四年(1726年),年满70以老告退。孙勷诗文皆精,尤其文章出众,被蒲松龄称为“海内宗匠”。

著作:《鹤侣斋诗文庥》《诚斋诗草》《使黔偶记》《读韩秘记》《〈四书集注〉余论》《鹤侣斋诗》一卷、《鹤侣斋文稿》四卷。

提要:《鹤侣斋诗》一卷,孙勷撰,清道光二十三年延绿吟馆刻本,青岛市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二十九册影印此刻本。该书收录孙勷诗作,卷首有吴序和方序两篇序言,卷末有其弟子顾嵎的读后感。孙勷为人性简傲,不谐于俗,其《石丈》诗云:“山鬼矜伎俩,此老如不闻。或具袍笏拜,此老亦不尊。坦然自高卧,雨蚀青苔痕”,以诗自喻。

《鹤侣斋文稿》四卷,孙勷撰,清咸丰元年延绿吟馆刻本,青岛市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二十九册影印此刻本。该文集为封大受编辑,共收有孙勷文稿五十四篇,包括奏议二篇、序十五篇、墓表三篇、墓志十五篇、传五篇、书一篇、记三篇、跋二篇、事略二篇、寿序二篇、笔记一篇、祭文三篇。

孙应祺,字印泉,今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人。诸生。

著作:《慎终编》(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文庙通祀考》(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六)。

孙于盤,字吉甫,号石斋,又号树村居士,孙勷子,今德州市陵城区人。雍正乙卯年举人,官昭通通判。

著作:《沁雪轩诗》《树村诗草》一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提要:《树村诗草》一卷,孙于盤撰,现存钞本,中科院藏。

田昂,字伯超,今德州市德城区人。

著作:《重订空山堂诗志》

提要:《重订空山堂诗志》,田昂撰,影印本。书前有田昂所撰序言及例言,附读法十则,这一重订本将原八卷删节为六卷,不免有粗疏之处,《续修四库全书》据此本著录。

田合敬,字无慢,今德州市德城区人。田雯三子,岁贡生,官候选七品京官;少年受诗于长兄田肇丽,生平酷爱填词,诗歌间作而已。

著作:《秋草诗稿》(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八、《国朝山左诗抄》)。

田际昌,字映六,号稜香,清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

著作:《西园近稿》(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国朝山左诗续抄》)。

田霡(1653—1730),字子益,号乐园,又号香城居士,晚号菊隐老人。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田雯之弟。与兄雯、需并能诗。尝从王士祯游。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拔贡生。授堂邑县教谕,以病未赴。

著作:《鬲津草堂诗集》六卷。

提要:《鬲津草堂诗集》六卷,田霡撰,清刻本,山东大学图书馆收藏。《四库全书》收入。该书有五言古体诗一卷、五言近体诗一卷、绝句诗一卷、集后有《菊隐集》一卷、《南游稿》一卷。此书五言古体诗一卷,五言近体诗一卷,均有王士祯的诗序与诗评,王士祯中称田霡诗自成一家。绝句一卷由同乡孙勷作序,多褒霡抑雯之词。《菊隐集》一卷和《南游稿》一卷,为田霡七十岁以后所作诗,多记老年生活情趣,由黄越作序。田霡平生为诗以七言绝句自负,诗作以此体居多,密咏甜吟,每首都有自己的特色。涵盖山水游记诗、田园诗、亲友唱和诗、题画诗、咏史诗等,表达了自己在清贫生活中亲近自然、不求功名、与花为伴、与诗为友的乐趣,偶尔也会流露出一生未有建树的遗憾。山水游记诗多透露出对朝代兴亡的感慨和对教训的汲取、对逸隐人士的羡慕追思等。

田琦(1765—1845),字景韩,号香雨,今德州市德城区人。田雯仲弟田需的玄孙,嘉庆二十五年恩贡。品端学粹,体健神清,其严正之气使人望而生畏。家道素寒入学,食饩后,延请马学博为师,马学博学规甚严,琦每日必正襟危坐,虽盛暑严寒,亦著洁净长衣。未十年,居然自摹成一家,笔姿遒劲,超凡迈俗。每日必临池恭书,以欧柳为正宗,而小楷取法于邢董。素少交游,惟最重与同里诸儒,研究经学,探讨精深。

著作:《自吟草》(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

田同之(1677—1756),字在田,晚号西圃,清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田雯之孙。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举人,官国子监学正。

著作:《晚香词》三卷、《西圃词说》一卷、《西圃诗说》一卷、《西圃丛辩》三十二卷、《二学亭文涘》四卷、《砚思集》。

提要:《晚香词》三卷,田同之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刻本,国家图书馆收藏。遵照词要“别有寄托,另具性情”的词学主张,《晚香词》集中的作品,虽少重大社会生活的题材,却是词人躬耕西圃、苦心孤诣之作,清新婉丽,寄托遥深,艺术水平很高。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咏物词、登临怀古词、唱和题照词;另外还有一首《莺啼序》长调。

《二学亭文涘》四卷,田同之撰,清乾隆间刻本(德州田氏丛书之一),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四辑第二十八册影印此刻本。该书是作者生前的为文结集,约一万六千字。卷一为序,卷二为记、传、书后、后识,卷三为志、铭、祭文,卷四为辩经、摘史、选诗、凡例、尺牍、题跋等。

《西圃丛辩》三十二卷,田同之撰,清乾隆十九年刻本。包含:山川、人物、经史子集杂著碑铭石刻法书、诗词字句、文字音义、舆地城阙宫室楼亭堂馆桥梁寺观、古迹成语、称谓名号、草木鸟兽虫鱼、姓名、文物器制、饮食冠饰闲杂语事等类别。

《西圃词说》一卷,田同之撰,清刻本,国家图书馆收藏。另有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是田同之的论词之作,凡九十三则。主要记述有关词学的见闻、诸家词话著作的切要微妙之处等。论词较为圆通,并能与诗相比较,强调神气和创新。认为“词以神气为主,取韵者次也,金错采其末也”;填词之诀窍在于“惟能去《花庵》《草堂》之陈言”。主张抒写真情实景,词与诗体格不同,为抒写性情,标举景物一也。书中既有作者自己的体会见解,又有采择前人词话的精要部分,在清代词话著作中较有参考价值。此书还有《山左人词》本和《词话丛编》本。

《西圃诗说》一卷,田同之撰,清刻本,国家图书馆收藏。论诗主性情与神韵,说:“诗之道,有根柢焉,有兴会焉。”“根柢源于学问,兴会发于性情。”认为王士稹独主神韵,“‘神韵’二字,可谓放出三味,直足千古。效古人诗,要须神韵相通,不必于声句格套中求似。”作者提出了作诗的四个条件“不微不婉,径情直发,不可为诗。一览而尽,言外无余,不可为诗。美谓之美,刺谓之刺,拘执绳墨,不可为诗。意尽于此,不通于彼,胶柱则合,触类则滞,不可为诗”。欣赏“蕴蕃有味,温厚和平”的诗歌,而对“剑拔弩张”的诗歌表示不满。

田雯(1635—1704),字紫纶,又字子纶,号山姜(畺),又号漪亭,晚号蒙斋,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清代大臣、文学家。康熙三年(1664年)殿试二甲第四名进士。授中书舍人,十九年(1680年)提督江南学政,二十六年(1687年)为江苏巡抚,三十八年(1699年)奉旨督修淮安高安堰河工。以病辞职归里。诗与王士禛、施闰章同具盛名。

著作:《古欢堂集》《黔书》《长河志籍考》《古欢堂杂著》《山姜诗选》《诗经大题》等。

提要:《古欢堂集》三十七卷,附《蒙斋年谱》一卷、《续年谱一卷补年谱》一卷蒙斋生志一卷,田雯撰;补年谱清德州田肇丽撰,清康熙间德州田氏刻本,山东省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三十五册影印此刻本。是田雯任贵州巡抚时所辑的诗文集,有文选二十二卷,诗选十五卷。记游、风物、山水、酬答、悼亡、抒怀记讽刺,无不涉及,取材极其广泛。《蒙斋年谱》一卷、《续年谱一卷补年谱》一卷蒙斋生志一卷,是田雯的生平记述。该书还有《四库全书》本。

《长河志籍考》十卷,田雯撰,清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德州田氏古欢堂刻本,山东省图书馆等单位均有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四辑第十六册影印此刻本。全书共十卷,近4万字。长河,古之平原郡,隋为长河县,宋末废为长河镇,元改为陵州,明清为德州。此书成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系统具体地叙述了德州一带古九河故道的变迁、历代郡治所在地及其兴废,而于州镇、古迹、祠庙、风俗、物产、寺观、陵墓以及杂事之类,记其精,辨其疑,追源逐流,纵横捭阖,旁征博引,颇多掌故。

《黔书》二卷,田雯撰,《四库全书》印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贵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收藏。是田雯任贵州巡抚期间,在全面考察苗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和民间文艺的基础上,采《贵州通志》之要事,以记述杂文的形式编写而成的。全书收文76篇,附以逸闻、舞蹈插图,记述贵州的建制沿革、山川、人物、民族、民俗及物产等内容,为清代贵州之重要地方文献。

《诗经大题》,田雯撰,清稿本,山东省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四册影印此稿本。此书共有155篇文章,是作者对诗经的解读和感悟。

田需,字雨来,号鹿关,田雯之弟,清德州(今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人。清康熙五年(1666年)中举人,十八年(1679年)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

著作:《水东草堂诗》一卷。

提要:《水东草堂诗》一卷,田需撰,康熙乾隆刻德州田氏丛书本(丛书综录);康熙六十年刻本,南京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刻鬲津草堂诗本附,山东图书馆、青岛图书馆藏;水东草堂诗不分卷,附晚香词一卷、安德明诗选遗一卷,康熙刻本,南京图书馆藏。

田绪宗(1608—1654),字仿文,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考中进士,次年选授浙江丽水县知县,任内清理土田、户口,重新登记造册以均赋税;修复通济堰以灌溉民田;出个人俸金修复旧学宫立丽泽文社以培养诸生;撰《筮仕记》以记述前代官员劝农、建学、士习、水利诸往事。甫及三月,民歌曰:“邑侯清,妇子宁。邑侯廉,妇子安。”是年5月,以疾卒于官,时年46。

著作:《筮仕记》《田子箧中稿》(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六)。

田张氏,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田绪宗之妻,户部侍郎田雯之母,《清史稿·列女传》首篇即是她。其夫死于浙江丽水知县任上后,清核库赋,交代后任。守寡三十余年,教子有方。通《诗》《春秋传》,知礼节、能文,77岁卒。

著作:《茹荼集》。

田肇丽(约1662—1735),字念始,号小霞,一号苍崖,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田雯之长子。一生专嗜读书。博闻强记,无所不窥于声律之学,持论特严。古作,以龙门为本,以震川为标;休法,非合宜不轻落笔。自幼经田雯指点,诗文以雄洁明丽见长。南北史纂,皆用蝇头小楷,自手录20年,健关抱病,犹沉酣于载籍中,老不废学表伯业之芳踪。屡试不第。以荫生官至户部郎中。

著作:《有怀堂文集》一卷、《有怀堂诗集》一卷、《忍冬诗集》《忍冬文集》《砚北犹存禄》《扈从纪程麻衣消寒录》。

提要:《有怀堂文集》一卷、《有怀堂诗集》一卷,田肇丽撰,清乾隆七年刻本(德州田氏丛书之一),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四辑第二十八册影印此刻本。田肇丽少以才高自傲,后屡试不中,故述怀诗有“惭非刻名人”之句,为此耿耿于怀,《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书著录。《文集》包括南北史纂序、世说新语注纂序、麻衣消寒录序、题都梁词、董文敏遗翰记、重修卢斋记、德州水二字辨等,另有论文四篇。《诗集》有《送翁康贻郎中归武林》等诗作六十多首,最后一首《病中遗嘱》,抒发其感伤人生的情绪。

田徵舆(1701—1759),字孟扶,号清漪,晚号香孤,清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田同之长子。自幼性格开朗,通情达理,无俗情,读书即酷嗜韵语。7岁时,遭母变衰毁成人,俞年随祖父田肇丽读书,京邸一室洛诵,不待教督。田肇丽假归谢客,田徵舆从祖父为师学文。在外倾耳细听老夫子的教诲,家承祖训,废寝忘食,发奋仕途有成。无奈脾胃虚弱,一病缠绵,十余年来不离姜桂,直到雍正元年(1628年)病才痊愈,方可准备重读旧学。此时,恰听父亲田同之例应谒选,“祖父服劳无人,委以家事钜细,皆有徵舆负责”。不得已补国子生。田徵舆除才思丰富,有觅句挥毫之外,复工篆刻,于钟鼎篆籀源流正变,既博极无遗而得心应手,尤在林隺田印册上“名重一时”,最终成为书法、篆刻名家。故据石游刃皆堂堂正正,大江南北得片石者,皆珍爱之。直隶总督方观承请他刻了一方玉章,并请他参加幕府,谢词不就,乾隆二十年(1756年)冬,田徵舆旧疾复作,形神倍减,含悲茹痛,精力愈困,于二十四年(1759年)卒。

著作:《石南斋遗诗》一卷、《诗馀》一卷、《磨礲顽钝印谱四册》。

田中仪(?—1760),字无昝,号白岩,清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田雯之子。岁贡生,官銮仪卫经历。好诗词,为纪昀青年时代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著作:《红雨斋词》一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八)《红雨书斋诗集》。

提要:《红雨斋词》一卷,田中仪撰,民国安丘赵氏慎鬯阁钞本,山东省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四十七册第册影印此钞本。该集收录其《望江南》《声声慢》等词作。

《红雨书斋诗集》,田中仪撰,被收入卢见曾所编《国朝山左诗钞》。

王承乾,字元御,今德州市乐陵市人。岁贡生,游其门者多知名士。工书法,授宁阳训导。

著作:《鹿洞山房诗集》八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八)、《易经传象》二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一)、《游览纪胜》一册(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七)。

王名簜,字筠园,今德州市庆云县人。耑家芦雁,喜画风景,其潇洒之致如闻风声,其题画芦雁图,截云挥豪,满纸起霜,芦苇如田野岸风,诗云:淡影清声无觅处,空传寒景渺茫中,一声寒雁萦秋水,几片芦花淡夕阳,无限风霜随意写,清凉一片似潇湘,清霜明月满江滩,水际依稀雁影寒,不是等闲轻纵笔,芦溪静处几令看,绘形犹易景难传,泼墨轻烘远浦天,向晚飞来何处好,芦花点破一溪烟。

著作:《日省堂诗草》(参见《山东省科考名录汇编》)。

王绶荣,字华簪,今德州市平原县后夏庄人。清朝庠生,学问渊博,识见高远,不慕荣禄,晚年潜心医学,为人诊病不索酬,乡里感其德。

著作:《医学心法》《临症指南》(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

王所擢,号小山,今德州市乐陵市人。乾隆丙申由廪生应东巡召试,钦取二等,充四库全书馆行走。丁酉,拔贡馆满,议叙授招远教谕。俸满选浙江龙泉县知县。亲老告近,选直求满城县知县,调广昌县知县。至性过人,寡言笑。母亲病逝归故里,居庐次,追念父不以寿终,报痛隐泣,遂谢病不复出。素耽典籍,书法为时推重。初教职报满,以赋《刈麦七古》受知上宪,得卓异。晚年尤工于诗学。

著作:《罗峰诗草》(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都门边城》《病余》。

王英琳,字聘卿,今德州市夏津县卞官桥人,武生。幼聪敏,以父老辍读,理家政,于农隙习弓马术。又精岐黄业,于伤寒,眼科独有心得。

著作:《守家十要》《创业难》《伤寒会解》《眼科类集》(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

王瀛洲,字登三,今德州平原县南北官人,祖上四代业医。虽然早岁入邑庠,但无意仕举,继承家业,潜心探研,专习针灸,造诣至精至极,治疾针到病除,救人无数。然其行医不望报酬,富贵贫贱均无异待,远近皆传其名。

著作:《五世针灸摘要》(参见民国二十四年《重修恩县志》卷十一)。

提要:《五世针灸摘要》,王瀛洲撰。继承四代家传针灸精要,结合自己的针灸经验,较好地总结了王氏五代针灸治验,补充了针灸医学的内容。

王贞吉,字咸临,今德州市庆云县人。精医术,病家来延,无分昼夜,靡不慨往,辄应手奏效,而于痘疹尤精。

著作:《酌准秘抄》(参见民国三年《庆云县志》)。

魏迺勷(?—1900),字吟舫,清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学问渊博,性忠正刚烈。咸丰年间,官拜内阁中书。同治七年(1868年)考中进士,官拜刑部主事,公道明决,平反冤狱。后历任礼部精膳司主事、印铸局员外郎、仪制、祠祭等司郎中,屡次主持重大典礼。再迁御史,掌江南道,屡弹权要,以直言敢谏、不畏强御著称。光绪十二年(1886年),以疏劾权要遭贬,涿郡士绅仰其品学,聘其主讲鸣泽书院,十余年中培养人才无数,涿郡文风为之一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抱病回里,次年病逝。

著做:《延寿客斋遗稿》四卷。

提要:《延寿客斋遗稿》四卷,魏迺勷撰,青岛市图书馆藏清刻本,首都图书馆藏民国十九年刻本,北京大学书馆藏民国二十二年刻本,杭州大学书馆藏民国二十八年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民国间北京龙华斋刻本。

魏丕承,字宪武,号藿村,山东德县(今属德州市陵城区)人。康熙戊子举人,考授中书,通医药。生有夙慧,颖悟出群,6岁受《孝经》,即能成诵。19岁与田香城同守职於宫梦仁学使,拔入太学,受业于田雯、孙勷两人,故诗文极有根底。

著作:《训蒙本草》(《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洗心堂集》(参见《山左诗钞》《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八)。

提要:《洗心堂集》,魏丕承撰。是集凡诗1100余首。大半分体编次,其间亦有凌杂错乱者,或尚未杀青之本也。

魏寿彭,字述之,今德州市德城区人。魏寿彤兄,附贡生。《德县志》魏寿彤附传云:博稽群书,长于天文术数之学。邑内有大建筑,多主持之。

著作:《渔山诗草》(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一)。

魏寿彤,字仲鹤,号悔凝,又号梦梦生,今德州市德城区人。清岁贡生,候选训导。学识渊博,尤以诗词古文和地方掌故见长。德州有公议大事,他多能引经据典,理服众人,在民间颇有威望。清宣统元年(1909年),励行新政,当选为山东咨议局议员。时因抚宪山东军需款项亏累严重,拟提议由各县公款弥补。魏寿彤等人力排众议,乃罢其议。同时,他建议豁免各县差徭,得以采纳,使百姓稍得休养生息。还居德州后,首先倡导设立了水会、粥厂、惜字社、埋骨会、施棺局等慈善机构并亲自监管,且尽力开办和管理安怀所、恤嫠院和乡贤、节孝两祠,深得民众特别是贫苦百姓敬重,72岁病逝。

著作:《德州志略举要》(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七)、《德州疆域图考》《仲鹤遗诗》《诗文集》一卷、《友谱》八卷(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一)、《乡土志稿》八卷。

提要:《德州志略举要》《德州疆域图考》《乡土志稿》八卷,魏寿彤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山东通志局征德州志稿,魏寿彤应知州钱祝祺聘请,分纂《德州志略举要》。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应知州之聘,主修《德州疆域图考》,并撰著《乡土志稿》八卷,对德州掌故予以深入考证,赖以征信,该次修志中多所采选。

温凌云,字起凡,今德州市庆云县人。性慷慨、工岐黄。豁然大度,仗义疏财,善排难解纷。乡里之人,数十年鲜有至讼庭者。凡应诊之时,必先贫而富,着手有回春之妙。

著作:《医宗家藏》四卷(未刊行)。

吴楚椿,字荫华,号八千、西岭,今德州市德城区人。清代学者。吴汝惺之子。幼孤,力学,承教于丁萼亭,读书善体会。乾隆六年(1741年)举人,官至浙江青田县令,爱民如子,多惠政。六年后归乡,教学。人称之为“青田先生”。对德州地域文化厚爱有加,不仅刻意搜求德州地域文献,还对德州的许多历史问题加以探讨论证,并续写德州志书。在出仕前,曾对五河所经的德州以河为线考察其历史,著有《古河考》和《桑梓图考》,对德州的远古历史通过河流演变的形式反映出来。时任济南府通判的许朝有《观吴西岭画河图》诗,生动记述了吴楚椿与谢紫芝(谢重辉之孙)在杏村绘制《屯氏三渎图》的景象。

著作:《州志拟稿》十二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七)、《文章六则》(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二)、《学诗笔记》《学庸会通》《中庸脉络》《虚字谱》《古河考》《桑梓图考》《洋洋大风编》《续青田县志》《畲民考》。

提要:《古河考》,吴楚椿撰。该书专门论述九河故道,共十三篇,其中九河考十篇,附论二篇,图一篇。有北京图书馆藏乾隆二十七年刊本。

《续青田县志》,吴楚椿撰。吴楚椿任青田县知县时,与县教谕徐鹤龄、训导董楷、邑贡生董永发、陈开基同纂;继钱喜选《青田县志续》,补雍正七年(1729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内容,分为六编。其例先是阖邑全局,其次各都分局,皆有图,各为二卷;再次政事、风俗、人部、文部,分为四卷。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刊印。

《畲民考》,吴楚椿撰。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秋,就浙江畲民参加科考受阻事所做的调查申述文献,原件已佚,收入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版《续青田县志·文部》和清光绪三年(1877年)版《处州府志》,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今列入《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卷》影印本,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吴华年(1836—1895),字呆仙,号俊峰、西萼,今德州市德城区人。性孝友,聪敏过人。初由拔贡朝考第一,授七品小京官。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翌年联捷二甲第11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同治十二年(1873年)提督广西学政。李鸿章重其才,奏请其襄办文案,筹备海军事务。受李鸿章举荐,为直隶候补道。其书法清劲秀润,出入颜欧,日写小楷万余。

著作:《西萼诗草》。

吴名凤(1766—1854),字竹庵,今德州市宁津县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举人,历官江西奉新、都昌、东乡、德化知县,升饶州府景德镇同知,饶州、九江、瑞州、抚州、南康知府。性孝友,历官清勤,善听断,毁淫祠,建书院,创积善堂,深得民心。

著作:《古本大学解》四卷、《论语解》二十卷、《读易解》二十卷、《禹贡解》四卷、《洪范解》四卷、《此君园文集》三十卷、《此君园诗存》二卷、《学诗臆说》一卷、《竹庵诗钞》四卷、《咏史百篇》二卷、《此君园文集续钞》若干卷、《竹庵诗钞续集》若干卷。

提要:《禹贡解》四卷,吴名凤撰。至“导河”节,喟然以前儒说九河者多未详确,因证据传志,勘察地形,作“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人于海”二说,人服其精审。

《此君园文集》三十卷,吴名凤撰。升任景德镇同知期间,尝亲至窑厂,历观其坯房造作之处。目验埏植兴工之事。故于陶工利弊。器作良窳。知之最悉,是集卷二拟修景德镇志序。於造瓷分工。叙之至晰。卷二十三为杂著五,所记有关陶工各条,均自身经历目击中来。足以补陶史。

吴汝惺,字匪席,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先世蒙古人。清代学者。历世研究《易经》,多有成就。祖庭盖著有《易学露机图说》传汝惺,汝惺逐爻体验,以求发现,复搜集众说40余家,加以批注阐发,精粹深密,著有《易说》一卷,所论十五事皆阐发宋儒旧说。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易经研究中附加的神秘色彩,同时也是对宋代、明代理学的一次致命打击。

著作:《易说》一卷、《照心镜》(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三)、《居家杂仪》(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

提要:《易说》一卷,吴汝惺撰。自序以汉儒所传三礼不可尽信,故不主汉儒论《易》之说。所论十五事,全为宋儒旧说。对邵雍之说虽有所疑,但又不尽废先天诸图。

吴森,字练芳,号在蓝,别号潜筠,今德州市人。监生。

著作:《潜筠诗集》(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吴修凤,字梦亭,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先世蒙古人。

著作:《林谷初稿》《林谷续稿》(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一)。

吴浔源(1825—1903),字棠湖,今德州市宁津县人。吴名凤之子,清末著名史学家、书法家。幼年深受传统教育,天资聪敏,刻苦攻读,咸丰十一年(1861年)考中副贡,光绪元年(1875年)考中举人。他幼承家学,工书画,酷嗜金石文字,尤工隶书,精通铁笔,摹峋嵝碑称绝艺。学识渊博,多才多艺。音乐造诣颇深,善吹埙。光绪年间,他根据地下发掘陶埙的实物,复制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埙传世,以阐发古音之秘,故被称为古“埙”和“埙谱笛”的创始人。又出其绪余为雕、绣、绘画。

著作:光绪《东光县志》(十二卷首一卷)、光绪《宁津县志》(十二卷首一卷)、《微俗咫闻》三十六卷、《藕丝龛金石考》十二卷、《石鼓疑字音音义斡诠》二卷、《藕丝龛印稿》(十种)、《经印解合编》二卷、《藕丝龛杂偶存》二十卷、《藕丝龛诗集》十四卷、《劫后残录》《畿铺前游集唐诗》《畿辅续游集唐诗》《无事如梦集唐诗旬异同记略》《石鼓疑存音义荠·藕丝龛印学觚言》《石经音义释诠》《重排石鼓残字》《晋王羲之年谱》一卷(又作《右军年谱》一卷)、《埙谱》一卷、《笛谱》《汉隶十六种》《棠湖印篆五种》。

提要:《埙谱》一卷(又名《棠湖埙谱》一卷),吴浔源撰。光绪十四年(1888年)成书,是历史上唯一一部关于埙的学术性综合性的专著。此书详细介绍了陶埙的形制结构、演奏技法和制作方法等。选有《柯山》中的“痴梦”、《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雷峰塔》中的“水滑”、《玉簪记》中的“琴桃”、《紫钗记》中的“折柳”等选段。由于吴浔源的陶埙是按古代十二平均律制作,因此出现了“黄钟”埙、“大吕”埙、“太簇”埙等,书中都有详细记载。这部书这对后世陶埙的发展与流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萧钦,今德州市德城区人,贡生,官光禄寺典簿。

著作:《暂存草》(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一)。

萧惟今,字思皇,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萧惟枢弟,诸生。

著作:《云亭自怡草》(参见《山左诗续钞》《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八)。

萧惟枢,字拱辰,时彦子,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官江南丹徒知县。

著作:《醋吟集》(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七)。

萧惟豫(1636—?),字介石,号韩坡,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顺治十一年经魁,十五年二甲进士,十七年江西典右正主考,十八年授翰林院编修,封文林郎。康熙二年授内国史院侍读,直隶武乡试正主考,提督顺天等处学政。正值“得人最盛”之时,因父病“力乞终养以归”,时值康熙七年,仅33岁。后“屡荐不起”,“绝意仕宦”。康熙十八年,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书魏象枢,作为两朝三代元老,疏荐包括萧惟豫在内的清廉十人。值康熙南巡,驻驿德州,召见帐幕。萧惟豫“以老母陈情,特蒙谕允”,喜不自胜。遂避迹于城东南四十五里距近土河龙潭之上,所居曰“云庄”。

著作:《但吟草》八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七)、《恭纪诗》一卷。

提要:《但吟草》八卷、《恭纪诗》一卷,萧惟豫撰,王士稹评,现存清康熙五十年自刻本,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萧舆澄,字练江,号秋查,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嘉庆辛酉拔贡,任誊录官。能文善诗,华诗力迫盛唐,格调独高。尤工朽法,邑中碑匾等多出其笔迹。

著作:《秋查遗诗》一卷(又名《亦海集》)、《西笑集》一卷(参见《德县志·邑人著作》)。

提要:《秋查遗诗》一卷,萧舆澄撰。现存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卷端题“亦海集”,书衣、书名页、版心皆题“秋查遗诗”),青岛市图书馆藏。

《西笑集》一卷,萧舆澄撰。现存清道光刻本,青岛图书馆藏。

萧之桂,字月樵,号蓼怀,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萧舆澄之子。同治元年恩贡。

著作:《宜秋轩诗》(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

谢九锡,字纶斋,号云村,今德州市德城区南关街人。谢重辉之玄孙。自幼聪颖过人,15岁应童子试,以第一名的身份入州学。然而科举却屡试不第,后游学四方,足迹几半天下。家贫,然而性情耿介,颇有陶渊明之遗风,晚年由岁贡生补清平县训导,不久即卒,年74。虽然生平颇多波折,然而“其遇益穷,志益励”,对于诗文投入大量心血,不但苦吟为诗,还编选诗文,有多部作品传世。

著作:《南阮集》二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云村遗稿》四卷(参见《玉函山房藏书簿录》)、《正隆遗音》《陵川老旧集》六卷(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二)。

提要:《云村遗稿》四卷,谢九锡撰。现存清道光十一年刻本,社科院近史所、内蒙古图书馆、山东图书馆藏。

《正隆遗音》《陵川老旧集》六卷,谢九锡撰。现存钞本,首图藏。

谢立吉,字东岳,号箔溪,今德州市德城区南关街人。谢重辉之曾孙。乾隆五十年(1785年)高宗昭告天下,邀请高寿之人开“千史宴”,面对乾隆皇帝的诏问,书小楷以答,为乾隆皇帝所赏,赐之“国子监学正”。

著作:《鸣禽馆诗草》《晚香集》(均参见《山左诗续钞》《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谢重辉(1644—1711),字千仞,号方山,又号匏斋,今德州市德城区南关街人。致仕后定居德城区黄河涯镇谢家坟村。出生于仕宦之家,母亲于氏非常注重对谢重辉的培养教育。明代遗老卢世傕、程先贞、赵继鼎,清代进士李源、李浃、李涛等大师级人物,都与谢氏家族有着亲友关系,这为谢重辉的成才提供了有力支持。谢重辉出仕前与顾炎武亦师亦友的关系,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收获。

著作:《杏村诗集》七卷。

提要:《杏村诗集》七卷,谢重辉撰,康熙间(1662—1722年)刻本,国家图书馆收藏。存诗592首,收录的诗篇以年分类设卷,包括壬午(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诗96首;癸未(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诗72首;甲申(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诗77首;乙酉(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诗92首;丙戌(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诗80首;丁亥(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诗99首;戊子(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诗76首。从时间上看,《杏村诗集》是诗人58岁至64岁时所作。从内容上看,多为纪事与抒情相结合,《家存遗物》系列,每物一诗,如《冠簪》《飞鱼》《象笏》等共20首;德州树木,每树一诗,如《柳》《松》《桑》等共22首;德州花草,每花一诗,如《探春》《海棠》《茑萝》等共21首。《杏村集》很像田园诗抄,多为农桑之事、过访赠答、游园观赏寺等闲适之作,写闲情、抒逸趣的诗篇多一些,从中可以看出他思想的倾向和对美丑的辨识。有许多诗篇反映了清初社会矛盾的尖锐对立,对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寄予了无限同情,对官府胥吏的残暴给予了无情揭露。

谢紫芝,字商隐,号松泉,小字五郎,又曰白驹,今德州市德城区南关街人。谢重辉之孙。少年时便已显露才华,在母亲田氏、祖父谢重辉以及外祖父田雯等人的教导之下,“才气郁勃,不能谐俗”。深得祖父谢重辉的喜爱,在《杏村诗集》丁亥卷中有《阮亭以湘竹笔筒见贻》一诗,诗曰:“病眼迷离叹日昏,不将奇物手重扪。谁知好事王夫子,亲劂黄陵老竹根。翠色似才离鄂杜,朱斑疑是待湘痕。衰年对此全无用,合付吾家小杏村。”诗中“小杏村”指的便是谢紫芝,紫芝“英英有奇气”,“素闻无不超妙过人,盖隐隐有祖风焉”,谢重辉此诗虽有衰年之叹,然而总体基调是欣喜,结句更是带有无限自豪。

著作:《春草堂诗稿》《绮霞楼诗稿》。

邢悰,今德州市临邑县人。天资聪颖,入太学,充四库馆誊禄,献先世《来禽馆文集》,官至朝城教谕。幼禀家学,工为古文词,汪洋恣肆,自成一家言;尤究心乡里掌故,对修纂临邑县志贡献颇巨。

著作:《犁台文献录》八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六)、《诲蒙广录》(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三)、《来禽馆藏札》三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二)、《来禽馆外记》六卷。

邢赓虞,字寅五,号襄哉,今德州市临邑县人。贡生,官冠县训导,咸丰甲寅殉难,赠国子监学录衔。

著作:《孝弟慈易行浅说》(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九)、《来禽馆兴废记略》(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七)、《来禽馆姓氏图说》(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六)。

邢固,字疏之,今德州市临邑县人。例贡。

著作:《诗草十集》《闲居汇草》(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六)。

邢瑨,今德州市临邑人,岁贡。

著作:《裕恒居诗草》(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水仙叠咏》一卷(合著)。

邢顺德(1729—1760),字兰圃,清临邑(今德州市临邑县宿安村)人。自幼聪明贤惠,知书达理,人缘和善。受到祖父邢静园先生的疼爱和教化,八九岁就能通晓经史之书,尤喜骚雅。

著作:《兰圃诗草》一卷。

提要:《兰圃诗草》一卷,邢顺德撰,清钞本,山东省博物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三十六册影印此钞本。该书是其古体诗的结集,共存诗40首,均为五七律和五七言绝句组成。出嫁前的青春浪漫期,诗作富有幻想和朝气,显现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这时的诗清新隽永,寄托遥深。中期的她,经过生活的历练,其诗作的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显得更加务实。中年以后,尤其是生病后,面对与父母和丈夫的生死离别,诗句带泪更带血。

邢王佐,字可陈,今德州市临邑县人。岁贡,官掖县训导。

著作:《诗经详训》一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太学诚意正宗》一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四)、《太极图明解》一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九)。

邢崤,今德州市临邑县人。岁贡。

著作:《朴邨诗草》(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

许振文,字光甲,今德州市夏津县人。幼应童子试不售,遂治岐黄业。精脉理,遇危症,西医束手者,经光甲诊治后辄应手效,以善医称。

著作:《经验治疗方论》《女科五带论》。

于侗,字安巢,号敬亭,今德州市陵城区于家集人。清嘉庆乙丑(1805年)以优贡之资格任大理寺右丞,性情纯朴,轻财好施,善饮,工曲,其妻张、赵亦皆能赋诗,有康成家风。后告病还乡,以聚书、藏书、吟诗为乐,并以挹翠山房名其藏书室。

著作:《挹翠山房遗稿》。

张剑池,字龙泉,今德州市乐陵市人。岁贡生。品学兼优,事母至孝。

著作:《周易清简录》《尚书清简录》《历代帝王记略》。

张敬止,字熙甫,今德州市武城县人。岩关生。家贫嗜学,以授徒为业,澡身励行,言动不苟。

著作:《四书说》《经说》(参见《武城县志》本传、《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三)《性书闲道录》《河图说》《洛书说》一卷(均参见《武城县志》本传、《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九)、《易门周礼说略》《闭道录》《洪范录》(参《武城县志》本传、《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一)、《大礼》《士相见礼》《韵学》(参见《武城县志》本传、《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四)、《删定张景岳全书》《脉诀》《医林洒翰》《鹤翁诗稿》(参见《武城县志》本传、《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提要:《性书闲道录》《河图说》《洛书说》一卷,张敬止撰。现存清雍正刻本(二册),山东党校图书馆藏。

张镠(1705—1782),字紫峰,清山东乐陵(今德州市乐陵市)人。清乾隆九年(1744年)考中举人,官临清州学正,后辞官还家,专心著述。

著作:《一铭斋择中录》《中庸九经衍义》《古训集汇》一卷(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九)《周易晚学编》《春秋大意》《张子渊源录》。

提要:《张子渊源录》,张锣撰。《四库存目提要》曰:是书以仪封张伯行所刻《张子全书》不无伪谬,因仿《近思》《渊源》二录之遗意,择张子粹言以程、朱论定者,汇为一集。间有删节,皆从程、朱所辨而张子晚年所未及改者也。凡《西铭》一卷,《正蒙》二卷,《经学理窟》二卷,《语诸录文集》一卷,《遗文》一卷,《拾遗文》一卷,《遗事》一卷,《弟子》一卷。

张其恕,字行之,清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占连镇,僧格林沁受命堵截,张其恕负责操办军需,有功。咸丰六年(1856年),到山西办理厘金,收复永宁州碛口厘金。咸丰十年(1860年),代理忻州知州,勤政爱民,革除弊政,捐廉助贫寒举子赴试,改善社会风俗。同治元年(1862年),官拜沁州知州,赈济灾民,颇有声望。后辞官还乡,吟诗课子,不问世事。

著作:《治家概要》。

张润,字霖生,今德州市临邑县人。康熙丁酉举人。

著作:《馥园易说》(参见《县志》《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一)。

张世纯,字穆堂,今德州市乐陵市人。岁贡生。本邑名宿,学问渊博,士多敬重之。

著作:《四书典故前续二编》。

赵大经,字叔常,号春磵,又号初禅,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性豪迈,尚气节,善诗文,深得同乡前辈卢见曾、宋弼器重,与董邦达、纪昀结为文字挚友。乾隆十八年(1753年)考取拔贡,后考充镶蓝旗官学教习,选授邹县教谕。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举人,历任直隶乐亭、望都、武清和山西襄陵、浮山、徐沟、曲沃等县知县。为官很得民心,所到之处皆有循声。

著作:《闽游草》《峄尾堂吟草》《晴碧轩》《初心斋》《春涧诗》。

提要:《春涧诗》不分卷,赵大经撰。善书。录诗四百余首,钞本,《续修四库提要》著录。

赵峰隼,字抡秋,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同治辛酉壬戌併科副榜。家学渊源,以行谊文章相砥砺。

著作:《粤游闻见录》(参见《德县志·邑人著作》《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四)《豫游诗草》(参见《德县志·邑人著作》《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一)。

赵后素,字元礼,号香严,一号闻闻,今德州市德城区人。

著作:《怀戎诗草一册》(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一)《羼提居草》(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一)《闻闻诗稿》(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一)。

提要:《怀戎诗草一册》,现存清同治八年清雅静业堂刻本,青岛图书馆藏。

赵笏,字景汾,今德州市宁津县人。清代书法家。康熙六十年(1721年)三甲第40名进士,翰林。授庶吉士,诗文皆能,擅长书法,宗颜真卿。

著作:《阙疑集》十五卷、《言志集诗稿》五卷。

赵懋力,字仔肩,今德州市德城区人。诸生。

著作:《滇南草》(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

赵其星,字仲启,济南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人,十八年(1661年)进士。初授黄州府推官,不久改任汾阳县知县。任内振兴教育、体恤百姓,后因完不成军需征调被罢官归里,居家二十余年,甘贫好学,课艺谈经,乡人重其文行,一时州卫及邻邑碑铭志传文字多出其手。

著作:《仲启诗集》《汾阳遗稿》(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七)。

赵起凤,字于冈,一字羽圣,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顺治三年(1646年)举人。为人重义,品行端正,天性孝友。欲置义田而力不足,岁时必宴请族人,治家以朱子家礼为准。

著作:《一本歌》《色养集》(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狂诫集》(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敬诚集》(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师友俎豆小录》。

提要:《一本歌》,赵起凤撰。用歌咏的形式,讲述“一本”的道理,便于族人接受。“一本”教育的实质是尊祖敬宗,祖宗是家族之本源,是家族的旗帜,祠堂是家族组织的体现。尊祖敬宗既成为族人的共识,使宗祠对族人产生凝聚力,宗族团结一致。

赵任,字春潭,一字肩吾,今德州市德城区人。17岁丧父,家中清贫,饥则饮泣,恐伤其母,发愤读书。嘉庆十五年(1810年)举人,三甲第20名进士。授官安徽,贫不能行,友人为其治装才赴任。初为含山县试用知县。丁母忧,服除,又补署湖北光化县知县,仅8个月,大显廉能之声。改竹溪县知县,其装成樵夫,到深山查访到官兵屡捕不获的盗魁踪迹,率兵入穴将其拿获。大吏让其督造军器,限五日完成,而仅三日即造好。竹溪遇灾,庄稼无收,有不少人饿死,向上官请赈,巡抚不上报,忧愤成疾,辞官而归。

著作:《山中吟》《皖中吟》(参见《山东明清进士通览》清代卷)。

赵如陆,字轴轩,晚号须乐老人,今德州市德城区人。清代学者。幼秉庭训,潜心理学,尤精《孝经》,承其家学,治学多有成就。阐述经义,多至理名言。

著作:《孝经集注》(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三)、《闲蓄录》《娱老闲摭》(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三)、《闲音录》。

赵善庆,字怡斋,清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由贡生授国子监学正,历官户、工二部;出知金华府,以清廉著称,建七贤祠,集诸生肄业其中。尝学诗于新城王士祯。

著作:《重知堂诗》二卷。

提要:《重知堂诗》二卷,赵善庆撰。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是集,即士祯所点定,前有士祯《序》,称其妙在本色,颇为得实;惟《序》称论次都为一卷,而此本实二卷,又称善庆将赴官国学,而下卷有归田之作。被收入《四库全书》。

郑锐,字脱颗,今德州市乐陵市人。才识高卓,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举人。任鱼台教谕。方严不萄。归林下,手不释卷,淹贾群书。

著作:《读古愚见》六卷、《四书郑氏家训》。

提要:《读古愚见》六卷,郑锐撰。此书于上古至宋元间史事,“自放手眼”,批断前史记注得失,详究其义理,而不苟为一切异同。由所史事,即可窥其“治道关键”所在。所论人物,必核其事,别其真赝,如对司马孚、王导、牛宏等人,虽勋望赫炎,直斥绝不少讳。

郑作霖,字解禄,今德州市庆云县人。邑庠生。教读为业,成就多人,兼通医学。

著作:《劝学四言》《本草便读》《药性赋六篇》。

周濬,字距川,今德州市宁津县人。同治元年(1862年)二甲第67名进士,翰林。授庶吉士。资禀灵敏,为文辞华典丽,波澜壮阔。

著作:《梅花书屋诗赋草》。

朱履庆,字其旋,今德州市临邑县人。朱长泰之子,诸生。

著作:《文献彙略》二十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六)。

提要:《文献彙略》二十卷,朱履庆撰。《县志》本传云:履庆恐邑之文献久而无徵也,辑《彙略》前后共二十卷藏于家。《德平续县志》作《德平文献彙略》。《般上旧闻·先辈著述》有《德平县文献彙略》二十卷云:尚存,未梓。长河晨刊载清乾隆二十五年钞本(作《德平县文献彙略》,十一册)。

朱时显,字宗晦,一字文泉,今德州市临邑县人。顺治戊子岁贡,历官安东卫教授。

著作:《春秋集说》四卷(参见《县志》《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三)。

朱长泰,字大来,清山东济南府德平(今德州市临邑县)人。清顺治元年(1644年)考中举人,四年(1647年)考中进士,官江南含山知县,号天下清官第一。以断案如神,声名四驰,迁户部云南司主事,以廉洁著称。辞官还乡后,潜心研究典籍,尤精于《易》。

著作:《周易考》十六卷、《帝王年编》四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三)、《主敬斋稿》二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七)、《步天歌》一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一)、《修真节要奇方》一卷、《集史》一卷、《周易致一》六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