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朝德州历代要籍题录与资料索引

明朝德州历代要籍题录与资料索引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程绍,字公业,明德州左卫人。明万历十六年考取举人,次年成进士。崇祯元年开修,崇祯末年始成。起泰昌元年九月,迄天启七年七月,记载明熹宗一朝史事。葛如麟,字子仁,明代济南府德平县葛老庄人。葛曦,字仲明,号凤池,今德州市临邑县人。万历四年解元,万历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历官南京国子监司业,万历二十年卒,年仅48岁。

明朝德州历代要籍题录与资料索引

程珤,字子彬,明德州左卫(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原籍掖县(今山东莱州)。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二百一十四名进士。刑部观政,历升尚宝司卿,谪户部员外,历升副使,参政,至江西右布政使,所到之处,锄强保弱,使奸胥猾吏闻风丧胆。家居时,从不讲个人得失,也不请托,如遇有人拿金钱托他求一功名时,随即训斥门外。一生勤俭洁修,到老不下讲究住所,后筑一舍,起名“静轩”,日读诗书,咏乐其中。

著作:《右承稿》。

程绍(1557—1637),字公业,明德州左卫(今德州市德城区)人。自幼天资颖敏,勤奋好学,才识过人,熟读经书,并旁涉百家,求教于有识之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考取举人,次年成进士。授河南司阳、汝宁府推官。程绍为人严峻耿直,沉静稳重,雄才大略,不徇私情,政治进步,富有正义感,断案决狱,有“神鬼破胆”之誉。后擢户科给事中,迁吏部左给事中。归德后,乃督诸藏获桑府,莳花竹,师课二子,扶危济困,修桥补路,兴修水利,广行善事,洒扫庄宇劳苦近20余年。居家期间,还倡导复兴古学,改良政治。在文学上,他强调诗文创作应该服务于现实政治斗争。因此,他的作品大多内容充实,雄健浑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崇祯十年(1637年)九月以病卒,赠工部尚书

著作:《西河奏议》《出山三事疏草》《澹息居遗稿》(均未得刊行)。

程泰,字仲来,号鲁詹,明德州左卫(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工部尚书程绍之子,恩贡生,明崇祯年间入朝为中书,参与修纂《熹宗实录》。后出任建昌府通判,明亡后居家不仕。熟悉国家典故,豁达好施。

著作:《啸歌》一卷、《熹宗实录》。

提要:《熹宗实录》,即《明熹宗实录》八十四卷,程泰撰。崇祯元年(1628年)开修,崇祯末年始成。起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迄天启七年(1627年)七月,记载明熹宗一朝史事。有1940年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

杜句,字济美,今德州市乐陵市人,贡生。

著作:《易经便阅解》五卷。

提要:《易经便阅解》五卷,杜句撰。集古今名儒《易》解,苦思力索,择其明白简要、符合本义者,手录成帙(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一)。

葛汇生,字进伯,今德州市临邑县人。为葛守礼的侄子,贡生,官武英殿中书舍人,擅长七言诗。

著作:《川上草堂集》(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一)。

提要:《川上草堂集》,葛汇生编。《德平县志·艺文志》载郑材《川上草堂诗序》说:“《川上草堂诗》者,是德平葛进伯将题咏其别墅的诗作加以选择编纂而成的。其名称来源于郭进伯告旋里中,曾卜于城之西南隅,筑室以居,曰‘川上草堂’”。里面“有长歌、有短咏、有连篇、有对句。久之,满池塘格言遍左右矣。(郭)进伯于是纂辑成帙”。

葛如麟(1567—1632),字子仁,明代济南府德平县葛老庄(今德州市临邑县)人。出生于官宦家庭。明嘉靖左都御史葛守礼为其祖父。其父葛昕也系明万历年间朝内官吏。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举人,三甲第48名进士。授山西临晋县知县,改榆次县,德威并济。擢户部主事,督税崇文门,夙弊一清。累迁湖广布政司参议,改陕西潼关兵备道遇民变,擒杀为首者,不兴大狱。升陕西按察使,仍整饬兵备道。以主帅战死,拟将其谪戍,因战事获捷,复官归里。

著作:《葛宪使公集》四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六)、《葛如麟文集》《德平文献考》四卷、《葛端肃公族谱》二十四卷、《帝王歌》《葛符卿公行录》《葛符卿公年谱》一卷、《拙宦自状》六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六)、《祀典管见》(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八)、《小儿语》(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三)、《痘疹书》(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笃惠堂稿》十卷、《丁丑吟》(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六)。

提要:《葛宪使公集》四卷,葛如麟撰。现存清嘉庆八年树滋堂刻本,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社科院文学所藏。

《葛如麟文集》,葛如麟撰。现存明崇祯年间手稿本(一册),台湾图书馆藏,见《国善志》。卷端首行即正文始,原稿前三页已残损,全书内容共九篇,首篇题目已不可辨,次有《德平县扈令君重修外城碑》《苏德平城守三善说》《光录葛君传》《葛氏双节传》《明翰林院简诗凤池葛公墓表》《明故德平县学生震庭葛君墓志铭》。又《丁丑吟》,篇幅七页,篇题后两行题“平昌葛如麟子仁甫草,雁门门人李升吉较辑”。

葛守礼(1502—1578),字舆立,又字舆川,明中期大臣。德平(今德州市临邑县)人。嘉靖七年举乡试第一,第二年举进士,授彰德推官。后为兵部主事,继改官礼部。嘉靖帝深知其廉洁,先后任河南提学副使、山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抚,继以户部侍郎督饷、升为南京礼部尚书。隆庆元年(1567年),再起为户部尚书,制定簿式,减少科派,多有建树。时内阁纷争日剧,举朝攻高拱,他独不为所动,以奉养老母乞归。后高拱再入阁为首辅,又起为刑部尚书,继改任左都御史。他刚正不阿、不畏权势、竭忠罔懈的品格赢得后人的敬仰。

著作:《葛端肃公文集》《葛端肃公集》《葛端肃公家训》二卷、《葛少保行历图》。

提要:《葛端肃公集》,葛守礼撰。刻本较多,有十卷本和十八卷本两个版本。其中十八卷本含文十六卷、诗二卷。国内现存明万历十年(1582年)赵贤刻本、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钟大受重修本、嘉庆七年(1802年)葛周玉树滋堂刻本(附《识阕》一卷)。

《葛端肃公家训》二卷,葛守礼撰。该书虽然以家训命名,实际是自纪年谱一类,故《山东通志》将其列入史部传记类。该书最早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葛昕刻本,今不见著录。山东省图书馆藏清嘉庆七年(1802年)葛周玉重刻本。

《葛少保行历图》,即葛守礼画像册。《德平县志·艺文志》载有王世贞所作序文。《山东通志》列入史部传记类。今不见书目著录。

葛曦(1544—1592),字仲明,号凤池,今德州市临邑县人。葛引生之次子,葛昕之弟。万历四年(1576年)解元,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历官南京国子监司业,万历二十年(1592年)卒,年仅48岁。葛曦擅长七言诗,宋弼《山左明诗抄》卷二十三中见有葛曦诗四首:《雨后观龙舟竞渡》《宁夏纪事》《送蒋元轩侍御按鹾东河》《读二疏传有感》。

著作:《葛太史公集》五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六)。

提要:《葛太史公集》五卷,葛曦撰。康熙元年(1662年)付梓。《德平县志》说葛曦“有文集五卷行世”。《山东通志》作《葛太史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清嘉庆八年(1803年)德平葛周玉树滋堂刻本影印。今山东省博物馆、南开大学图书馆等也有此刻本。

葛昕(1542—1602),字幼名,又字龙池,今德州市临邑县人。生于河南督学府中,葛守礼之孙。隆庆四年,初任中军都督府都事,后调任太仆寺丞,提督库藏,协理西堂事。万历六年,葛守礼病故。葛昕回乡奔丧,以长孙身份主持了祖父的丧事,并丁忧守制三年,其后一直在工部就职。万历十六年十月,因定陵修建有功,晋升尚宝寺卿。

著作:《集玉山房稿》十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六)、《郎中疏草》(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五)、《易经本义详解》《通鉴人物要编》五十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六)、《葛符卿公尺牍序说》;辑录《端肃公名臣记》一卷、《端肃公哀终录》四卷、《葛夫人哀终录》一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六)、《校刻孝经》《秘传阳宅要诀》《四代表传》《葛太母传》《集玉山房古法书》。

葛引生,字长伯,号东山,葛守礼之子,今德州市临邑县人。邑廪生,赠户部员外郎,谥贞悫。擅长五言诗,其代表为《赠东洲丈二首》《吾昏》。如《赠东洲丈二首》之二,“遥持一杯酒,共子上河梁。秋水已结冰,朔风吹我裳。感子远行迈,为检衣与装。绵绵有多言,别意愈以长。枯木挂斜曛,远村归牛羊。君竟不可留,使我徒彷徨”。写出长辈对晚辈体贴入微的关怀,以及相去匆匆、挽留不下,又不得不分手告别的场景。

著作:《东山论草》(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六)、《家礼摘要》(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东山余墨》五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六)、《四书说》《易学执掌》《左传汇语》《过庭纪闻》。

提要:《东山论草》三卷,葛引生撰。刻于隆庆三年(1569年)。

《家礼摘要》五卷,葛引生撰。刻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德平县志·艺文志》载有于慎行所做的序。

《东山余墨》五卷,葛引生撰。刻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有陵县御史康丕扬序和葛如麟跋。

上述三书,见清华大学图书馆、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嘉庆九年(1804年)山东葛氏树滋堂刻《东山葛氏遗书》。

郭谌(1488—1578),字信夫,号磐浒居士,今德州市临邑县人。明代书法家。少有大志,读书若渴,博研六经;善书、能诗、好绘画,尤以书法最为出名。明正德三年(1508年)朝廷选试书法,全国数百人应考,选中8人,谌列第一。封武英殿中书事,自此名声远扬。其真、草、隶、篆、行,诸体都精,篆有古法,隶堪传世、真得欧体切要,尤善行草。虚山席评其草书:“郭谌氏,以书法名。近草一帙,好事者买燕石刻之,争相摹拓,间无虚日。则斯刻也,其诗与《永帖》(隋智永草书千文)同传矣。”

著作:《草韵辨体》《八分》《集二王》《叙古千文》《四体千文》《同声歌》《西山漫兴卷轴》。

提要:《草韵辨体》,郭谌辑。有明万历间刻本、明崇祯六年(1633年)闵齐伋刻本、崇祯七年(1634年)潞藩刻本、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山阴赵氏刻本、民国间新民印书馆影印本。书学著作,按《洪武正韵》编次,第一、二卷为平声,第三卷为上声,第四卷为去声,第五卷为入声。卷首辑录自汉至元书家姓氏129人,一般一字一形,也有多至五、六形的,连重文共收17000余字,字下有楷书释文,兼有注明书家姓名的。

《西山漫兴卷轴》,郭谌撰,画作。上有题诗,书有七体,精彩集于一幅,三绝归于一人,确是神品。当时大司徒陈东诸南京吏部少监许龙石,都是德高望重,文采有光于国的人,可也羡慕郭谌的盛名,特就邀游西山,结为忘年交,使当时的人都感到欣羡,因作此卷以寄兴。

何显宗,今德州人,万历庚戌进士,历官工部员外郎。

著作:《麟阳随笔》(参见马翥《德州乡土志》《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九)。

康丕扬(1552—1632),字士遇,号骧汉,今德州市陵城区神头镇人。明代著名学者。明万历四年(1576年)举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考中进士,先后任宝坻县知县、密云县知事、山西巡按、辽阳巡按兼学政。万历三十七年春告老还乡,课子教艺,整理地方文化册籍,对家乡的文化事业建设有突出贡献。

著作:《北台疏草》二卷、《按辽疏草》六卷、《按晋疏草》六卷、《三关图说》《按淮疏草》二卷、《癸卯两事志略》五卷、《省身录》一卷、《蓄德录》一卷、《千秋镜源》六十卷、《广古传信方》五卷、《集闽方》四卷、《宫传方》三卷、《东坡先生外集》八十六卷、《韩魏公集》三十卷、《白氏长庆集》四卷、《评》四卷、《公移尺牍四六诗文》八十四卷、《栖凤馆遗文》一卷、《东方先生文集》。

提要:《三关图说》,康丕扬撰。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刻本,今台湾和上海图书馆有藏。三关者,东曰雁门,中曰宁武,西曰偏老,鼎立相辅,总称三关。按其沿革,自周武灵王驱三胡之后;三关之地,所恃以为防范,秦即因险筑长城。汉有陈豨之叛,而周勃樊哙来讨;嗣后卢芳造反偷袭,而杜茂、王霸来此屯兵。及刘武周的入寇,李国昌的大肆掳掠,皆发生在此处。唐代于此地置三监,以养马而充军实,遂为边戍重地矣。宋代杨家将的故事也发生于此。明设监军,则尤重于前代,全晋之安危系如锁钥。康丕扬巡按于此,曾长期驻节雁门,为整饬三关监军兵备道,他实地目测丈量其地山川之险夷,与夫士、马、刍粮之额数;绸缪防御之机宜,各自为图,而继以说。列三关总图西路,凡十四页;老营守备所管城堡四座图,凡四页;水泉守备所管城堡二座图,凡二页;草垛山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三页;偏关守备所管城堡六座图,凡六页;岢岚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五页;楼子营守备所管城堡二座图,凡二页;河会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四页。共为图八幅,皆附说明里程形势;此书开关志设图解说的先河,使关志的内容更加形象易读。

《东坡先生外集》八十六卷,康丕扬编。现藏于重庆图书馆,2010年11月,被重庆市公布为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在署理两淮盐政期间,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重新刻印《东坡先生外集》八十六卷,苏轼自撰年谱一卷。《东坡外集》在元、明两朝未见著录,但有抄本在流传。明万历年间,康丕扬得到某学士家藏《东坡外集》一书,乃“系抄册,非完本,字多鲁鱼,不可读”。但他清楚该书的特点和优点:一是资料丰富,“其文往往亦多《东坡全集》所未载”;二是选材佳,“若题跋、小说诸语,亦皆意指解灏,情景若画,令他人所极力而不能得者”。该书引起康丕扬的极大兴趣。康丕扬的同学李济川,又将前游金陵时所录《东坡外集》一册寄送给他。万历丁未(1607年),康丕扬奉旨以侍御使身份署理两淮盐课,他在严明法纪的同时,“铨叙艺林,嘉与士类”,挤时间进行学术研究。遂将《外集》二抄本交毛九苞别驾校订后,刻于维扬府中。

《东方先生文集》,康丕扬编。现有明康丕扬显刻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收藏。该书集东方朔行事与作品于一体,并非真正的作品集,然从序文看,康丕扬主要是抱着还东方朔历史本真的初衷,所以对东方朔作品的去取比较严格。

李诚明,字涵盖,号思伯,又号泰云,明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抬头寺乡文庄村)人。明万历甲午(1594年)科举人。博览群书,以至天文地理、战阵推步、数术之学,无不通晓,皆有独解。特别是对经书的疏证辨伪、音韵的考证训诂、典籍的校勘辑佚等,都有较深的造诣。虽出身于官宦之家,却不求仕进。天启间,阁辅朱延禧荐为中书舍人,不就;魏忠贤遣人以厚币聘之,托疾固辞不赴。“十上公车数奇,未得一第,抗志不仕”,以读书终其身。年逾五旬,飘萧白发,映青衫而有余辉,独居东村别墅,建一亭,椽、楹、瓦、甓俱方,上悬方额,名曰“矩亭”。朝夕种树、养花、觞咏其中,六十余岁卒于乡。学者称为“泰云先生”。李诚明诗文典雅,其“诗古文词则李白韩愈,四六直通徐庚”。其文多写古迹景物、日常琐事。文笔清新,时杂诙谐。李诚明注重音调,讲究辞藻,是明后期德州文坛上很有特色的一位作家

著作:《矩亭遗诗》《翾翾草》《广川人文初搜》(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一)。

李汝相,字希说,号岩宾,今德州市临邑县人。隆庆四年(1570年)举人,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历官陇西知县、魏县知县、户部给事中、山西按察使司佥事、河南布政使司左参议。

著作:《李参政诗集》二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六)、《李山人谬义》(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三)、《掖垣疏草》(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五)。

李若讷(1572—1640),字季重,今德州市临邑县临邑镇贾家村人。晚明政治人物、诗人。万历十六年(1588年)举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登甲辰科进士,担任夏邑县知县、后调内乡县知县、当涂县知县、后升任户部郎中。万历四十七年,升任太平府知府,累官湖广按察司副使。天启五年,担任四川布政使司右参政。崇祯三年,升任湖广副使。崇祯五年,担任四川按察使司副使。为官清廉,拒绝依附权贵。因不满魏忠贤专权,谢政归里。他工于文、表、疏、策、论、序、记、说、诔、赞、诗、赋等,无体不能。

著作:《四品稿》九卷、《五品稿》二十九卷、《犁邱赋》一卷、《二清堂诗集》一卷、《杨花诗》。

提要:《五品稿》二十九卷、《杨花诗》(二百首),明万历刻本;《四品稿》九卷,明末刻本,共三十四册。无锡市图书馆藏,荣氏家族捐赠。

李允祯,字贞甫,今德州市德城区人。李浃和李涛的父亲。明崇祯六年(1633年)考中举人。清初,任河北省故城县知县,廉洁勤政,慈爱聪明,安抚百姓,持之以恒。百姓都对他十分尊重,并加以赞颂。在调去江苏丰县(今沛县)的时候,故城百姓列队相送,以表示对这位清官的尊敬。任内,“厘剔振刷,诸弊一清”。公余假日,李允祯还课士子于“清江书院”,使当地人文蔚起。后擢升屯田司郎中,迁广西左江兵备道,以疾乞归。李允祯为人沉静端庄,诚实谨慎,动必准礼,内介外和,与世无忤,卒年63岁。

著作:《漕使五集》(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七)。

刘盛,字宗茂,号无辩野人,明江西赣县人,游学寓德州。师从德州名贤、进士刘撝谦,励志苦学,遂成硕儒,多名弟子考中进士。性质朴,甘淡泊,一生隐居不仕。

著作:《刘盛诗集》《书说遗稿》(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六)。

刘佐,今德州市人。嘉靖乙未进士,历官冀北道山西参议,所至多有声绩。天性孝友,不喜请托,置义田二百亩以接济贫寒族人。善古文,不满“文必秦汉”的文学主张,提倡学习唐宋古文,阐发“六经”之旨,精心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对韩愈苏轼推崇尤加。

著作:《遂初堂诗集》。

卢茂(1534—1598),字如松,号绍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太学生,卢宗哲独子,官至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县南)通判。卢茂深受其父影响,为官清正奉公,《卢氏家传》云:“茂亦以清勤著声。”程正夫《安德诗搜》云:“别驾娴于政事之学,不甚为诗,《漫稿》其少作也。”

著作:《滁阳漫稿》(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六)。

卢世㴶(1588—1653),字德水,别号紫房,自号南村病叟,明末清初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明朝政治人物,杜诗学的奠基者之一。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官户部主事,告终养归,起转礼部,改监察御史。降清,起复原官,以疾不赴。居尊水园,以书酒自娱。论诗崇杜甫、陶渊明,自作亦似杜之悲凉凄怆。

著作:《尊水园集略》《读杜私言》。

提要:《尊水园集略》十二卷、补遗二卷,卢世㴶撰,清顺治间卢氏见宾堂刻本,山东大学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二十八册影印此刻本。

《读杜私言》,卢世㴶撰,是《杜诗胥钞》十五卷中《大凡》和《余论》摘出,“《大凡》专论杜之人品而间及于诗,《余论》概论杜之诗品,而想见其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交舍而互映者也”,是为《读杜私言》。卢氏自言“余数年间,于杜诗近四十余读”,因熟稔故能统观杜诗全体,致力于阐发诗人的精神性情,兼论其艺术之妙。他认为“杜诗乃天壤精气结成,即子美亦不知何由至此”,所谓“精气”,即兼指精神性情与诗艺之妙。(www.daowen.com)

卢宗哲(1505—1574),字濬卿,号涞西,军籍直隶德州左卫(今德州市德城区)人。自幼勤奋好学,谙于经史,少有大志,嘉靖七年(1528年)24岁时,考中山东省乡试戊子科举人第8名,明嘉靖十四(1535)考中进士。嘉靖十六年(1537年)33岁时,授翰林院检讨;52岁时,推为南京太仆寺卿;54岁召为光禄寺卿。为官期间刚直不阿,屡遭严嵩父子排挤。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时年55岁,托病上书辞官,归乡修养。卢宗哲官至光禄卿,从三品。

著作:《焚余草》一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六)。

吕献策,字匡时,今德州市德城区吕家街人。明清间医家。幼年习举子业,后以父疾而改习医,日夜侍奉,究心医学,久而精通。

著作:《妇人调经》《痘疹幼幼心书》十七卷。

提要:《痘疹幼幼心书》十七卷,吕献策撰。儿科类。成书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现存稿本,藏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载述痘疹常用药物之药性主治及修制法,痘疹之诊断,杂症主治法,痘疹预防,痘疹各期,痘后余毒,妇女痘疹证治。末附古今经验方一百五十一首,补遗方一百二十六首。

吕恂,字信吾,明德州卫(今德州市德城区吕家街)人。天性聪颖,笃志好学,明万历年间考中举人。平生交友重道义,参加科考因策论多有愤世之语,终未能步入仕途。

著作:《春秋大义》《四书蒙引》。

马亨衢,号东野,今德州市人。正德丁卯(1507年)举人,官至洛阳知县。为官时日不长,即挂冠归里。

著作:《东野漫稿》(亦名《东野吟草》)(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六)。

马九德,字吉前,号小东,今德州市人。马亨衢之子。嘉靖乙未(1535年)进士,历官从县令做起,累迁至巡抚天副都御史。后在官场知难而退,故辞官归里,过起隐居生活。其人乐善好施,常以名贵药品施与乡邻,故有“马佛儿”之外号。

著作:《小东集》(参见《徵选山左明诗启》《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六)。

宋磐(1574—1633),字念莪,号懋吾,明山东乐陵(今德州市乐陵市)人。明万历二十九年,考中进士,历官山西长子、大名魏县县令、南京陕西道御史、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等职。身历仕途三十余年,淡泊明志,起居朴素,宽宏正直,不识机巧。卒之日,田宅寥寥,家无长物,仅余图书数卷,文稿数叠,多数篇目是在熹宗末岁之际所写,貌似寄情于山水,却难掩感时忧世之吟,绝对没有陶令似的宁静淡远。

著作:《闲居草》一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六)。

宋仕(?—1618),字原学,一字汝学,号可泉,今德州市平原县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举人,三甲第276名进士。授直隶衡水县知县,改遵化县,皆有惠政。

著作:《绎幕园集》《存笥集》(均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六)。

田实栗,字裕所,明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年轻时有志向,通今博古,涵雅有素养,设帐教书,讲述毛诗,弟子中有多人科举出仕,在家乡有着极高的声誉。逝后门人私谥“贞曜先生”,比喻其德行光芒四照。康熙三十三年二月,在德州乡宦、教谕训导、贡生等近百人的呈请下,田实栗入乡贤祠崇祀。

著作:《历代名贤语录》(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九)。

王都,字宅中,号介清,明德州卫(今德州市德城区)人,祖籍山东文登县。史书称其少时“为学勤苦,冬不炉、夏不扇,有百倍之功”。天启乙丑(1625年)进士,初任元城知县,后补滑县,为政清廉,能辨吏事,擒平巨盗,断毁赌具,治狱平反,深得民心。后历迁礼科给事中、工科都给事中、太常寺卿。

著作:《扶鼎名臣录》(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六)、《法戒编》(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三)、《棠棣客问》(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三)、《朱子简录》(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九)、《象夏斋诗草》(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六)。

王良贵,字少思,今德州市宁津县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考中进士,除户部主事,进郎中,督通州仓场。时值兵变,权要苛督,人皆自危,王良贵从容筹划,民众赖以为安。出知平阳府,通变宜民,著筹边八议,课属十事;迁霸州兵备副使,以得罪权贵辞归。一生资性正直,明辨义利,一尘不染;又博学能文。

著作:《宁津县志》。

提要:《宁津县志》,王良贵纂著,万历十六年(1588年)成书,全志共八卷四十余类、五万余字,国内仅有从日本拍回的胶卷。

王明炳,今德州市人。崇祯戊辰选贡,官凤阳检校。

著作:《蛩吟集》(参见《县志》、订补见《德平志·选举》。《般上旧闻·先辈著述》云:此书二卷,未梓。《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六)。

王洽,字和仲,今德州市临邑县沙河子村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历任东光、任丘、长垣知县。

著作:《奏疏》《瑞露馆文集》《吾鼎斋尺牍》《镌刻来禽馆真迹》。

提要:《镌刻来禽馆真迹》,是王洽对书法最大的贡献。明代著名书法家邢侗病逝后,遗留下大量的手稿信札。为了纪念邢侗,王洽广泛搜集了邢侗晚年书札墨迹,花费重金从江南聘请了名工刻手吴尚端上石,前后三易其刻,耗费6年的时间才完工。共七卷四十八石,以天、地、元、黄、宇、宙、洪分签标题,其中名人跋语一卷,千字文一卷,另五卷为邢侗晚年手迹。每卷的卷首都刻有王洽题名的“来禽馆真迹”和“瑞露馆”、“王氏家藏”两方印章,另有一卷刻有“来禽馆真迹续刻”七个字和王洽的两方印章。瑞露馆《来禽馆真迹》大多是邢侗写给朋友的书信,多数是在万历三十年(1602年)以后写的。作品笔式流动,峻拔刚断,纵横排荡,基本代表了邢侗特有的书法风格,受到了董其昌、李维桢、黄克赞等人的大力推崇。

王祖嫡(1531—1591),字胤昌,号师竹,今德州市人。河南信阳卫官籍,明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与黄洪宪、吴中行、郭子章、王象乾为同榜授检讨,迁国子司业,官至两淮运司。为人正直、忠孝,敢言他人不敢言之语,敢做他人不敢做之事。入仕后,相继担任过翰林院、国子监、司经局和右春坊等部门的职务,从事钦定书籍编纂、应制撰述、诰敕管理等活动。一生文艺绝出,为吕文简公等人所推重。

著作:《书疏丛抄》一卷(山阴祁氏澹生堂余苑刻本)、《表烈外史》一卷、《家庭庸言》二卷、《空华录》《报庆记行》《师竹堂集》。

提要:《师竹堂集》,王祖嫡撰。王祖嫡卒后,其子延世将其遗稿诗赋词赞杂文编辑成册,共三十七卷,名曰《师竹堂集》。

萧时彦,字君重,又字际斯,号鹤林,别号淡如,今德州市人。明崇祯丙子年举人,庚辰进士,历任密云道佥事,淮徐道副使,调武昌道副使,招抚兴国州下荆南道参政。兴国州建生祠。又任山西按察使,赠通议大夫。再任陕西右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

著作:《淡如集》(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七)。

谢廷策,字正甫,明德州左卫(今德城区黄河崖镇谢家坟村)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举人,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中进士。授官陕西高陵县知县,革除弊政,兴学恤民。迁浙江道,试御史,以朝讲久虚、直臣久废等事疏谏,遭降级外调,督御史袁贞吉等连章申救,转任山西怀仁县典史。一生清介孝友,以圣贤自期,家徒四壁,海内称直臣。

著作:《宜民录》(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三)。

邢慈静(约1568—1634),号兰雪斋主、蒲团主人,明临邑(今德州市临邑县邢柳行村)人。明代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邢侗的八妹。她自幼聪慧,悟性超群,工书法,善绘画,尤精白描观音,博学多才,深受世人的喜爱。她青年丧夫,中年丧子,晚年又不幸失去一位18岁的爱孙。身心蒙受巨大的创伤,生活十分凄凉。此时,娘家已经败落,她无依无靠,自撑门户,非常艰辛。但是,她仍克服困难,亲自拭目双钩刻完《之室集帖》,为世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作品:《之室集帖》。

提要:《之室集帖》,邢慈静刻,今藏临邑邢侗纪念馆中。该帖梨木板刻,共计十页,有双面刻字或单面刻字,刀工精良,清俊秀拔,特色鲜明。共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她手临的《芝兰室兰亭序》,苍劲老辩,端庄朴茂。第二部分是她自己手书的四十一首诗,称《芝兰室非非草》,情真意雅,笔势蹁翻。第三部分是她集长兄邢侗书札墨迹,称《芝兰室来禽馆真迹》。邢慈静在帖尾记述:“生平笃嗜先太仆兄笔迹,至今病中尚勤寤寐,检笥得此,遂拭目双钩,命镌工劂之,匪日不朽名书。”

邢侗(1551—1612),字子愿,号知吾,又号来禽生,自号啖面生、方山道民,晚号来禽济源山主、世尊称来禽夫子。明临邑(今德州市临邑县邢柳行村)人。7岁能作擘窠大书,剑拔弩张,气势生动;13岁作雅宜(王宠)楷书;家多藏书,14岁能读所藏。18岁考取拔贡,隆庆四年(1570年)应诏进京,尽友天下士,学日益博,考中京闱举人。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1575年,任南宫知县,万历十一年(1583年)按三吴(今苏州、常州、湖州一带),1584年升湖广参议。1586年,升任陕西太仆寺少卿,同年5月辞官归乡,筑来禽馆等二十六景名“烁园”,身于其中,攻读习书26年。邢侗家资巨万,在古犁匠修建“来禽馆”,减产奉客,以致家道中落。擅诗文,书画尤为精妙,时有“北邢南董”之称,与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晚明四大家”。邢侗知南宫时,即主篡了《南宫县志》。万历十六年(1588年)应聘纂修了《武定州志》十五卷,四册,约十万言,体例完备,论述精辟,成为名志。万历十九年(1591年),应临邑知县刘承忠聘,创修了《临邑县志》十六卷,四万字。其散著如“拟古十篇”,补史佚之文,未免过于深奥,“似比古人还古”。更有些通俗佳作,如《与季弟论文》《半舫斋记》等,结为《来禽馆集》二十九卷。至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抄入《四库全书》。有《石莒蒲图》扇面,现存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墨迹刻作《来禽馆帖》。

著作:《来禽馆集》二十八卷、《来禽馆帖》十卷、《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二卷。

提要:《来禽馆集》二十八卷,邢侗撰,明崇祯十年(1637年)版筑居刻本,山东大学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二十五册影印此刻本。该书为邢侗诗文集。其文多平衍,而诗则气体清逸,风神隐秀。其小诗尤为清雅,颇为清新可诵,但亦有些诗作过于纤巧。该书另有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刻本,凡二十九卷,文二十四卷,诗五卷。该刻本入《四库全书》。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版的《来禽馆集》,共十二册二十九卷,临邑县档案馆收藏。

《来禽馆帖》十卷,邢侗辑,明临清邢氏刻本,山东省图书馆收藏。该贴为邢侗及其妹邢慈静合辑而成。此帖共十卷,其中包括两卷摹古法帖、六卷邢侗书《瑞霞馆帖》以及邢侗和邢慈静各书一卷的《之室集帖》。邢侗精于八法,贴中重摹《澄清馆帖》数十则,并且重摹唐人所摹《十七帖》。该贴选择精良,摹勒也迥异于俗手凡帖,风行当时,颇受推重。

《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二卷,邢侗、怀宁阮自华撰,明末钞本,山东省图书馆收藏。《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十册影印此钞本。此书四万字,是于慎行(1545—1608年)的年谱。于慎行,字无可,后更字无垢,又字可远,号谷山,世称于阁老。明代东阿(今属山东省平阴县)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及第,选庶吉士,先后曾任修撰、侍讲、左谕德、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兼学士,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卒后赠太子太保,谥文定。于慎行不仅官高位显,为政清廉,德高望重,而且文学为一时之冠,被推为大手笔。著作等身,今存《谷城山馆全集》六十二卷、《谷山笔麈》十八卷、《读史漫录》十四卷、《璅言》一卷(附《梦语》)、《杂记》一卷、《兖州府志》五十二卷、《东阿县志》十二卷等。并参与撰修《明世宗实录》《明穆宗实录》,参与续修《明会典》等。

邢王称(1592—1638),字无誉,号玉衡,今德州市临邑县人。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邢侗的次子。自幼眉清目秀,丰颐秀颊。学习古文律诗颇有父风,临池父亲邢侗书法几乎乱真,为人忠勇孝悌,性格刚毅。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刚刚19岁时,他的长兄邢王瑞因为连续3年考不中,忧愤成疾,闭门谢客3个月,忧郁而亡。紧接着,父亲邢侗经受不住老年丧子的沉重打击,大病40多日,溘然长逝。邢王称擦干眼泪,毅然肩负起全家顶梁柱的责任。处理完父亲的丧事以后,花费六年的时间整理出版了父亲的《来禽馆集》二十九卷。又帮助时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洽刻了《来禽馆真迹》。使父亲邢侗的古文律诗和书法艺术得以传世。崇祯十一年(1638年),大队清兵进犯临邑城,邢王称挺身而出,慷慨结众,组织起800名壮丁协助官兵护城,清兵人多势众,四面攻城。邢王称率众与清兵展开激烈肉搏,战至最后,身受重伤,力竭被俘。邢王称宁死不屈,清兵恼羞成怒,乱刀将他杀害,年仅36岁。

著作:《雪浪斋诗稿》《批点三苏文雋》二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二十一)。

须澜,直隶德州卫籍,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正德十四年(1519年)举人,三甲第241名进士。由进士以监察御史升任。明代书法家,善楷书。

著作:《石林集》(参见《山东明清进士总览》明清卷)。

杨檟,字毓奇,今德州市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官参议。

著作:《读经管窥》二卷、《东皋漫录》八卷、《金兰集》《续录》。

提要:《读经管窥》二卷,杨檟撰,系作者研读史书过程中据其心得撰成。卷一分为八目,即《左传》《国语》《公羊》《左公互异》《史记》《总论》《国策》《通鉴》;卷二分为五目,即《汉史》《隋史》《唐史》《宋史》《元史》。有明刊本传世。

《东皋漫录》八卷,杨檟撰,系作者毕生研读《史记》之心得。约成书于明末。

张海(1435—1498),字文渊,明山东济南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抬头寺乡张申村)人。天顺三年(1459年)山东乡试第一人;成化二年(1466年)考中进士,授户部给事中,进左给事中,再进都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擢顺天(今北京市)府丞,迁太仆寺卿。因上疏揭发万贵妃之弟和汪直的不法罪恶及吏部尚书尹某的错误,“汪直用事”,“海以公事,往见不屈”,受杖后出任云南鹤庆府知府。弘治元年(1489年)3月,被召还为顺天府尹;二年(1490年)拜兵部右侍郎,进左侍郎。适逢西部吐鲁番叛乱,领命前往治理。张海“乃合众议,条上六事,得帝允准,西部叛乱逐得平定”。回朝后被劾遭贬,降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

著作:《诗文集》三十一卷。

提要:《诗文集》三十一卷,张海撰,以写景抒情为内容的七言歌行和七律,最能体现他个性特色和艺术才华。他的古歌行多能描述农村的现实生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如《春日偶成》《清明》《题杨太守竹梅二图》等都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其七律多是登临怀古和赠答酬和之作,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颇有唐诗风范。

张泼,字孝泉,号念山,别号悔庵,明乐陵城东(今德州市乐陵市东关村)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历任曲周县令、浙江道御史。

著作:《竭力草》一卷、《臆谏草》三卷(参见《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五)、《庚申纪事》一卷。

提要:《庚申纪事》一卷,张泼撰,清嘉庆张海鹏刻本。国家图书馆收藏。该书是记录庚申年(1620年)之事。是年,三月间更换三朝皇帝,神宗、光宗相继去世,熹宗即位。对帝位更迭、朝政变化、缙绅士大夫的态度,做了可信详实的记载。

张问之,字子审,明沧州庆云(今德州市庆云县)人。明嘉靖二年(1523年)考中进士,初授行人,转司副,曾上疏议章圣皇太后尊号。后历任工部员外郎、郎中,奉命督造苏州府花砖工料,廉以律己,严以御下;工竣,历陈烧造艰辛,绘图以进,获准增定砖价,窑民感德;后督建九庙,皆有懋绩,迁湖广参议。3年后,转四川按察司副使,整饬威、茂等州,简练士马,斩龙洞诸羌数百级。

著作:《烧砖奏议》(存入《四库全书》)。

邹颐贤(约1483—1553),字养贤,另一字养浩,号芦南,其祖邹彬,明初由文登县迁来德州。明正德年间考中举人,授官河南新乡县知县。新乡土地贫瘠,又当交通要冲,邹颐贤恤民省用,遇荒年则先赈济而后请罪,离任后,邑人为之立祠塑像。调任山西阳城知县、迁陕西平凉府通判,皆有政绩。后辞官还家,在德州城南创建南湖书院,“集诸生艺课其中”,得乡人尊重。

著作:《芦南集》。

提要:《芦南集》,邹颐贤撰。现存清乾隆十六年邓士廉刻本,山东博物馆藏(参见《善目》《山东目》《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卷十六)。诗载《全明诗》《明诗纪事》卷十一。《诗抄》录其诗53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