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整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效性

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整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效性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育工作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看作是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展和延伸,使德育工作在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等要求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这种强制教育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德育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德育工作者应自觉地进行心理咨询培训,提高教育能力。理解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理解学生,才能采取恰当的德育方法,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整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效性

(一)建立积极的态度定势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前提

教师把社会道德规范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诲和要求,取决于许多因素。首先依赖于他们对教师已形成的态度定势,如好感或厌恶、赞同或反对、趋向或回避等心理准备状态。学生入学前一般都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锻炼能力的强烈愿望,而缺乏接受品德教育的心理准备,但学生都对高中学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这是有利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到自己被关心、爱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的品德培养的目标。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有时会出现学生不愿接受教育,甚至拒绝教育,需要德育工作者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消除,保持学生积极的态度定势。

(二)丰富传统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根本

传统的德育内容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法律等行为规范的教育,它关注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忽视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如情绪调适、恋爱交友、职业选择等,而这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德育工作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看作是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展和延伸,使德育工作在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等要求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德育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等,而心理健康教育则采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角色扮演、沟通分析等方法,它所强调的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从而使学生主动求发展。(www.daowen.com)

德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传统的教育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必须接受学校的教育,顺从教师给定的、社会给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这种强制教育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德育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样是人生观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则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比较、交流不断内省,来澄清自己的人生观,了解他人的人生观,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生观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和每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存在。因此,德育工作要增强德育实效性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通过互动、沟通、讨论,实现自我发展。

(三)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德育工作者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把自己看成心灵的塑造者,往往持有评价性的教育观;而心理健康教育者则把学生看作有自身需要的人,把自己看成学生的参谋或朋友,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了解导致如此情形的因素,把这种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知道。现在的学生独立性较强,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设身处地、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感受,从学生的角度观察其思想和行为动向;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不是首先去批评,教育他怎样去做,而是探求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去分析,让学生自己主动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此外,德育工作者应自觉地进行心理咨询培训,提高教育能力。现实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对教师德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理解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理解学生,才能采取恰当的德育方法,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学德育要实现其教育目标,需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还须注意:不能因为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或淡化了德育工作的思想性、导向性,这是由我国的教育性质和培养目标决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