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进行培养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有效地调节和纠正学生个体的心理,情感缺陷。教师要有培养意识,做有心人,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撰写教案时,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选择并安排好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年龄、性别的普遍心理特征和个别学生特殊心理特点,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和诱导。
在发展身体素质中,力量练习有利于坚毅品质的培养;耐力练习有利于意志力的培养;灵敏练习有利果断品质的培养和应变力的提高;接力跑和活动游戏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此外,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新教材选用教材的灵活性和选修、活动两个板块的体育科目,指导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锻炼。作为教师,我们更应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安排好我们的教学内容。比如,把音乐带入课堂,把简单易学的健身舞融入教学内容,通过拉手舞的教学加强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用强节奏的跑跳操使学生的耐力得到锻炼,增强意志品质。
(二)通过安排丰富多彩的组织手段进行培养
体育教学中,组织手段的正确运用十分重要,除了对各种身体练习、技术掌握、能力培养起组织保障作用外,巧妙地运用不同组织手段,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也会起很大的作用。
从课的组织形式看,分组不轮换,使每个学生处在一个大集体之中,练习有序,有板有眼。学生在练习中既体验了严密的组织纪律约束,又可受到大集体热烈气氛的感染。分组轮换对小干部的培养,学生自控、自锻能力的提高,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我们教师不但要根据自身特点,场地器材条件,还应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
在练习的组织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表现和培养需要,经常进行组长、群众的角色转换,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改变胆怯等不良心理。分组的大小,不同条件的组合,练习场地、队形的变化运用,都可以达到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目的。如在上服装班健美操课的时候,班里都是女生,有的女生协调性比较好,有的胆子比较大,比较放的开,而有的呢,又比较懒。于是可以将她们一一分组,时而4人一组,时而8人一组,并指定组长,由组长负责监督指导,并又对不同的组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学中,对少数身心素质差,动作练习达不到要求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使她们领悟动作的要领”树立信心,顽强进取。(www.daowen.com)
(三)通过灵活多变的教法手段进行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教法手段,对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在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中,要达到身体素质发展的目标,则采用不同的练习手段,基本都能达到教学目的;但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时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安排不同的教法手段,不同的作业条件,不同的即时目标。如在进行跳高的教学时,对有惧怕心理的学生采用长竹竿、高海绵垫的方法进行练习,效果就很好;对身体素质差胆小、信心不足的学生,多采用诱导性、辅导性练习,有利于树立信心;采用循环练习法则可发挥小团体的作用,有利于创设生生互动,取长补短,团结协作的良好环境。竞赛、游戏、达标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使课堂形成一种激烈对抗,身心投入的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必然会遇到的竞争紧张的环境下所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
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在体育课上的表现也不一样。如在双杠长跑的教学中,有些同学较胖、不愿动;有的同学体能差,不想动;有的同学协调性差,不敢动;特别是当教师在旁边看他练习时会显得更加紧张,走样,甚至破坏整个动作。根据这类心理因素,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给他们以多示范和反复领会的机会,采用肯定、表扬、鼓励的方法,增强他们的信心。有组织地把他们分散在技能好的群体中多看、多思考,并在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上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情绪。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再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训练项目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确定自己的训练目标;在练习手段上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选择,增强其学习的自主性。
(四)通过创设和谐课堂氛围进行培养
社会学家曾调查证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青少年比一般学生更有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将对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业余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使其终身受益。为此,教师要创设一种让学生表现的环境和气氛,可以变体育课堂为一个小社会,使学生就在这个小社会里生动活泼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如在上健美操选修课的时候,鉴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舞蹈基础,我便放着音乐让学生自己活动作准备,教师则在旁边向她们学习,然后再互相交流,互帮互助,修改动作,互相取长补短,最后让动作定型。一起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理解、竞争、自强的活动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