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设计是学校“心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其发展的现状来看,它的理论和实践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心理辅导课程的实施与学科知识课教学有许多相同之处,但还有它的特殊要求,要求心理辅导教师灵活运用,才能真正上好心理辅导课。一般而言,心理辅导课程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善于抓热点问题,是组织心理辅导活动必须具备的本领
心理辅导课的内容要贴近学生,急学生所需。课前教师要深入学生,熟悉学生的活,了解学生们最关心什么、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最大的烦恼和困惑是什么,发现热点,就找到了活动的主题。如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但许多学生难以把握交往的尺度,陷入早恋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沛鸿学校的蓝老师以“与青春同行——男女同学的交往”为主题的心理辅导课,既肯定男女生交往的必要性,又在小品表演中使学生学会男女生交往的规范。由于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解决了自己感到棘手的问题,活动十分活跃,收效也好。
(二)掌握融入学生中的技巧,是上好心理辅导课的关键
要使活动开展得好,重要的是最大程度地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心理辅导的主要原则是师生平等、协调对话,只有真正做到融入学生中才能做到这点。首先,要打破“秧田式”的座位空间,师生围坐在一起。我们知道,空间位置与人交往的频度、程度乃至可能性,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心理辅导课可以让学生围坐在老师身边,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的地位,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直接对话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在活动中要充当好角色,在心理辅导课中,师生是大小朋友、甚至是同伙的关系,要淡化教师训导者的形象,教师作为普通一员加入各种活动,诚恳地向学生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学生分享感情体验,做到认识上的师生平等与行动上的师生平等的统一。
融入学生中的技巧还有许多,如: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参与其中并勇于担当“反面”或“消极”的角色;教师的衣着不能过于新异、过于时髦,小学教师的衣着甚至尽量儿化等。总之,融入学生中会使学生认同,学生会更易于接受教师的辅导。
(三)行为训练的技巧
心理辅导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变教师的意图为学生的要求。心理辅导课要求不留痕迹地进行行为训练,将心理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讲究方法:(www.daowen.com)
(1)启发学生自己提出规范要求,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应该是学生自己提出并乐意接受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的。如:克服嫉妒的方法,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讲真心话,在坦城的交流中让各种思想相互交锋,优胜劣汰,归纳出原则和多种方式,教师予以肯定,形成学生自己的制约机制。
(2)多种行为表现形式,如小品、情景剧,让学生从中选择最优行为,再让学生作示范表演,形成共识,掌握行为规范。
(3)组织实践活动,活动后评选最佳表现者,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行为训练,在评选中提高层次。
(四)情境创设技巧
心理辅导课教学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游戏、自叙、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分析等,获得良好情绪、情感体验,掌握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技能。情境对于学生应是一种暗示,起到渲染、陶冶的效果,是心理辅导课达到理想效果的重要载体。华东师大杜殿坤教授认为,“情境带有教育者有意识地为儿童及心理全面发展创设一种最佳场合的意思”。情境包括“环境、信息、手段”三要素。
心理辅导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下面三点:一是要充满情感,以心造境,情境合一。二是要具体生动,和谐平等,要大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参与其中,以欣赏的态度去听、去看,与学生共喜同悲。三是要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内容的选择、程序的设计、载体的运用、以至具体细节都力求严密有效,围绕主题。
当然,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开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当然不限于上述几个。在中小学校开展心理辅导课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具体操作中,既不能急于求成,工作简单化,又不能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而裹足不前。在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曙光初现之时,我们应高度重视国内为这项工作含辛茹苦、开拓奋进的探索者们在以往一二十年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继续大胆实践。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的中小学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虽然只是刚刚起步,但也收到了一定的实效性,取得了一定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成功。这门学科的推进,已经对我们的学生产生了根本性的深远的教育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