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冲突,就是危机,心理问题则是指个体心理生活领域中出现了矛盾、冲突,发生了心理危机,使得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了不协调,甚至产生了失衡、焦虑、痛苦等异态表现的心理状态。
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们处在身心巨变时期;另一方面脑力劳动是其主要生活方式,用脑的频繁性和艰苦性使得他们内心世界相对复杂和沉重,他们一般有较高的心理境界和心理需求,而现实环境、生存条件又往往与他们的理想与需求产生着很大的矛盾,使得他们经常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心理失去平衡,他们又往往无力依靠自己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到常态,长此以往,不断循环,心理问题的频繁性和普遍性就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学生经常遭遇到的困扰与危机。
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严重的心理问题还会导致个体机体功能异常,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调查资料表明:几乎所有学校都有因心理问题而不能继续学习的学生;个别学生甚至因适应不了激烈竞争的校园生活而离家出走,甚至轻生,中学生中因自杀而死亡的人数占非正常死亡(仅次于车祸)的第二位。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解决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代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
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心理健康教育难见显效,往往事倍功半,如此循环,常使许多教育者丧失对有心理问题学生转化和矫治的信心,有的甚至怀疑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价值,放弃对学生心理的疏导与培育。其实从本质上讲,难见显效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性和针对性,缺乏对学生心理问题层次性的研究,未能采取有的放矢的教育策略和转化技巧。(www.daowen.com)
众多的实例研究表明,任何心理问题,包括那些较严重的心理危机,都不是“一朝突变”的结果,而是在“渐进”、累积基础上有层次地逐步形成的,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趋进”过程。正是这种量变到质变的趋进过程,才构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层次。心理学家卡普兰(Caplan,1964年)在广泛研究人们心理异变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问题的四个发展阶段:(1)当刺激连续出现时,最初的紧张产生,并使人感到不舒服。(2)刺激连续、多次出现时,在缺乏成功的应付机制状态下,不舒服感显著增强。(3)不断上升的紧张情绪转化为强有力的内部刺激,激发了个体内、外部资源,在这一阶段,人们尝试使用紧急问题解决机制,问题也许会被很好地解决或因肯定无法解决而被彻底放弃。(4)如果问题继续存在,并且既不能被解决也无法避免,紧张必然持续上涨,巨大的失衡状态出现。另有相关实验研究还表明,学生个人学业与前途引发不良心态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如担忧、顾虑、气愤等出现频繁,若持续时间大于15天,其负面情绪就发展为较为严重的焦虑、抑郁、空虚、痛苦、烦闷等障碍性心理问题。上述研究表明,任何心理问题都有由“简单”起因经“频繁”而累积的有层次的推进过程,表明心理问题层次性的客观存在。
研究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性,有助于教育工作者科学“解读”每一个具体学生身上可能存有的心理问题,从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心理疏导、心理训练等教育工作,有如打鼓,打在点子上;有如吹笛,吹在眼子上,有助于克服心理健康教育中“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层次和青红皂白,采取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简单化和公式化的做法,从而使教育与辅导工作摆脱盲目与被动,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