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对问题行为的分类纷繁复杂,多种多样,标准很不统一,但大致都是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角度进行分类的。在这些分类中,比较著名的有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E·K·Wickman)的两分法,奎伊(H·C·Quay)的三分法和日本心理学家古泽赖雄的五分法等,在本书中,综合多种分类方法,我们将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六类:
1、智力活动问题行为。这种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智力活动发展失衡、难于适应学习要求、智力活动技能缺乏等所引起的问题行为,例如学业不良、怠学、逃学、厌学、抄袭等。
2、情感问题行为。如童年恐怖症、学校恐怖症。表现为上学恐怖、学科恐怖、考试恐怖、师生关系恐怖等;情绪波动激烈、易怒性;过分的焦虑引起的神经质式的敏感、多虑、多疑、害怕、烦躁不安等。
3、人格问题行为。如性格孤僻、粗暴,性情反复无常,反社会行为,意义缺乏感,责任丧失,品德不良行为,成瘾行为等。
4、青春期问题行为。如异性交往恐惧、性心理障碍、青春期自闭症、青春期逆反心理等。
5、习惯性问题行为。
6、人际交往障碍。(www.daowen.com)
就造成这些问题行为的原因来说,有些是单因性的,但更多的是多因性综合化的,我们在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咨询方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来讲,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以达到对问题行为的全面理解和准确判断:
一、心理方面在一般含义上,心理包括三个含义,一是心理结构或心理内容(mentalcontent&;mental ;structure),一是心理活动过程(mentalprocess),一是心理机能(mentalfunction)。对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来进行。
1.心理内容或心理结构。心理内容或心理结构主要是指个体潜隐性的心理内容和结构,包括遗传来的心理因素(如遗传智力)和经由学习、社会化而内化为个体有机组成部分的心理内容(如需要、动机、意志、耐挫折力,行为习惯,应对方式等),主要包括静态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内容。
2.心理活动过程。主要指个体正在进行的有系统的动作或事件系列的品质,包括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广度、灵活度。如情感爆发的猛烈程度,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深度、精细度等。
3.心理机能。机能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心理活动的功能水平,如防御机制的成熟程度,心理机制的转换水平等,一个是指心理活动和周围环境、情景、个体自身素质的协调、适应水平。通过对心理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清晰地掌握问题行为发生的内在因素及其关联性,这对我们找到问题的矛盾点、焦点、形成机制,制定有效的咨询方案,确定咨询对话起着第一位的作用。在过去的咨询评估中,我们往往忽视这一层面的分析和了解,致使很多心理咨询案例往往徘徊在心灵的边缘,不能深入甚至中断(参见《学校心理咨询案例集》,徐光兴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因此,在学校心理教育与咨询中,作为教师或咨询师要注意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真正达到在咨询中的“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心与心的交流”的境界。
二、情景方面情景(surroud)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指与个人作用着的中介环境,包括外部的物理环境和内部的心理环境,过去的情景与当前的情景。如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学校的教育和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个体当时的心态和环境周围的心理气氛等。总之,我们在对问题行为进行分析时,要做到“形、势、情”的统一,才能收到良好的分析效果。上述这些因素既是影响青少年心理成长和产生问题行为的因素,也是我们分析问题行为的入手处,下面我们就依据我们对问题行为的界定和分析框架对青少年学生最常见的问题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咨询方案,以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咨询实践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