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购物网站,页面会自动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商品,打开手机地图,导航功能会自动规划回家的最优路线……这些发生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都是算法根据我们在网络世界中留下的浏览历史、上网习惯、购物记录、位置数据等作出的评价和预测。这种算法根据大数据作出的打分、评价和推荐等被称为自动化决策,它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以提高客户点击率和交易利润率。人工智能的本质就是算法的自动化决策,正如Cloudera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艾姆尔·阿瓦达拉所说[2]:“我不喜欢人工智能这个说法,更准确的说法是决策的自动化,我们如何来搜集数据,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并尽可能多地让机器做出一部分的决定。”
和人的决策相比,算法的自动化决策具有相对客观、公正、高效等特点,因此其应用逐渐遍布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例如,我国某大学使用算法根据消费记录识别学生经济状况,帮助确定贫困生补助发放;[3]银行广泛利用算法来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美国教育部门使用算法确定教师聘用合同是否续期;[4]在美国的某些法庭中,法官会利用算法来对罪犯重复犯罪的风险进行评估[5]。算法的自动化决策甚至通过国家公共部门在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公职人员监督和司法系统等领域直接影响着人的各项基本权利。
但是,由于历史数据的偏差、设计者嵌入的偏见,以及技术的不完善,算法经常做出错误的、歧视性的自动决策。例如,美国航空公司的一位资深驾驶员称,由于机场人脸识别的算法将他与一位爱尔兰共和军领导人混淆,使得他先后80次在机场遭到拘禁。[6]美国一些法院使用的犯罪风险评估算法COMPAS被证明对黑人造成了系统性歧视。[7]有学者指出,私营企业和政府公共部门采用算法和大数据做出的自动决策,使得数百万人无法获得保险、贷款、出租房屋等一系列服务,如同被监禁在“算法监狱”。[8]然而,自动化决策的算法不公开、不接受质询、不提供解释、不进行救济,相对人无从知晓决策的原因,更遑论“改正”的机会,这种情况被学者称为“算法暴政”。[9]各国均试图解决自动化决策不透明对公民权利的危害,其共识是提高自动化决策算法的透明度,以接受公众监督和质询。(www.daowen.com)
虽然此文研究的对象名为算法解释权,但目的却在于建立自动化决策相对人的事后救济机制。由于其以赋予自动化决策相对人权利为主要内容,故而以算法解释权为起点展开。自动化决策的算法既在私法领域的商业部门被广泛使用,又深度参与了公共部门的决策。然而,私法与公法两个领域均有独立的基本原则和运作规则,公共部门的自动化决策涉及公权力的运行规则,相对人提起解释的权利基础与私法领域并不相同,故此本文将算法解释权的探讨局限于私法领域,即商业自动化决策,为了行文简洁,下文均简称为自动化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