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机器人是否具备心灵和灵性?—《算法社会中的法律沉思》

机器人是否具备心灵和灵性?—《算法社会中的法律沉思》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机器人会不会有一天彻底占领地球?这三个层面笔者称为智性、心性与灵性。截至目前,尚无报道声称已经发现某个机器人为情所累。合理性的行为是排除非理性因素干扰的行为。功利性是智性的另一体现,一件事可为或不可为,有利或无利,需要智性予以判断,智性禁止得不偿失的行为。人类的心性、智性和灵性是相辅相成且互相制衡的。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机器人是否会具有心性和灵性依然是一个可想但不可及的问题。

机器人是否具备心灵和灵性?—《算法社会中的法律沉思》

机器人会不会有一天彻底占领地球?机器人会不会全方位超过人类?截至目前我们看到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大体是从理性、科技及利益的角度给出的。算法的特性,诸如输入输出、明确性、有限性和有效性可能已经为算法预设了局限性。也就是说,算法是可以被人控制的。但是,机器学习的算法却有可能超出人的掌握而自主发展。一旦算法自主发展,机器人超过人类就不是天方夜谭。但是,如果从人的秉性出发来看问题,机器人是无法全方位超越人类的。所谓人的秉性是指人摄取精神价值资源的天赋。传统上,它被理解为包括理性和非理性两部分,非理性还可以被进一步分为感情和信仰。合而观之,人的秉性包括了理性、感情和信仰三个层面(或三个维度)。这三个层面笔者称为智性、心性与灵性。人不仅具有智性,还有心性和灵性。一般有经验的人做决定虽然主要靠理性,但心性和灵性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有时可能更为重要。人工智能如要超越人类,它必须具有心性和灵性,只有智性是远远不够的。

人的心性是感情、情绪、感觉的发源地,属于完全不同于智性的领域。截至目前,尚无报道声称已经发现某个机器人为情所累。即便是克隆人,也可能只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即可以作为躯体存在,但却无法复制一个人的历史生活的内容及其兴趣爱好。而机器人就更不可能做到这些了。

智性的存在表现在合理性、可计算性、规则性、功利性和经验上。合理性就是因果关系、比例、得失规划等。合理性的行为是排除非理性因素干扰的行为。规则性是智性的另一体现,对于一种活动或者设想,只有把它规则化以后才好把握,才好便于认识和重复。功利性是智性的另一体现,一件事可为或不可为,有利或无利,需要智性予以判断,智性禁止得不偿失的行为。经验是智性的另一个角度,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处理,在无法直接推理的时候,只能借助经验。经验证明是可行的则可行,经验证明是不可行的则避免之,这四者合而为一便是智性。人工智能的概念涵盖了逻辑推理、可计算性、规则性、功利性和经验,无疑是人类智性的体现。

灵性是一个难以捉摸的维度,非常难把握。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灵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很多人出家、信教,很快就能修成正果,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有些人一辈子都无法修成正果。灵性又可包括恐惧感(或畏惧)、崇拜、生命倾向、神秘性、神圣性等方面。(www.daowen.com)

人类的心性、智性和灵性是相辅相成且互相制衡的。正如在现代政治制度的安排方面宗教要受到理性的限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应该受到人的心性和灵性的制约。如其不然,好莱坞的科幻大片里智能人占领世界的预言就可能会成为现实。

现在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机器人还不能自己思考。强人工智能的出现,根据300 多个人工智能科学家的推测,至少也要45年以后。但研究人工智能可否拥有感情的问题,即人工情能(Artificial 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机器人是否会具有心性和灵性依然是一个可想但不可及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