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所以难,就在于它不只是一份产业和财富的传递,更是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碰撞。
在家族企业的传承模式上,子承父业依然是主流。不少二代已经开始从父辈手中接管家族企业,他们和父辈相比,学历高、眼光高、思维开放,不少人毕业于国外的名牌大学,有过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背景。显然,两代人的生活阅历、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价值取向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放眼望去,我们看到的很多一代企业家,往往都愿意从事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至于服务业、信息产业和金融业,往往都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可二代就不一样了,他们最喜欢的恰恰是金融业,对房地产业也饶有兴致,但对老一辈从事的制造业,兴趣并不大。
从两代人的兴趣点上就可以看出,一代企业家和二代接班人对产业的选择方向不同。让二代接手一份他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事业,自然会有抵触的心理,且他对整个行业的了解也不够深入,这就使得传承的难度加大。
调查研究显示,72%的二代接班人认为,现在企业的成功模式和父辈时有很大不同,49%的二代接班人对父辈的经营理念表示不赞同,且在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方面,也有不一样的看法。这样的现状就导致,二代在接手家族企业之后,可能会走上一条不同于父辈时代的道路。然而,父辈也有他们的理想和憧憬,当二代试图对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时,两代人势必会产生矛盾和分歧。
老一辈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历经艰辛,大部分的二代对此都能感同身受,且认为自己在今后的事业中也少不了努力。只不过,他们比父辈在市场经济知识和管理的正规化上更有优势。二代的身上少了一些“草莽气息”,既能清楚父辈取得成功的原因,也能冷静地看到自己相对于父辈和同龄人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对于父辈们的成功之路,二代们普遍认为:改革开放营造的大好环境、机遇、正确的管理理念,是决定父辈成功的三个重要因素。可当被问及“决定自己未来的成功因素与父辈的成功因素是否有所不同”时,72%的受访二代都表示,肯定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时代不同导致经营理念不同;还有就是,投资环境和背景发生了变化;另外,现代企业融入了更多的技术因素。
面对这样的现实,想顺利做好家族企业的传承工作,需要两代人共同努力。
对一代企业家来说,务必要培养儿女的能力和素质,并探索用制度保障传承的路线,同时要有勇气对现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敢于开拓新产业。对二代要给予试错的机会,不要过于专制和霸道。作为继承者,要在传承父辈创业精神的基础上,再去进行创新和超越,以稳为先,之后才是超越。遇到问题时,要多与父辈进行良性沟通,汲取有效的经验,尊重父辈的创业经历和成果,避免盲目自大。唯有上下两代都秉持理解和学习的态度,才能获得彼此的信任,完成这场不易的“接力赛”。
上下同欲者胜
理念不同道同,可与谋
前些年,一提到娃哈哈品牌,大家不约而同地会想到宗庆后。而今,再提起娃哈哈,宗氏家族的另一个名字也会浮现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她就是宗庆后的独生女儿宗馥莉。
关于宗氏家族的故事,还要从三十年前说起。宗庆后初中毕业后,曾在浙江的农场里淘过盐,做过调度,后回到杭州进入工农学校办的纸箱厂做推销员。1987年,他带着3名员工,背着14万元的借款,开始穿街走巷卖棒冰,为学校提供笔记簿,为自己积累原始资金。1989年,宗庆后创办了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出任厂长,自此开始了“娃哈哈生涯”。
奋斗了二十余年后,娃哈哈已经成为宗氏家族的庞大家业,这份家业要如何处置呢?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继承者?这个企业的优良基因是否能够传承下去?就在这时,宗庆后的独生女宗馥莉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宗馥莉从小生长环境优渥,接受过优质的教育,有多年的海外留学经历,曾在美国攻读贸易学。可以说,她在学业上很早就开始了成为企业家的准备。2005年,宗馥莉回国,在娃哈哈集团萧山二号基地管委会担任主任助理,之后又历任萧山基地管委会副主任、杭州宏盛饮料集团总裁等职。可以看出,她正按照父亲铺设的道路,逐渐走进娃哈哈的核心管理层。
同样是企业家,都经营企业,可两代人在理念上却截然不同。宗馥莉坦言,父亲实现了他们那一代企业家的梦想,但自己和父亲是不同的两代人,成长环境、观念、思维方式都不一样。企业管理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唯有这样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如果下一代完全按照上一代的思想来行事,企业就失去了发展创新的机会。
宗馥莉有完美主义的情结,如果管理团队中有人能力不足,她就会对这个人另作考虑。可父亲在管理上却比较宽容,更能体现中庸之道。如果他认为一个领导的品行没问题,公司也有良好的监督机制,那就可以留下,任其发挥长处,容忍其缺点。
尽管在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上有很多不同,但宗馥莉依然尊重父亲,且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父亲身上许多的优秀品质。她承认,父亲有不少的观点和理念是不过时的,值得学习和借鉴,如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是需要自己用很多年去学习和领悟的,再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深的慈善情怀。
2010年宗庆后获得胡润榜和福布斯百富榜双料首富头衔,在成为首富后,宗庆后曾说过这样一番话:“首富只是代表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其实我个人不像他们所说的有那么多钱。而且钱多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整个社会的。”从1989年到2010年,娃哈哈集团在社会公益方面的投入总计约2.85亿元,其中捐助教育项目1.8亿元,非教育项目1.05亿元。虽然拥有巨额财富,宗庆后的生活却很简单,穿着普通的白衬衫,踩着一双粗布鞋,吃穿住行一切从简,但回馈社会的信念却很坚定。
时过境迁。对于宗馥莉来说,父亲宗庆后那一辈企业家的许多思想理念,跟自己有很大的差异。可父亲坚持做慈善的企业家精神,却带给她深远的影响,也是她决意要传承下去的情怀。在提到“馥莉慈善基金会”的时候,她显示比管理企业更大的兴趣,可见父亲身上那些美好的品行,都已经渗透在了宗馥莉的心里。
这样的传承未尝不好,两代人可以有不同的理念,但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在继承家业的时候,把上一辈的精神内核传承下去,让它成为一项事业,渗透到点点滴滴的行为中。这样的继承,既承载着家族的荣光,又扛起了社会的期望。
用共同的目标促进彼此的信任
诗琳控股集团是香港有名的美容集团,有三十多的历史。作为行政总裁的陈裕丰,敏锐地觉察到香港的市场几近饱和状态,欲拓展内地市场。从文化上来讲,和香港最为接近的内地城市要属上海,因而他把目标锁定在上海,目前正准备开设第3家分店,在未来的三年里,他准备拓展到5家至7家,待盈利模式确定后,便开设加盟店。
陈裕丰一个人无法顾及香港和内地两处的生意,因此诗琳在上海的发展,全权交给儿子陈思铭打理。虽然上海和香港的文化接近,可两地终究还是有差别的,把香港的模式完全搬到上海之后,很快就发现行不通。除了经营文化方面的问题,还有顾客的肤质问题,不同地域适用的美容用料也不同。意识到这些问题后,陈裕丰父子立刻做出了调整计划。
说到接班之事,陈裕丰表示,他并没有要求儿子去接管家族企业,但儿子表现得很主动,两人一起探讨企业的发展时,陈思铭的想法比他更为深入。虽然陈思铭不善言谈,但他的思路很清晰。既然他有想法,为什么不给他机会去展示呢?在陈裕丰看来,传承不仅仅是传企业,更重要的是传承精神。诗琳发展到现在,已经算是第三次创业了,父子俩能够一起努力,是难得的体验。(www.daowen.com)
然而,父子档的合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其中有许多需要磨合的地方。陈裕丰坦言,不管自己在外是多少人的老板,有多少人脉关系,依然无法脱离一个父亲的身份。遇到分歧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用家人的方式来处理公事。好在,现在可以用手机通信软件来沟通,对于不擅面对面交流的父子来说,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沟通方式。毕竟,在手机上交流,经过文字的润饰,语气可以不那么生硬,也更容易表达内心的感受,减少沟通上的误会,对事不对人,父子间的摩擦也就少了很多。
最让陈裕丰满意的是,父子之间固然有理念上的差异,可目标是一样的,都在奔着一个方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父子之间的信任也在增加,这比任何财富都重要。传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特别是第一代的人脉关系,比理念和企业更难传承。现在,陈裕丰父子把社交平台作为半公半私的工具,经常分享两人在工作和生活上的经历和感受。
作为企业的接班人,二代的发展道路和一代肯定是不同的。一代都是白手起家,战战兢兢走过来的,全靠实践来积累经验。为此,陈裕丰在诗琳树立了“感动最美”的理念,强调服务要先感动自己和同事,再感动客户。可是,陈思铭最初却对“感动”的效用抱有怀疑的态度。随着实践的增加,和同事接触得越来越多,他也在逐渐改变态度,认同父亲的理念,并决定将其传承下去。
陈裕丰并不希望儿子完全照搬自己的理念,毕竟儿子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企业需要新旧更替。上海是一个新开拓的市场,商业思维比香港好,陈思铭的经验也需要从实践中获得,借助这个机会,他会放手让陈思铭去发挥自己的理念,闯出自己的一条路。
一代人只可做一代人的事
大家乐是香港的一家知名连锁餐饮公司,每日顾客总量超过30万人次。这家企业的创始人罗腾祥,36岁时加入其兄长的公司,到了退休之际,他并未选择享受天伦之乐,反倒开始自行创业,创办了大家乐餐饮公司,并在1986年上市,成为香港首家上市饮食集团。
罗腾祥陪伴大家乐走过了20余年,在他86岁时退休,将公司交给女婿陈裕光打理。当时的陈裕光,只有39岁,还很年轻。他有自己的梦想要追寻,可作为家族企业的接班人,他内心十分清楚,在追求自我梦想的同时,也得坚守老一代企业家的梦想。所以,他选择在平衡二者中建立自我价值,在企业中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陈裕光接手大家乐时,公司只有单一品牌,他知道自己要做的是重塑企业。1989年,他选择重新界定大家乐的业务领域,不仅仅停留在快餐行业,还要进军餐馆行业,开展为机构供餐业务,多品牌共同发展,进入内地和美国市场等。而今,大家乐已经成为有活力午餐、一粥面、米线阵等众多品牌的大企业。截至2017年底,大家乐在中国华南地区的连锁店超过70家。
如今的陈裕光,已是年逾六十,他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如何把大家乐继续传承下去。这是对每一个企业家的终极考验,倘若不能做好传承之事,那么这个管理者最终还是失败的。从2008年开始,陈裕光就开始着手为企业传承做准备;2009年,他找到企业顾问来确保企业文化传承;2010年,他设计了传承规划,对每一个管理层的相关人员进行考察,衡量谁最适合做企业的接班人。
陈裕光表示,企业传承不是简单的一个人接替另一个人,而是一组人传承另一组人。他花费了六年的时间让接班人到位,这个传承计划里包括很多内容,既有经营家族关系及理念,也有建立企业和家族的管理机制,以及培育后代的个人发展计划。2012年,他卸下CEO职位,2013年不再参与管理决策,确保继承人能够以专业的、职业的方式管理企业。
陈裕光认为,家族企业传承必须要经历几个关键的环节,最难过的是“舍不得”的心理关,因为要放下多年来的工作环境、习惯和满足感。然而,人生必须有舍,方才有得。既然卸下了职位,把权力完全交出,就要舍得,不能让权力的欲望毁掉下一代人的梦想。
陈裕光是20世纪50年代的人,他很清楚,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做事方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不愿意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下一代身上。他说:“我们这代人总是想改善生活,而上一代有更强烈的民族意识,但下一代不仅会考虑改善生活,还考虑普世价值,关心工作生活平衡,关注环境问题,关心要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在陈裕光看来,一代人只可做一代人的事,所以家族企业最大的敌人是家族代沟,不能因为无法理解而阻止新一代人的颠覆和创新。
父子、拍档和兄弟,二代人的三种相处关系
邓耀升是香港著名地产商邓成波之子,现任Stan Group主席。他回到香港与父亲合作,至今已经有13年。作为二代,他对于父子两代人之间的理念分歧,有着深刻的体会。
以读书这件事为例,父亲是实务派,因为他小学毕业时能力就比其他人强,故认为读书没什么用。邓耀升也承认,不少的经济现象不是书本上可以学到的,就算是学到了,缺乏实际的经验也很难做出适当的决策。但他不会因此而放弃学习,他认为从各方面准备好自己,才能随时应对挑战。
为了能够更好地与父辈们共事,减缓两代人之间的冲突,邓耀升从几年前开始接受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思想。香港虽是一个国际化的都市,但依然有很深的中国传统观念,父辈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父亲邓成波坚守“重道义,重信誉”的核心理念,经商也颇具人情味,和当下的“赚到尽”的做法大相径庭。邓耀升认为,两者各有优势,无所谓好坏对错。但他认为,商业不同于行善,确实要以赚钱为目标,但在经营上要以人为本。
在经商手法上,邓耀升虽然没有像父辈一样坚持浓厚的人情味,可他的核心理念也是把人作为企业最大的资产。他希望以人来影响人,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让员工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所以,他一直很重视员工的需求,把他们当成家人以及共同成长的伙伴。
正因为此,他的团队对企业的归属感很强,有的人为了学到更多东西,主动申请调职;甚至有些人在意识到自身能力不足之后,会主动提出离职,等有更合适的职位后再回来,不愿因个人的利益而影响公司的发展。
走出企业,回归家庭,邓耀升跟父亲也有一套相处的理论。他说,做事可以追求完美,这样才能够创造更多,可家里是不能强求完美的。尽管家庭责任可以划分,但情感上却不能划分,因为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而是要相互体谅,不能据理力争。
邓耀升跟父亲相互尊重,以父子、拍档和兄弟的方式相处,共同发挥长处。以前,父亲只要求他不在外面闯祸就好,可现在却逐渐认同了他的能力,且认同他读书学习的知识,接受新旧思想需要融合的理念。在这样的氛围中,两代人的相处就保留了适当的空间,合起来也变得容易很多。
虽没有大的冲突,但父子之间依然会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对此,邓耀升希望能够证明自己的理念是可行的,能够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用事实来说话。他并不希望超越父亲,因为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要传承上一代的经验,将其为自己所用,才能变得更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