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家族企业传承之道:舍权得人,试错磨合

家族企业传承之道:舍权得人,试错磨合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谈到阻碍家族企业传承的因素时,“二代不愿接班”往往被视为第一拦路虎。“舍权”才能“得人”试错是两代人的磨合许多一代企业家让子女继承家业后,总是不太放心,不敢大胆地放手让子女去做决策,总有一种失控的焦虑感和恐惧感。珍贝集团是中国羊绒行业中的佼佼者,创始人邱淦清是一位“60后”,在家族企业传承的问题上,他的选择是,让“90后”的儿子邱中安接手企业,并在试错中磨合。

家族企业传承之道:舍权得人,试错磨合

谈到阻碍家族企业传承的因素时,“二代不愿接班”往往被视为第一拦路虎。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影响顺利传承的枷锁,甚至是导致不少二代不愿接班的祸首,那就是第一代家族企业创始人缺乏接班意识,甚至到了古稀之年依然把持着家族企业的管理大权,没有给二代施展能力、树立权威的机会。

为什么许多一代创始人不肯交班呢?柳传志曾经给杨元庆写过一封信,信中的部分内容便能说明这个问题。柳传志在谈到中国一些企业家不愿交班的原因时,如是说道:

“在纯粹的商品社会,企业的创业者们把事业做大以后,交下班去应该得到一份从物质到精神的回报;而在我们的社会中,由于机制的不同则不一定能保证这一点。这就使得老一辈的人把权力抓得牢牢的,宁可耽误了事情也不愿意交班。我的责任就是平和地让老同志交班,但要保证他们的利益。”

可见,权力能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回报,权力是左右一代创始人不愿交班的重要原因,因为它关乎着一个人的影响力。不少家族企业的创始人,从创业的那一天开始,就力求打造一个百年老店,并将自己的信誉捆绑在家族企业上,希望能够借助家族企业的昌盛,实现个人不朽的名声。可惜的是,当他们无法再继续领导自己创造的商业帝国走向辉煌时,还不肯交出自己的权力,或是对身后之事进行安排,这就会为家业的传承埋下隐患。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曼弗雷德·凯茨·德·维里尔认为,对不少企业家来说,放弃自己的企业犹如在自己的死亡保证书上签字。很多一代创业者,不愿意接受生命有限的现实,觉得死亡是一件离自己很远的事,而家族成员也避免谈及这一点。因此,一代企业家都愿意尽可能地延长工作时间。

同时,家族企业都是创始人一手创办的,企业是他们身份的象征,也融入了深厚的感情,甚至不少企业家依靠企业来维持自己的自尊。交权和退休会被他们视为特权地位的改变和权力的削弱,他们会担心继任者是否会尊重自己的成果,是否会破坏自己多年来的心血,担心他们会肆意挥霍“家族财富”。说到底,就是不相信继任者会像自己一样专心于事业。

一代企业家应当及早进行传承的规划,想要基业长青,就要有意识地培养接班人。只有这样,百年老店才能成为现实。如果没有准备地交班,或是迟迟不肯放权,很可能会阻碍家族企业的成长,也会对整个家族的感情造成创伤。

传承是两代人的事,唯有两代人都愿意打破桎梏,共同学习,才能为家族传承播下良性的种子。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恒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施荣怀在一次访问中提到:企业在传承过程中长辈的放权是首要的,企业不管大小,传承不成功的也很多,往往最大的问题是上一代放不放权。

即便有些家族创始人选择了放权,但因为过于强势,经常干预二代接班人的决策,也使得继承者产生放弃接班的想法。这样的情况不是个案。许多二代表示,父辈在企业里太霸道,自己没有发挥的空间。他们愿意创业,愿意继承财富,但就是不愿意接手原来的企业,成为一个“傀儡”领袖。

古代有许多类似的例子,能给家族企业带来启示和警醒,如汉武帝和窦太后的斗争,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斗争,都是因为“垂帘听政”引发的家族悲剧。

方太集团的创始人茅理翔说过:“交者要敢于放手,接者要善于学习,敢于挑战和反思。当儿子出现失误和挫折时,父亲要站出来挑担子,并帮助他接受教训。”有过成功传承经验的他,说这番话必然是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其中,但愿其他的家族企业创始人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权力的过渡,而二代也要担负起继承和超越的重任,以虚心的态度汲取父辈们的经验,引领企业继续前行。

“舍权”才能“得人”

试错是两代人的磨合

许多一代企业家让子女继承家业后,总是不太放心,不敢大胆地放手让子女去做决策,总有一种失控的焦虑感和恐惧感。然而,每个人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包括一代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势必也走过弯路。到了继承人这一代,与其攥着权力不肯放、不敢放,倒不如放开一点,给下一代亲自尝试的机会。有时,试错也是一种磨合,碰壁才会成长。

珍贝集团是中国羊绒行业中的佼佼者,创始人邱淦清是一位“60后”,在家族企业传承的问题上,他的选择是,让“90后”的儿子邱中安接手企业,并在试错中磨合。

邱中安在进入珍贝集团之前,并不完全了解自家的企业。他学的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后希望进入互联网行业,但找工作并不顺利,创业的想法也频频受阻。这个时候,父亲邱淦清决定,让邱中安回到家族企业里做事。就这样,虽然对自家的企业“没有任何概念”,邱中安还是顺从了父亲的安排,从最基层的岗位门店销售开始做起。

2016年9月,邱中安转到运营,此时他才真正对公司的整体经营有了深入的了解。服装行业最重要的是销售,但他发现销售部门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所有的门店经理在巡店这件事上毫无计划可言,经常是出门前才决定,走走形式而已。对于货品的陈列和销售情况,没有及时关注,这对于门店的优化管理毫无作用。邱中安在观察中发现,珍贝门店的橱窗千篇一律,没有设计感,货架上塞满了货品,不方便消费者选择,购物体验和视觉审美都有待提高。

为此,邱中安想做一些调整,可公司有完整的销售管理系统,他的职位和权力都不属于这个系统范围,因而无权干涉。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得到父亲的支持。在跟父亲进行了一番沟通交流后,父亲邱淦清同意让邱中安自己选择14家店铺作为“实验田”。邱中安在这些门店中,大胆地尝试自己设计的新制度,定期变换货品的陈列,每天统计各类货品的销售情况。仅仅两个月的时间,这些店的业绩就有了惊人的涨势。

为了能让邱中安更好地接管企业,除了他自己主动提出的尝试,父亲邱淦清也会给他安排各种需要独立完成的项目,锻炼他各方面的能力。让邱中安最难忘是公司内部数据系统的升级改造。当时,父亲把新系统的项目交给他,要求既得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还要找供应商谈判、签合同。整个过程没有邱中安想的那么简单,他先后换了三家供应商。第一家是他自己选择的,签完合同之后才发现对方提供的系统不完善;第二家供应商是朋友推荐的,了解后发现技术不太理想,且价格较高。

屡屡碰壁让这个“90后”感到沮丧和失落。此时,父亲邱淦清并没有表现出急躁和不信任,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给邱中安介绍了另一家供应商,项目全程仍然交给邱中安去跟进。邱中安非常感谢父亲在这个时候给予自己机会,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个项目中,亲自调研公司各部门的需求,跟供应商一起做技术搭建,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发出一些新功能。

新的系统终于搞定了,可又有新问题出现。公司员工的年龄普遍偏大,大多数人因知识水平不够不会使用新系统,工作效率比原来降低了一半。员工们产生了负面情绪,找到邱淦清,希望换回旧系统。邱中安很生气,跟员工发生了很大的争执。父亲也希望他能换回旧系统,但他坚持自己的想法。权衡之后,父亲邱淦清决定,再给一天的时间,如果员工可以接受,就用新系统,否则的话,就换回旧系统。

无比珍贵的一天,也是无比紧张的一天,邱中安对新系统进行了修改,让它在操作上尽量贴近旧系统,并手把手地给每个员工做培训。当员工适应了这个新系统之后,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都反馈说很好用,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www.daowen.com)

在谈到对家族企业接班人的培养方式时,邱淦清说了三个关键词:机会、试错、结果。

两代人的观念不同,邱淦清说的话,儿子邱中安未必全盘接受,他有自己的想法。为此,两代人势必会有争执,需要磨合。但在磨合的过程中,邱淦清的态度很开明,他从不束缚儿子的手脚,任何事都会给他尝试的机会,允许他失误和犯错,并把碰壁当成学习和成长的契机。邱中安在试错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很多事实,跟父亲之间的摩擦也就越来越少。

邱淦清表示,他放权的标准是每次锻炼机会的结果。如果邱中安在某一方面做得比自己好,这一块内容今后就归他管。他不太赞同,子女遇到困难时,父辈出于保护的心理,试图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子女。在他看来,这样的举动很危险,因为经验是无法传授的,任何人都要经历人生的一切阶段,思想和年龄要同时演化。

邱中安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年轻人,他对公司的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架构在改革方面总有全新的想法。比如,他认为销售主管的能力评估有问题,这也是他进入公司后第一次跟父亲产生分歧的地方。他质疑某些销售主管的能力,认为高业绩来自于基层的业务员,而不是他们的管理能力。

邱淦清则认为,招一个好的员工很难,必须要多跟员工接触,不能凭借一个现象就下定论。不过,他并没有对儿子的质疑给予彻底的否定,而是说:“你认为谁不够好,就把比他好的人招进来。”他放手让儿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招聘了几个员工,但后来都因为没有达到公司的绩效考核而离职。

这一经历让邱中安明白,很多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经过半年多对公司和员工的深度了解和接触,邱中安学会了系统化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不再看到表象就鲁莽行事。

两代人在家族企业的传承路上,就这样一步步地往前走着。父辈放手让下一代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给予他试错的机会,而接班人也在试错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对父辈的开明报以感激。我们有理由相信,珍贝集团在邱淦清和邱中安父子两人的不断磨合中,会得到稳步的发展,而这场传承之旅也会走得越来越顺畅。

放权在放心之后,等一切水到渠成

福建省泉州市有一栋七层楼的大厦,圆形凸出的顶层就像是一个灯塔,这座气派的大厦就是匹克集团的总部。那个圆形的顶层是匹克董事长许景南的办公室,整个七层就只有这一个办公室,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在二楼和三楼办公。

提到传承的事宜,许景南的态度很明确:“他肯定是要接班的,长子么,这是从他出生就必须肩负的责任。”他说的长子,就是目前匹克的CEO许志华。在许景南眼里,无论是作为儿子还是员工,许志华都让他颇为满意。对于许志华来说,他有时却会有点迷惑,不知道许景南究竟是父亲,还是顶头上司。可无论自己是哪一种角色,他都要背负责任前行。

自从把匹克交给许志华的那天起,许景南就不再事必躬亲了。因为许志华的执行力很强,很多事不用父亲操心。不过,在做错事的时候,他也会挨批。从小到大,他接受的一直都是挫折教育。正因为此,才培养出了许志华的独立能力。

许志华回归到家族企业,最直接的原因是当时的匹克恰逢转型期。作为中国早期的篮球运动鞋品牌,匹克曾经一度是中国体育运动品牌的代名词。那时的匹克可谓是供不应求,不少顾客甚至怕今后买不到这个品牌的鞋,开口就要买12双尺码一样的鞋。

可是,随着中国申奥成功,加之入世的影响,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开始井喷式成长,不少国际品牌开始加大在中国跑马圈地的力度,而不少本土品牌开始建立自己的专卖店、体验店,不拘泥百货商店一条渠道。在这样的市场竞争中,匹克的前进速度逐渐慢了下来。为此,许景南决定进行全面改制。历经两年的时间,匹克撤换了全国30多家办事处,开发了上千家专卖店,完成了这场不易的改革。

然而,改变永远伴随着阵痛。渠道的改革导致匹克出现巨大的人事震动,人才纷纷流失。从小被父亲灌输“长子长孙,男人的责任”的许志华,此时此刻没有任何理由不回去和父亲并肩作战。在回家之前,许志华曾在朋友面前立下誓言:三年超过李宁,五年追上耐克。可当他真正接手家族企业的业务后,才意识到现实比他想象的要困难很多。但是,他的目标并未动摇,只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刚进入家族企业那段时间,许志华跟父亲之间经常会发生争执,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司。如今再回想起那段经历,许志华感慨颇多,认为自己当时年轻气盛,很多事情是为了争而吵,想得并不是那么周全。

许志华也是从最基层的工作开始做起的,接电话、发传真、做会议记录,后来做父亲的助理,看他如何处理各项事宜。之后,他被派到北京市场,在基层工作的经历让他对公司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许景南对于在基层工作的儿子,并没有太多的不舍,他认为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应该让年青一代多磨炼,但是不必让他走太多弯路,只要懂得做事不易就好。

很多家族企业会放手让二代去做一个全新的品牌,许景南并不想走这条路。他说:“自创一条路会很浪费时间,也会走很多弯路,我不会让他走那么多弯路,白交学费,家里企业的平台够他学的。”

父亲许景南清楚儿子许志华的个性,知道他是一个强势的人,也比较有魄力,眼光较远。这让许景南颇为欣慰,儿子没有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富二代”,丰厚的财富没有让许志华养成挥霍的习惯,他比较自律。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富二代败家”现象,许景南认为主要责任在于父辈,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压力,让他们接受“挫折教育”,一味地宠溺自然无法上进。

现在匹克公司里的一些大事,多半是许景南做最终的决策,许志华主要负责执行。许景南表示,只要儿子做事没有违背宗旨,他也会支持。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不让他觉得自己没用,他也在不断学习,并时不时地给儿子出主意。他也怕儿子万一哪天走了弯路,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对于接班这件事,许景南认为,儿子在战略眼光上没问题,但在用人和团队建设方面还缺乏经验。许志华的加入,让匹克的管理水平和战略思维都得到了提升,但如果说完全放权,许景南表示,时机尚不成熟,因为他还没有做到完全放心。公司这么大,多少人都指望着它生活,不能够有任何闪失,一定要等许志华有能力掌控一切时,才能完全放权。

对于父亲的想法和安排,许志华也表现得很从容。他表示,父亲的意见很重要,会保证大方向,他们现在各有分工,自己也不着急完全接班,毕竟这个担子还是挺重的,与其匆匆忙忙地接过企业,倒不如等待一切水到渠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