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巨富死去:企业如何超越规模加强优化

巨富死去:企业如何超越规模加强优化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慈善,也是企业家的一种境界。他们重视传统,但不会在前人留下的财富上睡觉,过分依赖传统会成为负担,他们要继承一代企业家的那种精神。在他去世时,其名下的股票和其他财富价值,已经到当时美国GDP总值的1.5%。据统计,老洛克菲勒一生贡献给慈善事业的金额超过55亿美元。不管是在金融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戴维先生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巨富死去:企业如何超越规模加强优化

有人问过比尔·盖茨:“挣钱和把钱捐出去,哪一个更带给你责任感上的挑战?”

盖茨回答说:“挣钱和捐钱都是很大的责任,也同样让人享受。”

对于家族财富而言,慈善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责任和享受。放眼望去,无数家族因慈善名留青史,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良性的改变。这就体现出了家族慈善的价值:实现家族的永续传承,扩大家族的社会影响力。

慈善,也是企业家的一种境界。家族企业传承,传承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的传递。财富是显性的传承,但美德、文化却是珍贵的、隐性的传承。慈善事业一词,源自希腊文,意思是指“对人类的关爱”。现在,把它和家族企业结合起来,就变成了一个很好的工具,能够有效地实现家族传承,树立超越发展的价值观、家族文化和家族凝聚力。

同时,慈善也是创始人鼓励子女和外界接触的一大渠道。家族成员通过慈善,能够领悟到财富的真正意义,并对父辈、祖辈们所从事的慈善事业而感到自豪,形成对家族的进一步认同。有不少后代都延续了前人的慈善事业,甚至将其拓展到更多的领域

慈善,原本是企业家们发自内心的“舍”,并无特殊的目的,但其结果往往对商业行为产生有益的效应。以汽车玻璃大王曹德旺为例,美国五个州都有曹德旺办的厂。美国俄亥俄州的议会,把当地曹德旺的企业门口的道路命名为“福耀大道”。曹德旺为什么能够被美国社会所接受和认同?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在企业管理方面做得很到位,技术含量高,更因为他是一个捐赠过数亿美元的慈善家,大家对他很放心。

美国的公会和汽车玻璃公司闹得不可开交时,竟然邀请曹德旺替美国的公会去谈判。看到慈善家的身影,谈判的气氛顿时就没那么紧张了。所以,曹德旺在全世界办厂,现在都没什么纠纷,生意也是越做越大。

当代的家族慈善事业,主要通过四种模式来进行:

第一种:成立基金会。这是慈善家们最常见的选择,成立以基金会为代表的慈善机构,用组织形式来运作慈善项目。这种模式可追溯到1907年的塞奇基金会,它是最早资产超过1000万美元的独立基金会。洛克菲勒家族三代都成立过基金会。

第二种:直接捐赠。有些商界的慈善家,以现金或有价证券进行公益捐赠。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股神巴菲特都曾用这种模式投身慈善。

第三种:公益信托基金。很多创始人不愿意把巨额的财富留给子女,让他们坐吃山空,就选择成立信托基金,将其受益对象设立为公益慈善组织,从而资助公益慈善事业。

第四种:公益性投资。与直接资助相比,投资比捐赠更为有效。投资可改变受惠对象的思考模式,可避免对捐赠产生依赖。相较于直接捐助,投资更能增进受惠对象与慈善家之间的关系。eBay创始人杰夫·斯科尔就是一个典范,他的斯科尔基金会每年将约10亿美元的款项投入到有潜力的社会企业身上,促成公益领域的项目和模式创新

慈善是家族传承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它不仅仅是回馈社会、捐赠财富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给下一代树立一个榜样。慈善不但能够教会下一代如何用钱、如何对待时间,以及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还能让他们学会尊重家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其他家族成员和周围的人。

纵观那些传承多代的家族,通常都能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他们重视传统,但不会在前人留下的财富上睡觉,过分依赖传统会成为负担,他们要继承一代企业家的那种精神。家族慈善解决了如何花钱的问题,也承担着一个家族的价值观的传承,这才是打造成功家族的核心,也是整个家族的凝聚力所在。

财散人聚成就家族企业的不断超越

对企业家们来说,选择做慈善事业,短期内个人财富是会减少,可若放眼长远来看,收获的却是源源不断的社会影响力和家族声誉,这些相较财富而言,更是家族企业长久发展的根基。

在慈善方面,有一个家族可谓是代际传承的成功典范,它至今已经传到了第六代,虽没有像其他大家族那样经常出现在镁光灯下,但也没有任何衰败的迹象。这个家族的宗旨是,把发展慈善作为一项跟赚钱一样的事情来坚持,让家族成员对于慈善理念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并把这个“传统”传承下来。

从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先生开始,这个家族就与慈善结缘了。老洛克菲勒出身贫寒,但有敏锐的投资眼光和执行力,最终创立了“标准石油公司”,并在成立后数年内垄断了全美90%的石油市场。在他去世时,其名下的股票和其他财富价值,已经到当时美国GDP总值的1.5%。

如此巨大的财富,要如何处理呢?早在1901年,他就跟自己的家人、合伙人提议,想创立一个基金会。虽然这个想法只是一个雏形,但也能够折射出老洛克菲勒内心的愿望。其实,在此之前,他就已经开始做慈善事业了,如把自己做销售员的一部分收入捐赠出去,出资创立芝加哥大学,设立洛克菲勒药物研究学院等。据统计,老洛克菲勒一生贡献给慈善事业的金额超过55亿美元。

老洛克菲勒的时代,是慈善观念的启蒙阶段。这个时期,慈善观念往往都是源于朴素的意识,就是为了慈善而慈善,尚未达到对慈善事业的内在认同感的地步。可即便如此,老洛克菲勒还是尽可能地投入到慈善事业中,而这种做法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孙后代。

老洛克菲勒去世后,他的儿子小洛克菲勒成为家族掌门人,在接管家族生意的同时,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发展慈善事业。他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散财”,以免整个家族被庞大的财富拖垮。小洛克菲勒的捐赠范围比较广,从美国威廉斯堡古城到法国凡尔赛宫,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到联合国总部,可以说,他把慈善散在了世界各地。(www.daowen.com)

对小洛克菲勒来说,他既是家族财富的继承者,也是这个家族慈善事业的发展者。对于慈善的理念,这个阶段的洛克菲勒家族,已经开始从观念上正式接纳了,从被动变为主动,彻底认识到了慈善事业与家族事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并将慈善观念作为洛克菲勒家族的一大精神内核。

到了戴维·洛克菲勒时代,这个家族的慈善事业做得就更加广泛了。不管是在金融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戴维先生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此时,洛克菲勒慈善基金会的规模日益壮大,慈善事业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慈善观念已经成为深入洛克菲勒家族成员内心的东西,他们把慈善事业放在了和家族事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个时期,他们的宗旨完全符合洛克菲勒创立基金会时的愿景:促进世界范围内全人类的幸福。

到今天,全世界范围内的很多机构,如学校、医院、科学研究基金会、教会组织、残疾人基金会等,仍然在接受来自洛克菲勒家族的捐赠。我国的协和医院及其附属医院,都是洛克菲勒基金的受益者。

为了能让子孙后代在自己百年后继续致力于慈善事业,戴维先生总是强调慈善对于家族传承的意义,并要求子孙切实践行。佩姬是戴维的女儿,也是洛克菲勒家族的继承者,她在17岁时就获得父母支持前往巴西接触生活贫困的底层人民,这段经历影响了她,让她深入地理解了慈善的意义。

1987年,佩姬建立了希奈戈研究所,并构建了一个慈善网络,由多个国家的民间组织领袖组成,致力于从战略层面解决贫困和不平等的问题。2001年,佩姬和父亲戴维先生在希奈戈的基础上成立了“全球慈善圈”,希望能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慈善事业,向需要的人伸出援手。

事实上,不仅仅是佩姬一人继承了家族的慈善事业,整个洛克菲勒家族的传人们,都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参与着这项事业。他们已经不是为了慈善而慈善,因为慈善化作了一种精神,成了这个家族的一部分,乃至是象征。

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慈善带来的家族声誉和影响力的扩大,最终能够促进家族企业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这是一个良性的共生循环系统。家族慈善事业也可以影响到后代,让他们真正参与其中,接触到更多的社会场合、平台,拓展社会关系网络。与此同时,有了共同的目标,也能够有效提升家族的凝聚力,树立家族精神内核,最大限度上避免家族产业断送在后代手上。

你将因你为别人做了什么而被定义

美国当纳利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印刷公司之一,这个家族企业早已经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当纳利家族的第五代,美国白沙投资集团创始合伙人埃利奥特·当纳利,一直重视慈善事业,他认为慈善有助于家族传统与价值观的传承、凝聚力的增强,这是打造成功家族的核心。

说起埃利奥特与当纳利家族,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埃利奥特·当纳利直到13岁时,才知道自己的“富五代”身份。他说:“我是在翻看《吉尼斯世界纪录》时,发现有一家企业的名字与自己的姓氏一样,我很吃惊地告诉了父亲。结果,父亲却说,我就是这个家族的成员。”

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可在当纳利家族看来,这也不算稀奇。数十年前,埃利奥特的父亲比他“蒙在鼓里”的时间更久,他直到结婚才知晓自己是印刷世家当纳利家族的第四代。在他们的教子观念里,“给孩子太多的钱会让他们认不清自我”。

1860年,埃利奥特的高曾祖父从澳大利亚来到美国。他是个一穷二白的移民者,可他非常上进。后来,他遇到一位来自名门望族的女士,两人相爱并结成连理。为了向岳父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创建了后来的当纳利集团。

当纳利家族能够传承150年,最重要的一点是,认清财富是对服务社会的追求。这一核心价值,从埃利奥特的高祖父那里,一直传承到现在。它让当纳利家族的继承者深刻理解一个事实:传承不仅仅是一场跟金钱有关的“接力赛”,财富也不仅仅是账户上面那若干个“零”。除了有形的金融资本之外,还有无形的家族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财富仅仅是最后的结果。

1952年,埃利奥特的祖父母一起创立了当纳利慈善基金会,目的是推动慈善、科学和教育。当纳利家族是在芝加哥地区发家的,他们希望回馈这个让自己摆脱贫穷的地方,因此把价值6250美元的大陆石油公司的股票中的2900美元,都赠予了芝加哥艺术学院、长老教会医院、耶鲁大学以及芝加哥大学。

1983年,埃利奥特的祖父退出集团董事会,并在同年创立了以他和妻子名字命名的慈善信托,承诺在今后25年里以当纳利集团股票的形式每年向其投入125万美元。

到了埃利奥特这一代,每个家族成员都有自己的“配额”,投向自己所关注的领域。在他看来,这是教育后代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让他们懂得何谓责任。2006年,埃利奥特到中国参加了一个投资会议,他不希望别人以“当纳利公司”为前缀来介绍他,而是希望介绍他来自“当纳利基金会”;不是以家族企业传承人的身份出席,而是以价值传承者、基金会传承人的身份和大家见面。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慈善”呢?埃利奥特认为,全世界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对于家族、社会、国家和世界都有负面的影响,会引发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全球移民等问题。有时,政府可能解决不了这些问题,需要家族企业来参与。同为地球村的一员,当对社区、社会环境担起责任。

现在,当纳利家族的两个慈善基金会都交给专业人士打理,但它们折射出的家族传统和价值观并未改变。埃利奥特说:“希望我们这些子孙后代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赚钱,然后用这些钱去做更多的善事,去创立自己的慈善基金,用更具创造力的方式去做慈善。”

传承的挑战在于,如何确保家族价值观的传承。在这方面,埃利奥特始终记着父亲的教诲:“你将因你为别人做了什么,而不是你为自己做了什么而被定义。”

当前,中国的财富拥有者们也面临着如何把财富更好地传承给下一代的问题,也面临着如何培育第二代、第三代接班人的挑战。对此,埃利奥特认为,如果中国的财富拥有者走上现代慈善之路,致力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不但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都是一个福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