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宅门》讲述了中国百年老字号“百草厅”药铺的兴衰史以及医药世家白府三代人的恩恩怨怨,里面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大家可能还记得,里面有这样的几处桥段:
白家遇到了危难,三爷白颖宇就吵吵着散伙分家,闹了几次都被当家的二奶奶制伏,之后就不再提分家这码事了。可是,他背地里并没有闲着,而是在大宅门之外买了外宅,悄悄地转移了资产。到了白家的第四代、第五代,老一辈的权威已经镇不住他们了,这些后辈晚生终日钩心斗角,都想自己多分得一些财产,甚至不顾兄弟之情。
艺术源自生活。走出电视剧,看看现实的情形,就会赫然惊醒:分家,永远是家族企业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顺利迈过去了,各展宏图,皆大欢喜;迈不过去,曾经的声名显赫、荣光无限,或许就成了家散人离。
中国早一批的创业者是“40后”“50后”,往往拥有多个子女。在传承的模式上,有人选择“不分家”,把股权传承给一名子女;更多的人选择传统模式,把股权分配给各个子女。两种选择不存在好坏之分,各有利弊。
台塑集团的CEO王永庆,秉承“永不分家”的理念。2008年,王永庆意外去世,膝下有子侄十几人。几个月之后,台塑六轻园连续发生几场大火,董事长、总经理先后辞职,这也让人看到了“神话”背后的一幕:王永庆家族虽然财产未分家,可接班人却并不太理想,侄子王文渊完全是因为嫡子王文洋失宠才得以掌权。
王永庆的嫡子王文洋,在此之前就一直闹着要继承家业,但王永庆把所有的财产都以信托方式锁定了,只成立管理委员会,没有指定受益人,管理会的家族成员有共同的经营权,但谁也不得私自占有和处理财产。所以,家族成员就只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
这就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如果继承股权的人,不是一个出色的管理者,不具备统筹管理的能力,倒不如选择分家,给有能力者提供平台和机会。
分家,即家族成员按照某个比例分配股权,这一选择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股权分散。当家族权威尚在、家族成员利益一致、感情甚好时,分散的股权结构不会凸显出弊端。一旦家族权威离世,或是家族成员之间发生理念分歧、感情失和,就可能引发控制权的争夺战。香港新鸿基地产郭炳湘兄弟、韩国三星集团李健熙兄弟之间的争产案,都是这一问题的典型代表。
虽然有此弊端存在,但在必要的时候,还是要做分家的选择。
那么,对家族企业的创始人来说,这个“家”要怎么分呢?
第一种方式:分家单干。
为了避免家族成员因为志向不同而产生内斗,可以选择彻底分家单干。
国外的一些知名品牌,如阿迪达斯、彪马和泳装品牌阿瑞纳,都是由达斯勒家族在第二代因为冲突分家之后衍生的。
中国也有类似的案例,如张桂平、张近东兄弟各自组建苏宁环球、苏宁云商,他们都是在挖掘第一桶金后就选择了分家,把家族企业发展成了企业家族。
第二种方式:家族信托。
如果家族企业的业务涉及多个方面,而子女的能力都比较强,可以让他们划分势力范围,各自经营。如果家族的产业比较单一,分家导致的最直观的问题就是实力下滑,这是很多创始人不愿意看到的。此时,为了避免单纯股权分割导致的控制权争夺战,确保家族成员的利益均衡,且家族长期拥有企业的控股权,可以选择家族信托。
我们之前谈过一些跟家族信托有关的内容,它可以确保家族后代的基本生活,且能够有效地集中股权,统一家族利益。
从情感上来说,中国的家族企业创始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拧成一股绳,共同治理家业,实现永续经营。愿望是美好的,但结局却未必能如愿。很多实例摆在我们面前,成为一种警醒和提示:兄弟同心未必能够保证家业长青。
如果子女的能力都比较强,分家是更合适的选择;如果家族产业比较单一,分家会削弱实力,此时不妨引入家族信托,将子女共同列为受益者。这样,既能保证家族的控制权,也能让子女分享各自的利益。为了避免纠纷,一定要界定清晰的责权范围。
没有哪一种股权传承模式是完美的,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再精密的思虑和传承安排,也不能确保后世永远不发生内斗。只能审时度势,在当前的情势之下择优而定。
谈钱不伤感情:一个分业,一个分钱
家庭和睦与否,跟分不分家没有必然的关系。分家,只是处理家族资产的一种方式。家族传承是爱的传承,资产分配也是爱的象征。如果子女的个性、爱好、能力等都不同,那么分家有助于提高传承的成功性。倘若盲目地坚守“家和万事兴”的观念,把两个人格完全不同的子女捆绑在一起,未必是理智的选择。
奥古斯丁说过:“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在传承方面,李嘉诚给众多的家族企业树立了一个典范。
进入耄耋之年的李嘉诚,如何处理价值数百亿美元的财富,一直被各界密切关注着。他在不同的场合里讲过,自己的私人资产将会在“三个儿子”之间平均分配,“每个儿子”都有一份。他说的“三个儿子”,包括长子李泽钜(Victor),次子李泽楷(Richard),和成立于1980年的“李嘉诚基金会”。
在传承的问题上,李嘉诚可谓煞费苦心,安排严谨而周密,自成一统,没有盲目效仿西方家族企业的治理传承模式,而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了有针对性的安排。
李嘉诚曾经这样评论长子李泽钜:“Victor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顶替我的位置,Victor是个很负责的人,高层的花红及薪金都由我批准,他只有蚀底(吃亏),并无着数(占便宜)。”
李泽钜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22岁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长实集团工作,25岁担任长实集团执行董事,29岁升任长实集团副总经理,42岁出任长实集团董事总经理。(www.daowen.com)
在担任长江基建主席期间,李泽钜斥资逾2000亿港元海外收购了11项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基建项目,涉及电力、水务、天然气供应等项目。2010年10月,长江基建以700亿港元收购英国电网,成为李氏父子海外收购的最大项目,也让长江集团成为英国最大电力供应商之一。
李泽钜平时为人低调沉稳,已婚并育有三女一子。每次的记者会上,他都是坐在父亲的右边,很少主动回答问题,除非父亲让他补充发言。舆论认为他有点保守,但李嘉诚却对这位长子赞赏有加,并在接受英国传媒采访时称,李泽钜由底层做起,直至掌管一家庞大的企业,“如果懦弱无能,没有主见,绝对不能担此重任。”
相比李泽钜,次子李泽楷就显得有点“叛逆”了。他不是一个传统的学生,未完成学业就离开了斯坦福大学,进入加拿大多伦多一家投行开始职业生涯。回到香港之后,在和记黄埔集团工作过一段时间。
1990年,李泽楷用4亿美元在香港创办Star TV,3年后以9.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传媒大亨默多克,李泽楷因此名声大震。
1994年5月,李泽楷实现在新加坡借壳上市,并将公司改名为盈科亚洲拓展,1995年底他从英之杰太平洋购入鱼涌皇冠车行大厦,作价6.75亿港元,短短8个月后即售予置地,净赚1.35亿港元。
1998年,凭借当时只是纸上谈兵的“数码港”计划,李泽楷从香港特区政府手中免费取得一块64英亩的土地,得到了“数码港独家开发权”,后成为业界以科技包装地产的典型案例。
李泽楷出手慷慨,不拘小节,能够博得各行顶尖人士的助力,他的团队精英云集。他有强烈的自主精神,不愿意遵从家族规矩和父辈权威,更愿意自主创业。
从这一系列的事件可见,李嘉诚两个儿子的性格、作风完全不同。很多人在揣测:李嘉诚到底要怎么分配家产呢?
2012年5月26日,李嘉诚突然把分家的方案向媒体和盘托出:
未来长和系旗下所有资产交给长子李泽钜管理,包括逾40%的长江股份及和记黄埔的股权,还有逾35%的赫斯基能源权益。这三块业务是李嘉诚旗下最值钱、权重最大的资产。
对于次子李泽楷,李嘉诚表示:“我会全力帮助他收购心仪的公司、拓展新业务,资助金额会是他所拥有的资产的数倍。”
对于自己的承诺,李嘉诚从未忘记。他将财产的三分之一捐给社会,为此成立“李嘉诚基金会”。他表示,基金的规模早已经超越他个人定下的目标,基金会未来由两个儿子共同管理,希望两个儿子都开心。
这是一个相当理想的财产分配方案。长子李泽钜作为接班人,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加之多年来他一直获得父亲的悉心栽培,在企业内的地位也比较牢固。次子李泽楷个性张扬,有开拓精神,李嘉诚将其推向自主创业的舞台,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也算是独具慧眼。
传承是一项未雨绸缪的系统工程,李嘉诚曾经表示,用分家来传承,而不是在自己去世后,下一代用诉讼来分家。这样的安排,是为了两个儿子,可以有兄弟做。
李嘉诚把两个儿子分开,让他们各自的潜能尽可能多地发挥出来,把家族资产的潜在价值充分释放出来,不得不说是其人生智慧的一次集中展现。
希望下的“裂变”:四个兄弟四条路
希望集团,最初是四川新津县刘氏四兄弟在1982年创办的一个鹌鹑养殖场。四兄弟以年龄排序,分别是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刘永好,即“言行美好”。他们都有大专以上的学历,“下海”之初只有1000块钱的资金。
然而,靠着养鹌鹑、生产鹌鹑饲料和鸡饲料,加之其他收入,七年后,他们就积累了1000万元的资金。1989年4月,“希望”研制出了和洋饲料技术含量、效果完全一样,但成本更低的高档猪饲料,迅速打开了市场,企业逐步向全国扩张,打开了希望集团的辉煌一幕。
1997年,《福布斯》杂志上公布当年度全球最富有的500个富豪名单中,就有刘永行,他代表希望集团以资产8亿美元入选,排第219位,是中国内地唯一的上榜者。可就在很多人对希望寄予厚望的时候,希望集团却突然爆出“分家”的消息。
很多人担心希望集团“分家”,会导致四兄弟剑拔弩张,可大众看到的却是他们一副平和的姿态。刘永好说:“我不太赞成‘分家’的说法,这容易引起误解,对希望集团内部发生的情况,我认为还是用‘明晰产权’的概念比较准确。”
四个兄弟的性格迥异,老大憨厚内向,但思维敏锐;老二富有实干精神;老三为人谦和,不善言辞;老四性格开朗、思维敏捷。老三是四个兄弟之中最早扔掉“铁饭碗”下海创业的,他靠养鹌鹑起家,成为当地有名的企业家。1993年,全国政协会议决定吸纳一批民营企业家作为政协委员,四川省决定在希望集团选拔一位代表。老三不善言辞,就提议在其他三兄弟中选择。结果,善于外交和把握机遇的老四刘永好,就成了最佳人选。
刘氏四兄弟在志趣方面也不一样。老大刘永言善于钻研,想做“中国的爱迪生”,很快就成为厂里的技术革新能手。后他被推荐到成都电子科大攻读电子计算机专业,他对电子技术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研发出十几项专利技术,科研就成了他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老三刘永美毕业于四川农学院,早就离开机关单位做个体户,办了“育新良种场”,后来发展成希望集团的总厂,这里就成了他事业的发祥地。有了一定的资产后,他开始涉足房地产,第一个项目就是建造了成都最高档次的花园别墅,另外还有一座五星级的希望大酒店和商业街,总投资近10亿元。
老二刘永行和老四刘永好一直为共同的理想携手前行,希望饲料在全国的事业几乎就是靠他们打造出来的。然而,不同的工作经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形势的判断,决定了两兄弟需要各自运筹帷幄。他们最大的差异在于经营理念,刘永行坚持以产品经营为主,资本经营是辅助性的手段,他希望在饲料方面专心经营。刘永好则认为,做好产品经营的同时,也要通过资本运作加速扩张,走“多元化”的道路。不同的潜质和分工,造就了两位不同的企业家。
就这样,四兄弟各自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在他们看来,分开是为了经营得更好,这是主动的选择,也是理性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