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与超越面临的第一大绊脚石是什么?
一提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立刻就会联想到“独生子女政策”,即继承者太少。换而言之,如果能够多一些子女,那么家族企业必然可以顺利地延续下去。
事实真是这样吗?未必!这就好比,古代的皇帝大都有多个皇子,他可以从中去挑选自己比较中意的、品行能力相对优秀的那一个来继承自己的皇位,但不代表他所选择的这个皇子,就真的适合作为一国之君。我们企业的继承也是如此,多个子女只代表你可以从中去选择,但不代表你一定能选出合适的接班人。
英国有一个声望显赫的家族,他们这一代嫡系有五个子女,旁系有二十几个,可谓是一个庞大的、人口众多的家族。按照多数人的思维逻辑,这么多后代晚辈,总有一个适合管理家族企业的人选吧?然而,他们的选择却出人意料,他们从外面聘请了一个人来担任CEO。
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成功的家族企业传承,不一定要靠多子多孙。王永庆曾经说过:“让下一代接班是早晚的事,只要有制度就好。”
那么,制度到底有多重要?
从4世纪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接受基督教并将之定为国教后,基督教的一些教规逐渐从日常生活习惯延伸到各个领域。从格里高利六世开始禁止纳妾,提倡一夫一妻制。这个观念在现在看来很普遍,可在当时只有基督教徒才会遵守。在那个时代,世界上的很多地区,有着与近亲或兄弟的遗孀结婚、可以纳妾等婚姻传统,这能够保证财产始终在家族内流动,家族将永远控制代代相传的财产。
这,都是制度的力量。
家族是人类最早的集体单位,家族制度也是人类最早出现的组织制度。家族制度的构建是家族企业延续的基础,好的制度不但能够保证传承的顺利,更能确保企业良性发展。如果你认真研究欧洲那些有三代以上历史的家族,你会惊奇地发现,那些延续上百年的家族,不是依靠子女多少而成为经营永续的赢家,而是建立了一些基本的制度,以此来保障企业的传承与超越发展。这些制度解决了传承中最大的两个问题——人与钱。
在此,我们可以介绍几种常见的、有效的制度:
其一,独立董事制度。
谈到独立董事制度,我们往往会想到上市公司。事实上,这些家族企业也选择了类似的模式,但他们在聘请独立董事时有一个特殊的标准,那就是必须有钱有势。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条件呢?
事实上,选择有钱有势者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经济上很富足,手里有足够的金钱,不会轻易就被家族内部或外部的某个派别用金钱收买。与此同时,他们有一定的名气和声望,会慎重地为家族企业做决策,谁也不想因为胡乱的决策而影响到自己的名声。
这个独立董事在家族企业中负责什么呢?
职责之一:调解分歧与矛盾,协助做出统一的决策。
家族企业的董事会通常由六个人组成,家族董事占两人,执行董事占两人,独立董事占两人。独立董事主要负责参与家族企业日常的战略规划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族董事和执行董事的意见一致,就算独立董事有意见,也不会被采纳。如果家族董事和执行董事在某个问题上看法不一,产生了分歧,这个时候,独立董事就发挥作用了,他们要做出一个判断,而另外的两方要听取独立董事的意见。
职责之二:挑选新的接班人,做出公正的选择。
在独立董事任职期间,如果出现了更换CEO的情况,独立董事就要担负起挑选新CEO的职责。这个CEO可以从家族内部选择,也可以从外部聘请,但最终的任选必须得到董事会六名成员的共同认可。
在选择新CEO的过程中,独立董事的身份、实力、社会地位就凸显出了优势和重要性。那些试图用贿赂的方式获得CEO职位的人,愿望可能要落空了。因为独立董事不属于家族成员,且都有钱有势,很少会因为候选人的贿赂而营私舞弊,这就有效地保证了独立董事能够做出公正的选择。同时,执行董事由于受到利益的牵制,也会尽心尽力地去选择。这就为选择出真正合适的新CEO奠定了基础。
其二,CEO激励制度。
外聘的CEO能跟家族企业一条心吗?这是很多企业经营者担心的问题。欧洲的许多家族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缓解外聘CEO与家族的利益冲突,通常会让CEO持有公司的股权,并将股权收益作为他们的主要来源。但是,当CEO离开企业时,这些股权是会被回购的。
那么,股权回购的价格如何来定呢?如何评价外聘CEO是否发挥了他的价值,并对他的付出给予匹配的回报呢?
在这方面,许多家族企业选择按照投资收益率来确定回购的价格。当CEO入职时,家族企业会以同类型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作为参考,设定一个目标收益率。
当CEO离开企业时,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目标收益率的话,那么很抱歉,股权就算作废了。如果企业达到或超过了该目标收益率,也就证明他们发挥了CEO的价值,则按照最终收益率来确定回购价格。不过,企业回购了CEO持有的股权之后,CEO只能先拿到一半的钱。他必须帮助企业选择好接班人,并做好辅助工作,等接班人上任一段时间后,才能拿到剩余的钱。
这些家族企业的CEO,有没有一个任期呢?
当然有,期限通常由各家族自由把握。在任期中,如果CEO出现了违法乱纪的行为,立刻就会被解聘。CEO在上任时都会制定一个战略目标,倘若任期过了一半,这些战略还没有实现,那么CEO的能力就要面临质疑,很有可能会被替换掉。倘若中间的一两年没有完成既定目标,或是外部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如经济危机、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那么责任就不全在CEO,他也不会被解聘。(www.daowen.com)
家族成员担任CEO,和外聘CEO的待遇没有区别。他能够获得一定的股权,按时领职位工资,可如果要卸任的话,股权也是要收回的。而且,此时的他是执行董事,不是家族董事。这样的安排是为了保证内外统一,就算是自己人出任CEO,也没有额外的收益。
提到信托,我们最先会想到信托银行或信托公司,但这里说的信托却是另有所指。家族企业的创始人将自己的意志通过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写入公司的章程,之后将章程与家族财富信托给第三方机构。
为什么家族企业的创始人要这样做呢?其实,他们最终的目的就是,避免家族财富被无度挥霍滥用,规定家族财富的使用途径和条件。一般来说,家族财富主要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证家族成员能够维系正常的生活。家族每个月都会给成员发一笔钱,数目差不多是最低工资的两倍到三倍,这些钱不能让家族成员大富大贵,但可以给予他们基本的保障,过上不低于平均水平的生活。
第二,为想创业的家族成员提供启动资金。家族成员有选择的自由,可以在家族企业里做事,也可以自己创业。如果选择创业的话,家族会提供一笔启动资金,数目依情况而定,但每个人一生只能够领取一次。如果创业成功,家族企业不会追加投资,想要扩大规模的话,要靠自己去融资。虽然家族企业不会干涉创业的项目,但是对于资金的流向却会进行严格的监管,要确保这笔钱是真的用在创业上,而不是随意挥霍掉。
第三,防止家族资金投资过于集中,规避系统性风险。把家族财富交给第三方机构管理,且分散给多个管理人,成为基金背后的母基金。采用这种分散配置的方式,也是为了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很多成功的家族企业用这种方式来保证持续经营。
第四,为家族成员中有能力接受更多教育者提供教育金。家族成员中,谁若有能力接受更好更多的教育,并获得录取通知书,信托执行人就会为其提供学费和生活费,确保家族成员有条件接受更好的教育。
家族的传承中,涉及文化方面的问题,然而文化体系是没有办法用制度来形容的,但对于人和财富的管理,却可以依靠制度来规范。欧美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很多方面值得中国的家族企业借鉴,如实行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淡化家族制,让职业经理人去管理经营企业,从人治走向法治等。他们在没有继承者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所有股份售出,或是共同股份减持使家族成为普通股东,和其他股东一样,需要依靠投票和竞争才能进入企业的董事会。
在制度管理方面,中外的家族企业差异显著。中国的家族企业很多停留在靠人治理的层面上,根本不是依靠制度管理,个别家族企业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对于中国的家族企业来说,改革的重点就是——管理制度化,用正常的管理关系代替“家”的观念,通过改造家族治理结构,淡化家族制,实现所有权家族化、经营层社会化、股权公众化。
总而言之,家族企业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去经营企业,而是要用制度来管理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崇拜那些和自己实际情况不相匹配的经营管理理念,要在适当的时机推动家族企业的社会化,把封闭的家长式企业逐步改变为开放的法治企业。另外,也不要一下子就彻底采用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方式,要循序渐进,让企业和人员逐渐地适应,在保证稳妥的基础上磨合着前行。
辉煌百年依然难逃覆灭的命运
在欧洲最显赫的银行家族中,巴林家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它创造的近代跨国银行网络模式,成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效仿对象。
法国首相曾把巴林家族誉为欧洲的第六强权,它富可敌国,将英国王室发展成自己的客户,家族先后获得五个世袭爵位,简直史无前例。可谁会想到,这个闻名于商界和政界的庞大金融帝国,最终竟也没能传承到底,落得一个灰飞烟灭的结局。
巴林银行的家族历史可追溯到15世纪晚期,家族的奠基者是约翰纳·巴林,他原本是新教的神职人员,后通过婚姻继承了当地最好的羊毛加工厂。通过商业联姻,他做起了外贸生意,为家族攫取了第一桶金。
继约翰纳之后,次子弗朗西斯·巴林在经营方面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他开始扩大经营领域,从事染料、胭脂、钻石等业务,并开始在其他地方设立经营机构,开创了全新的经营模式,赚取了高额的利润。
1763年,弗朗西斯在伦敦建立了家族式的银行业务公司,这一转型遭到了家族的强烈反对。次年,他与其他家族成员分道扬镳,获得家族业务伦敦分支的所有权。当时的经济环境还不错,他借此带领巴林家族走进了金融界。
从1792年开始,巴林银行资助英国对抗美国革命,在拿破仑法国战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公司改名为巴林兄弟公司。此时,一个连接欧洲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金融网络诞生了。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战事频繁,军费开销巨大,国债发行量剧增,这给巴林银行家族带来了巨大的利润。1806年,弗朗西斯的儿子亚历山大加入公司,继承了父亲的一贯作风,参与向英国政府提供对抗拿破仑的融资交易,又赚得一大笔钱。1815年,拿破仑战败,巴林银行赚得72万英镑,社会地位也显著提升。
亚历山大认为,只有成为政治家晋身为统治阶层的一员,才能把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捆绑在一起。于是,他开始让子女与贵族联姻,获得贵族地位。很明显,这个时候,巴林家族的后代已经对事业丧失了热情。
自此之后,巴林银行开始依靠职业经理人和合伙人经营。19世纪末,家族成员的出格行为几乎让巴林银行破产,幸好有英国政府的援助,才得以重生。危机过后,巴林银行更加依赖非家族的管理人才,到后来演变成专业人士通过被收养成为家族成员而参与经营。到了20世纪中期后,变成了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轮流成为决策者。
其间,非家族成员安德鲁·塔奇主导巴林银行进入证券业,并通过一系列并购成立了巴林证券。结果,巴林证券旗下的巴林远东证券公司主管与合伙人克里斯多弗·希斯拼尽全力拓展亚洲新兴市场的业务,不惜花费重金聘请有胆识的年轻人,鼓励他们去从事高风险交易。
1995年,风险交易员尼克·里森,在高风险的衍生品上投资失败,利用客户账户提高赌注,希望能够扭转局面,没想到再次失利。这一失利,直接把巴林银行拉入深渊,导致这间在商界矗立了250年的银行,因亏损8.5亿英镑而破产。
由此可见,就算是在先进的西方国家,有强大的法律作为支撑,也无法确保股东利益。就算跟经理人的合约,制定得再精细,也有可能被架空、被操纵。所以说,职业经理人不是现代企业模式的标志,想让家族企业永续经营,家族后代必须要肩负起责任,不能完全依赖职业经理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