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道森英译的《史记》在叙事结构安排时,正文前面有相关英译版本的介绍,正文后面有词语的注释。词语注释时,他没有选择随文注释的方式,而是选择的文末注释。“注释过多还可能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带来负面影响,增加阅读成本和负担。”[7]文末注释的优点是可以从视觉上减轻读者阅读的负担,不会让读者望而生畏,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文化素养和喜好等采取选择性阅读。此外,雷蒙·道森英译的《史记》中有前言(Introduction)、文本注释(Note on the Text)、参考书目(Select Bibliography)、年表(Chronology)、地图(Map)、正文、注释(explanatory notes)、索引(Index)等,处处体现的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叙事模式。
雷蒙·道森英译的《史记》是研究《史记》英译的一个重要文本,笔者在此抛砖引玉,期望能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李秀英.《史记》在西方:译介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4):303-308.
[2]DAWSOM.Historical Record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李秀英.华兹生英译《史记》的叙事结构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9):52-55.
[4]胡安江.再论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与翻译策略[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4):55-61.(www.daowen.com)
[5]汪庆华.传播学视阈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与翻译策略选择[J].外语教学,2015(3):100-104.
[6]吕世生.中国“走出去”翻译的困境与忠实概念的历史局限性[J].外语教学,2017(5):86-91.
[7]吴涛.华兹生的中国典籍英译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98-108.
[8]辛红娟.中国经典“谁来译”[N].光明日报,2017-02-11(11).
[9]罗选民,杨文地.文化自觉与典籍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5):63-66.
[10]张利群.论作者传记批评的发端及其意义[J].中国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137-1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